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脂蛋白(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1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4例健康者(对照组),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脂蛋白(a)水平,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t-PA与PAI-1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脂蛋白(a)水平为(343±136)mg/L,血浆PAI-l活性为(896±97)AU/L,对照组血清脂蛋白(a)水平及PAI-1活性分别为(205±110)mg/L和(587±142)AU/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组t-PA活性为(223±77)IU/L,对照组为(424±121)IU/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脂蛋白(a)水平与t-PA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326,P《0.01),与PAI-1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796,P《0.001).结论脂蛋白(a)通过降低t-PA的活性和(或)增强PAI-1的活性,干扰纤溶系统的平衡,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高脂蛋白(a)水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晓红;周维智;林琳;朱咏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CTA、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方法,对3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及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单独或联合检查.单独检查CTA、MRA或DSA的患者分别为203例、12例及88例,CTA+DSA联合检查为11例,CTA+MRA联合检查为4例,检测出的颅内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对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DSA联合检查,并对CTA、MRA、DS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CTA、DSA检查单独确诊的动脉瘤分别为203个和88个,与术中结果相一致.仅行MRA检查的12例患者,其中10例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1例术前MRA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术中证实为右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例术前MRA正常,术中证实为巨大前交通动脉瘤.10例先行CT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经DS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1例DSA检查正常,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4例行MR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另有1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DSA检查均未见动脉瘤及其他脑血管病征象.CTA、MR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与手术相比较)分别为100%、87.5%、98.9%.结论CTA可以作为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MRA可以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但其检出率低于CTA、DSA.
作者:于伟东;赵丛海;刘德华;田宇;苗壮;郭凯达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对103例脊髓动静脉畸形的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34例,占33.0%;手术治疗69例,占67.0%.治疗前、后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治疗的影像学效果.使用阿米诺夫量表评估治疗前、后脊髓功能的改变,x2检验用于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短期和长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中脊髓畸形血管团完全清除60例,占58.3%;部分清除43例,占41.7%.术后1个月的治疗效果为:治愈19例(18.4%),改善14例(13.6%),无变化57例(55.3%),恶化13例(12.6%);随访6个月的治疗效果为:治愈26例(25.2%),改善33例(32.0%),无变化29例(28.2%),恶化15例(14.6%).结论脊髓畸形血管团完全清除的患者比部分清除的患者获得更好的长期治疗效果.手术治疗方法更有利于完全清除畸形血管团,血管内治疗畸形血管团的完全清除率虽然相对较低,但短期疗效却优于手术治疗.
作者:何川;凌锋;张鸿祺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确切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凝血状态及影像学资料,对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脑血管痉挛(OR 4.028,95%CI1.532~10.591)、脑积水(OR 18.564,95% CI 1.518~22.698)、血浆渗透压升高(OR 1.072,95%CI 1.003~1.145)和高血糖(OR 1.064,95%CI 1.009~1.085).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有:平均动脉压升高(OR 0.917,95% CI 0.086~0.977).而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和凝血状态参数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无相关性.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血管痉挛程度加重、合并脑积水、血浆渗透压增高及入院时明显高糖血症,均能高度预示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而适当增加平均动脉压,可以减少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风险.
作者:李珉;陈高;张建民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后凝胶微粒在血管内的分布特点.方法对23例患者应用凝胶微粒进行术前栓塞,其中颅内动静脉畸形3例,鼻咽癌7例,副神经节细胞瘤13例.在光镜下观察凝胶微粒栓塞后的病理标本,并研究凝胶微粒在血管内的分布规律.结果共观察363根血管,其中317根血管(占87.3%)内都有1个凝胶微粒形成的栓子.在这些血管中,血管直径与凝胶微粒的直径呈正相关.凝胶微粒进入血管后,变形率《15%.当血管内的凝胶微粒为1个时,通过相关系数检验,P《0.01.结论挑选合适的凝胶微粒进行栓塞,可更加准确地闭塞瘤床血管和靶血管.
作者:王亚冰;LAURENT A;凌锋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用鸡腿血管作为血管显微吻合训练的独特方法.方法采用带肋鸡腿30只.解剖出鸡腿股动脉,连接红色颜料的输液器,对鸡股动脉进行灌注,然后分离出髋关节段的股动脉.在显微镜下寻找分支动脉和伴行静脉,沿着背侧和腹侧分离出长4~5 cm的分支动脉,测量直径约1 mm.分离出直径约1 mm血管90支,这些血管在显微镜下可进行动脉间端-端吻合30次,动脉间端-侧吻合30次,动脉与静脉间端-侧吻合30次.结果30次动脉间端-端吻合,经Milk法证实,吻合口通畅为28次,欠通畅2次;30次动脉间端-侧吻合,经证实吻合口通畅26次,欠通畅4次;动脉与静脉间端-侧吻合30次,证实通畅24次,欠通畅6次.结论鸡腿血管的管径和结构类似于人类大脑皮质血管,可以作为血管显微吻合训练的模型,模拟、演练真实的术中血管吻合.
作者:莫大鹏;凌锋;李萌;张智萍;MATULA C;KNOSP E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四逆汤对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昆明种小鼠18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再灌注组、四逆汤组.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和给颈部软组织加压的方法造成全脑缺血,对照组只做手术,不造成缺血,观察90min;再灌注组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四逆汤组手术前用四逆汤0.1ml/g体重,每天灌胃,连续3 d.然后处死各组小鼠取大脑皮质,制成匀浆,测大脑皮质乳酸脱氢酶和磷酸肌酸激酶活性.结果再灌注组大脑皮质乳酸脱氢酶和磷酸肌酸激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四逆汤组显著高于再灌注组(P《0.01)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四逆汤对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姜之全;陈前芬;田鹤村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患者女,31岁.因右手、舌部麻木12 h,牙关紧闭,呼之不应,持续10 min,二便失禁,胸闷、呼吸急促5 h入院.患者26年前头部被枪弹击中,子弹从右眼角入右乳突区.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言语缓慢,应答迟钝,左眼球外展活动轻度受限.于右额、颞、枕及眶部闻广泛血管杂音,右眶及右乳突有外伤瘢痕,小范围骨质缺损.四肢肌力Ⅳ+,腱反射亢进,巴宾斯基征和霍夫曼征阳性.
作者:赵卫;高不郎;余永忠;吴中学 刊期: 2004年第12期
颅内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均高,其预后与治疗及时、处理恰当有密切关系.对此类患者内科保守治疗常采用静脉滴注抗凝,疗效差,并发症多.我院2000~2002年采用超选择动脉内注射尿激酶治疗1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韩青松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下丘脑作为一个重要的应激反应调控中枢,普遍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在大鼠延髓中尾段的横切面上,存在一条从背内侧至腹外侧的带状区,称之为延髓内脏带(medullary visceral zone,MVZ)[1].MVZ作为一重要的功能结构区,参与躯体性、内脏性感觉和内脏活动的调节,如呼吸、心跳、血压、胃肠蠕动、内分泌以及免疫反应等,是另一重要的应激反应调控中枢.长期以来,延髓作为重要的生命中枢,国内外学者多局限于研究其中某一核团的病理、生理功能,而忽略了延髓对机体生命的整体调节.目前MVZ在国内神经解剖学领域已逐步被认识,而神经内科领域对其了解的甚少.本文就MVZ的形态学特点,在各种应激情况下MVZ的病理、生理改变特点,阐述与内脏器官功能障碍的关系.
作者:郭洪志;王蕾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放射性核素脑显像按照显像原理不同,分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两大类.SPECT显像主要用于测定脑血流量;PET显像是以代谢显像和定量分析为基础,研究人体生理、生化、化学递质、受体乃至基因改变,是活体内分子水平的研究.而CT、MRI主要用于观察形态学变化.人体脑耗氧量占全身总耗氧量的20%,脑血流量占心脏排出量的15%,故血流变动易使脑组织受到损害.通过SPECT和PET显像测定脑血流量及耗氧量,可在发生形态学变化之前预测脑组织损害.本文阐述这两种显像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生理、病理状态评估的作用.
作者:何洁 刊期: 2004年第12期
颅内动脉狭窄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病因有脑动脉粥样硬化、先天畸形、外伤、炎症、肿瘤、动脉瘤和手术损伤等[1],主要危害是责任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严重时可造成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经股动脉穿刺置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定血管狭窄部位、长度及程度[2],释放支架,使狭窄动脉再通,恢复脑组织供血,改善缺血症状.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的优点;但在血管成形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管损伤、微栓子释放、血管痉挛、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3].特别是支架置入后,能够减轻血管狭窄程度,增加脑血流量.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不良的患者,可能会发生脑组织的过度灌注,导致脑水肿和脑出血.特别是老年患者和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易发生脑血管突然破裂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术后除做好介入治疗的一般护理外,还应特别注意血压控制性治疗的观察护理.2001年3月至2004年8月我们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76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进行血压控制性治疗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孟蕾蕾 刊期: 2004年第12期
在上级领导、各位专家、作者和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关怀下,《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从诞生到逐步成长,已经满一周岁了.她就像一个婴儿备受大家的关爱和呵护,这主要源于我们有一个共识,就是脑血管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它无情地威胁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命.随着社会人口的逐渐富裕和老龄化,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显得愈来愈重要和迫切.这项艰巨的工程需要高、新科技成果和广大脑血管病防治工作者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
作者:刘承基 刊期: 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