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颈动脉结扎治疗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的适应证、术前准备、手术方案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7例均为DSA证实的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患者,对5例为先行缓慢夹闭颈内动脉再行颈内动脉结扎术,1例直接行结扎颈内动脉,1例直接行结扎颈总动脉.术前均行马他氏(Matas;test)试验2周,4例术中、术后行多普勒监测,全部病例术后进行心电、血压等监护.结果7例患者中,术后2例出现并发症,1例术后第5周缓慢出现对侧肢体偏瘫,1例术后4 h意识变差,肢体活动障碍,行急诊手术再次开放颈内动脉,但术后患者仍有偏瘫.7例患者出院时,6例症状部分缓解,CT复查示动脉瘤内血栓形成.结论单纯颈动脉结扎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简单有效的方法,特别是缓慢闭塞颈内动脉的方法值得采用.
作者:彭泽峰;马建荣;刘景平;王君宇;姜冰;杨志权;张明宇;马志明;刘尚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伽玛刀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16例,其中单纯伽玛刀治疗7例,经动脉途径栓塞或手术治疗后再行伽玛刀治疗9例.根据Congard分型,硬脑膜动静脉瘘Ⅰ型4例,Ⅱa型5例,Ⅱa+b型3例,Ⅲ型3例,Ⅳ型1例.靶点边缘剂量16~20 Gy,平均18 Gy,靶点边缘被50%~70%等剂量曲线所包含.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108个月.结果 14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2例部分改善.12例MRI或造影证实瘘口完全或近全闭塞,4例部分闭塞.无放射治疗导致的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一种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侵袭型硬脑膜动静脉瘘且伴有广泛皮质静脉引流的患者,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治疗结合放射外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模式.
作者:单永治;凌锋;KITZ K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卒中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为卒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资料完整的3 059例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卒中家族史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性,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3059例卒中患者中共有危险因素3286例次,依次为高血压1 645例次、吸烟622例次、酗酒357例次、冠心病272例次、糖尿病191例次、风湿性心脏病105例次、卒中家族史94例次.结论高血压、吸烟与酗酒为卒中患者,尤其是老年男性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有助于卒中防治.
作者:刘春岭;黄如训;解龙昌;林健雯;朱良付;师晓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 对6例经脊髓MRI及DSA检查确诊的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枕下后正中入路,电凝阻断瘘口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先行血管内瘘口栓塞,后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10年.结果术后椎动脉造影复查显示瘘口及粗大的引流静脉影消失.3例患者症状逐渐缓解,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大小便能够自控,未见复发;2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例患者死于术后肺部感染.结论显微外科手术直视下切除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口,疗效较栓塞治疗更为确切.早期诊断并及时消除引起静脉高压的始动因素,保证脊髓静脉引流的通畅,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陈凌;凌锋;张鸿祺;支兴龙;李慎茂;李萌;吉训明;陈立华;吴浩;莫大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方法对24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根据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给予预扩张或后扩张.结果 24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4%下降到24%,术后均没有缺血性卒中发作.随访13个月,2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2例患者遗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与手术有关,1例与颅内血管远端病变有关.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缺血症状,预防卒中再发生.
作者:逄锦峰;魏盾;孙绪腾;赵长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24例卒中后老年患者采用抑郁症量表(HAMD)评定,≥17分者确定为抑郁症.观察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服用氟西汀(Fluoxitine)的治疗效果;分析抑郁症的产生与卒中后脑血管损害部位、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文化程度等之间的关系.结果 124例老年卒中患者中有61例HAMD≥17,卒中后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为49.2%,大脑皮质下脑血管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更高;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文化程度与抑郁症有显著相关性(r=0.853,P<0.01);日常生活依赖程度评分与HAMD呈显著负相关(r=-0.757,P<0.01).氟西汀治疗抑郁症有效.结论对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老年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抗抑郁治疗临床效果更好.
作者:逄涛;逄艳丽;崔志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动脉粥样硬化(AS)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础,防治AS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本措施.近10多年来,关于AS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很快.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对AS病因及病理学的研究起到了巨的大推动作用,使人们对AS形成的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将AS形成过程涉及的多种蛋白和基因,其中主要包括脂蛋白受体、黏附分子、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吞噬作用相关基因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赞;凌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脑血管病(卒中)是一组老年常见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脑血管病幸存者往往要面对躯体功能障碍,视力、听力缺失,认知功能下降和人格、情感改变等一系列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还得承受由躯体疾病所引起的沉重心理负担.严重的后遗症常常造成脑血管病幸存患者生活独立性的显著降低,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明显下降.随着世界范围内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卒中发病率和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在全世界,脑血管病是第一位的致残原因和第二位的致死原因.作者回顾近年来在国际、国内主要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中国脑血管病的研究现状,从流行病学、遗传学、病因学、预防与治疗等方面作一阐述.
作者:徐格林;刘新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刘承基教授是我敬重的人.只要拿起笔,刘教授的音容笑貌就在脑海闪现;谆谆教导就在心中回响,奔腾的回忆顷刻间便涌上心头,跃然纸上.
作者:凌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弥漫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改变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弥漫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8例弥漫型脑AVM的脑血管造影影像不同于典型的脑AVM,可见多条供血动脉和弥漫的异常血管染色,边界不清,染色不匀,没有明显的畸形血管团边界,有数条引流静脉.手术治疗的4例中,2例畸形团全部切除,1例先栓塞后切除畸形团,术后复查仍有残留,1例因位于重要功能区未能全部切除.术中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在异常的动静脉血管间有正常脑组织存在.另4例中,2例再出血死亡,2例未做治疗.结论弥漫型脑AVM在脑血管造影和组织病理学上不同于典型的AVM,其病变范围可能存在一个局限病灶到弥漫性损害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于非重要功能区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但是全部切除比较困难.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