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国际刊号:1672-5921
  • 国内刊号:11-5126/R
  • 影响因子:1.07
  • 创刊:200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0-155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Pж(AJ) 文摘杂志(俄),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神经病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1年2期文献
  • 单中心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576例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2000年1月-2010年9月的病例资料,共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进行动脉内溶栓576例,其中男416例,女160例,平均年龄(55±10)岁.对前、后循环病变的治疗时间窗分别为(5.1±1.8)、(9.1±2.2)h,尿激酶剂量分别为(82±21)、(104±15)万U.结果 ①颈内动脉系统闭塞389例,病例再通率为61.7%,辅助球囊扩张或支架置人68例,溶栓术后2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改善率为66.1%,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13.3%;②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101例,再通率为64.3%,辅助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30例,溶栓术后2周mRS改善率为43.6%,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5.0%;③脑血管造影阴性86例,占总病例的14.9%.结论 颅内外动脉闭塞经溶栓后,再通率、mRS改善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显示,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王亚冰;缪中荣;焦力群;李慎茂;朱凤水;吉训明;凌锋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单中心研究

    目的 总结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的经验,评价该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2000年1月-2010年9月,行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的9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疗效、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①所有患者均在动脉溶栓后行血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血管再通率达100%;②围手术期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内血肿9例,动脉夹层8例,急性/亚急性再闭塞4例,前、后循环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所有患者术前NIHSS评分为16.1±3.8,术后90 dNIHSS评分为6.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术后90d预后良好者有60例,预后中等者有18例,预后差者有20例,其中死亡12例.后循环患者预后差的比例高于前循环患者(46.7%对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循环患者的病死率高于前循环患者(26.7%对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在技术层面上是可行的,可以提高早期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斌;王亚冰;李慎茂;朱凤水;吉训明;焦力群;缪中荣;凌锋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循证医学及指南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评价

    缺血性卒中约占卒中的87%,在脑梗死急性期后危害严重川.研究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发病后,短期内的复发性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很高[2].缺血性卒中首次发作后30 d,6个月及1年的卒中复发率分别为2%-3%,9%及10%~16%,是普通人群的9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的15倍;卒中发作后7d和1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12%和19%[3].这提示临床医师在面对TIA和卒中患者时,需尽早地进行评价和治疗.

    作者:韩菲;吴昊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短暂肢体缺血预适应对远隔组织器官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进展

    缺血预适应(ischernic preconditioning,IPC)自1986年首次发现后,短短二十余年间,大量动物实验不断推动该研究向前发展.在此基础上,缺血后适应,远程缺血预适应或后适应,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或后适应以及药物预适应等新概念不断涌现[1-6].

    作者:马春;罗玉敏;吉训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血流导向支架对兔腹主动脉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流导向支架置入兔腹主动脉后3个月的影像学和病理学变化,评估支架对兔正常动脉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术前造影显示左肾动脉开口以远的腹主动脉,将金属覆盖率35%~45%的血流导向支架置入20只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内.术后4周对兔均行静脉DSA检查,3个月时对所有兔行动脉DSA检查,并将其全部处死后行病理学检查.测量并比较不同时间点造影显示的支架置入处腹主动脉直径的变化,分析其新生内膜与支架局部金属覆盖率的关系.结果 支架置入前、置入后即刻、4周和3个月腹主动脉平均直径分别为(3.47±0.44)、(3.65±0.40)、(3.57±0.36)和(3.51±0.30)mln.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新生内膜均完全覆盖支架网丝,这些新生内膜平均厚度为(95±42)μm,主要由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及少量巨噬细胞组成.新生内膜厚度与支架局部金属覆盖率呈正相关(r=0.523,P=0.001).结论 血流导向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兔腹主动脉轻微内膜增厚.血流导向支架置入对兔正常血管是安全的.

    作者:王奎重;黄清海;刘建民;方兴根;李振;陈鑫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血流导向支架置入后内皮祖细胞对兔动脉瘤的促愈合作用

    目的 探讨内皮祖细胞(EPCs)能否参与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动脉瘤的早期愈合过程.方法 选择清洁级大白兔5只,采用胰弹性酶制备右侧颈动脉动脉瘤模型.自体培养EPCs后,用Hoechst 33342和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进行双标记.利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兔的动脉瘤,将标记的EPCs经静脉自体回输,2周后利用细胞示踪技术观察EPCs参与动脉瘤内膜的修复情况,结合扫描电镜、病理、免疫组化等方法分析EPCs参与内膜修复的过程.结果 ①单纯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后2周复查,动脉瘤完全不显影(5/5),动脉瘤完全闭塞,瘤颈口覆盖新生内膜;②在2只实验动物(2/5)的动脉瘤切片中发现Hoechst 33342和CFSE双标记的阳性细胞,阳性细胞位于新生的内膜内;③扫描电镜及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内膜面仅有少量内皮细胞修复内膜.结论 EPCs参与了动脉瘤的早期内膜愈合过程.

    作者:方兴根;赵瑞;王奎重;李振;黄清海;许奕;洪波;刘建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新模式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闭塞血管的及时开通会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故时间就是大脑.近20年来,学者们一直探索应用各种技术,以实现这一设想,同时也在科学地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风险和获益.

    作者:缪中荣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全脑血管造影术中主动脉弓形态学的分析

    目的 分析全脑血管造影术中主动脉弓分支的变异、畸形情况及不同年龄患者主动脉弓的变化情况.方法 连续纳入774例行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均经股动脉置管,行主动脉弓造影及其分支动脉的超选择造影,分析主动脉弓分支的变异和畸形情况.分析年龄因素对Myla分型、主动脉弓上各分支呈锐角、头臂干发自主动脉弓上升段以及主动脉弓上分支迂曲情况的影响.结果 ①共发现异常主动脉弓78例,占10.08%(78/774).其中主动脉弓变异68例,占8.79%(68/774);主动脉弓畸形10例,占1.29%(10/774).②随年龄的增长,Myla 型主动脉弓的比例降低.MylaⅡ型和MylaⅢ型主动脉弓的比例增加.③随年龄的增长,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的锐角发生率逐渐增加,头臂干发自主动脉弓上升段的比例升高.④随年龄的增长,主动脉弓上分支无迂曲的发生率逐渐降低,轻、中、重度迂曲的发生率逐渐升高.⑤该组患者主动脉弓上各分支造影成功751例,失败23例,其中因主动脉弓变异5例,因主动脉弓畸形1例,因高龄、弓上分支角度小或血管严重迂曲17例.结论 应充分掌握异常复杂主动脉弓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表现.结合其他三维血管成像技术,使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张永力;刘方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大脑后动脉发育不良的血流动力学检测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大脑后动脉(PCA)发育不良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探讨TCD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筛查的52例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PCA-P1)发育不良的患者,进行颈动脉压迫试验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观察,并与52例无血管变异的健康者(对照组)比较.结果 ①52例PCA-P1发育不良患者的不良侧PCA-P1的收缩期峰值流速为(55±8)cm/s,低于对照组的(60±6)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压迫同侧颈总动脉(CCA)后,发育不良侧的PCA-P1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为(192±25)cm/s,高于对照组的(96±14)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育不良者的PCA-P1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于颈动脉压迫试验前、后的比值(Vp后/Vp前)为3.52±0.53,高于对照组的1.6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压迫同侧CCA后,发育不良侧PCA-P1舒张期末血流速度与压迫前的比值(Vd后/Vd前)为4.48±1.28,高于对照组1.6l±0.25(P<0.01).③发育不良侧PCA-P1血管搏动指数为1.00±0.22,高于对照组的0.7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52例患者中有28例血流频谱呈高阻力型改变,24例血流频谱正常.同侧CCA压迫前、后,高阻力型频谱组与压迫前比值(Vd后/Vd前)为5.3±1.1,高于血流频谱正常组的3.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VP后/VP前与正常频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TCD疑诊PCA-P1发育不良者39例,经MRA确诊32例,阳性符合率为82.1%;其中表现为高阻力型血流频谱患者17例,经MRA确诊PCA.P1发育不良的有16例,阳性符合率为94.1%.结论 根据CCA压迫试验前后的PCA-P1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参数,结合血流频谱形态,TCD可初步诊断PCA-P1发育不良.

    作者:阮利江;甄云;孙淑娟;黄伟;余志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MoMa脑保护装置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人术中使用MoMa脑保护装置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5月,对6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人术并使用MoMa脑保护装置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获得改善,NIHSS评分较术前提高1-2分.②保护装置的滤网中均可见捕获的小斑块,无一例患者发生栓子脱落事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均得到改善(残余狭窄率均<30%).③术后3d及3个月复查头部MRI,均未发现新发的缺血病灶.有1例在使用Moma脑保护装置过程中,血液从颈外动脉逆流而加用远端脑保护装置;1例术后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积极治疗后好转.6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颈部血管彩超均未发现再狭窄.结论 对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行支架置人术时,使用MoMa脑保护装置是相对安全、有效的,但尚需大样本病例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东升;杨新星;李镇茂;焦力群;缪中荣;王斌;凌锋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行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六例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取内栓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11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取栓术6例,若治疗后残余狭窄率≥50%则同时行支架成形术.分析其即时取栓效果,术后出血情况,比较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 ①6例患者经1~3次取栓后,基底动脉均获得冉通;对其中5例有残余狭窄者联合使用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②1例患者支架释放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处理后复查造影显示基底动脉通畅.③5例患者术后3~7d复查头部MRI,均未见脑梗死灶扩大,基底动脉通畅.1例患者术后1 d脑出血,7d后死亡.④5例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2~15分;5例患者出院时改良Ptaglkin评分0分1例,1分2例,2分2例.结论 在急性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患者预后良好.

    作者:李贵福;马朝晖;罗望池;尤劲松;朱吉祥;郭建文;张佛明;陈发军;石尧;李铁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防性应用尼莫地平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下)

    目的 评价尼莫地平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OVID、EMBase、Cochrane library、卒中临床试验注册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均为2010年11月.收集尼莫地平被预防性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有8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1499例患者接受了不同指标的试验观察.与安慰剂组比较,尼莫地平组(所有病例)的完全康复率增加了64%[P=0.0002,OR=1.64,95%CI:1.26~2.13;需要治疗的患者数(NNT):-1.048],完全康复或中等残疾率增加了79%(P=0.0007,OR=1.79,95%CI:1.28~2.51;NNT=-5.889),死亡、严重残疾或植物状态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3,OR=0.62,95%C/:0.48~0.80;NNT=1.529);脑血管痉挛(CVS病例)的病死率降低了74%(P=0.008,OR=0.26,95%CI:0.09~0.71;NNT=2.298);症状性CVS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I:0.42~0.69;NNT=1.952);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所有病例)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1,OR=0.62,95%C/:0.50~0.78;NNT=1.078);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0.42~0.69;NNT=1.079);经CT证实的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8%(P=0.001,OR=0.58,95%CI:0.42~0.81;NNT=3.314);CVS病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35%(P=0.003,OR:0.35,95%CI:0.17~0.69;NNT=3.688),脑梗死(所有病例)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2%(P<0.00001,OR=0.52,95%CI:0.41~0.66;NNT=1.196);尼莫地平组与安慰剂组再出血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出血:P=0.15,OR=0.75,95%CI:0.50~1.11;不良反应:JP=0.59,OR=1.13,95%CI:0.71~1.81).结论 与安慰剂比较,尼莫地平可显著改善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转归,可降低症状性CVS、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脑梗死的发生率,而再出血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相当.

    作者:刘光健;王正军;王云甫;刘勇;汪晓玲;罗国君;朱飞奇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