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国际刊号:1672-5921
  • 国内刊号:11-5126/R
  • 影响因子:1.07
  • 创刊:200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0-155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Pж(AJ) 文摘杂志(俄),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神经病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3年9期文献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电生理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接受CEA且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的13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等电生理指标,以决定在术中是否应用颈动脉转流管.结果 11例患者电生理监测未见明显异常.对2例颈内动脉临时阻断后EEG波幅降低>50%、SEP潜伏期延长>10%的患者,在术中应用了颈动脉转流管,其MEP监测结果未见明显变化.所有患者均无卒中、心肌梗死等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 术中电生理以EEG监测对CEA是否应用转流管具有指导作用,SEP潜伏期监测与EEG监测具有一致性,而MEP的敏感性较差.术中电生理监测有利于决定手术策略,避免手术相关性缺血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安庆祝;雷宇;许耿;顾宇翔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影响脑微出血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脑微出血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11年8月-2013年3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经头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证实有脑微出血(CMBs)的患者200例,根据SWI上CMBs 的病灶数将其分为轻度(1~5个)组111例,中度(6~15个)组86例,重度(≥15个)组30例.分析影响CMBs 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凝血功能异常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出血的程度随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脑白质疏松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脑出血率也随着CMBs程度的加重而增加,3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合并后与轻度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MBs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r=0.392,P<0.01)及脑白质疏松程度(r=0.362,P<0.01)呈正相关.③将中重度组合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OR=4.259,95%CI:3.064~5.620,P=0.001)、脑白质疏松程度(OR=3.250,95%CI:2.351~4.665,P= 0.003)是影响CMBs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CMBs程度与脑出血呈正相关(OR=1.813,95%CI:1.788~2.581,P=0.029).结论 脑白质疏松程度、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出血与CMBs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范刚峰;张微微;黄勇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 分析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影响术后≤30 d卒中和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市中心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于2001-2011年连续采用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94例(其中15例分期行双侧手术,每例按2例单独病例进行计算,共计509例).观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患者术后≤30 d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 ①509例中,439例单纯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血管全部通畅;70例颈动脉完全闭塞或狭窄率为95%~99%的患者中,7例未能再通.手术成功率为98.6%.②术后≤30 d,发生主要不良终点事件有20例(3.9%),其中死亡6例(1.2%),卒中14例(2.8%);次要不良事件120例(23.6%).③503例生存患者术后3个月全部获随访,对其中494例(98.2%)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在随访期间,5例发生新发卒中,其中1例为致死性卒中;28例(5.6%)发生再狭窄,闭塞6例(1.2%).④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改良Rankin评分(mRS)≥3分者,术后≤30 d卒中和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3分者(17.4%比2.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2.667,95%CI:1.048~6.791,P=0.040)和mRS评分≥3分(OR=8.690,95%CI:3.279~23.031,P=0.000)是术后≤ 30 d主要不良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术者学习曲线对术后≤30 d主要终点事件有影响.结论 CEA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对于吸烟和术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患者,手术的风险会相应增加.

    作者:陈东;焦力群;王继跃;万晓楠;石军伟;张利勇;尹国阳;凌锋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极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可行性和安全性的评价

    目的 探讨对颈动脉极重度狭窄(狭窄率为95%~99%)或闭塞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月-2012年12月入院的65例症状性颈动脉极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CT灌注(CTP)或氙CT评价大脑半球的血流灌注情况及经DSA评估病变血管,根据具体病变分别行单纯CEA、CEA+Fogarty球囊取栓、CEA+颈动脉支架置入的复合手术.结果 ①65例患者均接受DSA评估颈动脉病变,其中颈动脉完全闭塞32例,极重度狭窄33例;采用氙CT评价脑血流15例,其中脑血流量(CBF)部分区域下降6例(40.0%),患侧脑血管反应性(CVR)明显降低11例(73.3%);采用CTP评价32例,CBF部分区域下降11例(34.4%),达峰时间延长32例(100%).②对65例患者行CEA+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10例,9例再通;行复合手术4例,一例再通失败;51例单纯行CEA,5例未能再通.本组患者再通率为89.2%.③术后30 d内共5例患者出现卒中,3例为出血性卒中,1例死亡;另2例为缺血性卒中.术后卒中和病死率为7.7%.结论 对症状性颈动脉极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经过严格的适应证选择,术前对颈动脉和大脑半球的血流灌注进行充分的影像学评估后,可行血管再通手术.短期随访显示,CEA及其复合手术治疗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焦力群;宋刚;华扬;王天龙;蔡兵;谌燕飞;王亚冰;马妍;凌锋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后不同神经功能缺损患者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 分析颈动脉狭窄后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441例接受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mRS<3分组(409例)和mRS ≥3分组(32例),分析两组在危险因素方面的特征,比较两组手术的安全性和随访结果.结果 ①mRS ≥3分组术后30 d内的脑梗死、脑出血、死亡的发生率高于mRS<3分组,但两组仅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术后30 d共随访430例患者,mRS<3分组随访401例,mRS≥3分组29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再狭窄、TIA和卒中.③术后1年,共随访286例患者,mRS<3分组262例患者中,10例出现再狭窄,2例出现TIA;mRS≥3分组24例患者无再狭窄发生,未发生缺血事件.结论 mRS≥3分患者行CEA治疗时术后脑梗死发生率高于mRS<3分组.长期随访的再狭窄和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宋刚;凌锋;焦力群;郭锋;张文彬;华扬;蔡兵;李萌;谌燕飞;王亚冰;马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血管重塑的研究进展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所造成的心脑血管事件,临床医师采取了一些切实可靠的治疗方法,如服用他汀类药物、血管成形术等.但仍有部分患者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近些年来,学者们发现,血管重塑在AS及一些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参与其他一些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这或许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我们就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管重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

    作者:程磊;焦力群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脑缺血 - 再灌注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脑缺血 - 再灌注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HSYA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1.5 h再灌注72 h模型.成功阻断大脑中动脉血流后,HSYA组于缺血后30 min,再灌注即刻,再灌注后24 及48 h 分别经尾静脉注射HSYA,每次2 mg/kg.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等渗盐水,其余与HSYA组相同.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方法,观察HSYA对脑缺血后缺血半暗带区和核心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与对照组比较,HSYA组半暗带区GFAP阳性细胞数目增加,细胞突起增多、粗大,荧光染色强度增加(44±11比107±9),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GFAP蛋白水平亦高于对照组[(100%比(127±7)%,P<0.05].但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SYA对缺血核心区GFAP阳性细胞荧光染色强度(36.5±5.4比42.0±1.9)、GFAP蛋白水平[ 100%比(105±13)%]均没有显著影响,均P>0.05.结论 活血化瘀中药HSYA可以增加脑缺血 - 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区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

    作者:戚智锋;师文娟;闫峰;张晨诚;刘克建;罗玉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后的随访研究

    目的 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MCAS)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再狭窄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6年1月-2012年4月,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接受支架置入的患者共62例(62枚支架).采用TCD检测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周及3、6、12个月大脑中动脉狭窄段、狭窄远段和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判断12个月时的再狭窄发生率.分析残余狭窄、支架类型及疾病危险因素对MCAS术后再狭窄的影响.结果 ①MCAS术前、术后1周MCA狭窄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平均流速(MFV)分别由(308±59) cm/s和(218±51) cm/s降至(159±54) cm/s 和(102±39)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TCD术后1周残余狭窄的检出率为11.3%(7/62),术后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为19.4%(12/62).③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P=0.024,OR=7.048,95%CI:1.286~38.617)和残余狭窄(P=0.040,OR=8.995,95%CI:1.110~72.911)是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④是否规律服用降脂类药物的患者,MCAS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2/27)比36.4%(8/22),P=0.032].结论 TCD可以作为客观评估MCAS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远期疗效观察的重要手段.糖尿病和术后残余狭窄是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规律性服用降脂类药物,可以降低MCAS再狭窄的发生率.

    作者:孟秀峰;华扬;夏明钰;高明杰;凌晨;周瑛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社区卒中再发患者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分析影响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社区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1月-2012年12月以上海浦东新区城乡结合部3个社区(周浦、康桥、航头)居民中的卒中患者为调查对象,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892例.其中480例有卒中再发史(再发组),412例无再发史(首发组).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卒中常见危险因素,血压控制、药物二级预防、康复治疗等资料.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发组中有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糖尿病、高脂血症、体质量指数≥24 kg/m2患者的比率高于首发组,年龄高于首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收缩压控制≤ 140 mm Hg、规范服用活血化瘀类药、进行康复治疗患者的比率低于首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2,95% CI:1.015~1.050)、高血压(OR=2.782,95% CI:1.812~4.271)、冠心病(OR=1.654,95% CI:1.138~2.404)、糖尿病(OR=1.803,95% CI:1.200~2.709)、体质量指数≥24 kg/m2(OR=1.438,95% CI:1.074~1.926)是影响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康复治疗为卒中再发的保护因素(OR=0.832,95% CI:0.696~0.996).均P<0.05,或P<0.01.结论 社区卒中二级预防应加强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超重或肥胖等因素的治疗与控制,康复治疗可降低卒中再发的风险.

    作者:张蔚;顾召华;赵梅珍;朱君效;张燕;史楠;金磊;许东伟;狄勇;张立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面对如此成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需要我们怎么做

    编者按面对已开展60余年如此成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我们该如何做?这是一个值得我国医师深思的问题.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卒中的年发病率200多万,而回顾我国近30年的文献,能预防卒中的CEA总数不足4000.问题出在哪里?一方面是健康教育力度不够,普通百姓在发生完全性卒中之前很难接受该手术;另一方面则是我们手术不够规范,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和规范的治疗流程.作者对目前国内的CEA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充分论述,言简意赅,见解深刻,值得一读.

    作者:焦力群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