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布特点及可能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纳入217例发病≤2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青年组(18~45岁,106例)及中年组(46~55岁,111例).比较青年组与中年组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并对伴有脑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1)青年组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69.8%(74/106),中年组为78.4%(87/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青年组与中年组脑动脉狭窄在颅、内外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分别为75.7%(56/74)和62.1%(54/87)].青年组前循环狭窄发生率为71.6%(53/74),高于中年组的41.4%(36/87);中年组前、后循环均有狭窄的发生率为20.7%(18/87),高于青年组的8.1%(6/74),P均<0.05.青年组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为58.9%(33/56 ),高于中年组的27.8%(15/54),P<0.05;中年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为27.8%(15/54),高于青年组的12.5%(7/56),P<0.05.(3)中年组脑动脉狭窄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饮酒者所占的比例高于青年组,P<0.01或P<0.05.中年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高于青年组[93.1%(81/87)对比64.9%(48/74),P<0.01],青年组不明原因的血管狭窄比例高于中年组[23.0%(17/74)对比2.3%(2/87),P<0.01].非动脉粥样硬化病因中,青年组动脉夹层、烟雾病及血管炎发病率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中年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发生率相近;青年卒中脑动脉狭窄以前循环为主,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少,而不明原因比例较高.
作者:宋晓微;薛素芳;李潇颖;刘晨昱;武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支架置入治疗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CAS后再狭窄的19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48~78岁,平均(61.5±8.6)岁.其中CAS后再狭窄9例,CEA后再狭窄10例,均经DSA确诊,并行CAS治疗再狭窄,术前及术后第2天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结果对19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未出现并发症,残余狭窄率均<20%.术后患者自觉神经缺损症状消失.术后各时间点随访均未发现心肌梗死、卒中及死亡事件.随访终点时患者均无临床症状,复查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均未显示再狭窄.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冠增;焦力群;凌锋;尹国阳;李慎茂;缪中荣;朱凤水;吉训明;谌燕飞;王亚冰;马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后发生重度低血流动力学(HD)状态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接受CAS手术的患者,其中男70例,女15例.按照是否发生重度HD(血压≤90/60 mm Hg或心率≤50次/min)状态分为重度HD组18例和非重度HD组67例,观察相关因素对重度HD的影响,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重度H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高回声斑块(OR=6.219,95%CI:1.163~33.266;P=0.033)、狭窄处距颈动脉分叉处距离<1 cm(OR= 8.360,95%CI:1.372~50.930;P=0.021)、基础收缩压<120 mm Hg(OR= 6.384,95%CI:1.217~33.486;P=0.028)、扩张球囊直径≥5 mm(OR=8.028,95%CI:1.462~44.091;P= 0.017)为CAS术后发生重度HD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DFI高回声斑块、狭窄处距颈动脉分叉处距离<1 cm、基础收缩压<120 mm Hg、扩张球囊直径≥5 mm为CAS术后发生重度HD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鸣;焦力群;凌锋;华扬;叶明;谌燕飞;王亚冰;马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应用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实施CAS治疗的患者1700例,按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1224例和非他汀组476例.降脂目标为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至<2.1 mmol/L或降低基础水平的40%.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发生率,分析他汀类药物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1)术后30 d内43例(2.53%)患者出现主要不良事件,其中卒中34例、心肌梗死1例、死亡8例,应用他汀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6%(24/1224),而非他汀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99%(19/4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1,P=0.017).两组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56%(19/1224)和3.16%(15/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围手术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是CAS良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OR=0.524,95%CI:0.279~0.983;P=0.044).结论 CAS的预后他汀治疗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非他汀治疗组,他汀治疗可降低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郑吉祥;焦力群;凌锋;尹国阳;李慎茂;缪中荣;朱凤水;吉训明;谌燕飞;马妍;王亚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中,静脉给予乌拉地尔降低血压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CEA中颈内动脉开放后,给予乌拉地尔降低血压控制脑血流的患者15例.记录颈内动脉夹闭后(T0)、开放即刻(T1)、开放后5 min(T2)、10 min(T3)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超声检测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平均流速(MV)、平均流速比值.结果 (1)血压T1时为(143±18 / 67±9) mm Hg降至T2时(126±19/ 60±10) mm Hg,与T0和T1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降至(128±16 / 60±11) mm Hg(收缩压与T1时相比,P<0.05).心率无明显变化.(2)T2时患侧大脑中动脉PSV、EDV、MV及平均流速比值分别由T1时的(99±27) cm/s、(35±15) cm/s、(56±12 ) cm/s、(173±15)%降至(76±26) cm/s、(25±11) cm/s、(41±11) cm/s、(122±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3时分别降至(78±29 ) cm/s、(26±9 ) cm/s、(42±14) cm/s、(118±20)%,与T1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1例患者用药后出现短暂性低血压,无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CEA术中颈内动脉开放后,给予乌拉地尔降压可以安全有效降低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脑灌注.
作者:王前;李燕虹;王天龙;杨洁;焦力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颈动脉夹层(CAD)的药物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汇总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福建省立医院、解放军第三○六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于2010年6月-2013年6月诊治的C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2例.其中29例采用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5000 U 皮下注射,1次/12 h,治疗5~7 d,后改为口服华法林,出院后继续服用3个月).3例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例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3个月;1例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3个月;1例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6个月,仍有卒中发作,再联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3个月].7例给予支架置入术.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 (1)29例行抗凝治疗的患者中,20例有效,9例无效.无效者中6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共治疗了6支血管、置入12枚支架),手术均成功,术后CAD病变完全消失.3例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患者中,2例有效(其中1例为夹层动脉瘤,置入1枚覆膜支架,动脉瘤消失),1例无效.(2)32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0分的有7例(21.9%,均为TIA患者),1~3分的有15例(46.9%),≥4分的有10例(31.2%).出院时0分的有12例(37.5%),与入院时比较,评分无变化的有13例(40.6%);7例评分呈不同程度下降.32例无一例发生颅内及外周出血.(3)6个月时行CTA或DSA检查,4例病变的颈动脉闭塞;27例CAD消失,管腔通畅;1例夹层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完全消失.结论抗凝治疗是CAD的首选治疗措施,抗凝治疗无效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孙钦建;刘昌云;蔡艺灵;焦力群;屈传强;郑兴月;陈枝挺;崔永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近二十年来,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卒中仍然是致残的主要因素.尽管卒中急性期的溶栓治疗能够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但是由于卒中发生后,溶栓时间窗的限制,仅使一小部分患者能够获益[1].卒中发生后主要是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这些损害在卒中发生的急性期明显,随后的4~6周部分功能有所改善,但是患者依然残留一些功能缺损,从而导致了慢性残疾[2].
作者:李芸;王昭君;谢怡;叶瑞东;徐格林;樊新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我国高血压脑出血(hyper 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的患者约占整个卒中的21%~48%,其中基底节区的壳核出血常见,约占整个HICH的48%~67%[1].HICH的治疗根据血肿量多少、部位,可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因基底节区神经纤维束被推挤、破坏等,患者大多残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后,其功能障碍大都有一定程度恢复,提示残存的正常脑组织可能发生了结构或功能的改变.
作者:侯小林;顾应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致残性卒中或死亡的主要原因,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医疗、社会和经济问题.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在上世纪中期首先应用于治疗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上世纪末,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由于其微创的优势也逐渐应用于治疗此病.但是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至今仍未得出结论.随着两者竞争愈演愈烈,两者的比较不仅仅集中于卒中、心肌梗死及死亡等主要并发症,其术后新发病灶对患者的影响也开始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笔者对CAS和CEA术后, MR 扩散加权像(DWI)显示的新发梗死病灶的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宋刚;焦力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恢复期非流利型失语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卒中发病3~6个月的失语患者10例.选用病例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治疗分为A期和B期,A期为常规语言治疗2周,在A期治疗的基础上,B期使用常规语言治疗联合低频rTMS,低频rTMS刺激右侧半球额下回后部2周.在A期治疗前后和B期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中的视图命名测试.结果常规语言治疗后,患者视图命名成绩未见明显提高.继续2周低频rTMS加常规语言治疗,患者的视图命名成绩平均提高中位数7个,与rTMS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图命名的反应时间,平均缩短中位数3.95 s,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rTMS刺激患者右侧半球额下回后部,可以提高恢复期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的正确率并加快视图命名反应时间.提示低频rTMS治疗对右侧大脑半球失语症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作者:程亦男;汪洁;宋为群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