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助力电刺激联合特定任务性训练对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卒中后足下垂患者5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助力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两组患者训练2次/d,40 min/次,5 d/周,连续6周。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踝关节活动度、跖屈肌群肌张力及胫前肌肌力的测定,运用Berg平衡积分、Fugl-Meyer下肢运动积分、改良Barthel指数、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等对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同时对步速、步长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治疗6周后,试验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跖屈肌群张力、胫前肌肌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261、-6.163、2.968,均P<0.05);Berg平衡积分、步速、步长评分较治疗前也均有提高,且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733、9.074、9.013,均P<0.01);下肢运动积分、改良Barthel指数、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3.261、7.573、4.010,均P<0.05)。结论应用助力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有效改善卒中足下垂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作者:孙丽;董继革;张莲芳;宋为群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支架置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82例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狭窄率>50%)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支架+药物组40例和药物组42例。记录患者治疗后1年DSA或CT血管成像复查时狭窄血管的狭窄程度、再狭窄率、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对40例支架置入患者共置入44枚支架,其中1例因狭窄部斑块较硬,虽经2次球囊后扩张,仍残余狭窄60%;围手术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成功率为97.5%(39/40)。支架置入1年时,支架+药物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的狭窄率显著改善,由(73±13)%降至中位数11%(8%,50%)(P <0.01)。(2)支架置入后1年,支架+药物组有11例(27.5%)患者出现支架内狭窄,其中有2例患者同时存在支架断裂;药物组有4例(9.5%)患者椎动脉完全闭塞,但仅2例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3)支架+药物组患者与药物组相比,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78,P=0.093)。支架+药物组患者总的缺血性事件为7例(17.5%),与单纯药物组的16例(3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6,P=0.038)。结论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安全、有效,可以明显改善椎动脉狭窄,并且对预防后循环缺血性事件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但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较高的再狭窄率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者:李晶晶;蔡艺灵;刘丽;杜娟;吴铮;孔祥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经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患者共16例(动脉瘤组)。对照组为同期经CT及MRI证实为非血管性疾病的外伤患者,共19例。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动脉瘤的瘤壁组织和正常血管壁中TNF-α、IL-6的着色部位,分析其表达染色后的平均光密度值,并进行染色强度的比较。结果(1)对照组的动脉壁各层均无明显TNF-α、IL-6的阳性表达。动脉瘤组瘤壁组织的内膜、中膜、外膜均有TNF-α、IL-6的阳性表达。(2)动脉瘤组患者TNF-α、IL-6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82±0.069和0.148±0.062,高于对照组的0.144±0.031和0.105±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动脉瘤壁内、中、外膜各层TNF-α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224±0.071、0.134±0.040、0.106±0.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动脉瘤壁外膜IL-6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低于中膜、内膜(0.096±0.018比0.145±0.050、0.148±0.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组TNF-α的平均光密度值与IL-6的平均光密度值呈正相关(r=0.452,P<0.05)。结论 TNF-α、IL-6在动脉瘤的瘤壁组织中表达较高,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生成和破裂。
作者:赵曙虹;王亚明;马文群;檀浩鹏;马佳丽;高岩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随访分析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脑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于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连续登记的 ICAO患者144例,均经DSA证实为单侧ICAO,并根据患者有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分为有症状组(74例)和无症状组(7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至少2年,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终点事件,如新发症状性脑梗死、任何原因死亡以及侧支循环开放等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间的随访结果。结果有症状组患者新发脑梗死21例(28.4%)、TIA 10例(13.5%)、死亡4例(5.4%),无症状组患者新发脑梗死9例(12.9%)、TIA 4例(5.7%),无死亡病例,有症状组患者卒中复发风险高于无症状组(P=0.025)。Kaplan-Meier曲线显示,有症状组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无症状组(χ2=8.428,P=0.004)。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间初级侧支循环开放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9%(48/74)比91.4%(64/70),P=0.000];新发脑梗死患者初级侧支循环开放的比例明显低于无新发脑梗死患者[60.0%(18/30)比82.5%(94/114),P=0.013]。结论症状性ICAO更易发生脑梗死,且患者容易死亡;ICAO后初级侧支循环开放对预后有明显影响。
作者:张焱磊;石进;张晓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烟雾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13年10月解放军第三○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烟雾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患儿接受外科脑-硬脑膜-血管融通术(EDAS)治疗。以同期收治的550例烟雾病患儿为对照组。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性别、发病年龄、首发症状、进展症状、铃木分期、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等临床资料,分析儿童烟雾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儿童烟雾综合征的男女性别比为1∶2,平均发病年龄为(12±5)岁。烟雾综合征患儿在首发症状(脑梗死及脑出血)和病情进展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12比14.5%(80/550),3/12比61.8%(340/550),5/12比8.7%(48/550);均P<0.05]。随访期内,11例接受 EDAS治疗的患儿中,7例未再发病,4例症状明显改善;手术后改良 Rankin量表(mR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分比2(1,2)分,P<0.05]。结论儿童烟雾综合征在临床特征方面与烟雾病有一定差异。及时行EDAS治疗可以阻止病情进展,改善患儿预后。
作者:叶挺;韩聪;段炼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是一种临床症候群,其组分包括肥胖或超重、高血糖、高血压、高三酰甘油(TG )血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erebral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CAAS )是脑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到晚期的表现。目前,MetS与CAAS关联性的文献报道不多,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对关于MetS与CAAS相关性的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龙隆;张雄;王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1]。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早期静脉溶栓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有助于恢复缺血半暗带区供血、挽救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2]。然而静脉溶栓治疗受严格的时间限制(3~45 h),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来说,治疗的关键在于症状发生后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降低AIS病死率、致残率,改善远期预后。目前相关研究显示,院前延迟是影响静脉溶栓疗效的重要独立影响因素[3]。因此,深入了解AIS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有助于针对关键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临床治疗与救治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赵博;李思颉;吉训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参与颅内动脉瘤生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5只,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3组,采用双侧颈动脉结扎术造模基底动脉瘤后,分为造模后2 d组3只、造模后7 d组6只[其中3只用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假手术组6只(其中3只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获取动物基底动脉尖组织,观察血管壁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及定量分析炎性细胞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造模后2、7 d组兔基底动脉尖部,即内弹力层损害部位均发现凋亡细胞,造模后2 d组凋亡细胞数量[(4.02±0.21)个]明显高于基底动脉主干[(0.40±0.13)个]、左侧大脑后动脉[(0.41±0.22)个]和右侧大脑后动脉[(0.29±0.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7 d组基底动脉尖部凋亡细胞数量[(5.01±0.29)个]明显高于基底动脉主干[(0.49±0.21)个]、左侧大脑后动脉[(0.31±0.12)个]和右侧大脑后动脉[(0.41±0.19)个](均 P <0.05)。而在假手术组兔未观察到内弹力层损害及凋亡细胞。(2)造模后7 d组兔基底动脉尖部半胱天冬氨酸酶9(caspase-9)mRNA表达(1.97±0.23)及caspase-3 mRNA表达(2.31±0.40)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细胞凋亡参与了单纯血流动力学诱导的基底动脉尖部动脉瘤的早期生成,其分子发生机制是通过caspase-9激活由BCL-2介导的线粒体途径。
作者:冯政哲;张海峰;于瀛;张照龙;刘建民;黄清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患者男,25岁,因“耳鸣伴头痛1年”于2014年6月15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2013年1月15日从高处坠落伤及头部,当时颅内无明显脑挫裂伤及出血。伤后5个月,患者出现耳鸣伴头痛症状,在当地医院以耳部疾病治疗,无明显效果。2014年4月15日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示左侧横窦及上矢状窦均增粗,呈高密度影(图1a,1b),后于2014年5月2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头部MRI,示上矢状窦、窦汇、左侧横窦明显增宽,不除外血管畸形。为求治疗入我院。入院时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面纹对称,伸舌居中。双眼眶周、双颞部、双耳后及双枕部均可闻及较强的吹风样杂音,与血管搏动一致。颈无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未引出。头部MRI示:上矢状窦、窦汇、左侧横窦明显增宽,大脑镰内多发血管迂曲增粗(图1c,1d)。全脑血管造影术示:上矢状窦中后部有多处瘘口,右侧横窦区有一处瘘口。供血动脉为双侧颈内、颈外动脉系统及双侧椎动脉系统(图2,3);静脉晚期可见血液淤滞(图4a),通过左侧横窦及逆行回皮质静脉向侧裂静脉、海绵窦、翼丛静脉引流(图4b)。入院诊断为多发性硬脑膜动静脉瘘。
作者:王玉峰;叶明;张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患者男,56岁,2014年3月因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1个月余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在当地医院按脑缺血接受药物治疗,症状无改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年,糖尿病史10年,吸烟、饮酒史30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体格检查:右侧鼻唇沟略浅,伸舌居中,其余脑神经功能检查无阳性体征;双足踝关节以下浅感觉减退,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肌力Ⅴ-级,左手轮替笨拙。辅助检查:颈动脉超声显示双侧颈动脉内膜增厚伴多发斑块,左侧颈内动脉远段狭窄,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显示左侧颈内动脉次全闭塞(眼动脉之前),左后交通动脉开放,左颈内-外动脉侧支开放,右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头部CT灌注成像示左侧脑室旁、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未见其他异常。主动脉弓及全脑DSA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图1),左侧颈内动脉岩骨段与海绵窦段交界处重度狭窄,左侧颈内动脉岩骨段中度狭窄(图2)。
作者:巩勇;洪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患者男,40岁,因突发头痛伴呕吐24 d于2014年6月19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5月26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以后枕部、颈部为主的炸裂样疼痛,并且伴有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昏迷、大小便失禁。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侧脑室出血、三脑室出血、四脑室出血(图1a~1c);急诊行全脑DSA检查提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中段(延髓后段)动脉瘤。先后在当地两家三甲医院行介入治疗,均未能成功。给予脱水、预防脑血管痉挛等药物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到我院进一步治疗。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 mm,对光反应灵敏。双侧眼球活动正常,未见眼球震颤。口角不歪,伸舌居中。颈软。四肢活动肌力V级,四肢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共济失调征阴性。既往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入院后完善各项术前检查,进一步行全脑DSA检查,提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延髓后段梭形动脉瘤(图2,3)。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及告知家属手术风险后,行左侧小脑后下动脉侧-侧吻合术。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后,将患者右侧俯卧位,头部俯曲,Mayfield头架固定,取枕部正中切口,骨膜下分离肌肉,暴露枕骨大孔及寰椎后弓。咬除寰椎后弓、枕骨大孔后缘及枕骨鳞部,以左侧偏多。“Y”型剪开硬脑膜,开放枕大池,缓慢放出部分脑脊液,使脑张力下降。进一步分离左侧小脑延髓侧池,显露左侧椎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起始处。术中操作仔细,以避免损伤脑神经。进一步分离,可见小脑后下动脉瘤。动脉瘤位于扁桃体腹侧、延髓表面,动脉瘤体呈梭形,大小为3 mm ×4 mm,动脉瘤远端小脑后下动脉仍有部分动脉瘤样突起(图4)。小心分离动脉瘤与周围粘连组织,尤其注意与延髓及脑神经的粘连,数支与瘤体粘连的小脑后下动脉穿支均被仔细分离。因动脉瘤呈梭形,无明显瘤颈,因而无法采用常规方法夹闭,改行动脉瘤切除及小脑后下动脉侧-侧吻合术。吻合部位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瘤两端的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尾袢附近,并且为两端靠近处(图3),避开供应脑干的穿支。清除需要吻合的血管外膜周围组织,临时阻断小脑后下动脉。外科显微镜下切开需要吻合的小脑后下动脉两侧,形成吻合口,反复使用肝素等渗盐水冲洗,使用血管缝合线(10-0)连续吻合。先撤出远端临时阻断夹,排空气体,然后撤出近端临时阻断夹,可见血流通畅,吻合后无渗血,阻断时间为22 min。采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测,显示吻合后血流通畅(图5)。然后切除动脉瘤及病变累及的小脑后下动脉,以减少动脉瘤复发风险。切除后血管残端用迷你瘤夹夹闭(图6),再次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测,见吻合口通畅。术毕,患者意识清楚,四肢活动正常,无呼吸困难,无吞咽功能障碍,行走正常。术后DSA复查提示吻合口血流通畅(图7a,7b)。出院3个月多次电话随访,患者未出现神经功能改变。
作者:梁爱军;张鸿祺;胡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主动脉夹层为动脉壁中层的分离,主要表现为胸背腹部的撕裂样疼痛,其病情凶险,若未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极易出现猝死,48 h内猝死率可达36%~72%。其中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约占29%,部分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极易误诊为脑血管疾病[1]。由于部分患者无疼痛表现,诊断上非常困难,存在神经系统体征的这部分患者往往首诊于脑血管病科,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笔者将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急诊脑血管病科,以神经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的4例无痛性主动脉夹层病例报道如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
作者:胡文娥;陈蕾;李子付;张永巍;李强;蒋庚西;邓本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与否,对颅外段颈内动脉(EI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纳入2008年8月至2014年4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联合检测并经DSA证实的烟雾病患者单侧病变103例。根据DSA显示PCoA开放情况,将患者分为PCoA未开放组(83例),PCoA开放组(20例);选择同期接受TCD和CDFI筛查的健康者80名作为对照组。通过CDFI及TCD分别检测两组对象EICA及大脑后动脉(P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和(或)血管搏动指数(PI)。结果(1)3组 PSV、EDV、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76、12.24、8.10,均 P <0.05)。PCoA未开放组患者病变侧血管EICA的PSV[(42±15)cm/s]、EDV[(14±7)cm/s]均低于对照组[(92±24)、(38±11)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oA开放组患者病变侧EICA的PSV低于对照组(P<0.05),但EDV高于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比较,PCoA未开放组RI值增高(P<0.01),PCoA开放组RI值降低(P<0.01)。(3)烟雾病组PCA的PSV、EDV高于对照组(P<0.05),PI值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烟雾病患者PCoA开放与否,对EICA血流动力学的参数影响不同。PCoA未开放患者的PSV、EDV低于健康者,RI值增高;PCoA开放患者EICA较对照组PSV、RI减低,EDV增高。
作者:彭涛;张宏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尽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采用多种神经功能监测技术已有诸多研究,但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这3种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联合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美国学者Alcantara等分析了这3种神经监测技术联合应用于全身麻醉下实施的CEA中,报道了神经系统不良事件的检出率及预防效果。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韩国学者Cho等通过分析局部麻醉下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转流管使用率,讨论局部麻醉手术下选择性放置转流管的效果。他们对2007年至2011年间实施CEA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术中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体格检查,根据神经功能检查结果的变化,决定是否行术中转流。通过记录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对侧支循环、对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等影响转流决策的因素进行分析。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本刊对一些常用的词汇,如CT、MRI、DSA将允许直接使用缩写;对以下常用词汇,可在第1次出现时不标注英文全称,即写出中文全称后,直接用英文缩写。见下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