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急性期,损伤脑组织释放炎性介质触发炎性级联反应,进一步加重脑损伤,随后卒中可诱导免疫抑制以减轻炎性反应并发挥脑保护的作用.辅助性T细胞(Th)17及其主要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17A在卒中后增加,进一步促进卒中后炎性反应,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而卒中后免疫抑制相关通路可对Th细胞亚群进行调节,反馈作用于Th17细胞.
作者:徐瑞;马迪;包立阳;冯加纯 刊期: 2019年第03期
大脑中动脉(MCA)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常见部位,血管内治疗是MCA狭窄患者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术后高灌注综合征(HPS)及高灌注脑出血(HICH)是严重的并发症,且与不良预后相关.HICH的发生离不开HP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脑血管自身调节机制受损、血-脑屏障结构受损以及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的作用均可能参与了HICH的发生、发展.结合HPS影像学征象有助于HICH的诊断.虽然采用预测HPS的方法评估HICH的发生风险有局限性,但通过预测并防治HPS,有助于避免其进展为HICH.未来尚需更多的研究以获得循证医学证据.
作者:袁斌;张鑫;吴琪;文立利;尤宗琦;徐伟东;陈姝娟;邓金龙 刊期: 2019年第03期
血管性认知障碍及痴呆(VCID)是一类因血管性病因引起的以执行功能、学习和记忆能力进行性减低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实质上是由血管性病因通过损伤脑白质、皮质灰质或皮质下灰质,造成解剖网络连接及功能网络连接完整性破坏的结果.作者从分子及细胞水平的微观层面,至脑结构及功能网络,以及临床疾病水平的宏观层面,对近年来VCID相关认知功能网络损伤的研究进行概述.
作者:黄镪;李珺;武剑 刊期: 2019年第03期
颈动脉茎突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由颞骨茎突压迫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因过长茎突压迫右侧颈动脉致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而出现左侧肢体无力等临床症状,于复合手术室内行茎突截短术治疗.治疗后颈动脉压迫解除,动脉显影良好,无穿孔、夹层形成,显示在复合手术室内联合介入、医学影像、外科手术治疗颈动脉茎突综合征微创、安全、疗效确切.
作者:董佳;宋庆斌;王玉林;吴婷夏;郝曼春;汤红艳;焦力群 刊期: 2019年第03期
血管性脑功能障碍是指由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一系列脑功能损伤综合征,可出现感觉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神经-精神障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借助诊断概念的成熟和头部成像技术的进步,脑功能障碍中血管负担的检测已有显著进步.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血管性脑功能障碍的确诊仍然面临挑战.由于血管性脑功能障碍的异质性,很少有可概括的治疗原则适用于所有患者,需要实施个体化方法,包括对症治疗、支持性措施以及血管风险因素管理,希望未来有针对性的病因治疗措施.
作者:宋海庆;王媛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在人颅内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瘤壁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例)和东部战区总医院(12例)接受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7例,未破裂动脉瘤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ARP-1在动脉瘤瘤壁中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ARP-1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中,呈棕黄色;在未破裂动脉瘤瘤壁中,PARP-1阳性细胞个数较少,分布稀疏,且在动脉瘤瘤壁全层均有表达;在破裂动脉瘤瘤壁中,PARP-1阳性细胞密集分布于血管壁外膜.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破裂动脉瘤瘤壁PARP-1的阳性表达高于未破裂动脉瘤瘤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0±19)个比(56±14)个,t=4.291,P<0.01].结论 PARP-1在破裂动脉瘤瘤壁中的表达较未破裂动脉瘤明显升高,可能在颅内动脉瘤的破裂中发挥作用.
作者:张顶顶;余波;李劲松;韦永祥;刘翔宇;杭春华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超敏肌钙蛋白I(hs-TnI)水平与出院后90 d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9月至1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71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既往病史等.hs-TnI水平的测定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入院时卒中严重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90 d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依据患者90 d随访时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mRS 0~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 3~6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s-TnI水平与90 d预后的关系.结果 出院后90 d随访,1717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322例,预后不良395例,mRS评分0~6分,中位评分2(1,3)分.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女性[44.6%(176例)比32.3%(427例),χ2=20.05]、年龄[67(58,75)岁比62(54,69)岁,χ2=50.22]、入院时NIHSS评分[7(5,10)分比3(2,4)分,χ2=348.35]和hs-TnI水平[0.01(0,0.01)μg/L比0(0,0.01)μg/L,χ2=29.44]、白细胞计数[8.43(6.79,10.42)×109/L比7.51(6.21,9.13)×109/L,χ2=32.42]、收缩压[150(140,170)mmHg比150(135,165)mmHg,χ2=4.22]、住院时间[8(6,9)d比7(6,8)d,χ2=49.06]、既往卒中病史患者比例[54.2%(214例)比42.3%(559例),χ2=17.38]及hs-TnI升高[16.7%(66例)比8.9%(118例),χ2=19.25]、临床恶化[18.5%(73例)比2.7%(36例),χ2=127.02]患者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吸烟史患者比例[34.7%(137例)比44.0%(582例),χ2=10.90]、肌酐[67.4(56.4,84.7)μmol/L比70.9(60.8,81.2)μmol/L,χ2=4.26]、血红蛋白[140(126,149)g/L比142(131,153)g/L,χ2=14.95]及血细胞比容[42.2(38.6,44.7)%比42.8(39.8,45.6)%,χ2=13.16]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33,95%CI:1.01~1.77)、年龄≥60岁(OR=1.59,95%CI:1.18~2.14)、既往卒中病史(OR=1.46,95%CI:1.11~1.92)、入院时NIHSS评分≥5分(OR=11.49,95%CI:8.57~15.4)、hs-TnI升高(OR=1.56,95%CI:1.05~2.32)、临床恶化(OR=14.71,95%CI:8.89~24.33)为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升高(OR=0.62,95%CI:;0.43~0.88)为90 d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hs-TnI升高是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佳凯;张艳;周珊珊;赵婷婷;戴新井;胡海杰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椎动脉发育不良(VAH)患者后循环血流量、管壁剪切力等参数变化,了解VAH促发后循环梗死(PCI)的可能机制.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组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可疑为血管性眩晕患者261例,采用眩晕症状量表(VSS)评价眩晕严重程度.患者均于入院3 d内完成TCD和高场强MR检查[T1、T2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扩散加权成像(DWI),MR血管成像(MRA),对比剂增强MRA(CEMRA)],并根据椎动脉直径大小结合VAH诊断标准,分为VAH组和非VAH组,分析两组间后循环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量(MFV)及管壁剪切力(WSS)的差异.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内或组间比较分别采用配对、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61例患者中,VAH患者78例(29.9%),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26例,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37例,发生PCI 48例(18.4%).与非VAH组比较,VAH组患者眩晕程度更重[3(2,4)级比3(1,3)级,Z=2.09],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25.6%(20/78)比13.5%(28/183),χ2=5.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AH组发育不良侧椎动脉Vs、Vd、Vm、MFV及WSS分别为(30±8)、(8±4)、(17±5)cm/s和(33±17)ml/min、(10±3)dyn/cm2,较同组对侧和非VAH组左右侧明显减低(均P<0.05),VAH组正常侧椎动脉MFV[(175±82)ml/min]较非VAH组左右侧代偿性轻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椎动脉总MFV较非VAH组明显降低[(207±98)ml/min比(291±112)ml/min,P<0.05].与非VAH组比较,VAH组基底动脉Vs、Vd、Vm及MFV、WSS降低[分别为(56±21)cm/s比(69±19)cm/s、(20±10)cm/s比(27±10)cm/s、(34±14)cm/s比(44±14)cm/s、(128±77)ml/min比(178±78)ml/min、(16±8)dyn/cm2比(19±7)dyn/cm2,t值分别为-4.85、-5.10、-5.23、-4.45、-3.58],RI增高(0.7±0.2比0.6±0.1,t=4.07),PI降低(0.9±0.2比1.0±0.3,t=-2.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AH组发育不良侧大脑后动脉的TCD各项参数与对侧及非VAH组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眩晕合并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VAH发生率较高,VAH影响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可能与PCI发生有关.
作者:鹿桂凤;张道培;齐进兴;王献;吴帅只;王丽;南宫晓霞;任雅芳;禹萌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R扩散峰度成像(DKI)技术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额叶前皮质微结构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脑小血管病住院患者79例,经头部MRI和MR血管成像证实,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对总体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根据是否存在MCI,将79例患者分为MCI组(46例)和无MCI组(33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神经心理学测评结果,包括MoCA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常规MR形态学及DKI扫描结果.选择患者额叶前皮质为感兴趣区,即双侧背外侧额上回、内侧额上回、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测量兴趣区的DKI相关参数,包括平均扩散率(MD)、扩散各向异性分数(FA)、轴向扩散峰度(AK)、平均扩散峰度(MK)和径向扩散峰度(RK).对多个兴趣区的多次比较应用Bonferroni方法校正P值,校正P值以P<0.008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MCI组患者MoCA量表评分低于无MCI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9,22)分比27(25,28)分,Z=-6.836,P<0.01];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HAMD评分、HAMA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右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MCI组患者FA、AK、MK值均低于无MCI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16±0.03比0.18±0.03、0.64±0.08比0.70±0.06、0.67±0.09比0.73±0.06,均P<0.008),MD、RK值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8);在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MD、FA、AK、MK、RK值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8).(3)MD、FA、AK、MK及RK值在双侧背外侧额上回、双侧内侧额上回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8).结论 DKI技术可尝试用于MCI患者额叶前皮质微结构改变的观察,DKI相关参数在MCI患者临床影像学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刘东涛;李坤;卜乔;潘振宇;周立春;胡文立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及新生血管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特点.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外科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5例(动脉粥样硬化组),经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和(或)DSA等影像学方法证实.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动脉粥样硬化组织病理学分型方法,筛选出结构清楚的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Ⅳ~Ⅵ型)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共73个).根据形态学分型标准,将73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分为易损斑块(42个)和移形斑块(31个).选择同期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行尸体解剖,并明确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者15例为无动脉粥样硬化组(正常动脉段标本15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方法,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a及新生血管的表达特点.结果 (1)正常颈动脉组织中无Hpa表达;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a阳性表达率为64.4%(47/73).(2)与移形斑块相比,易损斑块内Hpa阳性表达率增高[92.9%(39/42)比25.8%(8/31),χ2=34.968,P<0.01].(3)新生血管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呈阳性表达,与移行斑块相比,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阳性表达率更高[95.2%(40/42)比22.6%(7/31),χ2=41.060,P<0.01].(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a与新生血管表达主要位于斑块的纤维帽及肩部.结论 Hp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晚期病变进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a与新生血管表达具有共区域性.
作者:徐斌;石祥恩;李敏;陈伟东;康更洁;杜铁英;魏娟 刊期: 201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