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卒中杂志

中国卒中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国际刊号:1673-5765
  • 国内刊号:11-5434/R
  • 影响因子:1.06
  • 创刊:2006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神经病学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7期文献
  •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Tracking,ET)检测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功能.方法 选择我院就诊的患者40例,其中高血压患者12例,高脂血症患者12例,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16例.同期随机选取正常人10例.应用ET评估颈动脉硬化参数,包括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僵硬度(β)、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和增大指数(AI),通过这些参数了解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动脉弹性的变化.结果 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Ep、β、PWVβ、AI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AC明显减小.高血压患者Ep、β、PWVβ、AI较正常人无明显增高,AC无明显减小;高脂血症患者Ep、β、PWVβ较正常人无明显增高,AC无明显减小.结论 应用ET能反映血管的早期病变.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发生了改变,因此,对这些患者加强监测可能对于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颜丹;何文;邬冬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代谢综合征对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否为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纳入连续性急性脑梗死163例,发病1个月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结局变量,0=mRS 0~2,1=mRS 3~5;急诊入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依据病史及辅助检查确定TOAST分型.以性别、年龄、吸烟、饮酒、NIHSS评分、GCS评分、TOAST分型、合并症[感染、心肌梗死(MI)、心衰(HF)]、是否合并MS为自变量作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自变量为多分类时采用变量哑化技术.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性别(P<0.05)、吸烟史(P<0.05)、NIHSS评分(P<0.01)、GCS评分(P<0.01)、TOAST分型(P<0.01)、感染(P<0.01)、HF(P<0.05)、MS(P<0.01)对早期预后(mRS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MS(OR 3.869,95%CI 1.542~9.711,P<0.01)、NIHSS评分(OR 19.699,95%CI 2.107~184.134,P<0.01)、T0AST分型(OR 0.188,95%CI 0.067~0.525,P<0.01)、感染(OR 2.950,95%CI 1.202~7.238,P<0.05)对mRS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MS、NIHSS评分、TOAST分型、感染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评价、对MS高危人群实施干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杨翠英;郑华光;王立英;刘春英;孙静;赵惠荣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一级预防的现况调查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前及住院期间卒中各危险因素的干预状况,发现临床实践与证据之间的差距,提高临床医生对卒中一级预防的认识,指导今后的临床治疗.方法 本调查为横断面调查研究,回顾性调查167例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前及住院期间对卒中主要危险因素的干预情况.结果 被调查的患者中,入院前有46.7%的患者有高血压;36.0%的患者有吸烟史;19.8%的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0.6%的患者有心房颤动;23.4%的患者有脂代谢异常.出院前有56.9%的患者被诊断高血压;81.4%的患者存在脂代谢异常.入院前与出院前对血压的药物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5.6%及80.0%,P>0.05);入院前后的降脂治疗(分别为25.6%及69.1%,P<0.01)及降糖治疗(分别为82.0%及97.6%,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院前对危险因素干预的达标率较低,应加强2型糖尿病患者及临床医生对卒中一级预防的认识,提高卒中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率.

    作者:李征;郭莹;马于;刘洪宇;李小荣;钟历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表皮生长因子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制作一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CAO)模型.MCAO术后24 h,32只大鼠侧脑室注入10μl EGF(100μg/L),连续2d,共2μg(EGF组);32只大鼠只注入不含EGF的等量溶液(对照组).MCAO术后1、2、3和4w,行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后,免疫印迹检测双侧大脑半球生长相关蛋白(GAP43)、突触囊泡蛋白(SYN)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 与同期对照组相比,EGF组大鼠在MCAO术后1、2w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更好,脑梗死灶同侧半球GAP43、SYN和GFAP有更早期和更高表达(P<0.05).结论 GAP43、SYN和GFAP等蛋白的早期高峰表达可能与EGF引起的早期神经可塑性改善有关.

    作者:余剑;曾进胜;熊丽;黄如训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脂肪源细胞因子与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脂肪组织能分泌一系列脂肪细胞因子,包括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白介素-6、抵抗素、脂联素等,这些脂肪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了机体的能量代谢,并通过胰岛素抵抗等多种途径参与了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成为代谢综合征及其大血管并发症发病的共同土壤.

    作者:崔楠;邹大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代谢综合征与脑血管病

    代谢综合征在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所有成分均参与了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本文对代谢综合征的诊断差异、流行病学调查进展以及代谢综合征在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等进行了回顾分析,揭示了代谢综合征和脑血管病的密切关系.

    作者:陈亮;杨华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糖尿病与缺血性卒中:困惑与挑战

    随着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在我国城乡逐年增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大、中血管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缩短寿命的主要原因,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作者:钟历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寻找证据,走向必然

    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07(TISC 2007)结束了,这个5000余名脑血管病相关医务工作者参加的大会,带给了我很多复杂深刻的感受和难以释怀的情愫.

    作者:王拥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2007年成人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指南

    [编者按]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于2007年4月更新了2003和2005版的急性卒中治疗指南.2007版指南包含了2003年以来的新进展.本文编译了2007版指南中的所有建议,并指出本版指南与2003及2005版指南的异同之处.指南全文翻译见http://www.rhammer.cn.文中所采用的建议分类和证据水平分级见附录1.

    作者:杜万良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糖尿病与认知功能障碍

    1 认知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应用等方面.认知功能障碍又称认知功能衰退、认知功能缺损或认知残疾,泛指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受损,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直到痴呆.其中,MCI指有记忆障碍和(或)其他认知功能的轻度障碍,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响,亦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疾病解释,是介于正常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

    作者:张燕;樊东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糖化血红蛋白与缺血性卒中

    糖尿病(DM)在全世界属常见病、多发病,预计到2010年将增至2.4亿人,成为人类第5位死亡原因.引起DM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则是大中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缺血性卒中是常见、严重的血管并发症之一.HbA1c作为糖化血红蛋白(GHb)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可反映近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与DM的各种并发症密切相关.现就HbA1C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厚广;胡仁明;董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糖尿病糖代谢控制标准与临床治疗策略

    自10年前芬兰学者报道45~60岁之间的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疾病患病率比同龄非糖尿病者高(男性为2~3倍、女性为5倍),且疾病的预后更为严重以来[1],糖尿病糖代谢控制已引起了许多神经病学家和内分泌学家极大的关注,但迄今为止,尚未有足够的循证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证据可以在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之间搭建良好的桥梁,以沟通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亦无有关糖尿病脑血管病糖代谢控制标准与治疗策略的区域性或全球性共识形成[2-4].

    作者:钟历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糖尿病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1 糖尿病发生卒中的流行病学卒中是神经内科致死致残的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随着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高血糖与卒中的关系日趋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高娜;赵铁耘;李秀钧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的主要临床特点与预防措施

    糖尿病患者并发脑血管病变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临床中,许多糖尿病患者在卒中前并未得到糖尿病的诊断.因此,了解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熟悉其主要临床特点(临床前期与临床期),继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延缓脑血管前期病变进展为临床期卒中(脑出血与脑梗死)、提高急性卒中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及防止卒中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大龙;李莉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二甲双胍类降糖药对大血管病变保护作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每年约有320万人死于糖尿病,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70%~80%的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而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在糖代谢受损的不同阶段,甚至在血糖正常时期都可能出现.据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正常阶段,其冠心病的风险较正常人群高2~3倍;在糖尿病前期,其卒中的风险同样高2~3倍;在糖尿病时,外周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3~5倍.而一旦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其病死率可提高将近2.5倍[1].因此,单纯的控制血糖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并发症风险及病死率.

    作者:陆菊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高血糖症对脑血管病的影响

    全世界每年约有1.5亿人罹患卒中,其中每年约有3000万女性和2500万男性患者死于卒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卒中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之后的常见的死亡原因.不仅如此,卒中所造成的巨大社会负担还在逐年递增,1990年研究显示卒中的伤残调整生命年为38年,预计这一数字到2020年将升至61年.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卒中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

    作者:王拥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缺血性卒中的个体化治疗的依据及策略

    缺血性卒中是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具有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因此,缺血性卒中的处理应强调规范化诊断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本文从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神经影像学改变出发,阐述了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分型诊断原则和规范化治疗程序.

    作者:刘俊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解读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是在英国完成的一项有关2型糖尿病不同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1].该研究于1977年开始,至1997年结束,历时20年,纳入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5102例,中位数随访时间超过10年,是2型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

    作者:曾龙驿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