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普通肝素间断静脉滴注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并与常规治疗、巴曲酶、低分子肝素进行对比.方法 将入院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半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普通肝素组,巴曲酶组,低分子肝素组,每组200例;记录在该患入院时,人院后第一周,及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值;记录每个患者的牛津郡社区脑卒中规划分型;仅对于普通肝素及巴曲酶两组进行凝血象监测.结果 (1)第一周及出院时评分差值比较:普通肝素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脑梗死普通肝素巴曲酶低分子肝素
作者:伞勇智;李峰;杨鸣;付英子;孟凛冽;李红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的TCD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8例经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为VBD的患者行经颅多普勒检查,观察其脑血流动力学特征.并将同期就诊的30例非VBD患者进行对照.结果 VBD组与非VBD组相比主要表现为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峰值平均血流速度下降(P<0.05),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O.05),部分VBD患者TCD频谱形态表现为波峰圆钝,呈低阻波形.结论 VBD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TCD可作为其临床初步筛查和辅助诊断手段之一.
作者:张霞;季萍;刘慧慧;曹勇军;刘春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及血胆红素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5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 首先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47例及有斑块组118例两组,根据患者性质进一步分为无斑块组47例、稳定斑块组70例及不稳定斑块组35例,比较各组血尿酸、血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之间的差异.结果 (1)有斑块组血尿酸水平轻度高于无斑块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3),有斑块组总胆红素(P=O.003)及直接胆红素(P=0.001)明显低于无斑块组.(2)无斑块、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三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17.6±179.2)panoL/L、(287.8±152.2)μmol/L、(331.2±177)μmol/L,不稳定斑块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O.013);无斑块、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三组血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7.8±14.0)μmol/L、(15.O±13.9)panoJL/L、(13.8±10.0)μmol/L,三组血直接胆红素水平分别为(6.2±5.2)μmol/L、(5.O±4.2)μmoL/L、(4.8士3.4)μmol/L,不稳定斑块组总胆红素(P=0.008)及直接胆红素(P=O.006)明显低于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总胆红素(P=O.027)及直接胆红素(P=0.006)明显低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总胆红素及血直接胆红素低于稳定斑块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尿酸、低血总胆红素及低血直接胆红素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
作者:尤寿江;韩侨;曹勇军;张霞;卢涛声;刘慧慧;刘春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采用CT引导下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微创组),对照组68例.观察肺部感染、再出血、脑疝发生率及病死率,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在肺部感染及再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死率、脑疝的发生率方面微创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下降、治疗3个月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引流术疗效观察
作者:梁晨;高社荣;梁晓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对337例(382枚动脉瘤)aSA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为动脉瘤(An),其中动脉瘤颈夹闭术297例,瘤颈夹闭及载瘤动脉塑形术29例,动脉瘤孤立术8例及包裹术3例.术后给予尼莫地平持续泵入扩血管、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治疗,并于SAH 1~3 d、4~7 d、8~14 d、15~20 d进行床边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主要观察MCA平均血流速度(Vm MCA)、计算Lindegaard指数,即同侧MCA与颅外段ICA Vm之比(LI),观察CVS及颅内压(ICP)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SAH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CVS,25%的患者1~3 d就出现CVS,8~14 d达高峰;Hunt-Hess分级与CVS的变化成正相关;102例患者(102/337,30.3%)出现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17例(17/337,5%)出现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颅内压增高且有CVS者预后较差.结论 FCD可以床边、动态监测aSAH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无创、简单易行的特点.TCD检测的脑血流速度、Lindegaard指数和频谱形态相结合对临床和血管造影诊断CVS有价值.
作者:惠品晶;刘曼;王中;孔丽娟;李向东;周幽心;虞正权;崔岗;张世明;周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0例72 h发病的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常规组,各10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降压、降糖、调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药物、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药物),但治疗组加用尤瑞克林O.15PNA单位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2周,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不良反应事件.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尤瑞克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效果
作者:杨毅;王文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浆生长抑素(SS)与血管性痴呆(VD)的发病部位、病灶大小、数量及其与痴呆的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和颅脑MRI确诊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86例,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患者认知功能并将其分为观察组(VD组)45例,对照组(非VD组)41例,抽取患者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Ss含量.结果 (1)VD组血浆SS含量明显低于非VD组(P关键词:生长抑素多发性脑梗死血管性痴呆
作者:张华;左军杰;刘顺达;蔡海燕;高永英;杨飞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3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2例DEACM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无效组(n=21)和好转组(n=21),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中毒时间、意识丧失时间、假愈期、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并发症、是否在急性期接受高压氧(IBO)治疗、头颅CT是否异常、头颅MRI是否异常以及是否使用神经节苷脂(GM1)、依达拉奉、多奈哌齐治疗等可能影响DEACMP预后的因素.结果 年龄、假愈期、入院时ADL评分以及并发症与DEACMP患者预后相关(P0.05).结论 年龄较大、假愈期较短、入院时ADL评分较低以及出现并发症均提示DEACMP患者预后不良,应高度警惕.
作者:王寅旭;王晓明;陈芳;任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技术性能的提高,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等技术的出现,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现有的证据已经表明在脑血管病、帕金森病以及神经肌肉疾病中,神经超声技术已显现出一定的优越性.我国医生在过去的20年里在经颅超声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的临床研究中做了大量工作,如有关狭窄诊断标准、栓子检测等,达到国际水平,部分结果被美国卒中学会采纳,作为指南编写的证据.
作者:刘春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据统计,在发达国家偏头痛发病率为13%,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且60%~80%具有家族遗传性,其发作多在20~64岁之间[1].由于偏头痛多发生在生产力旺盛的年龄段,因此,其对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无论有无先兆,偏头痛都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一系列研究表明偏头痛性脑梗死占所有缺血性卒中发生率的0.5%~1.5%,占青年缺血性卒中的10%~14%[2-4].由此可见,偏头痛性脑梗死更多见于青年人群,这与偏头痛发作的年龄阶段相一致.偏头痛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包括女性多见,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有吸烟史,梗死部位多见于后循环[3].近年来,有研究显示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多伴有偏头痛,他们的偏头痛发作多伴有脑动脉系统功能紊乱及无症状性梗死灶的存在,由此推断偏头痛与脑缺血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5].
作者:刘慧慧;李文;曹勇军;刘春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在2011年第4期和第5期的讲座中,我们介绍了成组设计三种特殊检验的样本含量估计问题,本期讲座中将为读者介绍成组设计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差异性检验的样本含量估计.所谓差异性检验,研究目的是分析两组样本所代表的两个总体均数(或总体率)是否相等.对于定量资料,若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独立性、正态性和方差齐性),可采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检验进行分析;否则,需要采用秩和检验.对于定性资料,可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
作者:胡良平;关雪;周诗国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