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脑血管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脑血管病(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9131/R
  • 国内刊号:王峰
  • 影响因子:
  • 创刊:2007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http://zhnxgbzz.yiigle.com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神经病学
中华脑血管病(电子版)杂志   2013年6期文献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电非线性分析

    目的:从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的角度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脑电变化的特征。方法选取MCI患者19例,其中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10例,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CI)患者9例。MCI患者经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体衰退量表(GDS)、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Hachinski缺血指数(HI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在安静状态下采集脑电信号后行非线性分析并与10位年龄匹配的健康老年人(HE)行组间比较;同时,VCIND亚组与aMCI亚组行MCI组内比较。结果MCI组与HE组比较,脑电非线性参数关联维数(D2)、点关联维数(PD2)、复杂度(Cx)平均值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MCI亚组与VCIND亚组比较,脑电非线性参数Cx平均值增高,李亚普诺夫指数(LE)平均值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脑电非线性分析能够较早客观判断脑功能的改变,对MCI的诊断及亚型的判定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作者:胡力天;王晓明;马英;柯莎;王寅旭;张丽兰;陈志琼;李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地区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现况调查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地区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及其人群分布特征。方法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以年龄≥40岁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8888例研究对象采用统一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通过统一的脑卒中风险评估表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对初步筛查为高危人群的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经过脑卒中风险评估,低危5622例(63.25%),中危1537例(17.29%),高危1729例(19.45%)。研究对象男性平均年龄为62.1±13.2岁,女性60.2±12.2岁。在40~69岁年龄段,高血压病、心房颤动或瓣膜性心脏病、糖尿病、明显超重等因素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而吸烟率则呈现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50岁组的人群体力活动量少519(28%)。高危人群中男性453例(26.20%),女性1276例(73.80%)。男性吸烟率(41.9%)显著高于女性(5.6%);血脂异常率、卒中家族史因素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均<0.05),人群中具有一个危险因素的比例高为3397例(53.63%),具有4个以上危险因素者643例(10.15%)。结论八里庄地区≥40岁人群中,脑卒中危险因素整体水平较高;高血压病、心房颤动或瓣膜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因素在40~70岁年龄段内,呈现增加趋势;高危人群中,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卒中家族史为人数分布前三位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振汉;程淑艳;刘涛;马小倩;李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致死性术中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特征分析

    目的:通过对一例术中破裂前交通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分析,探讨动脉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重建患者的三维影像资料,建立病例特异性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流场特征、瘤壁压力、壁面切应力(WSS)、剪切震荡指数(OSI)等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动脉瘤破裂点受到局部较高速度的血流冲击,具有低壁面切应力、高剪切震荡指数的特征,局部压力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动脉瘤破裂与血流冲击、低壁面切应力及高剪切震荡指数密切相关。

    作者:吕楠;徐瑾瑜;李强;许奕;刘建民;黄清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老年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老年后循环缺血(PC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老年PCI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CD及MRA的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后循环缺血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入选我院诊断为PCI的住院老年患者60例,男28例,平均年龄67.4±8.5岁;TCD确诊老年PCI患者56例, TCD的阳性率为93.3%;MRA确诊PCI患者39例,MRA的阳性率为65%。采用配对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类型的检出率,χ2=15.21,P<0.05。TCD的阳性检出率高于MRA,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的TCD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MRA,TCD可了解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但两种检查方法结合起来对老年PCI的病因诊断及临床治疗观察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作者:邝学媚;吕涵青;虢周科;佘响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对脑血流的影响

    目的:研究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健康志愿者分成20~39岁组、40~59岁组、60~85岁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第一次、第五次远程肢体缺血5分钟后颈内动脉(ICA)和椎动脉(VA)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变化。结果第1次肢体缺血(LI)后,三组中VA的PSV、EDV和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升高;第5次LI后60~85岁组中VA的PSV、EDV增加。结论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能增加VA血流。该方法安全无创、简单易行。

    作者:吴怀国;侯庆兵;王书培;江艳柳;张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舍曲林佐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评估

    目的:探讨舍曲林佐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疗效。方法入选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35例,年龄从62至7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活血、营养神经、脑保护、减轻脑水肿等治疗,治疗组在入院时即给予舍曲林口服治疗,50 mg QD,10天后评估两组患者NIHSS和Barhel指数(BI)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疗效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舍曲林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和后期生活质量的改善。

    作者:郑帼君;陈敏;乐萍;林亦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阿司匹林在社区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阿司匹林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居民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社区医生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就诊于我中心及社区站的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患者的阿司匹林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根据服用阿司匹林情况将高血压患者分为3组:规律服药组、不规律服药组和未服用组,并分析患者不规律服药或不服药的原因。结果接受调查的220例中,仅108例(49.1%)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12例(50.9%)不规律或未服用阿司匹林。患者未服用或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出现副作用、医生未指导和有慎用症等。结论阿司匹林在社区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中未得到广泛和正确的使用。社区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心脑血管等血栓性疾病发病率。

    作者:孙滨;季和平;王辉;史正青;陈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和影像学检查

    颅内动脉瘤(A)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IA的发生机制涉及解剖、组织、分子生物学、血流动力学和免疫学诸方面。加强对IA的发生机制研究,可以促进IA的临床研究。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能发现临床上无症状的IA(AIA)。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是IA诊断的主要手段,也决定着采用何种治疗方案。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对减轻破裂造成的严重后果及预防再破裂具有重要意义[1]。因此,要广泛地开展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在有IA家族史的人群中。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项目有多种,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相机选择。CTA具有无创、简捷、诊断率高等特点,应成为选择的重点。

    作者:涂雪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脑白质病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脑白质病变(WML)是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临床综合征,颅脑CT表现为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弥漫性低密度影,在磁共振成像(MRI)T2加权像上为弥漫性高信号。WML属于脑小血管病变的一个类型,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良好的动物模型是WML研究的基础,本文将从动物类型的选择和造模方法两个角度对WML的动物模型进行综述,通过对脑WML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对比,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作者:蓝琳芳;范玉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急性脑血管病与甲状腺功能减退

    急性脑血管病后可引起临床甲状腺功能低下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退减,甲状腺功能低下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退减可能为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本文将二者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杨华;马召玺;毛慧慧;王万华;张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已成为颈动脉狭窄重要的治疗方法,但依然具有一定的围手术期风险。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很多,本文对包括患者状况、病变解剖特征、术者经验以及器具的选择等因素对CAS的安全性和疗效影响的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张磊;吕楠;黄清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保护机制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已居全病因死亡的第一位,如何降低脑卒中的死亡和残疾,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丁苯酞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家级化学Ⅰ类新药,通过重构脑缺血区微循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线粒体、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降低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阻断缺血性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本文重点阐述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和保护机制。

    作者:李和平;吴丽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Wallenberg综合征的血管形态学及侧支循环途径研究进展

    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一组因小脑后下动脉(PICA)或椎动脉(VA)受累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和预后有很大的可变性,主要由于其血管形态学及侧支循环的差异性所致。因此,了解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正常血管解剖、血管形态学变异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可能为其临床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王建;郭富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认知、心理量表在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和卒中后抑郁(PSD)严重影响了卒中患者的预后。认知量表和心理量表是血管性认知障碍和卒中后抑郁早期发现、协助诊断和判断疗效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就常见的认知、心理量表在临床研究的现状、进展、应用要求及展望作简要综述。

    作者:周凯歌;毕晓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经颈外动脉途径制作兔颈总动脉急性血栓模型研究

    目的:研究经颈外动脉途径制作兔颈总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10只使用凝血酶直接注入颈总动脉,对照组取1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离颈外动脉,从颈外动脉取自体血,体外加入凝血酶制作兔自体血栓,经颈外动脉注入颈总动脉。两组分别在术后即刻测量血管内血栓长度,随后行动脉血管造影,观察血栓形态。结果10只新西兰大白兔直接在颈总动脉注入凝血酶模型成功率为40%,管腔内血栓量较少,主要围绕穿刺口周围,血栓平均长度为5±0.4 mm;经颈外动脉途径直接注入血栓组成功率为100%,血栓量较大,充满整个管腔,血栓平均长度13±2.2 mm。结论使用经颈外动脉注入新鲜血栓法,能够制作出较为稳定的兔颈总动脉急性血栓模型,模型成功率较高,为器械研发提供一种较为稳定的血栓模型。

    作者:李子付;张永鑫;黄清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如何选择合适的试验设计类型(九)

    本期讲座,将结合实际问题和临床试验需求,向读者重点介绍重复测量设计、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1]。

    作者:胡良平;孙日扬;吕辰龙;王小利;王璐;李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稿约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由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是我国脑血管病专业治疗领域的科技学术期刊。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专家简介:Werner Hacke,MD PhD DSc(hon)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