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 15岁男性,因渐起左下肢肌肉萎缩伴无力6年于2006年5月6日入院.患者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渐起左下肢肌肉萎缩,久站或剧烈运动后感左下肢乏力,进行性加重并伴有左胭窝、左小腿内侧及左大腿内侧深部疼痛,天冷时明显.
作者:卢晓琴;肖岚;张付峰;张忱;杨晓苏;肖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脑胶质细胞增生症是一种颅内良性病变,而脑胶质瘤病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病变,二者在临床表现上极为相似,难以鉴别,只有经过病理诊断才可以确诊.我们诊断脑胶质细胞增生症1例,报道如下.
作者:周盛年;陈炜;张明丽;程方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住院期间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病情况、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征及可能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6年1月至2005年6月间共337例患者的358次肝移植手术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术后住院期间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共58例,发生率16.2%,病死率41.4%.常见的表现为肝移植脑病(10.3%),次之为癫(癎)(4.5%)和脑血管疾病(2.8%).与无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肝移植患者相比,术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者的年龄、是否再次肝移植及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住院期间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年龄偏大、再次肝移植可能是其危险因素.
作者:凌莉;何晓顺;曾进胜;梁志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脑出血血肿周边脑血流量的经时变化特点,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对幕上出血的21例患者分别于发病后不同时间点(24 h及7、14、21、28 d)进行Xe-CT检查,采用感兴趣区测定血肿中心区、周边缺血区及其镜像区的局部脑血流量.结果 血肿周边局部脑血流量在发病24 h下降不明显(17.5%),7 d时出现明显下降(34.2%),在14 d降至低(48.5%),在21 d时有所恢复(40.5%),在28 d时仍持续低灌注状态(38.5%).各时间点与24h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周边存在脑血流量的下降,缺血程度在24 h较轻,然后逐渐加重,至发病14 d达到高峰,3周后缺血逐渐减轻,血肿周围的低灌注区可持续3~4周以上.
作者:刘群;田晶;朱辉;范佳;刘海波;于晓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脊髓小脑共济失调7型(SCA7)的临床表现,开展基因检测.方法 对1个表现为视力下降、辨色力异常和行走不稳的家系完成家系调查及体格检查,部分成员行视网膜形态学及电生理检查;19名家系成员及12名健康对照者行SCA7突变基因PGR,测序仪直接检测三核苷酸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AG)重复数目.结果 6例成员存在小脑性共济失调、视力下降和辨色力异常,眼底示黄斑及视网膜周边色素异常,视网膜电图波形熄灭,震荡电位幅值和光闪视觉诱发电位振幅明显下降;正常等位基因CAG重复数目为8~25次,该6例异常等位基因CAG重复数目为50~97次,诊断为SCA7患者;1例无异常临床表现的成员CAG重复数目分别为18次和56次,后者超出正常范围,诊断为未到发病年龄的症状前患者.结论 SCA7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CAG重复数目检测可以为基因诊断和症状前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韩燕;管阳太;郑惠民;丁素菊;蒋建明;邓本强;吴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屏气试验探讨脑梗死临床亚型、危险因素及血管狭窄程度与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关系.
作者:吴晓青;张妍;喻学红;吕伟;王树才;常高峰;曹霞;曹秉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和比较数种神经蛋白质对Creutzfeldt-Jakob病(CJD)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14例发病2个月内CJD取脑脊液,采用蛋白捕捉法和酶联免疫试验对总tau蛋白(t-tau)、磷酸化tau蛋白(p-tau)、t-tau蛋白与p-tau蛋白比值(t-tau/p-tau)、S-100β蛋白、14-3-3蛋白及14-3-2蛋白进行定量检测,同时设非CJD痴呆(OD,11例)和无痴呆(ND,18例)的对照组.结果 (1)t-tau蛋白:CJD组、OD组和ND组分别是8295、300、161 pg/ml.p-tau/t-tau值分别是0.0092、0.2258、0.2471.(2)S-100β蛋白:CJD组、OD组、ND组分别是1.576、0.639、0.239 ng/ml.(3)14-3-3蛋白:CJD组、OD组、ND组分别是40.00、2.65、3.10 ng/ml.(4)14-3-2蛋白:CJD组、OD组与ND组分别是48.43、14.00、20.50 ng/ml.(5)t-tau≥500 pg/ml为阈值点,敏感度为84.6%,特异度87.5%,p-tau无诊断意义;(6)S-100β蛋白≥1.626 ng/ml为阈值点,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3.8%;(7)14-3-3蛋白以≥9 ng/ml为阈值点,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86.4%;(8)14-3-2蛋白以≥24 ng/ml为阈值点,其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77.3%.结论 脑脊液神经蛋白质检测对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林世和;于雪凡;孙瑞红;高金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Neuroserpin(NSP)是一种轴突选择性的神经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内,它主要存在于新大脑皮质、海马结构、嗅球和杏仁核,而在大多数丘脑核、尾状核、壳核和小脑细胞中相对缺乏[2].
作者:杨雪莲;董强;王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产生三磷酸腺苷(ATP)和活性氧,调节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和细胞凋亡.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出现ATP合成下降、无氧代谢增加、氧自由基产生过多和细胞凋亡,导致神经系统、骨骼肌和心肌等器官的损害.对这一疾病的异常病理生理过程给予纠正,形成了药物、运动、饮食和对症治疗[1]等不同方法.
作者:洪道俊;袁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遗传性肌肉疾病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组织的遗传性疾病,主要包括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病和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3大类.此类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部分疾病已发现致病基因,但如何导致肌肉病变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治疗无特异性,仅限于对症治疗和一般处理.
作者:肖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转入大鼠海马原代培养的神经干细胞(NSCs)中,获得NSCs-BDNF基因工程干细胞并移植治疗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方法 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区NSCs,检测其增殖、分化等特性;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BDNF,转染NSCs,获得NSCs-BDNF基因工程干细胞,检测其BDNF的表达和活性;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将NSCs-BDNF移植入模型缺血侧海马,进行组织学和行为学检测.结果 NSCs-BDNF移植后可以观察到动物行为学的改善,术后4周Longa评分1.343±0.293,脑切片可以观察到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数目的增加,术后4周存活率87.5%±6.6%,较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s-BDNF移植对实验性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有修复作用.
作者:毕晓莹;丁素菊;黎佳思;陶沂;曹莉;张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历不同时间快速眼动(REM)睡眠剥夺对大鼠皮质及海马各区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微管相关蛋白(MAP2)和神经丝(NF)作为正常神经元结构的标识物,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REM睡眠剥夺1、3、5、7 d 4个时间点大鼠皮质及海马MAP2和NF表达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运用电镜技术观察睡眠剥夺后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我们的实验是用改良的多平台睡眠剥夺模型进行REM睡眠剥夺,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蛋白质电泳以及电镜超微结构分析.结果 REM睡眠剥夺后5 d大鼠皮质、海马CA1及齿状回神经元结构蛋白MAP2和NF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电镜神经元核仁偏位,胞质中出现少量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网;部分神经轴突的髓鞘溶解与浓集.环境对照组、REM睡眠剥夺5 d和7 d组,皮质中超微结构改变的神经元所占比例分别为1.2%、3.6%和5.8%.结论 REM睡眠剥夺能够导致大鼠脑内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发生异常变化.
作者:田国红;黄建欧;赵忠新;张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第九届全国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会议于2006年7月6-10日在风景优美的海滨城市大连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学组和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策划承办.
作者:管宇宙;崔丽英;包雅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咀嚼肌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 16例咀嚼肌痉挛患者,男女患者各8例,年龄21~87岁,平均61.7岁,其中表现为单纯咬颌型(Ⅰ型)的咀嚼肌痉挛12例,下颌错动型(Ⅱ型)4例,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发作性咬牙、张口困难,神经系统无其他阳性体征,头颅CT或MRI无异常发现.咬颌型主要累及咬肌和颞肌,而错动型同时累及翼肌.应用A型肉毒毒素对患侧咀嚼肌采用多点注射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结果 13例症状得到显著改善(4例单侧咬颌型,8例双侧咬颌型中7例,4例下颌错动型中2例),3~10 d起效,疗效持续时间8~26周,4例注射后出现患侧咬肌轻度麻痹,数周内恢复,未见其他副作用.症状复发者再次注射仍然有效.结论 咀嚼肌痉挛患者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确为一种有效、安全、简便易行的治疗手段,能在一段时间内缓解甚至消除肌肉痉挛及相关症状.
作者:卫华;王玉平;李莉萍;孙莹;王芳;邢华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报道1例33岁男性,头痛后继以卒中样发作,影像学提示基底节区和颞枕叶缺血性改变,肌肉活检证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患者的基因突变.方法 我们应用基因分析未发现常见致病性突变,因此应用DNA芯片扫描线粒体基因全序列,寻找可能的致病突变.通过DNA芯片扫描线粒体基因全序列,应用直接测序法证实突变.结果 在线粒体DNA共发现了3个新突变,其中T6253C突变导致细胞色素C氧化酶1第117位保守的蛋氨酸被苏氨酸取代,患者的母亲也携带相同的突变,而98名健康个体无人携带此突变,我们认为T6253C是导致该患者发病的致病突变.结论 这是首例关于细胞色素C氧化酶1基因点突变导致线粒体脑肌病伴有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的报道.
作者:焦劲松;张永庆;杜皓萍;王康;汪仁斌;王国相;洪闻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tDNA A3243G点突变在成年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对发病年龄在18岁以上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5个家系28例,散发8例),其中23例行mtDNAA3243G点突变检查(5个家系15例,散发8例),14例行头颅影像学检查,10例进行了骨骼肌病理检查.结果 5个家系的28例患者中出现糖尿病17例(60.7%)、耳聋16例(57.1%)、卒中样发作9例(32.1%),三者可以并存或单独出现,少见表现包括心肌病和肾脏损害.23例mtDNA A3243G点突变患者中线粒体脑肌病伴随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14例(61.0%),其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和头痛;其余9例包括无症状的基因突变携带者3例(13.0%)、线粒体糖尿病和(或)神经性耳聋2例(8.7%)、自主神经功能异常2例(8.7%)、糖尿病伴不孕症1例(4.3%)和心肌病1例(4.3%).14例MELAS患者的头颅影像学检查显示以枕叶和颞叶受累为主,额叶少;10例肌肉病理检查发现9例存在不整红边纤维.mtDNA A3243G点突变比例均值在MELAS患者为28.75%±13.69%,非MELAS患者为25.08%±11.54%,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tDNAA3243G点突变在成年患者主要累及中枢神经、胰岛以及听神经.认知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和头痛是成年MELAS的主要临床表现.家族中多例患者出现糖尿病和耳聋,提示该突变并非MELAS突变,应当关注mtDNA A3243G点突变家系中非MELAS患者的存在.
作者:姚生;郑日亮;毕鸿雁;王朝霞;袁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utrophin和dystrophin蛋白在神经肌肉病患者肌肉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26例共8种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及2名无神经肌肉疾病者的正常肌肉活检标本冰冻切片utrophin和dystrophin蛋白的表达.结果 dystrophin蛋白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患者显示为大部分肌纤维荧光圈带缺失、荧光圈带亮度减弱或荧光圈带呈不连续状;在非DMD的肌营养不良、脂肪累积性肌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神经源性肌萎缩、多发性肌炎、线粒体脑肌病、肌源性肌萎缩患者肌肉膜上呈现一圈完整的强荧光圈带;在对照组肌肉膜上呈现一圈完整的强荧光圈带.utrophin蛋白在dystrophin蛋白重度减少的DMD患者少部分肌纤维肌膜上呈现不连续的荧光圈带,但强度较弱;在dystrophin蛋白中度减少的DMD患者、非DMD的肌营养不良及其他6种神经肌肉病患者肌肉膜上不显示荧光;在对照组肌肉膜上不显示荧光.结论 DMD患者肌肉的dystrophin蛋白表达重度减少的同时,出现utrophin蛋白的表达;而包括DMD患者dystrophin蛋白中度减少、非DMD的肌营养不良在内的其他神经肌肉病患者肌肉的dystrophin蛋白正常表达时,其utrophin未出现表达.
作者:王为民;蒲传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运动诱发试验对周期性麻痹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试验组18例周期性麻痹患者及对照组20名健康人进行运动诱发试验测定.结果 运动后,对照组波幅迅速增高(13.10%±5.27%),此后波幅逐渐回落并低于基线(20.90%±5.49%),在20 min内开始回复.试验组波幅迅速增高(20.56%±23.44%),随后逐渐减低(48.94%±22.20%)并持续不缓解.试验组波幅减低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0);波幅增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4).试验组的检查18例中14例异常,运动试验前18例中有6例确诊,运动试验后增加为15例.结论 运动诱发试验是周期性麻痹很好的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丁则昱;刘明生;崔丽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确诊2例肯尼迪病患者,并对其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点进行报道.方法 总结2例临床拟诊肯尼迪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并分析其临床表型特征.结果 2例患者均表现为以肢体近端和延髓受累为主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其中,例1合并少精子症.二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均明显增高,并存在明显的脂质代谢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例1的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中CAG重复序列数为52个,例2的CAG重复序列数为48个,证明2例均为基因检测确诊的肯尼迪病患者.结论 肯尼迪病的临床特点是进展缓慢的以肢体近端和延髓部受累为主的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伴有内分泌或代谢异常.我们重复了肯尼迪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肯尼迪病的确诊需依靠基因检测.
作者:鲁明;樊东升;李小英;梁国威;李英;张华纲;康德瑄;张俊;张捷;王晶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特点、药物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LSM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全部患者均有治疗期间的短期随访资料,其中小剂量泼尼松治疗33例,单用核黄素(维生素B2)治疗9例,全部患者1个月内肌无力症状均获明显改善.随访1年以上者共32例,其中26例肌力完全恢复正常,另6例仍不能耐受重体力劳动,运动耐力较健康人差.13例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复发,其中7例有家族史,复发的13例中有12例是在冬季复发,均以劳累、感冒为诱因,5例患者复发2次以上.结论 LSM是可治疗的肌肉疾病,对小剂量泼尼松治疗有效,部分患者有复发倾向,有家族史患者更容易复发.单用核黄素治疗反应良好的LSM可能为戊二酸尿症Ⅱ型所致,提示应根据LSM的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作者:李伟;焉传祝;吴金玲;刘淑萍;赵玉英;王勤周;李大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seudohypoparathyroidism,PHP)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发病倾向[1],以低钙血症和高血磷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发育异常、智力发育迟缓、体态矮胖、圆脸等,国内报道较少.我们诊断1例,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分析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作者:杨学志;郑荣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神经内科知名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徐文桢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7年3月8日逝世,享年73岁.
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共产党党员、青岛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及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原主任、全国优秀教师、我国神经病学界知名教授丛志强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2月24日上午11时54分去世,享年71岁.
作者: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