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以迅速进展的颅高压症状、癫(癎)发作、视觉障碍、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为特征[1].
作者:丘鸿凯;孙多成;隋景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常见的成年发病的进展性神经变性疾病,部分患者在其病程中出现痴呆症状,此前国内仅见1例报道[1].
作者:王有奎;杨培斌;唐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先天性肌营养不良(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CMD)是一组出生时或出生后数月内发病的遗传性肌肉疾病,临床表现为近端肌无力、肌张力减低,可伴发育迟缓、关节挛缩及神经系统受累;骨骼肌活体组织检查呈肌营养不良性改变[1].
作者:胡静;沈宏锐;李娜;赵哲;袁军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前,胸腺切除术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于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治疗.我们分析了1991-2006年于我院行胸腺手术的181例MG患者的疗效和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作者:奚剑英;赵重波;卢家红;陈志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Lafora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5例经腋窝皮肤活体组织检查确诊的Lafora病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5例患者都进行了腋窝皮肤活体组织检查,常规行HE、糖原(PAS)和阿辛蓝-糖原(AB-PAS)染色.结果 5例患者中4例青少年发病,1例成年起病.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强直阵挛发作、肌阵挛和智能损害,可早期出现性格改变,构音障碍和行走不稳.腋窝皮肤活体组织检查发现Lafora包涵体存在于大、小汗腺的肌上皮细胞和导管细胞内.结论 经皮肤活体组织检查发现PAS阳性圆形或卵圆形包涵体,结合Lafora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以确诊该病;皮肤活体组织检查的部位可选择腋窝或腋窝以外的部位.
作者:笪宇威;LU Yan;朴月善;LIU Ai-hua;卢德宏;WANG Yu-ping;王敏;XU Min;刘璐;JIA Jian-pi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利用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后扣带回相关的静息脑网络连通性是如何变化的.方法 运用fMRI研究了16例轻度AD患者和16名健康对照者在静息状态后扣带回的功能连通性.与后扣带回有功能连通性的脑区是通过检测低频波动信号的时程相关性获得的.应用通用的SPM2图像统计软件计算组间和组内连通性差异,激活区阈值设置:P<0.01(校正),像素范围>5.利用SPM2软件随机效应分析t检验(经校正P<0.01,t=2.47,像素范围>5),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连通性激活的脑区.结果 与后扣带回有功能连通性减弱的脑区包括前额叶中线区、楔前叶、双侧视皮质、双侧颞下回、左侧海马、右侧丘脑、右侧额叶背外侧区;偏左侧化的连通性增高的脑区包括前额叶中线区、左侧颞下回、左侧基底节区、双侧额叶背外侧区及左侧中央前区.结论 与后扣带回相关的静息状态脑网络连通性减低与AD早期情节记忆损害和高级视觉功能损害有关系,轻度AD保留着功能连接的重塑性以便维持脑功能.静息fMRI是一种探索AD脑功能机制的适宜方法.
作者:张洪英;WANG Shi-jie;杨明;REN Li-qun;张志珺;TENG Gao-jun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大脑皮质发育经过了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神经母细胞(成神经细胞)的迁移和神经母细胞的分化3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育异常均可导致特征性的皮质发育障碍,其临床表现为发育延迟、精神发育迟缓和癫(癎).
作者:黄华;晏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种类繁多,发病原因复杂,多年来一直是困扰着神经病学家的难题.
作者:高空;刘焯霖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组以双下肢进行性痉挛性无力为特点的遗传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临床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均十分显著[1].
作者:赵坤;吴志英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步入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功能、分子机制研究及治疗探索已经成为神经肌肉遗传病的主要方向.
作者:王柠;WANG Zhi-qim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不同时期糖尿病对大鼠血脑屏障(BBB)内皮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1(slucose transporters-1,GLUT-1)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10个月)、糖尿病组(2、10个月),每组20只.用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50 mg/kg)静脉一次性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分别于2个月和10个月后各处死10只,均取前额叶皮质.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BB微血管内皮细胞GLUT-1表达.结果 2个月糖尿病组GLUT-1阳性微血管数为(4.3±0.9)个(低倍视野,下同),与2个月正常对照组[(6.4±1.7)个]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86,P<0.01).10个月糖尿病组GLUT-1阳性微血管数为(8.4±1.4)个,与10个月正常对照组[(5.8±1.7)个]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22,P<0.01).结论 早期糖尿病可引起BBB内皮细胞GLUT-1蛋白表达的下调.晚期糖尿病可引起BBB内皮细胞GLUT-1蛋白表达的上调.
作者:LIU Shi-wei;尹岭;L(U) Xia;尚玉文;ZHANG Mei-kui;杜侃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利用硝酸甘油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探讨P/Q型钙离子通道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按Tassorelli Cristina法复制偏头痛大鼠模型(每周1次,连续4次),第4次造模后分别取三叉神经节及三叉颈复合体、大脑额叶组织.RT-PCR及Western-blot法测定P/Q型钙离子通道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同时用Fluo-3/AM荧光法测定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三叉神经节及三叉颈复合体(mRNA:0.472 36±0.049 54;蛋白:0.337 25±0.035 93)和大脑额叶组织(mRNA:0.547 45±0.044 39;蛋白:0.402 13±0.029 83)中的P/Q型钙离子通道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表达上调(t=2.6697、3.1993、3.4398、3.7661,P<0.05),同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Q型钙离子通道可能通过其表达量的上调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胡益民;杨晓苏;ZHANG Chang-ying;肖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β淀粉样蛋白1-42(β-amyloid 1-42,Aβ1-42)诱导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大鼠模型学习记忆功能及脑内炎性因子的分泌、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体重300~350 g)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他汀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5只.服用阿托伐他汀(每天5 mg/kg)3周为治疗组,采用侧脑室注射Aβ1-42的方法制备大鼠痴呆模型,设假手术组为对照组.水迷宫实验观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海马区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HE染色观察海马区形态结构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下降(逃避潜伏期:对照组12.0±1.2,模型组41.3±3.4,t=18.0363,P<0.01),海马区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分泌增多(IL-1β:对照组53.5±2.4,模型组101.0±3.8,t=23.8246,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较,学习和记忆成绩有所改善(逃避潜伏期:25.7±1.6,41.3±3.4,t=9.1076,P<0.01),海马区IL-1β、IL-6、TNF-α分泌减少(IL-1β:60.0±3.4,101.0±3.8,t=18.0231,P<0.01).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模型海马区神经细胞损伤减轻,胶质细胞增生减少.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大鼠AD模型海马区胶质细胞炎性因子的分泌,减轻神经细胞损伤,改善其学习和记忆能力.
作者:ZHANG Yuan-yuan;李晓红;WANG Min;王栋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SCA)是一组包括多种共济失调亚型的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大多数SCA亚型的发病与致病基因编码区的CAG三核苷酸异常重复突变有关[1,2],而SCA12是一种惟一由致病基因PPP2R2B非编码区CAG三核苷酸重复导致的SCA亚型[3-4].
作者:王俊岭;江泓;张申;周亚芳;沈璐;严新翔;廖书胜;宋兴旺;唐北沙 刊期: 2008年第07期
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linked adrenoleukodystrophy,X-ALD)是一种主要侵犯大脑、肾上腺等器官的遗传性疾病.
作者:王志红;黄梁浒;柯龙凤;兰风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巨轴索神经病(giant axonal neuropathy,GAN)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972年首次报道,到1997年,文献报道全世界共有20多个家系,我国尚未见报道.
作者:徐敏;刘璐;耿志伟;贾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IT15基因△2642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对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发病年龄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及银染法,检测29例已行基因诊断的HD患者和38名健康对照者的IT15基因△2642多态性位点基因型,比较2组间△2642基因型分布,分析△2642基因型与HD发病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 两组均未检测到B/B基因型.△2642基因型A/A和A/B在HD组分布频率分别为65.5%和34.5%,在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92.1%和7.9%(x2=7.435,P=0.006).等位基因B在HD患者的频率分布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2%、3.9%,OR=5.07,95%(7I 147~15.12,P=0.010).A/B型和A/A型HD患者CAG重复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8).HD组中基因型AVB患者发病年龄[(37.33±6.46)岁]较基因型A/A患者[(47.10±10.86)岁]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1,P=0.019).结论 IT15基因△2642基因型可能影响HD发病年龄,基因型A/B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基因型A/A患者提前.
作者:张伟;张本恕;王育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录因子Sp3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 贵州地区发病的汉族MS患者31例及健康对照30名,采用逆转录PCR(RT-PCR)检测其PBMC的Sp3基因表达情况;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 MS组与健康对照组PBMC cDNA扩增Sp3基因阴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1.9%(12/31)和6.7%(2/30),x2=7.133,P=0.008].MS组血清sIL-2R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2788.5±1079.8)、(1270.6±489.4)μg/L,t=6.170,P=0.001],其中Sp3基因阴性[(3364.0±1252.3)μg/L]、阳性[(2450.0±827.0)μg/L]表达患者血清sIL-2R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F=32.059,P<0.05),Spa基因阴性表达患者比阳性表达患者sIL-2R含量明显升高(q=4.213,P<0.05).结论 贵州地区发病的汉族MS患者PBMC中存在Sp3基因表达缺失,提示汉族MS患者Sp3基因表达无明显的地域差异.sIL-2R参与了MS的发病过程,Sp3基因表达缺失后机体发生了更严重的免疫功能障碍.
作者:张留福;TIAN Shu-fen;梁金;GUO Ming-sheng;楚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杆状体肌病(nemaline myopathy,NM)由Shy等[1]于1963年首先报道,因在患者肌纤维中发现大量杆状体(nemaline body)而得名.
作者:吕海东;李增富;秦东香;张三军;钱琪;马晓丽;袁利;卢燕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27例肯尼迪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基因确诊的27例肯尼迪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血清性激素及各生化指标水平.结果 肯尼迪病患者均中年发病,进展缓慢.神经系统表现为以肢体和延髓部受累为主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运动功能损害较轻,运动功能损害程度与疾病病程相关(r=0.77,P=0.000).虽然血清性激素水平正常,但部分患者可出现男性乳腺发育或性功能减退等雄性激素功能低下症状.患者的肌酸激酶[(920.10±495.54)U/L]、甘油三酯[(3.27±2.78)mmol/L]轻度增高,与健康者均值(107.20 U/L,1.40 m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17,P=0.000;t=2.687,P=0.017).结论 我国肯尼迪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国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增高等.
作者:鲁明;FAN Dong-sheng;张俊;ZHANG Hua-gang;康德瑄;ZHAO Hai-yan;张楠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是利钠肽家族的一员,其与心房利钠肽A受体(natriuretic peptide receptor A,NPRA)结合而发挥其生理作用[1].
作者:上官亚菲;秦秀燕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fractalkine受体CX3CR1基因多态V249I和T280M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经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患者318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基因测序确定CX3CR1基因V249I和T280M多态性,并与292例无颈动脉狭窄者比较.结果 CX3CR1基因T280M多态中基因型MM和TM在颈动脉狭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2.6%和31.2%,OR=0.646,95%CI 0.451~0.928,P=0.017),颈动脉狭窄组M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8%和19.2%,OR=0.677,95%CI 0.499~0.918,P=0.010).CX3CR1基因V249I多态中基因型Ⅱ和Ⅵ在颈动脉狭窄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9.0%和43.8%,OR=1.012,95%CI 0.731~1.403,P=0.940),颈动脉狭窄组Ⅰ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8.6%和32.7%,OR=0.842,95%CI 0.660~1.076,P=0.034).颈动脉狭窄组Ⅵ和Ⅱ在稳定斑块组明显增高(OR=0.610,95%CI 0.387~0.962,P=0.0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和TM基因型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47,95%CI 1.091~3.127,P=0.022).结论 CX3CR1基因T280M多态中MM和TM基因型是颈动脉狭窄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而V249I多态中Ⅱ和Ⅵ基因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
作者:ZHENG Min;赵仁亮;ZHANG Chen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2A基因多态与脑卒中合并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以rs28944190位点为遗传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708例脑卒中患者和235名对照组人群NOS2A基因的多态性.结果 脑卒中组和对照组的rs28944190位点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是否合并冠心病对病例组人群进行分层后,cocaphase分析表明合并冠心病的脑卒中组rs28944190位点的C等位基因频率(23.9%)较单纯脑卒中组(16.6%)明显增高(x2=5.629,P=0.018,OR=1.580,95%CI 1.083~2.306),这种差异在男性患者更加明显(x2=8.592,P=0.003,OR=1.983,95%CI 1.255~3.134).卡方检验表明合并冠心病的脑卒中组AC+CC基因型的频率(47.9%)明显高于单纯脑卒中组(30.8%,x2=10.761,P=0.001,OR=2.065,95%CI 1.34~3.19),在男性患者差异更加明显(x2=15.762,P=0.000,OR=2.985,95%CI 1.74~5.12).结论 NOS2A基因与脑卒中的发病可能无关,但可能与合并冠心病的脑卒中发病相关.
作者:杜丹华;WU Jiang;高鹏;HU Lin-sen;赵节绪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