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6岁,因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个月于2005年6月21 日入院.患者主要表现为左上肢不受支配、不由自主:由室内向外行走时,经常出现右手即将把门打开时,左手却不由自主地又把门关上,如此反复进行,以至难以把门打开;在系纽扣时左手不能配合右手完成动作,总是需他人帮忙.
作者:杜金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诊断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A型(LGMD2A)患者并与LGMD2B型相鉴别.方法 收集我院诊治的4例LGMD2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生化检验资料.取肌肉活体组织行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Western blot分析dysferlin蛋白及calpain-3蛋白的表达.结果 LGMD2A与2B型患者的临床症状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dysferlin缺失.但Western blot揭示:LGMD2A型患者calpain-3蛋白完全缺失,dysferlin蛋白部分缺失;而2B型患者则相反.结论 用Western blot检测calpain-3蛋白可在dysfedin蛋白表达缺失的LGMD患者中鉴别出2A型患者,该方法对临床辅助诊断LGMD2A有很好的价值.
作者:罗苏珊;卢家红;奚剑英;朱雯华;赵重波;任惠民;汪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通过运用球海绵体肌反射(bulbocavernosus reflex,BCR)及阴部神经躯体感觉诱发电位(pudendal nerve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检测,能客观记录患者骶髓反射弧及中枢神经的传导功能.
作者:邵蓓;牛晓婷;倪佩琦;王汛;陈霞;朱蓓蕾;王贞;滕洪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安钠咖相关脑损害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对3例安钠咖相关脑损害患者进行临床及MRI观察.结果 3例均为男性,均有明确的烫吸安钠咖史(烫吸时间3~7年),除具有反应迟钝、智力障碍等常见的中毒性脑病特征外,尚有特殊的语言及肌张力障碍;头颅MRI显示双侧对称性大脑半球、内囊后肢、胼胝体、双侧大脑脚、脑桥的广泛脱髓鞘改变.3例经皮质激素、神经营养等治疗,在病后40 d病情均明显好转,仅例1残留轻度情感控制障碍.结论 安钠咖相关脑损害有特殊的语言及肌张力障碍,MRI存在广泛脱髓鞘,了解这些特点可为预防和治疗安钠咖引起的并发症提供帮助.
作者:邢玉平;张丽芳;王玉芬;孙万里;武桂花;申亚巍;崔丽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报道在1个细丝蛋白C(filamin C,FLNC)肌病家系中发现的新的插入缺失突变.方法 该家系连续5代共有19例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在前期研究中已经作为肌原纤维肌病进行了报道.现对包括先证者在内的3例患者、5名无症状家系成员和50名健康人进行FLNC基因的测序,利用质粒将FLNC基因的第18号外显子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分离,然后进行电泳鉴定和直接测序.结果 先证者的FLNC基因的第18号外显子存在18个正常碱基缺失,同时插入6个异常碱基,导致FLNC蛋白第7个免疫球蛋白样杆状重叠结构异常,继而致FLNC蛋白结构的失稳.家系中另2例患者存在同样的突变,而5名无症状家系成员和50名健康对照均正常.结论 FLNC肌病存在FLNC基因第18号外显子新的插入缺失突变,我们发现该病可以出现在德国之外的其他种族.
作者:洪道俊;栾兴华;郑日亮;张巍;袁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烟雾病脑卒中的好发部位,提高对烟雾病的认识,以减少漏诊.方法 分析我院神经内科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32例烟雾病患者,对其脑卒中部位进行总结分类,并计算各构成比.结果 32例病例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男女比例为1:1.28,发病年龄7~47岁,缺血性脑卒中5例(15.6%),平均年龄24岁,出血性脑卒中21例(65.6%),平均年龄33岁,同时患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者6例(18.8%),平均年龄32岁.出现梗死部位共20处,常见部位依次为额顶叶12次(60%)、颞枕叶4次(20%)及基底节区4次(20%),发生出血共28次,常见部位依次为脑室旁11次(42.8%)、脑室11次(39.2%)、颞枕叶3次(10.8%)及蛛网膜下腔2次(7.2%),小脑和脑干无脑卒中发生.结论 成人烟雾病多以颅内出血发病;无脑卒中危险因素成人出现脑室或脑室旁出血、额顶叶梗死以及青少年颅内出现缺血性病变合并癫痫者需高度警惕烟雾病.
作者:胡琦;康慧聪;陈琳;许峰;刘晓艳;李巷;朱遂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快速眼动(rapicl eye movement,REM)期睡眠行为障碍(REM behavior djsorder,RBD)是以REM睡眠期肌肉弛缓现象消失并出现与梦境相关的复杂运动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可导致自伤及同床者受伤并使睡眠中断,既往认为RBD仅仅是一种独立的睡眠障碍疾病.
作者:郝红琳;刘秀琴;黄颜;孙鹤阳;崔丽英;陈琳;孟琼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致死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脊髓、脑于、大脑皮质的上、下运动神经元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进行性肌肉无力;成年发病,平均生存期3~5年,多死于呼吸衰竭.
作者:林一聪;李晓光;崔丽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一、神经变性病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现状20世纪下半叶是分子生物学大发展的时代,同时也带动了神经系统变性病分子遗传学的进展[1].其中,有一部分疾病是根据病理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从而发现了相关的候补基因[例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和神经原纤维缠结上的微管相关蛋白(MAP)-tau基因].
作者:薛启蓂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长期以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和神经心理学检查.鉴于AD的诊断标准[美国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老年性痴呆和相关疾病学会(NINCDS-ADRDA)]缺乏明确的诊断性标记物,需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和器质性脑病所致的记忆障碍,特异度仅为23%~88%[1-2].
作者:贾建平;李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迅速进展性痴呆(rapidly progressive dementia,RPD)是一宽松而广义的诊断名词,近年很快被人们所接受.能够引起RPD的因素很多,包括神经变性疾病:Creutzfeldt-Jakob病(CJD)、弥漫性路易小体病(diffuse lewy bodies dementia,DLBD)、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皮质基底节变性(cortical baseal degeneration,CB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PSP)及阿尔茨海默病(AD).
作者:林世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1/2在鱼藤酮介导的多巴胺能细胞损伤中的信号调节机制.方法 鱼藤酮处理体外培养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株,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采用二甲基噻唑二苯基四唑溴盐(MTT)比色法检测鱼藤酮对PC12细胞活力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鱼藤酮对磷酸化ERK1/2(p-ERK1/2)表达的影响,免疫印迹法研究p-ERK1/2蛋白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检测ERK1/2上游激酶抑制剂PD98059对鱼藤酮诱导ERK1/2磷酸化及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 PC12细胞随鱼藤酮(5 μmol/L)作用时间的增加,细胞吸光度(%)出现下降,1 h降至对照组的75.46±5.47,2、4、8 h分别降至70.42±1.94、65.23±0.96、59.04±2.85,24 h降至29.64±1.63,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014,P=0.000);与对照组(100.00±2.89)比较,q值分别为17.07、20.58、24.19、28.50、48.95,均P<0.01.镜下观察显示鱼藤酮处理的细胞中有明显p-ERK1/2聚集;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随鱼藤酮作用时间的增加,p-ERK1/2出现双相表达升高,30 min开始升高,1~2 h达高峰,4 h转而降低,8 h又重新升高,16 h后基本消失;PD98059明显抑制鱼藤酮导致的ERK1/2磷酸化,明显减低了细胞损伤的程度.结论 在鱼藤酮介导的多巴胺神经元损伤中呈现ERK1/2双相活化,该过程可能在调控PD多巴胺能细胞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洪财;张振涛;王涛;曹学兵;孙圣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探讨内质网伴侣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对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内实验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周围区GRP78表达的动态变化;体外实验通过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去糖去氧及恢复糖氧后GRP78表达的变化,并运用2脱氧葡萄糖诱导GRP78高表达,观察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体内实验: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再灌注后GRP78表达明显增强,再灌注12 h达高峰(mRNA:0.7367±0.0651,F-477.160,P<0.01;蛋白:0.8129±0.0748,F=39.857,P<0.01).体外实验:经2脱氧葡萄糖预处理高表达GRP78的神经细胞活力明显增强(与单纯去糖去氧组相比,细胞活力增加了39.22%±0.44%,t=46.374,P<0.01),凋亡细胞减少(与单纯去糖去氧组相比,凋亡细胞数减少16.60±1.02,t=7.530,P<0.01).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启动内质网应激反应,与神经细胞凋亡有关;诱导GRP78高表达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性神经元的损伤和凋亡.
作者:赵永波;宋小燕;周晓琳;吴云成;刘文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背景和目的:多数TIA或小卒中(minor stroke,NIHSS评分≤3)患者在脑卒中复发的高危期(发病后的7 d)不能及时得到脑卒中专科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在英国一般需拖延长达14 d.
作者:李新;王纪佐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乌灵胶囊治疗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研究方法,治疗组67例患者口服乌灵胶囊3粒,3次/d;对照组73例患者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片,2次/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分别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及实验室检查评估疗效与安全性以验证乌灵胶囊的非劣效性.结果 治疗1周后2组HAMA和HAMD评分均较基线时改善,6周末HAMA评分:乌灵胶囊组(9.0±5.4)分、对照组(10.3±5.4)分;HAMD评分:乌灵胶囊组(9.1±5.6)分、对照组(10.5±5.7)分,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F=2.11,P=0.148;F=1.61,P=0.207).乌灵胶囊组和对照组治疗抑郁或焦虑的临床显效率和临床治愈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PSQI评分:乌灵胶囊组(4.1±4.5)分、对照组(5.0±4.2)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2,P=0.192).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和神经系统症状,多数为轻中度、一过性.结论 乌灵胶囊治疗轻度焦虑或抑郁状态具有肯定的疗效,安全性良好.
作者:史丽丽;赵晓晖;王瑛;张捷;张海音;吴恺;冯斌;魏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是一种常见的累及前额叶及颞叶前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第2种常见的变性病性痴呆[1].
作者:李凌;张振馨;袁晶;王景涛;乔雷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正规的认知功能评价结合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FDG-PET)检查和影像学改变,分析非流利失语型额颞叶痴呆(FTD)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特征.方法 选择临床、影像、皮质葡萄糖代谢功能以及神经心理学评价均符合非流利失语型FTD患者,动态评价其神经语言学以及多种认知功能.按其特殊的神经心理学特点结合FDG-PET分析神经心理学改变的皮质基础.结果 5例患者的核心症状均为隐袭起病、慢性进行性的非流利型失语,伴随的突出改变为视空间、字词级阅读保留好,记忆相对好,以非语言记忆保留更突出.生活适应能力损害相对晚.患者均有相应的皮质糖代谢改变基础.结论 非流利失语型FTD患者的视空间能力、字词级阅读能力以及生活适应能力损害晚,与相应的皮质代谢功能相关,可以帮助照料者有效指导、调整患者的适应能力训练.
作者:高晶;李芳;朱朝晖;冯逢;有慧;彭斌;郭佳翔;孟琼;郭玉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社区糖尿病患者痴呆患病率,计算年龄别、性别患病率,并与非糖尿病组相比较.方法 对上海市某社区50岁以上常住居民中糖尿病患者及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1:1对照的非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运用问卷采集人口学及病史资料,MMSE筛查认知功能.对于文盲≤19分、小学≤21分、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4分者,进一步给予成套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查,依据DSM-Ⅳ诊断痴呆.结果 糖尿病患者中痴呆患病率[4.75%(23/484),95%CI:3.03%~7.04%]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24%(11/490),95%CI:1.13%~3.98% X~2=4.54,P=0.03].糖尿病组60~69、70~79和80岁以上各年龄段的痴呆患病率分别为1.94%(2/103)、4.43%(9/203)和14.12%(12/85)(趋势X~2=18.04,P<0.01);非糖尿病组相应年龄段痴呆患病率分别为1.43%(2/140)、2.86%(6/210)和5.00%(3/60,趋势X~2=4.58,P:0.03).糖尿病组女性和男性痴呆患病率分别为6.55%(19/290)和2.06%(4/194,X~2=5.18,P=0.02);非糖尿病组女性和男性痴呆患病率分别为3.01%(9/299)和1.05%(2/191).结论 糖尿病患者中痴呆患病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组痴呆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并且女性痴呆患病率高于男性.
作者:熊云云;赵倩华;郭起浩;罗剑锋;丁玎;洪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胰岛素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D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WORT)对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D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和抑制作用,观察PI3K/Akt信号通路对海马神经元B-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BACE1)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胰岛素组和WORT组(每组10只),海马立体定向注射胰岛素和PI3K抑制剂WORT.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信号传导相关蛋白以及BACE1的表达水平.结果 注射胰岛素的海马PI3K信号通路下游信号分子较对照组:Akt表达增加(0.952±0.060与0.835±0.029,t=4.9150,P=0.0001),Akt set473位点磷酸化(pAkt)水平上调(0.800±0.075与0.657±0.025,t=4.5598,P=0.0002),糖原合成激酶-3α(GSK-3α)磷酸化水平降低(0.604±0.062与0.726±0. 041,t=3.5871,P=0.0018),而成熟的BACE1及其裂解产物β分泌酶C末端(β-CTF)表达下调.WORT组的PI3K下游信号分子Akt、pAkt表达明显被抑制,磷酸化GSK-3α表达增加,同时成熟的BACE1(1.004±0.096)和β-CTF(1.031±0.048)的表达较对照组(分别0.498±0.064,0.786±0.101)上调(分别t=11.5980,P=0.0000;t=4.2194,P=0.0004).结论 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可以调节BACE1的表达和活性并参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作者:李洁颖;晏勇;蔡志友;冯占辉;张华;吴芳;孟涛;代政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