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6-7876
  • 国内刊号:11-3694/R
  • 影响因子:1.32
  • 创刊:195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703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1997年和2002年中国科协第二、三届优秀期刊二等奖
  • 神经病学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9年8期文献
  •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可溶性植物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

    脑梗死发病率高,社会危害大,研究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提高脑梗死的诊断和预后评价水平,具有巨大的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msis,AS)在各主要类型的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来超;王存福;谢兆宏;刘莉;孙琳;毕建忠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对肢体感觉恢复的影响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据报道,约65%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约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目前对于感觉障碍没有完善的康复流程,临床上主要通过运动训练和作业训练,增加多种感觉输入,使患者提高感受能力.

    作者:谭永霞;戚晓昆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单纤维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和颈椎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单纤维肌电图(SFEMG)技术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与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61例ALS伴有MRI颈椎病表现、59例ALS不伴MRI颈椎病表现、55例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伸指总肌SFEMG测定,分析不同组之间SFEMG改变的特点.结果 在3组患者中,平均颤抖(jitter)值分别为(81.2±25.9)、(91.6±32.4)、(40.9±11.8) μs,jitter>55 μs的百分比M50分别为73%、80%、5%,阻滞所占百分比M50分别为10%、20%、0,纤维密度分别为2.9±0.5、2.9±0.6、2.4±0.6.ALS伴和不伴MRI颈椎病变2组之间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ALS患者合并后[平均jitter值(86.3±29.6)μs,jitter>55μs的百分比M50为80%,阻滞所占百分比M50为14%,纤维密度2.9±0.5]再与颈椎病组比较,各参数均明显高于颈椎病组(分别为t=14.49,Z=8.96、7.68,t=5.83,均P=0.000).在经随诊而确诊的18例ALS患者中,初诊时肌电图仅有1个节段的神经源性损害,在伸指总肌肌力和常规肌电图均正常情况下,有16例SFEMG可见纤维密度增高,13例jitter增宽,6例可见阻滞.结论 ALS伴或不伴MRI颈椎病变的SFEMG均表现为jitter明显增宽,可伴有阻滞,纤维密度增高,与神经根型和(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明显不同.SFEMG测定有助于ALS与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作者:刘明生;崔丽英;李晓光;管宇宙;陈琳;李本红;杜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健康皮肤标本表皮神经纤维密度研究

    目的 探讨健康皮肤标本表皮神经纤维密度的参考值范围,并分析年龄、解剖部位以及种族对表皮神经分布的影响.方法 对70例皮肤标本进行皮肤神经活体组织检查.标本经10%福尔马林常规固定后切成10μm厚石蜡切片,以PGP9.5为特异性轴突标记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皮肤神经纤维的形态学特点,并测定表皮神经纤维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组小腿远端及腕部表皮神经纤维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年龄增加,各部位表皮神经分布有减少的趋势.上臂(91.8±21.1)、大腿近端(89.2±21.4)的表皮神经分布较腕部(64.5±22.5)、小腿远端(62.9±15.3)密集.健康人小腿远端的表皮神经纤维密度正常参考值范围>40.6纤维/m2.结论 通过皮肤活体组织检查技术可清晰显示神经纤维形态,便于对表皮神经纤维进行定量研究,为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

    作者:刘永丹;江新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ATP13A2基因与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病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的形成.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上.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65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为1%~2%.

    作者:王磊;郭纪锋;唐北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药物试验研究进展

    近十余年来,关于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治疗的研究有显著进展,其中1995年利鲁唑的上市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回顾了1990年以后完成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及有代表性的研究,以期对国内ALS治疗研究的试验设计有所启发.目前的治疗研究均以ALS某些致病原理假说为基础.

    作者:李晓光;崔丽英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非遗传性起源舞蹈症相关疾病

    舞蹈样症状是很多常见疾病伴发的一种罕见的症状,同时又是神经科较罕见疾病(如亨廷顿病等)的一种常见症状,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文献中出现一些以舞蹈症为首发或主要症状的系统疾病的个案报道,对于舞蹈症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显得尤为困难且极具挑战性.虽然现在对舞蹈症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查明,但其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应得到各学科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刘音;徐严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肌张力障碍研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运动障碍病中很常见的一类疾病.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肌张力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兴趣日趋增高,已在肌张力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乃至突破,传统的观念也不断面临着挑战.而究其病因,犹如遨游深邃的海洋.

    作者:陈生弟;陈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多药转运蛋白对匹罗卡品癫(癎)大鼠模型脑内拉莫三嗪浓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多药转运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MRP)]对匹罗卡品慢性癫(癎)大鼠模型海马内拉莫三嗪浓度的影响,探讨PGP和MRP在难治性癫(癎)多药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匹罗卡品慢性癫(癎)动物模型,在模型大鼠海马内安置微透析探针,腹腔注射拉莫三嗪(10mg/kg)后于不同时间点收集透析液,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其中的药物浓度.通过微透析探针局部分别给予PGP拮抗剂维拉帕米和MRP拮抗剂丙磺舒,观察维拉帕米和丙磺舒对模型鼠海马内神经元细胞外液拉莫三嗪浓度的影响.结果 维拉帕米明显升高了癫(癎)大鼠海马细胞外液拉莫三嗪的药物浓度,在给药后60、90、120、150 min(0.65±0.11、0.84±0.09、0.70±0.09和0.58±0.08)与模型组(0.41±0.10、0.50±0.04、0.39±0.09和0.30±0.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1、8.61、10.23、7.89,P<0.05),丙磺舒也提高了海马内拉莫三嗪的浓度,给药后90、120、150 min(0.75±0.09、0.58±0.10和0.49±0.07)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8、4.56、4.75,P<0.05).结论 PGP和MRP均能够限制拉莫三嗪通过癫(癎)大鼠血脑屏障,从而降低了海马内拉莫三嗪的药物浓度,上述机制可能参与了难治性癫(癎)耐药的发生.

    作者:马爱梅;张守文;刘玉玺;胡风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神经调节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mteinases,MMP-9)表达及神经调节素-1β(neuregulin-1β,NRG-1β)的干预作用.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0只,应用线栓法经颈外-颈内动脉插线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odels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动物模型,治疗组经颈内动脉单剂量注射1.5%NRG-1β 5μl干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F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原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脑组织MMP-9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大脑皮质和纹状体区脑组织细胞凋亡和MMP-9表达.随着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对照组皮质区细胞凋亡数量自缺血0、0.5、1.0、1.5和2.0 h逐渐增加,分别为1.78±0.15、5.78±0.51、10.35±0.77、21.50±1.19和32.00±1.78;而纹状体区细胞凋亡数量自缺血0、0.5、1.0、1.5和2.0 h也逐渐增加,分别为1.46±0.21、4.12±0.54、7.33±0.71、16.54±1.63和19.03±1.44(t=9.31~37.78,P<0.01);对照组MMP-9蛋白表达逐渐增加(t=7.73~27.75,P<0.01).应用NRG-1β后,皮质区细胞凋亡数量自缺血0、0.5、1.0、1.5和2.0 h明显减少,分别为1.66±0.11、4.80±0.61、5.63±0.56、9.75±1.22和13.54±1.26;而纹状体区细胞凋亡数量自缺血0、0.5、1.0、1.5和2.0 h也明显减少,分别为1.34±0.14、3.35±0.32、4.55±0.50、7.63±1.41和10.46±0.98(t=2.74~18.93,P<0.05);MMP-9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同一时间点相应脑区显著降低(t=3.85-12.09,P<0.01);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t=4.645~13.043,P<0.01).结论 脑缺血后MMP-9表达增强,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过程.NRG-1β可能通过下调MMP-9的表达而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诱发的细胞凋亡.

    作者:王海萍;张睿;迟兆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半胱氨酸蛋白酶-3和其激活的DNA酶与神经元损伤的关系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抑制剂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由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的DNA酶(caspase-activated deoxyribonuclease,CAD)的表达变化与神经元损伤的关系,研究caspase-3特异性抑制剂Ac-DEVD-CHO对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设干预组和模型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1 h后再通模型,干预组于侧脑室给予Ac-DEVD-CHO,模型组给予二甲基亚砜(DMSO).应用HE、免疫组织化学、TUNEL染色及电镜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1 h后再灌注6、12、24、48、72 h时caspase-3和CAD蛋白的表达及神经元损伤程度的变化.结果 HE染色和电镜观察下,模型组和干预组差异不明显;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除6 h外,两组间其余时间点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和干预组caspase-3蛋白表达24 h达高峰,分别为2.360±0.318与0.804±0.206(t'=10.039,P<0.01),12~48 h与模型组同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和干预组CAD蛋白表达于48 h达高峰,分别为3.061±0.567与0.812±0.240(t'=8.960,P<0.01),12~72 h与模型组同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aspase-3-CAD-DNA降解途径是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的重要途径,caspase-3抑制剂具有一定程度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杨春晓;金永华;刘玮;蔡文进;梁庆成;朱丹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关于《低血钾心跳骤停后横纹肌溶解症一例》的诊治问题

    读者来信(李玉清*,张海鹏):贵刊2008年第11期报道了1例横纹肌溶解症[1],该患者的诊断虽无疑问,但诊断与治疗问题尚不乏颇可商榷之处,兹予分析.

    作者:李玉清;张海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也称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上肢远端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特点,可伴有头部、口面部或声音震颤,30%~50%的ET患者有家族史.传统观点认为ET是良性、家族遗传性、单症状性疾病,但目前认为ET是缓慢进展的、可能与家族遗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1].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代谢综合征溶栓治疗抵抗性有性别差异

    背景和目的:临床研究证实代谢综合征(MetS)增加女性脑卒中的危险性高于男性;西班牙研究组近应用TCD证实MetS可使急性大脑中动脉(MCA)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静脉溶栓治疗(t-PA)出现较高的抵抗性[1],该研究目的是进一步确定急性MCA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MetS对静脉溶栓治疗的反应是否也有性别的差别.

    作者:李新;王纪佐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帕金森病伴慢性疼痛的临床调查分析

    目的 初步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伴慢性疼痛的发生与分布情况、与疾病发展的关系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113例原发性PD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易疼痛量表(BPI)、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期、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评估.将患者分为无疼痛组、PD相关慢性疼痛组及非PD相关慢性疼痛组,其中PD相关慢性疼痛组再分为直接相关组和间接相关组.对各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PD相关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为42.5%(48/113).与无疼痛组相比,PD相关慢性疼痛组患者的起病早、病程长,且UPDRS Ⅲ评分、H-Y分期、HRSD、HAMA分值以及左旋多巴剂量均高于无疼痛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D相关慢性疼痛组患者与非PD相关慢性疼痛组相比,其起病年龄(57.4±9.6与65.9±8.7,t=-2.596,P=0.012)、HRSD(12.9±7.9与8.7±3.7,t=2.605,P=0.014)以及疼痛强度VAS(61.6±25.9与38.0±30.1,U=-2.290,P=0.0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PD直接疼痛及间接疼痛相关组的BPI 7项指标进行比较,除行走与交流能力外,其余5项指标的分值在直接相关组更高,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疼痛在PD患者中很普遍,其中绝大多数为PD相关慢性疼痛,患者起病早且生活质量较差.

    作者:陆丽霞;周明珠;吴佳英;刘振国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早发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6型家系的神经病理学研究

    目的 对我国首次报道的经基因诊断明确的早发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6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6,SCA6)家系进行神经病理学研究.方法 对经基因诊断明确的一个SCA6家系中的2例患者进行尸检,分别取小脑上蚓部、齿状核、下橄榄核等部位进行HE染色、尼氏染色、Golgi染色、Calbindin免疫组织化学以及电镜的检测,研究早发型SCA6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结果 早发型SCA6患者的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出现严重的神经退行性改变,齿状核、下橄榄核神经元以及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也受到累及,而脊髓相对保存无明显的神经病理学改变.结论 早发型SCA6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存在较为严重的神经退行性改变,主要发生在小脑皮质、齿状核以及下橄榄核,这些病理改变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加重.

    作者:王雪晶;沈若武;黄良;李晓辉;唐北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目的 研究中国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的特点;探讨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对早期PD患者HR-QOL的影响.方法 在全国范围内共筛选出391例早期PD患者入组.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表(UPDRS)和Hoehn-Yahr评价运动症状,采用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编制的抑郁量表(CES-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疲劳量表(FSS)、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的认知部分(ADAS-Cog)和便秘量表分别对抑郁、睡眠障碍、疲劳、认知功能和便秘等非运动症状进行评价;采用36条目简化医疗结局调查问卷(SF-36)评价HR-QOL.比较PD患者与同龄健康老年人SF-36分值的差异.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深入探讨各种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变量对HR-QOL的影响.结果 早期PD患者除SF-36躯体疼痛维度外,其余各维度分值较同龄健康老年人均下降.UPDRS第3部分分值(23.8±11.8)、Hoehn-Yahr分期(2.0±0.7)和强直分值(4.4±3.1)仅能解释SF-36总分变化的18.9%(R2=0.189).CES-D、FSS和PSQI分值等非运动症状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后,SF-36总分可被解释的部分由18.9%增加至61.7%(R2=0.617).并且,引入CES-D分值后,SF-36总分可被解释的部分增加了43.3%(R2=0.433).结论 PD症状严重影响早期患者的HR-QOL.运动症状对HR-QOL存在影响,但影响作用有限.抑郁、疲劳和睡眠障碍这3个非运动症状是导致早期PD患者HR-QOL恶化的主要原因.其中,抑郁症状是HR-QOL恶化的强预测因素.临床上,应重视非运动症状,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兼治,才能真正提高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的HR-QOL.

    作者:秦朝晖;陈彪;张丽燕;樊文辉;孙菲;方向华;孟琛;Caroline Tanner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诊断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目的 建立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SHD)的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方法.方法 常规酚-氯仿法抽提基囡组DNA,通过EcoR Ⅰ酶切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38 kb以下DNA作为模板,根据4号染色体上D424序列设计特异的引物和探针,对115例研究对象进行FQ-PCR检测,根据荧光曲线与阳性对照的比较判断结果.结果 16例已知EcoR Ⅰ片段大小的FSHD患者FQ-PCR检测结果为13例阳性,78名健康人检测结果除3例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16例经临床诊断的新FSHD患者和5名高危者中分别有15例和3例检测结果为阳性.统计学分析FQ-PCR方法与传统印迹杂交方法(κ=0.765,P=0.002)及临床诊断(κ=0.844,P=0.000)之间的一致性,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们创建了以FQ-PCR技术对FSHD进行基因诊断的新方法.该方法能克服印迹杂交方法费时费力、有放射性污染的缺点,且能较好解决由于4q-10q易位及p13E-11探针结合部位缺失造成传统杂交基因诊断方法欠准确的问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苏全喜;李婉仪;张成;熊符;申本昌;洪铭范;卢锡林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