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夹层指血管内膜撕脱,血液流入血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缺血性卒中的1.0%~2.5%是由于头颈部血管夹层所致,<45岁卒中患者中,约20%是由于夹层所致[1].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进行1例左侧颈内动脉夹层所致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子奇;汪建文;罗本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30岁.因双下肢无力于1997年来我院就诊,颈胸腰椎及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示腰1~3椎体水平椎管内长条状短T1长T2混杂信号占位,脂肪抑制序列呈不均匀低信号;颈胸段脊髓中央管及蛛网膜下腔、左侧侧脑室前角见条状或点状短T1高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较T1WI信号有所衰减,脂肪抑制序列呈极低信号.
作者:王娟;程敬亮;张勇;李华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初步探讨记忆改变测试量表(M@T)中文版在我国老年人群中应用的信度、效度和可行性.方法 以横断面调查测试的形式测查220名某社区老年人,其中明确诊断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患者39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20例,认知正常者161名,用内部一致性、内容效度、标准效度、主成分和因子分析、影响因素等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M@T筛查量表克朗巴赫α系数(Cronbach α)为0.818.各项目得分与总分相关系数为0.5~0.9;MMSE与M@T相关系数为0.933.因子分析提取5个公因子,能解释总方差的69.449%,且各项目在相应因子上有较满意的因子载荷量(≥0.4).不同认知水平组M@T得分[认知正常组(39.0±3.7)分、MCI组(29.0±3.7)分、AD组(16.9±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8.419,P<0.05).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人群的M@T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文版M@T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和可行性,基本不受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张立秀;姚金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 总结4例MSA患者资料,其中2例为病理资料,2例为临床资料.经解剖检验证实的MSA患者2例,通过苏术素-伊红(HE)、髓鞘染色(KB)及Gallyag-Braak(GB)银染色,并通过泛素、α-突触核蛋白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结果 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76、70、51及59岁.临床诊断:例1为帕金森综合征,例2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例3、例4均诊断为MSA.病理改变的大体所见:脑桥和小脑明显萎缩,壳核、苍白球、黑质也可见萎缩,脑室扩张.组织学所见:大脑皮质、黑质、纹状体、苍白球、脑桥核、下橄榄、无名质、迷走神绛背核、小脑、脊髓中间外侧角细胞及前角细胞等部位神经细胞脱失,胶质增生,上述部位自质可见广泛弥漫的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缠结样包涵体.结论 临床上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常以脑桥、小脑及自主神经症状为主,Shy-Drager综合征以直立性低血压症状为主,纹状体黑质变性常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因上述3个疾病有共同的病理基础,故倾向于将其归为MSA的亚型.
作者:卢明鸥;张昱;朱辉;孙莉;吴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以单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的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1].在偏头痛患者中,反复发作的头痛是困扰患者的主要症状,然而除头痛外,还伴有多种多样的非头痛症状,这些非头痛症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于挺敏;齐晶晶;满玉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lactic acidosis,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综合征是由Pavlakis等[1]于1984年首次命名的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的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头痛、癫痫及卒中样发作等,多伴有身材矮小、智能减退、神经性耳聋、血乳酸增高.
作者:赵丹华;陈靖;王朝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中脑黑质致密带(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pc)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残余的神经元内出现路易小体.
作者:闫兆芬;高俊华;张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类型,遗传方式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病率约为每3500至6000名活产男婴有1例发病[1-3].
作者:戴毅;崔丽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并不多,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卒中单元、抗血小板治疗得到了认可[1-2],而脑保护治疗虽然经基础研究证实有效,但临床运用并没能得到理想的效果[3],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源性给予脑保护药物常常作用于单一靶点,而脑缺血损害的病理生理涉及多个环节.
作者:任传成;时芳芳;靳峥;章军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是线粒体脂肪酸转运和β氧化缺陷导致脂质在肌纤维内沉积而引起的一类代谢性肌病.既往国内报道的大量资料,多是基于肌肉病理诊断的临床总结,较少涉及生化及分子遗传学领域[1-3].
作者:吴志英;王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作为一种以病理改变为诊断依据的肌病,其生化和分子病理改变均表现为异质性.LSM的病因主要包括:①原发性肉碱缺乏;②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陷(muhiple ac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MADD),即戊二酸尿症Ⅱ型(glutaric aciduria type Ⅱ,GAⅡ);③细胞质内甘油三酯代谢障碍[1].
作者:焉传祝;卢家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为常见的一类以综合征表现的线粒体疾病,是因mtDNA及核DNA基因突变,导致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的多器官、多组织的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卒中样发作(stmke-like episodes,SLEs)、脑病、肌病、乳酸性酸中毒及耳、眼、心、肾、胃肠道、内分泌等多系统损害[1-4].
作者:沈定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特点及电子传递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基因突变所致的多种脂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在该病中所占比例.方法 收集35例经病理明确诊断的LS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的ETFDH基因的全部13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同时对来自50名健康对照的100条染色体进行检测,以验证发现的ETFDH新突变.结果 35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肌肉无力,包括10例存在咀嚼吞咽无力,28例存在抬头无力.在随访的32例患者中,29例患者经维生素B2及辅酶Q10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30例(86%)存在不同形式的ETFDH基因突变:8例为纯合突变,20例为复合杂合突变,2例患者仅存在1个杂合突变.本组患者共发现14个新突变:9个错义突变(c.3G>C、c.152G>A、c.191G>A、c.349G>C、c.433G>C、c.949C>A、c.1454C>G、c.1744A>T和c.1763A>G),1个无义突变(c.172G>T),2个缺失突变(c.1282_1283del和c.1773_1774del)和2个剪切位点突变(c.405+1G>T和c.1691-3C>G).所有患者中,9例存在c.250G>A突变,6例存在c.770A>G突变.结论 LSM可表现近端肌受累为主的肢体无力.基因分析发现本组KSM患者以ETFDH突变引起的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为主.c.250G>A和c.770A>G是其常见的突变位点.
作者:奚剑英;卢家红;赵重波;林洁;罗苏珊;朱雯华;乔凯;黄俊;汪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SHD)肌组织的血管炎性病理改变特点,探讨血管因素在FSH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FSHD患者的临床及肌肉病理学资料,按有尤炎性细胞浸润分为非炎性浸润组和炎性浸润组,并据浸润的部位不同将后者分为肌内膜炎、血管周围炎及跨壁血管炎3个亚组.对炎性浸润组行抗CD3、抗CD4、抗CD8、抗CD20及抗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收集20例炎症性肌病患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各10例)肌活体组织检查组织作为对照组,行抗CD4、抗CD8、抗CD2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26例FSHD患者发病年龄为(25.2±12.6)岁,病程(7.8±7.3)年.男女之比为1.6∶1,其中5例患者有家族史.所有的患者均表现为面肌、肩胛带肌及上肢肌群的进行性无力和萎缩,18例患者骨盆带肌和(或)下肢远端受累,24例两侧不对称受累.主要病理学特点为:17例(65.4%)可见灶性炎性细胞浸润,其中4例炎细胞仅位于肌内膜,7例为血管周嗣炎,6例血管壁内可见炎细胞浸润,为跨壁的血管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CD4+T淋巴细胞及CD+20 B淋巴细胞.炎性浸润组的肌组织内残存的肌纤维(48.0%±23.6%)较非炎性浸润者(94.3%±3.1%)明显减少(T=198.000,P=0.000),表明前者肌肉病理损害重于后者.对照组皮肌炎浸润的炎细胞类型与FSHD类似,而多发性肌炎以CD8+T淋巴细胞为主.结论 FSHD肌组织内可见显著的炎细胞浸润,表现为肌内膜炎、血管周围炎及跨壁血管炎.跨壁血管炎为血管壁受损,提示血管病理因素可能与本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作者:林晓英;刘付臣;李伟;戴廷军;赵玉英;单晶莉;刘淑萍;焉传祝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报告6例mtDNA G13513A点突变引起的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总结mtDNA G13513A突变所致的线粒体病的临床表型.方法 对35例mtDNA常见突变(包括大片段缺失及A3243G、T3271C、A8344G、T8993G/C点突变)检查为阴性的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用线粒体DNA全长测序和(或)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检测mtDNA G13513A点突变,分析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复习文献报道的mtDNA G13513A所致线粒体病的病例.结果 35例患者中有6例存在mtDNA G13513A突变.该6例患者均出现偏盲、轻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等卒中样发作表现,其中3例成人发病者以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症状,伴随癫痫、头痛、身材矮小、神经性耳聋等,头颅MRI显示以顶-枕-颢叶受累为主的大片病灶,符合成人型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3例青少年发病者除卒中样发作外,还有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眼外肌瘫痪等脑干受累的症状,MRI检查可见枕-颞叶大脑皮质非对称性病灶,以及双侧基底节和脑干的对称性病灶,符合青少年型MELAS-Leigh叠加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肌肉病理检查在5例患者发现不整红边纤维.经复习文献,发现mtDNA G13513A突变患者还存在婴幼儿型Leigh或Leigh样综合征表型.结论 mtDNA G13513A点突变是线粒体脑肌病较常见的致病性突变,主要导致Leigh综合征、MELAS-Leigh叠加综合征或MELAS综合征,其临床表型具有年龄依赖性.
作者:王朝霞;赵丹华;戚晓昆;韩漫夫;冯立群;袁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报道20个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RR-LSM)患者的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氧酶(ETFDH)基因检查结果.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神经科收治的24例RRLSM患者(来自20个我国大陆北方地区RR-LSM家系,其中16个家系各有1例患者,其余4个家系各有2例发病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对24例患者、11名无症状家系成员以及100名健康人行ETFDH基因检查.结果 24例患者发病年龄为(27.9±9.9)岁,主要症状为四肢无力(21例,87.5%)、咀嚼困难(15例,62.5%)、颈肌无力(14例,58.3%)和肌痛(14例,58.3%)等.18例患者的血代谢筛查均提示脂酰肉碱升高,17例患者中有15例存在戊二酸尿症.我们发现19个家系存在17种ETFDH基因点突变,包括13种错义突变、2种剪切突变和2种无义突变.其中患者的c.998A>G、c.1450T>C、c.1703T>C、c.11717C>T、c.821G>A、c.643G>A、c.25IC>T、c.1763A>T、c.IVS7+2T>C、c.IVS6+1G>A没有出现在100名健康人中.有9个家系存在c.770A>G(P.Y257C)突变;5个家系存在c.1227A>C(P.L409F)突变.结论 诸多ETFDH基因新突变提示国人RR-LSM可能存在特殊的基因突变谱,其中P.Y257C与P.L409F突变可能为我国大陆北方地区的热点突变.
作者:王韵;赵丹华;洪道俊;王朝霞;袁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5例特发性眶肌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5例特发件眶肌炎患者,4例女性,1例男性,发病年龄27~57岁,病程3个月至4年.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眼眶磁共振成像或CT检查,诊断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 5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持续非对称性眼睑下垂、眼外肌不完全性瘫痪以及轻微眼痛和眼球突出,3例出现缓解复发病程.所有患者的四肢肌电图检查均无重频刺激递减现象;四肢肌肉活体组织检查也没有发现肌纤维异常;肌酸激酶和甲状腺功能无异常.影像学检杳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个别眼外肌的增粗或强化,其中1条眼外肌受累2例,2条眼外肌受累2例,多条眼外肌受累1例;均无眶周骨质破坏及海绵窦受累表现.全部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消失或好转.结论 持续性非对称性跟外肌瘫痪是眶肌炎的常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部分眼外肌肿胀.
作者:高倩;石志鸿;张巍;王朝霞;袁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陷(multiple ac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MADD;又称戊二酸尿症2型)是一种影响脂肪酸、氨基酸和胆碱代谢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引起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的重要分子病因.
作者:王志强;王柠;吴志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背景:华法林抗凝治疗可减低房颤患者或人工心脏瓣膜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但高质量门诊抗凝检测的有效管理较为复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常常超出目标范围,而且需要患者集中到门诊接受检测,限制了检测频度,一些患者因此不能接受口服抗凝治疗.
作者:刘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PARK1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帕金森病(PD)易患性的关系,分析其SNP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及不同基因型的优势比(OR)和其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PD患者226例和362名健康对照,利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中国汉族人群中PARKl6基因Rs947211和Rs823128基因多态性,并对不同基因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PARKl6基因的多态性位点Rs947211在PD组基因型频率为∶GG 34.1%(77/226)、AG 46.0%(104/226)、AA 19.9%(45/226),对照组分别为23.8%(86/362)、53.0%(192/362)、23.2%(84/362),2组基因型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野生型GG为参考,AG∶OR=0.57,95%CI 0.38~0.85,P=0.006;AA∶OR=0.55.95%CI,0.34~0.85,P=0.015).以PD组野生型GG为参照,暴露于A等位基因型(AA+AG)的OR=0.56,95%CI0.38~0.82,P=0.003.晚发型PD(LOPD)Rs947211的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AG∶OR=0.46,95%C/0.27~0.78,P=0.004∶AA∶OR=0.35,95%C/0.18~0.68,P=0.002).PD组3种基因型在临床表现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s823128在PD组基因型频率分布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野生型AA为参照,AG∶OR=1.12,95%CI0.75~1.68,P=0.568;GG∶OR=0.99,95%CI0.35~2.76,P=0.994).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PARK16基因与PD易患性相关.
作者:赵燕燕;林兴建;刘卫国;叶民;陈皆春;王守勇;肖红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