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是一组由突然运动诱发的非随意运动障碍性疾病,遗传或散发病例均有报道[1].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原发性家族性PKD多为遗传所致,与PRRT2基因突变相关[2-4].少数情况下,PKD可继发于其他因素或与其他疾病合并存在,如多发性硬化、头部外伤、先天性肌强直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5-7].
作者:刘晓黎;黄啸君;王田;陈生弟;汤荟冬;曹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的介入栓塞治疗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临床治疗需要根据其供血动脉以及引流静脉的特点,选择手术入路,从而治愈动静脉瘘.DAVFs的供血动脉一般有多支,单支动脉供血的动静脉瘘相对少见.
作者:仲伟斌;耿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但术中斑块的脱落仍是CAS的主要并发症之一.CAS中斑块的脱落一般发生于大脑半球区域,但有时也可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或视网膜分支动脉的栓塞.颈动脉分叉处斑块脱落是视网膜中央动脉或视网膜分支动脉栓塞常见的病因.我们介绍1例CAS中斑块脱落导致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的病例,分析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
作者:李克;刘永晟;王峰;申敬顺;王迎新;董翔;韩杰;马翔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白塞病为一种以反复发作的全身免疫系统疾病[1],当累及神经系统时,则称为神经白塞病(neuro-Behcet's disease,NBD),占白塞病患者的5.3%~14.3%[2].神经系统病变可为白塞病的首发表现[3],易被误诊.现报道1例反复误诊为脑炎的NBD患者.
作者:张尊胜;胡珍珠;李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阵发性交感神经活动过度综合征(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PSH)为严重脑损伤后出现的阵发性短暂的交感神经兴奋和运动症状[1].病因依次为脑部创伤、脑缺氧、脑卒中及其他.现将我们收治的误诊为癫痫的1例总结如下.
作者:钟建国;侍海存;王根娣;宋维根;赵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探索B细胞活化因子(BAFF)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G)的易患性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07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治随访的480例MG患者及相同地区的487名健康对照,采用SNPscanTM多重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技术对BAFF基因rs10508198、rs12428930、rs16972197、rs3759465、rs9514828、rs3783117、rs16972229和rs8181791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MG组及各亚组(与易患性有关的性别、发病年龄、胸腺情况、AChR抗体、首发受累范围、病程2年内重受累范围亚组以及与严重程度有关的Oosterhuis评分亚组)与对照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在共显性及加性遗传模型下比较基因型频率.结果 rs3759465和rs16972197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在病程2年内全身型组(103/536;103/542)显著高于眼肌型组(38/298,OR=1.628,95% CI1.088 ~2.434,x2=5.698,P=0.017;40/302,OR=1.537,95% CI1.034 ~2.283,x2=4.570,P=0.033)和对照组(147/970,OR=1.332,95% CI1.009 ~1.758,x2 =4.114,P =0.043;145/974,OR=1.341,95% CI1.016~1.771,x2 =4.313,P=0.038);rs3759465和rs16972197位点在病程2年内全身型组与眼肌型组比较,基因型频率在共显性(P=0.015;P=0.036)和加性(P=0.014;P =0.028)模型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身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因型频率在共显性(P=0.029;P=0.024)和加性(P=0.045;P=0.041)模型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s3759465和rs16972197位点在Oosterhuis评分3~5分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因型频率差异在共显性模型下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23);rs3759465位点在Oosterhuis评分3~5分组与0~2分组比较,基因型频率在共显性模型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7).余亚组间及亚组与对照组比较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AFF基因rs3759465和rs16972197位点多态性可能与MG的全身型易患性及严重程度相关.未发现BAFF基因rs9514828、rs8181791、rs16972229、rs12428930、rs10508198和rs3783117位点多态性与MG的易患性和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宋敏;丁晓君;岳耀先;高哲;张栩;高翔;谷传凯;谢琰臣;郝洪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种成年起病的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表现为程度不一的自主神经功能衰竭、帕金森样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功能障碍.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MSA可出现少见的声带功能障碍,表现为口齿不清、音调改变、睡眠喘鸣、呼吸衰竭等异常,国内仅报道1例[1].
作者:曹进;张宝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265例,根据入选患者主诉冻结步态及其行走步态特征分为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组(70例)和不伴冻结步态组(195例).采用Hoehn-Yahr(H-Y)分级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估患者的运动症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16项气味识别能力测试(SS-16)、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非运动症状问卷(NMSQuest)、自主神经功能评定量表(SCOPA-AUT)和快速动眼睡眠行为异常筛查量表(RBDSQ)评估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比较两组患者在认知、嗅觉、抑郁、自主神经功能及快速动眼睡眠行为异常(RBD)等非运动症状方面的受累情况.结果 (1)冻结步态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比例为26.42% (70/265).(2)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患者的病程较不伴冻结步态患者偏长[8.00(5.00,10.00)年与4.00 (2.00,6.00)年,Z=-6.797,P<0.001],年龄偏大[(65.23 ±7.79)岁与(61.76±8.39)岁,t=3.018,P=0.003].(3)冻结步态患者的H-Y分级[2.50 (2.38,3.00)级]、UPDRS-Ⅱ评分[(14.13±4.59)分]、UPDRS-Ⅲ评分[27.00(18.75,37.25)分]以及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637.50 (425.00,800.78) mg]均分别高于不伴冻结步态患者[H-Y分级:1.50 (1.00,2.50)级,Z=-7.264,P<0.001;UPDRS-Ⅱ评分:(9.51±3.77)分,t=7.552,P<0.001;UPDRS-Ⅲ评分:20.00 (15.00,26.00)分,Z=-4.228,P<0.001;LED:262.50(100.00,450.00) mg,Z=-7.630,P <0.001].(4)冻结步态患者在非运动症状[NMSQuest:6.50(5.00,9.25)分与5.00 (3.00,7.00)分,Z=-3.748,P<0.001]上受累明显,特别在抑郁[HAMD-17:6.50(3.00,10.00)分]、自主神经功能紊乱[SCOPA-AUT:(13.39±6.48)分]方面显著高于不伴冻结步态患者[HAMD-17:4.00(1.00,7.00)分,Z=-3.739,P<0.001;SCOPA-AUT:(9.79±6.17)分,t=4.129,P<0.001],但是两组在认知功能、嗅觉功能、RBD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Logistic回归提示H-Y分级(B=1.333,P<0.001)、LED(B=0.002,P=0.003)、HAMD-17得分(B=0.127,P=0.041)是冻结步态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冻结步态是帕金森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生与抑郁、疾病进展和多巴胺能药物治疗相关.伴发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损害更加明显,非运动症状受累更为广泛.
作者:孙倩;王田;黄沛;蒋天放;李敦辉;肖勤;王瑛;刘军;陈生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2例谷氨酰胺-果糖-6-磷酸转氨酶1(GFPT1)相关性肢带型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及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收集于2014年3月和2014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并诊断为GFPT1相关性肢带型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的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电生理、肌肉病理及基因检查结果,总结本病的临床特点,并随访其治疗效果.结果 例1男性,16岁,活动后易疲劳10年.例2男性,9岁,活动后易疲劳6年.2例患者体检均显示四肢近端肌力Ⅳ级.例1血清肌酸激酶轻度升高(224 IU/L),例2正常.例1、例2腋神经3 Hz重复神经电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分别递减46.9%、17.5%.2例患者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水平均正常,给予溴吡斯的明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例1骨骼肌内可见肌纤维内大量管聚集,例2Ⅰ型肌纤维病理占优势.2例患者经GFPT1基因检查均存在2个复合杂合突变,例1分.别为p.Y367C和p.G564C,例2分别为p.G26S和p.V291I.结论 GFPT1相关性肢带型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多为儿童期起病,以波动性肌无力、肢带型肌无力为主要表现,低频刺激下波幅递减、肌肉病理出现管聚集可作为诊断线索.胆碱酯酶抑制剂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
作者:张巍;徐春晓;孟令超;吕鹤;左越焕;刘靖;王朝霞;袁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乙二醛酶Ⅰ(glyoxalase Ⅰ,GLO1)基因多态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易患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SNaPshot技术对300例ACI患者(病例组)和3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GLO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 130534和rs1049346进行基因型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50例病例和50名对照的GLO1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病例组rs1049346位点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是9.3%、42.7%和48.0%,对照组分别是14.0%、47.7%和38.3%;病例组rs1049346位点C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30.7%和69.3%,对照组分别是37.8%和62.2%;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x2=6.877,P=0.032;等位基因:x2=6.842,P=0.009).病例组rs1130534位点AA、A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是52.0%、42.0%和6.0%,对照组分别是60.0%、33.7%和6.3%;病例组rs1130534位点A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73.0%和27.0%,对照组分别是76.8%和23.2%;两组rs1130534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A-T和T-T单倍体型(rs1130534-rs1049346)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2.3%、39.0%,x2=4.733,P=0.030;分别为27.0%、23.2%,x2=5.699,P=0.017).病例组GLO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Mann-Whitney U=911.5,P=0.020).结论 GLO1基因rs104934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ACI易患性相关.
作者:廖志敏;符家武;刘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目前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痴呆,临床以情景记忆、语言、视空间和执行功能等多认知领域受损为特征.尽管AD的诊断标准和病理特点早已达到专家共识,但其在临床症状上可呈现异质性.
作者:李攀;周玉颖 刊期: 2015年第07期
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JME)是一种常见的好发于12 ~ 18岁人群的特发性全面性癫痫(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IGE),在癫痫人群中发病率为5%~11%,发作期典型的脑电图表现为双侧对称性欠规律的4 ~6 Hz弥漫性多棘慢波或棘慢复合波(spike slowwave discharges,SWDs) [1-2].
作者:杨飞;罗程;蒋思思;王晓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中国6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7%[1].帕金森病以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广泛性丢失及细胞内出现含α-突触核蛋白包涵体——路易小体为病理特征.帕金森病发病是遗传、环境、氧化应激、蛋白质异常表达、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及自噬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蛋白质过表达和异常聚集被认为是帕金森病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徐小云;熊念;王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SWEDDs,是Scans Without Evidence of Dopaminergic Deficits的缩写,SWEDDs患者即指那些根据临床特征被诊断为帕金森病而其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DAT)扫描结果正常的患者,也即早期、不确定性帕金森样患者.通常情况下,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帕金森病患者[1].因此,提高对SWEDDs的识别率,尽早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婧;干静;刘振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自噬(autophagy)是继细胞凋亡(apoptosis)之后,生命科学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自噬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成为许多科学家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自噬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缺血性脑损伤、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免疫异常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
作者:乐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β信号在神经干细胞(NSCs)自我更新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与培养生后第1、28天(P1、P28) PDGFR-β基因敲除小鼠(PDGFR-β-/-)神经源性区域NSCs,培养第2代神经球,计算其数量及直径;利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参入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评价其干细胞活性;利用PCRArray法分析其神经新生相关基因的调节;通过添加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分析其在NSCs自我更新过程中的辅助作用.结果 PDGFR-β-/-NSCs的干细胞活性明显低于鼠龄相同的对照组[BrdU(%) P1:73.3 ±2.7比88.7 ±3.6,t =2.773,P<0.05;P28:28.6 ±9.6比68.2±4.5,t=6.302,P<0.05.TUNEL(%)P1:14.5±2.1比9.3±1.3,t=7.222,P<0.05.第2代神经球的形成数目(只/孔)P1:25.9 ±1.3比117.6 ±3.6,t=4.236,P<0.01;P28:13.8± 0.7比19.8 ±0.6,t=2.116,P<0.01.直径(μm)P1:67.7±1.9比69.1 ±2.0,t=3.211,P<0.01;P28:33.4 ±0.8比37.8±0.8,t=2.354,P<0.01].同一基因型细胞中,P28 NSCs的干细胞活性明显低于P1细胞.PCR Array显示PDGFR-β-/-NSCs中,BDN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的表达量明显降低(-2.04±0.25,t=2.653,P<0.05;-3.24±0.37,t=1.324,P<0.05),而Noggin的表达量明显增高(2.31±0.37,t=2.749,P<0.05).添加BDNF可部分促进PDGFR-β-/-NSCs活性.结论 PDGFR-β信号系统可能参与NSCs的自我更新及增殖过程,且BDNF可能参与其中.
作者:徐桂华;申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20世纪50年代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技术开始应用于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intensive care unit,NCU).本世纪初,中国NCU迅速发展,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已经达到建设标准的NCU有76个[1],因此,建立脑电图监测工作站并制定相关监测规范势在必行.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氧化应激、细胞增殖、自噬在阿尔茨海默病合并2型糖尿病(AD+ T2DM)中的相互关系,探讨自噬在AD+ T2DM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T2DM、AD及AD+ T2DM小鼠模型,实验共分为4组:对照组、T2DM组、AD组和AD+ T2DM组,每组20只小鼠,共计80只小鼠.通过水迷宫实验观察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测定小鼠空腹血糖值,用酶学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浓度来计算小鼠胰岛素抵抗指数;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胰岛素受体底物2、氧化应激、细胞增殖及自噬变化情况,同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自噬发生的超微结构,Western印迹技术半定量分析自噬发生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在第4天时,T2DM组、AD组及AD+ T2DM组在水迷宫实验中找到平台的时间延长[分别为(26.08±4.93)s、(38.46 ±4.07)s、(47.32 ±5.86)s、(53.01 ±6.12)s,F=2.454,P=0.025],AD± T2DM组用时比AD组更长(t=-3.624,P=0.033);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AD组及AD± T2DM组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胰岛素抵抗(4.35 ±0.48、16.12 ±3.57、7.03±3.11、18.78±5.06,F=5.602,P=0.009);各组间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印迹半定量分析比较,T2DM、AD及AD+ T2DM组胰岛素受体底物2表达减少、氧化应激表达增多、细胞增殖受到抑制、自噬表达上调(分别为F=418.344、222.514、436.250、113.934、23.772、35.469,均P<0.05),而AD+ T2DM组比AD组趋势更明显(分别为t=-2.796、21.723、-8.041、9.037、-4.403、-32.011、-26.593,均P <0.05).结论 AD+ T2DM组认知功能障碍比AD组及T2DM组严重;AD+ T2DM诱导氧化应激损伤发生,氧化应激上调抑制了细胞增殖,进一步诱导自噬发生.
作者:郭俊楠;张俊士;贺维亚;鄢明超;胡桑;梁爽;邓锦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α-半乳糖苷酶A(GLA)基因突变对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通过超微病理检查、GLA活性检测和GLA基因突变筛查确诊的两个法布里病家系,分别构建两个家系GLA基因突变型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GFP-ex1(EX1组),pcDNA3.1-GFP-ex3(EX3组)]及GLA野生型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GFP-GLA,GLA组),利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表达质粒瞬时转染至Hela细胞中培养.对照组为未进行转染的Hela细胞系.利用实时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自噬基因及自噬途径相关蛋白(LC3-Ⅱ/LC3-Ⅰ,Beclin-1,P62/ SQSTM1)的表达.结果 EX1组、EX3组、GLA组和对照组LC3半定量值分别为1.495±0.064、1.490±0.020、1.285 ±0.021、1.260±0.042;P62/ SQSTM1半定量值分别为0.555±0.086、0.480±0.084、0.785±0.439、0.980±0.278;Beclin-1 mRNA 2-ΔCt值分别为0.011±0.003、0.008±0.002、0.005±0.001、0.003 ±0.001;Beclin-1蛋白半定量值分别为1.178±0.098、1.209±0.092、0.931±0.100、0.796±0.184.与野生型相比,两组转染突变型GLA组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水平上调(t=5.118、4.984,P=0.007、0.008),多聚泛素结合蛋白P62/ SQSTM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2、1.400,P=0.323、0.199),自噬基因Beclin-1 mRNA(t=3.800、2.445,P=0.005、0.040)及蛋白(t=2.424、2.729,P=0.042、0.026)表达水平均上调.结论 突变GLA基因可诱导细胞自噬水平上调,并可能通过Beclin-1依赖性信号通路诱导细胞自噬活化.
作者:徐春晓;刘靖;康曼德;赵亚雯;张巍;王朝霞;袁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建立小鼠慢性睡眠剥夺模型,观察长期睡眠剥夺对小鼠学习记忆以及对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20只,应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睡眠剥夺组和对照组各10只.采用改良的多平台法对睡眠剥夺组小鼠建立慢性睡眠剥夺模型,2个月后通过IntelliCage全自动动物行为学检测系统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海马和皮质神经元内的自噬小体,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海马和皮质神经元凋亡.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睡眠剥夺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学习能力下降,其错误的来访率明显增高;此外,睡眠剥夺组小鼠脑组织LC3-Ⅱ(睡眠剥夺组1.681±0.186,对照组1.125±0.048,t=2.892,P=0.027 6)和Beclin-1(睡眠剥夺组1.144±0.048,对照组1.006±0.017,t=2.721,P=0.018 6)蛋白表达显著升高,海马和皮质脑区LC3阳性细胞数增多(海马睡眠剥夺组1.665±0.153,对照组0.819 ±0.071,t=5.024,P=0.002 4;皮质睡眠剥夺组1.925±0.175,对照组1.195±0.111,t=3.521,P=0.012 5);同时,TUNEL染色显示睡眠剥夺组小鼠海马和皮质凋亡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海马睡眠剥夺组47.24 ±4.15,对照组19.26±3.72,t=5.025,P=0.007 4;皮质睡眠剥夺组42.25±1.25,对照组27.50±3.23,t=4.262,P=0.005 3).结论 慢性睡眠剥夺能够造成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并上调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增加自噬小体数目,促进神经元凋亡,提示慢性睡眠剥夺造成的认知损害可能与其诱导自噬和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邱红艳;李崧;乐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