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一种测定大豆总皂甙含量的新方法,以齐墩果酸作为标准品,采用分光光度法,配合薄层分析结果测定了经大孔树脂吸附法、正丁醇再分配法和混合法精制纯化后的3种大豆总皂甙试样含量.本测定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100.58%,RSD为3.34%,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可作为大豆皂甙含量检测的一种手段.
作者:滕燕平;张玉梅;刘颖;崔洪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了解中老年人群膳食中抗氧化营养素的摄入状况及体内抗氧化功能水平,对上海某社区229名45~79岁老年前期和老年期人群开展营养学调查和血清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组人群从膳食中摄入的抗氧化营养素不能满足需要,体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普遍降低,而脂质过氧化产物则普遍升高,说明衰老与年龄、抗氧化营养素摄入不足有关.建议中老年人群应增加抗氧化营养素的摄入,抗衰老应从中年人开始.
作者:任蓓麟;胡明华;潘喜华;陆瑞芳;戴秋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建立一种检测食物中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以大豆中的活性成分金雀异黄素为标准品,在其紫外大吸收峰259 nm处测定大孔吸附树脂法配合溶剂法提取制得的大豆异黄酮试样的含量,大豆异黄酮试样中总异黄酮的含量以金雀异黄素计算为38.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6%,相对标准偏差为2.6%,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可作为检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一种手段.
作者:张玉梅;孙学斌;高旭年;崔洪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由于各种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规律及引起染色体损伤机制不同,给药途径及时间反应规律也有差异.为选择佳作用时间,本文采用环磷酰胺(cp)40 mg/kg BW,不同时间所诱发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细胞数进行实验比较,获得良好的结果,显示经腹腔一次染毒,30 h制片,微核细胞率为30.3‰.
作者:沈其萍;杨萍;秦光和;唐庆国;何丽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淫羊藿为小檗科植物,主要功效为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因此,淫羊藿甙在补肾壮阳的保健食品中常是主要的功能因子.关于淫羊藿甙的测定,保健食品方面尚无检验方法,药典对其甙类的检测是薄层色谱法,需铺板,试样萃取,减压蒸馏浓缩,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既繁琐误差又大.所以本文参照有关文献,[1~5],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保健食品中淫羊藿甙的测定进行了研究.
作者:王美菡;朱悦;刘德文;郎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食品生产中常加入亚硫酸盐,因其具有还原性,可阻断微生物的正常生理氧化作用,并可抑制水果中氧化酶的活力,防止氧化酶对营养成分的破坏和颜色的改变,故用来漂白、脱色、抗氧化和防腐.
作者:张社;杨惠琴;庄慎谦;李绍良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 案例简介1999年2月4日,盐城市嘉乐超市员工王××以个人名义私自推销给盐城市市政公司一批冷冻小包装食品,该公司作为春节福利分给职工.这批冷冻小包装食品为大肠、猪肚、猪心、猪舌各525袋,每袋1 kg,共计2 100 kg,全部进自丁××个人承包的盐城市××食品经营部.进一步调查核实,猪肚、猪心、猪舌由盐城市××肉联厂加工制售,并出售给丁××,丁××又转售予王××,2月4日王××直接从盐城市××肉联厂发货至盐城市市政公司.大肠为盐城市肉联厂生产,生产日期是1997年12月,保质期限1年,1999年1月因已超过保质期而作为动物饲料处理给李××(出具的发票上注明只允许作饲料用途).李××与丁××是合伙经营人,买回后存放于自家冰柜中,后以盐城市××食品经营部名义将大肠作为正常食品出售给王××,王××于2月4日从李××自家冰柜中,直接提货售给盐城市市政公司(王××和盐城市市政公司均不知道大肠是作为饲料处理的).上述所有食品经营过程均未索取检验合格证,经查王××无卫生许可证,擅自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作者:孙启东;刘锦秋;朱成虎;朱勇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 案例简介 1998年4月18日中午,宜昌市一水厂职工范某与本市一医院职工李某某在××美食娱乐城举办婚宴,进餐人数21桌约200人次(其中晚餐4桌),参加婚宴人员主要为宜昌市城区和当阳城区客人.当日晚及次日,市一医院参加婚宴的职工相继出现头昏、发热、腹泻等中毒症状.
作者:刘代会;周亚平;郑玉柱;郑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营养强化食品不仅要求一般的卫生质量,其强化剂的品种及含量也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要求,二者综合起来才能对其做出正确的卫生评价.目前市售的营养强化食品品种繁多,且大多涉及儿童和老年消费者,为了解其质量,我们于一九九八年七至十月对市售的营养强化食品进行了一次监测,报告如下.
作者:王燕;李永利;叶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已经于2000年1月16日以第10号部长令形式发布,并自2000年6月1日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食品卫生部门规章,该办法改变了以往国家对餐饮行业缺乏具体行为规范的历史,必将更好地实现对餐饮业行业的食品卫生法制化监督管理.为使大家更好地了解该办法的内容,现对其制定背景及重点内容介绍如下.
作者:李泰然 刊期: 2000年第04期
O157:H7大肠杆菌是引起人类出血性肠炎的主要致病菌,1982年美国首次从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该菌而受世人所认识之后,在国外不断有病例发生,也曾经报导从牛奶、牛肉、鸡肉、蔬菜、水果、饮料等检出了O157:H7大肠杆菌.[1]1999年1月6日,汕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一宗进口的泰国产冻带鱼中检出了O157:H7大肠杆菌.该菌株经送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研究所鉴定确认.汕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依法对该宗不合格冻带鱼签发了退货的处理决定,并实施监督退货.
作者:陈双鹏;关培东;林小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食品卫生许可证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施卫生监督管理、实行卫生许可的一种重要法律文书,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特点,每个栏目都具有特定的法律意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发现卫生许可证填写内容不规范的现象.我们收集了十省二十一个市县(含本市)区的300份食品卫生许可证,对填写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华;陈献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998年江西省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肆虐的洪水吞噬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与田地,同时也淹没了部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其食品.为此我省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在抗洪防灾的工作中,加强了对洪灾区的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力度,开展了对受淹食品范围、程度、变质原因,不合格因素等调查与研究,确保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史丽娟;晏军;王中衡;张国钧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食品添加剂的发展也很快,品种和产量均不断增加,尤其是复合食品添加剂,因其效果好且使用方便而备受厂家欢迎.食品添加剂已成为食品工业化生产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对提高食品品质、改善食品风味、延长食品保质期、改善食品加工条件和增强食品营养成份等,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食品添加剂的卫生质量,又可直接影响食品的卫生质量甚至引起食源性疾病.为进一步全面掌握我市食品添加剂的卫生质量情况,较系统地总结对食品添加剂卫生监督的工作经验,现对我市近十年来生产的食品添加剂产品卫生质量进行分析.
作者:黄惠芝;马林;姚建明;李志方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于1995年10月30日正式颁布实施,按照食品卫生法规定,食物中毒事故的处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职能转变有一定的适应期,分析食品卫生体制改革前后三年的食物中毒情况,有助于找出存在问题及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达到更好地预防食物中毒的目的.广东省食物中毒常发生的场所是集体食堂,现将食品卫生体制改革前后三年广东省集体食堂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洪文华;黄清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冰箱冰柜作为一种防腐设施,在饮食行业中被广泛使用,同时它们做为一种制冷的食品容器,也存在着很多食品卫生问题,如管理不好,也能造成食品污染,导致食物中毒.为了解我市冰箱冰柜卫生情况,我们在1999年7月,对市区饮食行业中的冰箱冰柜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王兴卫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李斯特氏菌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分布广泛,可通过粪口传播方式使人和动物患脑膜炎、菌血症、孕妇流产等,死亡率高达30%.[1]为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对李斯特氏菌的影响,探明李斯特氏菌对外界环境的耐受性,本室于1997年10月从河南省不同地质区域采集河水和井水各10份、蔬菜地土壤及庄稼地土壤各8份,采样量为2 000 mL(g),带回实验室进行李斯特氏菌存活时间的观察.
作者:张秀丽;朱宝玉;廖兴广;徐国峰;王想霞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化猪油是人们的常用食品,其卫生状况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我们于1999年1月和2月,对我市城区食用化猪油市场进行了卫生学调查,现报告分析于下.
作者:范正轩;李群;张代洪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998年5~8月间本市发生了3起因食用河鱼干制品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其中2起出现中毒死亡,在社会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反思此类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加强对河鱼干制品的管理,对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洁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糖尿病目前已成为全球性卫生保健问题,据WHO 1992年统计,全世界约有6 000万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02年将增加5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将于2000年超过5 000万,继而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糖尿病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等特点,决定了其高昂的治疗成本.目前尚无治愈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因此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由于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故应用植物中的天然降糖物质与应用合成药物相比,具有易于接受和坚持及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因此,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各种植物中天然降糖物质的研究和开发十分活跃.本文对一些天然降糖物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穆效群;姚小曼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