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
  • 国际刊号:1004-8456
  • 国内刊号:11-3156/R
  • 影响因子:1.17
  • 创刊:198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0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2003~2004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5~2006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2年2期文献
  • 食品中稳杀得、精稳杀得残留量的测定方法研究

    为检测食品中稳杀得、精稳杀得农药的残留量,应用甲醇、乙腈、丙酮对试样进行提取,经过衍生化后过氟罗里硅土柱,以带63Ni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进行定量测定.方法具有特异性好、准确度高、操作方便等特点.小检出限量为0.001 ng.被国家标准检测方法采用.

    作者:赵秀娟;崔健梅;陈炳卿;孙志涌;吴坤;崔洪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国2000年食品污染状况监测与分析

    为系统准确地了解食品污染物在我国的污染状况和污染水平,为制修订食品中污染物的限量标准及相关食品卫生政策,为对我国开展的食品污染状况的评价和预警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2000年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组织并建立了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全国10个省市(各选择2~4个区或县)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按照统一的方法,对10类食品中的重金属、有机氯农药残留、有机磷农药残留,6类食品中的3种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及其1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了监测,共获得有效数据近2万个.监测数据表明除皮蛋中的铅以外,大部分食品中的铅、砷、镉污染水平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和CAC标准;六六六、DDT的污染水平低于国家标准;个别省份粮食中甲基对硫磷的残留量高于国家标准;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总检出率为4.1%,并分离鉴定出多重耐药沙门氏菌株.

    作者:王茂起;王竹天;包大跃;冉陆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大米中敌稗残留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为贯彻实施敌稗农药大残留限量国家标准,建立大米中敌稗残留量测定方法,试样用丙酮提取,石油醚萃取和弗罗里硅土净化,乙醚-正己烷(1∶1)淋洗.净化液用配有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外标法定量.方法低检测浓度4×10-4 mg/kg,敌稗浓度在0.20~2.00 mg/kg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89.7%~90.7%,相对标准偏差为4.46%~5.21%,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作者:季玉玲;刘运明;张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检测食品包装材料中微量锑

    采用钛白、锑白混合涂搪原料包装以及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树脂为原料包装的食品,容易使食品中的锑的含量偏高,曾发生因饮用了搪瓷容器中的柠檬水而中毒的事件.因此对于包装材料中的锑检验十分必要.锑的传统检验方法是孔雀绿分光光度法,[1]此方法操作繁琐,灵敏度低,而且需要使用毒性很大的苯进行提取,使该方法难以推广.本文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技术测定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微量锑,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精密度好、灵敏度高的优点.方法的小检出限达0.1 μg/L,是检测微量锑的一种理想的方法.目前该方法在卫生检验中的应用尚少,下面就将其原理、仪器等有关技术指标作一个介绍.

    作者:杨君;张耀庭;李松青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一起奇异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鉴定

    1999年6月,我区发生一起因食用烧鸡引起的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证实是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鉴于变形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要确认为食物中毒病原菌,必须对该菌作出系统的鉴定,包括同源性实验,感染菌数及感染性试验.现将系统鉴定报告如下.

    作者:李秀彬;陈萌莉;杨东霞;杨暑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卫生监督部门在监督执法过程中依据的是多种相关卫生法规、国家卫生标准和检验检测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执法的公正与否一方面取决于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主观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取决于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在实行计量认证和等级防疫站评审制度以后,要求卫生检验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作为全国首批县级等级卫生防疫站之一,在这种模式下运行多年之后,我们已深切地感受到了规范操作的必要性,但同时也碰到了不少新的问题.在此,我们就有关卫生标准和卫生理化标准检验方法提出一些疑问和看法,希望能与各位专家和同道共同探讨.

    作者:顾建华;徐爱萍;杨丽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2000年中国食品卫生监督监测统计报告

    根据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缺青海、台湾)的报告统计,2000年全国食品卫生监督监测情况如下.

    作者:张肃;李泰然;王京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应用MS-Office组件实现检验文书的计算机处理

    防疫系统的检验记录和报告单传统方法是手工填写,因字迹不易辨识并且不利于查找和统计而存在诸多不足.应用MS-Office中的组件Access、Excel、Word可以实现样品登记、数据录入、报告单输出打印的全过程计算机操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赵维勇;王连秀;牛桓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卫生部关于加强2002年元旦、春节期间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应用协定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关于河南省清丰县豫华公司生产销售有害食品案件查处情况的通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拉萨市饮食业餐具卫生学调查

    餐具是人们进餐的必须用具,餐具不洁会引起肠道传染病传播.为了解我市的饮食业餐具污染情况,我们于2001年4月2日至5月17日对17家饮食业的2 455份餐具进行大肠菌群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次仁玉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贵阳市一次性快餐盒微生物污染调查

    一次性快餐盒以其使用方便、价格便宜、适应当前人们快节奏工作和生活的就餐方式用品,社会供需市场发展很快.由于一次性快餐盒在使用前不再洗涤和消毒,其本身的卫生状况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为了解这类餐具的卫生状况,我们于2000年夏秋季对贵阳市生产、批发、使用前的一次性快餐盒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从微生物角度,分析从生产、运输、贮藏到使用前微生物污染的关键控制点,以给卫生监督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萍;郑玉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青岛市市售葡萄酒卫生调查

    为了解市售葡萄酒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1年第一季度,对青岛市市售的29个厂家生产的29份葡萄酒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

    作者:高峰传;赵鑫;李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卫生部关于认定毛油问题的复函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卫生部关于对如何处理甲醛阳性冷冻鱼的复函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卫生部关于月饼馅料使用问题的批复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卫生部法监司关于美国库拉索芦荟是否可以食用的复函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14号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16号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食品中污染物的中国国家标准及国际法典标准对比(一)化学污染物(综述)(续前)

    2 其它污染物2.1 硒(Selenium)CAC 1998年提出硒的每日需要量为0.5~1 μg/kg BW,按成人60 kg体重计为每日30~60 μg.WHO提出饮用水中硒指导值为0.01 mg/L,CAC关于矿泉水的标准Codex Stan 108-97中规定了天然矿泉水中硒的限量为0.05 mg/L,与我国矿泉水标准GB 8837-95对硒的限量相同.但2001年7月CAC第24次大会通过了矿泉水中污染物指标的修正案,修订后硒的限值改为0.01 mg/L,这对我国矿泉水不利.GB 13105-91规定了硒在各种食品中的高限量,见表15.

    作者:郑云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医学相关弧菌的分类及鉴定进展(综述)

    多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致病性弧菌的研究.<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1984.九版)自问世以来,有许多过去没能认定的致病性弧菌有所证实及归属.致病性弧菌的种类也由过去的几种增加到30多个种.为便于基层专业人员的日常工作,现将国内外部分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周洪彦;梁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动物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概况(综述)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是由Ehrlich等在1947年首次从微生物代谢物中分离的一种抗生素.目前用人工方法合成,已广泛用于动物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治疗.[1]但是氯霉素有严重的副作用,它能抑制人体骨髓造血功能而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症和粒状白细胞缺乏症等疾病,因此动物食品中的氯霉素残留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危害.美国仅允许氯霉素用于非食用动物,规定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氯霉素.欧共体不允许氯霉素用于产奶母牛和产蛋鸡,在其它动物的使用上也有限制,并严格规定肉中的氯霉素残留量不得超过10 μg/kg.[2,3]我国还没有制定氯霉素残留量的食品卫生标准.然而由于其抑菌谱广,效果好以及相对廉价,在我国用氯霉素治疗家畜、禽类疾病也比较普遍.为了保障我国人民的健康及扩大动物性食品的贸易往来,建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易行的动物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的检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分析工作者都十分关注氯霉素的残留检测技术,发展了一些氯霉素残留分析方法,如微生物学方法,放射免疫法,色谱法和酶免疫分析法等.本文主要对这些检测方法作一评述.

    作者:蒋定国;杨大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欧盟关于转基因生物产品标签与追踪管理的法规新动态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工作会议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