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
  • 国际刊号:1004-8456
  • 国内刊号:11-3156/R
  • 影响因子:1.17
  • 创刊:198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0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2003~2004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5~2006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2年4期文献
  • 食品工业用菌的病原性研究

    为研究食品工业用真菌的致病性,将不同浓度的米曲霉和黑曲霉孢子经小鼠尾静脉注射,观察14 d内动物出现的中毒症状、死亡和体重变化,实验终结时测定脑、肝、肾、脾中的生存菌数,同时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2个菌种对小鼠造成的主要损害为肾脏化脓性病变,1×105以上剂量组小鼠2个以上脏器同时检出活菌.米曲霉1×105以上剂量组动物出现了中毒症状和死亡,黑曲霉实验组动物未见中毒和死亡.致病性随染孢子量的增加而加重,呈正剂量-反应关系.本研究为完善我国食品工业用菌安全性评价体系提供了依据.

    作者:李凤琴;计融;李玉伟;于洲;韩春卉;张静;杨华;罗雪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卵磷脂类保健食品中PE、PC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为准确快速地对卵磷脂保健食品中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我们建立了卵磷脂保健食品中磷脂主要组分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的日间精密度为5.4%~9.0%;PE、PC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3.0%~105.6%和81.3%~86.0%,均可满足卫生分析的要求.对5种卵磷脂保健食品中的PC、PE的含量进行了测定,PC、PE的含量分别为15.2%~24.2%和3.1%~6.1%.方法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简单,且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适于在国内推广使用.

    作者:崔蓉;王洪玮;许珺辉;赵京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我国常见包装食品营养成分标识的现状分析

    为了解我国常见包装食品标签上标识值与检验值的符合情况并为标识数据的引用提供参考依据,调查了10类378种包装食品,共有149种食品有营养成分标识,对这149种标识的食品成分应用图标法或AOAC法进行一一对应的成分分析.同时参照GB 10765~10767-1997<婴幼儿食品>中检验规则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判断149种食品.成分标识值与检验值的总符合率为67.1%,国内外品牌食品的符合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显著性.结果说明,大多数食品的标识值是可信的,可以为扩充国家食物成分数据来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作者:冯悦红;杨月欣;石磊;周瑞华;徐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用蛋白质羰基含量评价抗氧化保健食品的研究

    为建立以蛋白质羰基含量为检测指标评价抗氧化保健食品的方法,用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测定幼龄和老龄小鼠不同组织蛋白质羰基含量,用3种具有抗氧化功能的保健食品饲喂小鼠,观察其对脑蛋白羰基含量的影响.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小鼠各组织中蛋白质羰基增量为脑>肝>心>血清.因此脑组织是实验的灵敏材料.利用本实验方法能够将抗氧化保健食品对蛋白质的保护功能反映出来.检测结果得出的结论与用卫生部<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测方法>所判定的结论相吻合.采用本方法可为评价抗氧化保健食品的功能提供有力的证据.

    作者:文镜;李晶洁;郭豫;张东平;赵江燕;金宗濂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某口服液促进泌乳作用的人体试食试验研究

    为了解我国传统配方口服液促进乳汁分泌的保健作用,对70例缺乳志愿者进行了人体试食观察.每日服用以白毛乌骨鸡、猪蹄为主要原料的口服液,日服3次,每次1支,每支10 mL,连续15 d.结果表明试食者乳房胀度增加,其有效率为73.5%;泌乳量的增长值为39.8±28.0 mL;有16人从混合喂养转变为全母乳喂养,转变率为48.5%;对照组和试食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对乳汁蛋白的含量无影响,对试食者健康无损害.本试验结果显示,该保健食品有促进泌乳作用.

    作者:李燕俊;李业鹏;赵熙;李丽文;计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肉碱

    肉碱(Carnitin),分子式为(CH)3N+CH2CH(OH)CH2(COO-),化学名称为β-羟基-γ-三甲基氨基丁酸,是一种低分子、水溶性营养素.

    作者:赵榕;孙开奇;罗仁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瓶装饮用水可能污染途径之研究

    随着都市化的发展,以及使用上的方便,瓶装饮用水的使用日渐为人们所接受.本研究旨在了解澳门地区公营部门中瓶装饮用水的微生物学质量,以及了解到瓶装饮用水在经过饮水机后之水质变化,以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

    作者:方月华;邓志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浅议行政执法文书送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卫生监督属于行政执法范畴,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些执法文书是以送达为生效前提的,如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条规定了送达方式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判定.民事诉讼规定的送达方式有直接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委托送达,公告送达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感到使用这些送达方式都存在某些问题,现分析如下.

    作者:阮锡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若干标注内容的商榷

    现行的<食品标签通用标准>(GB 7718-94),[1]是由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组织起草,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于1995年2月1日起实施.食品标签通用标准,作为预包装食品标签的通用规则,在规范食品标签,体现食品属性,便于监督检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健康,以及正确指导消费等方面,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其中必须标注的相关内容和允许免除标注的有关内容与相关法律不一致,必须标注内容欠完整,使监督管理人员在食品卫生监督执法中难以准确把握,也难以保护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现浅析如下.

    作者:陈家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辽宁省面粉添加食品添加剂的状况和管理对策

    为了全面了解辽宁省面及面制品厂添加面粉处理剂的状况,加强对面及面制品添加面粉处理剂卫生监督管理的力度,我们于2001年7月~8月对辽宁省面粉添加食品添加剂的状况进行了集中监督检查及监测.

    作者:薛慧;张丽娟;刘鸿德;周海燕;尤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保健食品功能定位的探讨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相关检验机构、广大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保健食品行业已经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家卫生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继确定了22项保健功能,并颁布了相应的功能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为国家审批保健食品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企业开发研究保健食品提供了参考标准.

    作者:刘长喜;严卫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速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调查及存活观察

    近年来,速冻食品由于其食用方便,风味独特等特点,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其品种越来越多,速冻食品大多为有馅的生食品.由于制作工序多,稍不注意容易受到细菌污染,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污染,一旦污染很难消除,存在诱发食源性疾病的危险.为此,我们对外地生产在本市销售的和本地产的速冻食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凡本地产速冻食品检出金色葡萄球菌的,对其生产状况作卫生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荣华;徐景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饮食、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V DNA感染水平调查及意义探讨

    饮食、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V感染率有很多报告,其传染性多以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来评价,目前认为HBVM是病毒基因编码的产物,只有HBV DNA才是乙肝病毒复制、传染的直接证据,而且传染水平与HBV DNA的浓度相一致.[1]为了解两大行业HBV感染者的传染水平,制定有效的乙肝防治措施,我们应用PCR对577例HBV感染者进行了HBV DNA的定量检测,同时用固相放免(RIA)检测HBVM.在了解传染水平的同时对PCR定量检测HBV DNA与RIA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和评价.

    作者:张振海;曹新珍;李常贤;杜毅鸣;庞红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HACCP体系在三类产品中的应用现状(综述)

    近年,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性的关注日益高涨.HACCP管理系统被世界各国认可为一个预防性的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它更新了传统的食品卫生管理观念,使食品安全的控制方法更科学、更有效、更经济、更可靠.

    作者:马朝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非营养型甜味剂的安全性研究进展及管理现状(综述)

    甜味剂是能够使食物具有甜味的非糖物质,具有品种多、数量大、应用广的特点.从营养学角度出发,一般分为营养型和非营养型两类.营养型甜味剂是指与蔗糖甜度相等的含量,其热值相当于蔗糖热值2%以上者,主要包括各种糖类(如葡萄糖、麦芽糖等)和糖醇类(如山梨糖醇、乳糖醇等).非营养型是指与蔗糖甜度相等时的含量,其热值低于蔗糖热值的2%者,包括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等.[1]其中非营养型甜味剂的安全性问题是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其安全性研究进展及其管理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李晓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通过食物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综述)

    目前已知的病毒的传播途径有空气、虫媒、血液、接触、粪便等多种传播方式.病毒对人类造成的健康损害至今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性危害因素,除艾滋病、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等目前仍然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严重疾病外,由食源性病毒所致的人、畜疾病同样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欧洲暴发的疯牛病类病毒因子和导致口蹄疫的病毒,由于目前已知的疯牛病因子与传统的病毒很少共同点,因此本文中未对其进行论述.

    作者:曹金福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