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
  • 国际刊号:1004-8456
  • 国内刊号:11-3156/R
  • 影响因子:1.17
  • 创刊:198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0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2003~2004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5~2006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3年1期文献
  •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动物性食品及生物材料中的克伦特罗残留

    为监测食品中的克伦特罗残留,采用气质联机法测定动物性食品及生物材料中的克伦特罗残留.试样用高氯酸提取,经超声加热后,用异丙醇+乙酸乙酯(40+60)萃取,萃取液以弱阳离子交换柱分离富集,用乙醇+浓氨水(98+2)溶液洗脱并浓缩,经N,O-双三甲基硅烷三氟乙酰胺(BSTFA)衍生,选择离子监测方式进行气相色谱质谱测定.以美托洛尔(metoprolol)为内标,内标法定量.用猪肝和鸡肉为本底做了不同水平的回收实验,回收率在49.6%~82.4%之间和51.6%~88.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3.8%~17.6%之间.方法的定量限(LOQ)为0.5 μg/kg.通过实验室协同性实验对动物肝脏、肌肉、尿液,人体尿液和血液进行测定,结果良好.本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动物性食品及生物材料中克伦特罗残留的确证检测.

    作者:苗虹;吴永宁;赵京玲;王凌琰;赵云峰;彭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食品中无机砷限量卫生标准的研究

    为保证我国居民不受砷污染危害健康,研究了食品中无机砷的限量卫生标准,以总无机砷计(mg/kg),粮食:大米0.20、面粉0.10、杂粮0.20、蔬菜0.050、水果0.050、畜禽肉0.050、蛋类0.050、奶粉0.30、鲜奶0.050、豆类0.10、酒类0.050、淡水鱼(肌肉部分,鲜重计)0.10、海水鱼(肌肉部分,鲜重计)0.10、藻类(干重计)1.50、贝类及甲壳类(可食部分,鲜重计)0.50、贝类及甲壳类(可食部分,干重计)1.0、其他海产食品(可食部分,鲜重计)0.50.我国一般人群每人每日从膳食中摄入无机砷为75.45~100.66 μg,不超过WHO建议的安全摄入量129 μg.

    作者:杨惠芬;梁春穗;董仕林;仓公敖;边疆;蒋丽;王耀成;王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转抗菌肽基因辣椒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转抗菌肽基因辣椒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进行评价,探讨建立相关的模式和方法,为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卫生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型和方法.以转抗菌肽基因辣椒及其对应的受体辣椒为材料,通过对其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主要营养成分的检测,鉴定转基因食品的特性、基因重组体的遗传稳定性、外源基因的表达忠实性、与受体辣椒的实质等同性,分析和评价其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抗菌肽基因辣椒其受体、外源基因供体均为传统食品,其基因重组体的主要特性的遗传是稳定的,其外源目的基因的表达是忠实的,其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不低于对应的原有食品.

    作者:邓平建;刘建军;赵锦;房师松;黄自然;钟杨生;廖富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建立促进排铅功能小鼠动物实验模型的初步研究

    为研究促进排铅功能动物实验适宜模型条件,利用三水醋酸铅作为造模物质,使用清洁级昆明种健康小鼠209只,其中雄性小鼠179只,雌性30只,饮水(164 mg Pb2+/L、546 mg Pb2+/L、1638 mg Pb2+/L)或饲料喂饲(224 mg/kg、728 mg/kg、2 240 mg/kg)给予小鼠染毒,分别观察10 d和20 d后测定肝、脑、股骨和血中的铅含量.观察小鼠性别、染毒方式、染毒剂量、造模时间对促进排铅功能小鼠模型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鼠性别对铅负荷小鼠模型无影响.(164 mg Pb2+/L、546 mg Pb2+/L、1 638 mg Pb2+/L 三水醋酸铅水溶液饮水和224 mg/kg、728 mg/kg、2 240 mg/kg三水醋酸铅饲料喂饲,均可建立稳定的铅负荷小鼠模型.546 mg Pb2+/L三水醋酸铅水溶液饮水染毒10 d即可达到小鼠模型成立的效果,该方法可以作为建立铅负荷小鼠模型的方法.

    作者:徐海滨;耿桂英;刘秀英;李新兰;刘海波;支媛;张立实;王永芳;王竹天;严卫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河(鱼屯)食用毒性评价与安全措施研究

    为了充分利用河(鱼屯)资源,开展了河(鱼屯)安全利用课题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竞争抑制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安全利用过程中的河(鱼屯)毒素进行检测,同时引入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对河(鱼屯)食品从原料生产到成品的各环节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制订了原料接收、活鱼暂养、加工去毒、河(鱼屯)制作、以及环境卫生的控制标准和措施.结果表明,河(鱼屯)的分布具有地域差异性.河(鱼屯)体内毒素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肝、卵巢、皮肤等部位,而且季节性变化明显,个体差异显著.运用该研究成果自1995年至2002年进行人体试食试验以来,未发现一例中毒症状和体征,各项试验证明,经去毒工艺处理的河(鱼屯)是安全的,经食用后不会引起河(鱼屯)毒素中毒.这对于保证河(鱼屯)资源的安全利用有着重大的意义.

    作者:王茂起;包大跃;宫庆礼;林洪;王正;计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改善更年期综合征保健食品功能评价的实验研究

    为建立改善更年期综合征保健食品功能评价方法,将保健食品分别经口给予摘除卵巢成熟小鼠、无生育能力的老年小鼠及幼年小鼠,30 d后测定性激素和性器官变化.结果显示高剂量组(30倍人体推荐剂量)的小鼠呈现血清雌二醇浓度和子宫重量及水摄取增加百分率显著提高,阴道雌激素作用增强,上皮角化细胞增多等现象;尤以老年鼠反应比去势鼠及幼年鼠更灵敏.结果表明血清雌二醇含量、子宫重量及水摄取增加百分率、阴道雌激素作用水平及上皮角化细胞数量等观察指标和老年鼠模型可作为评价改善更年期综合征保健食品功能之用.

    作者:叶于薇;董妙珠;郑卫东;叶秀玲;忻佩君;应贤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奶中氯霉素残留量的研究

    为了快速、简便、灵敏地测定牛奶中的氯霉素残留,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牛奶样品先用含有1%高氯酸的乙酸乙酯沉淀蛋白质和提取氯霉素,提取液浓缩干后用0.5 mol/L高氯酸溶液溶解,以正己烷去除脂溶性杂质,在波长278 nm处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氯霉素.本方法低检出浓度为1.1 μg/kg,氯霉素浓度在20 μg/kg~100 μg/kg范围内,方法平均回收率为88.0%~97.7%,RSD为5.3%~6.4%.本方法适于牛奶中氯霉素残留的监测.

    作者:蒋定国;杨大进;方从容;文玉雪;王玉莲;王竹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为快速检测蔬菜上的农药残留,建立了两种快速检测方法:速测卡法和酶抑制率法.速测卡法和酶抑制率法对农药的检出限,根据农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速测卡法的检出限一般在0.3~3.5 mg/kg,酶抑制率法一般在0.05~5.0 mg/kg.速测卡法的检出时间为15 min,酶抑制率法的检出时间为30 min.两种方法可用于现场检测,操作简单,速度快,测试成本低廉,对超出我国国家标准允许残留限量或违禁使用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有效检出率可达80%以上.两种方法适合我国蔬菜中部分农药残留限量的监督检测.

    作者:王林;王晶;张莹;杨大进;邓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泉州市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定性、定量及耐药性分析

    为了解福建省泉州市食品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污染状况,于2000年12月至2001年12月对泉州市市售的155份生肉、熟肉制品、水产品中的单增李斯特氏菌进行了定性、定量及耐药性测定.检出李斯特氏菌47株,总检出率为35.48%,其中生肉类68.12%,海产品类12.5%,熟肉类6.52%.检出单增李斯特氏菌6株,总检出率3.87%,其中生肉类8.7%,海产品和类熟肉类中未检出.6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均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氯洁霉素、氧氟沙星、青霉素G、四环素、万古霉素敏感,对环丙沙星中度敏感,对呋喃妥因不敏感.根据测定结果,建议有关部门及早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加强监测,防止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爆发流行.

    作者:陈伟伟;杨育红;杨毓环;马群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珠海口岸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验概况

    为掌握珠海口岸进出口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对珠海口岸2000年至2001年期间进出口食品的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共检验进出口食品7 513批,其中出口食品3 621批,检出不合格食品105批(2.9%).不合格食品主要为奶粉、冻禽肉、鱿鱼片、加工蔬菜和生抽酱油等.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大肠菌群超标,其次为细菌总数、沙门氏菌和李斯特氏菌超标.共检测进口食品3 892批,检出不合格食品43批(1.1%).不合格食品主要为保健食品、冷冻水产品和薯片类食品.不合格原因主要为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和沙门氏菌超标.总结结果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我国的进出口食品的微生物检验重点提供了依据.

    作者:冯家望;黄云君;吴小伦;王小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云南省16年毒蕈引起的食物中毒分析

    为进一步做好毒蕈食物中毒的预防工作,对云南省1985年~2000年毒蕈引起的食物中毒情况进行了分析.16年间全省共发生毒蕈食物中毒378起,中毒2 330人,死亡326人,病死率13.90%,年均死亡20.4人.毒蕈食物中毒常年均有发生,夏秋季为多,一家一户零星发生者居首,农村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其中中毒占同期全部食物中毒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的25.37%、4.38%和52.16%.误食有毒牛肝蕈引起的中毒占6.88%,未能鉴定毒蕈种类的蕈引起的中毒占85.71%.根据16年毒蕈引起的食品中毒分析,我们认为应尽快研究出简易、可行的化学检验方法.对生产经营食用蕈的宾馆、饭店、企业推荐可食种类.食用蕈的专业生产、经营单位宜聘专业蕈类鉴定人员.

    作者:李西云;陶汝国;赵世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重大活动期间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中的问题与职责探讨

    为明确在重大活动中食品卫生监督员的法律地位和责任,对目前我国卫生监督员在重大活动中的工作及领导对其工作的要求从法律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必须区分重大活动中食品卫生监督员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关系;上级领导的行政指令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食品卫生管理的客观规律.否则不利于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身的食品卫生管理,并且一旦出现问题,会使卫生行政部门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

    作者:陈雄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辽宁省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检查整顿状况分析

    为保证食品添加剂产品质量,对省发证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对检查不合格企业给予具体指导,限期整改,整改后复查.共检查了50家企业,检测了67个品种.50家企业中有5家获得ISO 9000体系认证,占10%.基本合格企业43家,占86%.不合格企业3家,占6%.停产企业4家,占8%.企业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为生产车间、工艺流程、卫生设施、原料成品库、卫生制度、超范围生产、内外环境、产品标识.所有不合格企业、基本合格企业的不合格方面都进行了整改.终产品卫生合格率为98.5%.整改后98%的企业负责人接受了卫生知识培训.从检查中发现了目前食品添加剂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食品添加剂监督提供了重点工作方面.

    作者:薛慧;张丽娟;周海燕;吴晓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广州市17起盐酸克伦特罗食物中毒分析及预防措施

    为预防盐酸克伦特罗引起食物中毒,总结了广州市2001年发生的由盐酸克伦特罗引起的食物中毒.2001年共发生17起,中毒人数106人,是2001年广州市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因素(89.4%).17起食物中毒中,只有一起发生在集体食堂,其余均在家庭.盐酸克伦特罗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病率为98%,无死亡.总结结果显示应加强市场肉品的卫生管理.

    作者:何洁仪;马林;李迎月;岑峰;谭铭雄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关于进一步做好保健食品专项整治督查工作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卫生部关于检查《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贯彻执行情况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卫生部关于实施《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有关事宜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关于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卫生部关于印发《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配套文件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乌鲁木齐市部分市售熏马肠卫生状况

    熏马肠是新疆少数民族喜食的一种传统食品,主要原料为马肉,有浓厚的地方风味特色,生产工艺具有独特性,不加发色剂(亚硝酸盐)以及其它添加剂.

    作者:帕提古丽;罗建新;李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食品中激素类、抗生素类物质的残留污染及管理

    食品中激素、抗生素污染问题是各国政府和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为了给我国的食品中激素、抗生素管理提供借鉴,本文在对激素、抗生素污染食品的成因、途径及其健康危害进行综述后,重点介绍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美国以及中国在激素、抗生素的使用管理以及标准法规方面的异同,从而了解和掌握该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后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的限量标准及监测方法提出建议.

    作者:赵丹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亚洲地区食品法典协调委员会第13届会议报道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危险性评估与食品安全

    危险性评估与危险性管理和危险性讯息交流共同构成危险性分析.FAO/WHO鼓励各国在食品卫生标准的制定中以危险性评估的结果作为基础,从而使标准能够协调一致和减少国际食品贸易争端.危险性评估由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摄入量评估和危险性特征描述四个步骤组成.对化学性危害的评估结果之一是提出每人允许摄入量(ADI或PTWI等,其结果适用于各地的各种人群).但对于致癌物则由于没有阈值,而只能以作用强度和人群危险度作为结果.近年来,国际上已开展致病微生物的危险性评估,即通过危害特征描述进行剂量-反应研究,估计能引起50%消费者发生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微生物的摄入量.摄入量评估是每个国家在制定标准中必需的.危险性评估工作已在我国制定食品卫生标准中广泛使用,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则尚有相当差距.

    作者:陈君石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