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
  • 国际刊号:1004-8456
  • 国内刊号:11-3156/R
  • 影响因子:1.17
  • 创刊:198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0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2003~2004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5~2006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5年4期文献
  • 烹调对蔬菜中烟酸含量的影响

    为研究不同烹调方法对蔬菜中烟酸含量的影响,对7种蔬菜(白萝卜、胡萝卜、豇豆、扁豆、茄子、土豆、菠菜)采用6种不同烹调方法(炒、炖、腌、蒸、焯、炸)进行处理,用微生物法测定其鲜样和烹调后样品的烟酸含量.以烹调至可食用状态为标准进行比较.蔬菜经6种不同烹调方法处理后,其烟酸保存率大部分在60%以上.经过炒、炖处理后的蔬菜中烟酸保存率较高;经过焯和大量失去水分的腌,蔬菜中烟酸保存率较低.其中炸扁豆、炒胡萝卜、炒茄子烟酸含量与其鲜样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烹调后样品烟酸含量与未处理的鲜样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本研究结果对食品工业加工方法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者:沈湘;赵洪静;杨晶明;杨晓莉;王国栋;杨月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酱油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验证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为保证企业建立的HACCP管理体系正确有效,2004年底至2005年初,对申请加入国家铁强化酱油项目的3个酱油厂进行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的验证审核.对验证发现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汇总评审分析,就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有效性评价,重点探讨了体系稳定运行、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情况,重视产品实际质量,重视领导的质量意识和员工参与,重视对顾客投诉的处理情况,同时考虑验证的不确定性和抽样检查的风险性,做出了验证结论.一企业对卫生规范、SSOP与HACCP的理解较为透彻,实施的HACCP体系运转稳定,建立了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机制,通过验证.另两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缺乏,存在的不符合项较多.其中一企业在适当调整相关验证指标后,基本通过验证;另一企业限期整改,整改后重新实施现场验证.该验证工作为政府转变食品安全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借鉴.

    作者:穆源浦;徐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蕨麻醇提取物的抗缺氧与抗氧化研究

    为研究蕨麻乙醇提取物的抗缺氧作用及初步机制,采用常压密闭缺氧模型、减压缺氧模型和特异性心肌缺氧模型研究其抗缺氧作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其抗氧自由基对红细胞的氧化作用.蕨麻乙醇提取物能明显延长常压密闭缺氧小鼠、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损伤小鼠在密闭状态下的存活时间,降低整体耗氧量,并能显著增加减压缺氧状态下小鼠的存活率.有明显的抗氧自由基对红细胞的氧化作用.蕨麻乙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缺氧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抗自由基的能力有关.

    作者:李灵芝;张丽;龚海英;赵赤;张岭;朱毅;李广策;陈洋;李建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对硫磷快速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由于对硫磷的残留问题及其危害,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农药检测方法.将对硫磷苯环上的硝基还原为氨基,得到了具有氨基活性的半抗原化合物--氨基对硫磷,然后采用重氮法将氨基-对硫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或卵清白蛋白(OVA)相偶联,分别合成了免疫原和包被抗原:氨基对硫磷-BSA、氨基对硫磷-OVA.对合成的抗原进行紫外可见扫描,确证偶联成功.用合成的免疫抗原免疫实验用大白兔,制备对硫磷的多克隆抗血清,效价达到1∶1×106以上.对硫磷抗体除了与甲基对硫磷具有极其微弱的交叉反应以外,与甲胺磷和毒死蜱交叉反应低于0.1%,低检测限2.0 ng/g,回收率为93.3%.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适用性强.

    作者:芮玉奎;王茜;黄昆仑;郭晶;罗云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荧光光度法测定芦荟胶囊中芦荟甙的含量

    为建立方便可靠的芦荟甙测定方法,以监督芦荟类保健食品的质量,利用在硼砂介质中芦荟甙能与硼砂发生化学反应,使体系荧光强度大幅度提高的特点,采用荧光光度法对芦荟胶囊中芦荟甙含量进行了测定.方法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0%,相对标准偏差为2.7%.该法经济、准确、快速,能够用于芦荟类保健食品中芦荟甙的测定.

    作者:孙丽华;江月仙;王巧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杭州市上城区居民盐碘、儿童尿碘浓度检测分析

    为了解上城区碘盐、尿碘的浓度变化,对1999年~2004年的1617份碘盐、534份尿碘数据进行了分析.

    作者:方苗利;江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日本国保健机能食品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为了解日本有关保健食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借鉴国外保健食品的管理经验,系统介绍了日本国保健机能食品制度的相关内容,以期为完善我国保健食品的法律法规提供参考,为我国保健食品产品走出国门跻身国际市场提供一些启示.

    作者:刘长喜;吴坚;赵彦红;戴昭宇;梅垣 敬三;李连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安阳市1996年~2003年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公告分析及管理对策

    为维护公告的权威性,对河南省安阳市1996年~2003年的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公告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公告呈明显的季节性,且年度间频次不平衡;发布公告的单位不统一;部分公告用语不规范,对被监督单位使用简称.为提高执法的严肃性,应注意公告的规范化问题.

    作者:张立峰;张全岭;杨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外送盒饭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分析

    为加强外送盒饭的卫生管理,苏州市自2000年以来开展了食品卫生量化监督分级和限量加工的管理.管理的评价指标包括建筑布局、卫生设施、卫生管理3大类75项,基本包括了卫生部2002年发布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中餐饮业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评分表中的105个项目,并围绕卫生安全考虑了一些间接因素,如烹饪间燃具灶眼的多少,菜单与送货单的保留及留样48 h等.还注重了指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尽量克服评分时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实际加工使用面积、分菜间空气细菌数,紫外线强度、照度直接现场测定,盒饭检测合格率则根据日常检测报告评分.通过对卫生分级管理3年前后评审结果的比较,发现2003年食品卫生整体水平明显提高,A级企业增加了18.3%, B级企业增加了7.4%,C级企业下降了5.8%,D级企业下降了19.7%;卫生综合评分平均得分提高14.9%.为保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深入开展,对卫生等级评分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评审工作的程序性、公正性、效率性以及社会认可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比较结果表明,食品卫生量化监督分级和限量加工的管理科学、公正、效率高,社会认可性强.

    作者:滕臣刚;王继军;易锦庄;王海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增城市2004年市售熟肉卫生质量分析

    为了解增城市市售烧、卤肉制品的卫生状况并作卫生学评价,以便为进一步加强烧、卤肉市场的卫生监督管理提供参考,卫生监督人员,每月不定期对本市辖区内市场、超市烧、卤肉摊档及酒家销售的烧、卤肉制品进行随机抽样468份,样品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及亚硝酸盐含量. 468份烧、卤肉制品总体合格率为70.7%,其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亚硝酸盐含量合格率分别为84.8%、75.4%及98.5%,未检出致病菌.监测结果表明增城市市售烧、卤肉制品的卫生质量不容乐观,细菌尤其是大肠菌群污染严重,市场与超市销售的熟肉制品合格率较低,应进一步加强对烧、卤肉制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环节的卫生监督管理.

    作者:张伟坚;黄奕涛;邓燕红;陈凤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196起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食品卫生行政罚款案例分析

    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对滨城区2000年~2003年196起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食品卫生行政罚款案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制执行卫生行政罚款的案件,主要分布在乡镇及农村(161起,占82.14%);行业分布以饮食服务业居首位(103起,占52.82%);对公民处罚183起,所占比例高,占93.37%.34起案件强制执行的难度较大,均是乡镇和农村的个体工商户,未能按处罚文书罚款数额强制执行,占17.35%.应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对确有经济困难的下岗职工或农民个体工商户的违法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时,应酌情考虑其经济承受能力,依法做出适当的行政处罚,做到处罚与教育工作相结合.卫生行政处罚的实施应以达到对违法者进行教育和督促其改进违法行为为目的.

    作者:于金贵;封占云;韩丰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营养素补充剂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野生动植物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应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工艺生产的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营养与食品安全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

    为了提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更利于论文的交流、传播、收集和采用,根据GB 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及学位工作有关要求,对于撰写研究生学位论文提出以下意见,供大家参考.

    作者:王小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氨基酸螯合物等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核酸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项目要求(试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补充规定(试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香港海鸥型菌(Laribacter hongkongensis)的鉴定方法研究现状

    香港海鸥型菌是从香港肝硬化病人体内分离得到的新细菌菌属,被认为是致腹泻病原菌.为给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介绍香港海鸥型菌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生物学特征检测方法,基因序列分析检测方法中的16s rRNA寡核苷酸序列分析定性鉴定核糖分型(ribotyping)与脉冲电场电泳,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

    作者:岑剑伟;李来好;郝淑贤;刁石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研究和管理现状

    为促进食品辐照技术的商业化应用,给我国食品辐照管理部门提供借鉴,综述了食品辐照的目的、经电离辐照加工后食品的变化、食品辐照加工的优势、食品辐照技术的历史回顾.介绍了美国、加拿大、欧盟等世界主要贸易国对辐照食品的管理和应用及其辐照方法的发展前景.辐照方法加工食品是一种安全、卫生、经济的新型技术.食品辐照技术既保护环境,又以很少的能量防止了粮食等食物的损失,还可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

    作者:张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转基因作物中外源基因在体内代谢途径的研究进展

    为研究转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发生水平转移和其它危害的可能性,从而揭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综述了外源基因在体内代谢的途径及影响因素,外源基因在消化系统中的代谢降解,外源基因的水平转移以及外源基因在体内代谢途径的研究方法.

    作者:殷召雪;徐海滨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

    为了解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从采样与样品准备、提取净化、测定方法等方面对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

    作者:高秀芬;计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生物毒素和中毒控制中常见毒物快速测定技术研究简介

    为改变生物毒素和中毒控制领域常见毒物的检测缺乏快速、灵敏、简便技术的现状,选择该领域有代表性的难新问题进行攻关.分别建立了检测粮油食品中AFB1的2个ELISA方法,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1μg/kg和0.1 μg/kg,回收率均在80%以上,同时研制出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2个AFB1 ELISA试剂盒,建立了2条年产量分别为1.5万盒和2000盒的生产线.建立了检测河NFDA8鱼中河豚毒素的直接和间接ELISA方法,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1 μg/L和1 μg/L,回收率均高于70%.研制出基于直接法的河豚毒素 ELISA试剂盒,筛选出了国产可食的河NFDA8鱼种.建立了检测粮食中伏马菌素B1的ELISA方法,低检出浓度为5 μg/L,回收率75.24%~117.65%,研制出检测伏马菌素B1的ELISA试剂盒.建立了食品和中毒样品中亚硝酸盐、甲醇等20种毒物的快速检测方法,所建方法与国标法相比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但检测时间缩短50%以上、检测成本降低80%~95%.自行设计研制出便携式智能化微型光电比色仪和光反射传感器,与建立的20种毒物快速检测技术配套使用,实现了中毒样品的现场智能化、自动化快速定量检测.研制出携带方便、便于中毒现场使用的毒物检测箱,建立了一条年产量2000套的生产线.整个课题申请专利5项,批准2项;获奖2项;产生2项国家标准和1项企业标准.在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文章28篇.快速检测技术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等、国内领先水平.

    作者:李凤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全球食源性疾病监测及监测网络

    由于全球性食品贸易的快速增长,战争、灾荒、旅游业等导致的人口流动, 饮食习惯的改变, 食品加工方式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新病原菌的不断出现以及细菌耐药等问题,使得食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增长的趋势,不仅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而且对经济、贸易甚至社会安定产生极大的影响.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全球食品安全战略强调,在创建食品安全基础结构中应优先考虑食源性疾病监测.

    作者:冉陆;张静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