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
  • 国际刊号:1004-8456
  • 国内刊号:11-3156/R
  • 影响因子:1.17
  • 创刊:198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0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2003~2004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5~2006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6年6期文献
  • 北京市春季蔬菜硝酸盐含量测定及居民暴露量评估

    为了解北京市春季蔬菜中硝酸盐污染及居民硝酸盐暴露情况,于2006年3-5月从北京市16个菜市场采集应季蔬菜7大类26个品种341份样品,用国标法(GB/T 5009.33-2003)分析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随机抽取北京市15岁以上常住居民152户428人,以记账法对居民日常蔬菜摄入量进行调查,结合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检测结果,进行居民蔬菜硝酸盐暴露量评估.叶菜类硝酸盐含量高(3 156.94±1 425.62 mg/kg),茄果类的含量低(172.36±148.08 ng/kg),硝酸盐含量依次为叶菜类>根茎类>葱蒜类>瓜类>豆菜类>花菜类>茄果类,但同一类蔬菜不同品种的硝酸盐的含量差别较大;同一品种的蔬菜中硝酸盐含量差别也很大.居民每日通过蔬菜摄入的硝酸盐量为328.21mg(以中位数计),比WHO/FAO的ADI值(300 mg/d)高9.4%.北京市春季蔬菜的硝酸盐污染较严重,居民仅由蔬菜摄入的硝酸盐量已经高于ADI值,因此需要加强监督管理,以保护居民健康.

    作者:封锦芳;施致雄;吴永宁;吴惠慧;赵云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抗微囊藻毒素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为研制抗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简称MC)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用MC-KLH偶联物免疫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过3~4次亚克隆建立稳定分泌抗MC的杂交瘤细胞株.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入BalB/c小鼠腹腔,生产出抗MC的单克隆抗体.得到了抗微囊藻毒素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命名为G5,抗体亚类为IgG2a,亲和力常数2.9×10-11 mol/L,分子量150 KD,加标回收率在81.5%~125.0%之间,与其他结构类似物的交叉反应率<1%.筛选出的抗微囊藻毒素单克隆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作者:李楠;计融;韩春卉;江涛;吴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绿茶对大鼠大肠癌前病变预防作用的研究

    为了观察绿茶对大鼠大肠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阳性对照组,饮茶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8只.阳性对照组大鼠从实验第2周开始颈部皮下注射致癌剂二甲基肼,每周1次,连续10周.饮茶组致癌剂处理同阳性对照组,并在整个实验期间饮用2%绿茶水.阴性对照组皮下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在整个实验期间饮用自来水.结果表明,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饮茶组变性隐窝病灶(ACF)数目显著降低(P<0.05);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LI)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颗粒数目(AgNORs)显著减少(P<0.05);此外,饮茶还抑制了Bcl-2蛋白的表达,诱导了Bax蛋白的表达.本研究条件下绿茶对二甲基肼诱发的大鼠大肠癌前病变具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崔文明;贾旭东;韩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猪肉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初探

    目的 探讨建立顶空固相微萃取快速测定有机氯农药残留方法.方法 以稳定性同位素13C6-六氯苯和13C10-灭蚁灵为内标,以顶空固相微萃取作为猪肉样品的前处理手段,采用气相色谱-质谱的选择离子模式(SIM)测定猪肉样品中18种有机氯农药组分.通过对萃取头类型、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解析温度和时间、盐溶液的浓度等影响萃取效率的因素的研究,获得了优化的试验参数.结果 在给定条件下,方法线性范围在1~100 ng/kg范围内,混和标准溶液的加标回收率在90%~1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15%之间.结论 本方法适合于猪肉样品中的有机氯农药多残留的快速检测,为农药残留的筛选提供了有效的监测手段.

    作者:施致雄;杨欣;封锦芳;肖忠新;吴永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2005年中国5个沿海省份鱼类产品中香港海鸥菌的污染调查

    为初步了解中国鱼类产品中香港海鸥菌(Laribacter hongkongensis gen.nov.,sp.nov.)的污染情况,2005年8~10月对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和河北5个沿海省份的水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饭店采集的鱼类产品进行了香港海鸥菌的监测.在5省1 097份鱼类样本中,草鱼247份、鲤鱼248份、其他淡水鱼431份和海水鱼171份.草鱼的检出率为7.69%(19/247),鲤鱼为0.81%(2/248),其他淡水鱼为0.23%(1/431),海水鱼中未检出(0/171).我国沿海省份淡水鱼类产品中存在香港海鸥菌的污染,应加强对香港海鸥菌的监测.

    作者:徐进;张静;刘秀梅;马群飞;孙桂娟;柯昌文;申志新;梅玲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食品卫生量化分级制度推行策略研究

    为探讨食品卫生量化分级制度推行策略,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广东省部分城市卫生监督员和已通过量化分级管理评定企业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信度分析、描述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确定推行过程影响成效因素指标内容和重要程度,初步确定了影响量化分级管理推行成效的60个变量及抽象化的10个因子,从而建立食品卫生量化分级制度推行过程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影响成效因素模型10因子中,按照相对重要性排序分别为领导重视程度、评审行为规范、评审组织管理、评审公平程度和方式、推行机制、评定后续管理、企业能动性、标准要求及操作性、企业承担负荷和消费者认可程度,并根据变量重要性程度,提出了作为实施量化分级管理的各级监督机构应采取的策略.该研究为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张永慧;杨卫国;黄彪;黄宏瑜;陈卫东;连玉峰;周红华;袁永红;陈哲;陈玉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豆中13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残留量

    为检测大豆中的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残留,建立了大豆中13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对氯苯氧乙酸、对氯苯氧丙酸、苯氧丁酸、麦草畏、2甲4氯苯氧乙酸、2甲4氯苯氧丙酸、2甲4氯苯氧丁酸、2,4-滴、3,4-滴、2,4,5-涕、2,4,5-涕丙酸、2,4-滴丙酸、2,4-滴丁酸)多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经过正己烷预除脂后用乙腈和50 mmol/L盐酸混和液(体积比7+3)提取,提取液经过与乙腈饱和的正己烷液液分配除脂,阴离子交换柱净化后用五氟溴苄衍生化.衍生产物经硅胶柱净化后,采用气相色谱(GC)-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检测,外标法定量.13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在质量浓度0.005~0.1 mg/kg之间,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5 4~0.999 3;0.01和0.1 mg/kg 2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均在70%以上,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0%,方法的检测限(S/N≥3)满足主要贸易国大残留限量要求.

    作者:匡华;储晓刚;侯玉霞;祁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2000-2005年广东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与分析

    为了解广东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和污染水平.按国家监测网的工作手册进行了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和菌密度测定,应用RiboPrinter(R) Microbial Characterization System检测分离菌株的基因指纹图谱,纸片法作药敏试验.在监测的10类2 265份食品中,共分离出76株沙门菌、75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61株副溶血性弧菌、2株空肠弯曲菌、2株O157:H7大肠杆菌.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3.95%.部分分离的菌株基因指纹图谱分析的结果是:58株沙门菌分属于22个血清型,25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分属于11个RP基因型,55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属于14个RP基因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O157:H7大肠杆菌均有多重耐药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比例较低.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样品中的几何平均菌密度分别为265、96 CFU/g和93 MPN/100 g.5种食源性致病菌对广东省食品的污染普遍存在.肉类食品和水产品的污染尤为严重,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对畜牧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进行科学指导,并制定相关的法规进行监督和约束.

    作者:严纪文;朱海明;王海燕;何冬梅;杨冰;宋曼丹;赖蔚苳;王建;马聪;邓峰;柯昌文;倪汉忠;黄吉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大豆异黄酮对不同发育期雌性大鼠生殖系统毒性作用的研究

    为研究不同发育期雌性大鼠暴露于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s,SIF)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并确定敏感期及有害作用剂量,在孕鼠妊娠第12~18天灌胃给予SIF(胎儿期暴露),母鼠分别在仔鼠出生后第5~10天和第15~20天灌胃给予SIF(新生儿期暴露和婴儿期暴露),仔鼠在出生后第25~30天灌胃给予SIF(青春前期暴露).SIF的剂量分别为0(对照)、10、50、150、150、200 mg/kg BW.观察雌性仔鼠生殖系统发育指标的近期和远期(出生后70 d)改变.对近期的影响:(1)胎儿期暴露:100、150、200 mg/kg BW SIF组肛殖距(anogenital distance,AGD)显著增大,200 mg/kg BW SIF组阴门开张时间(Vaginal opening,VO)提前,150、200 mg/kg BW SIF组出生后第14天的卵巢/体重比显著增加;(2)新生儿期暴露:150、200 mg/kg BW SIF组出生后第11天的子宫/体重比和卵巢/体重比显著增加,200 mg/kg BW SIF组动情周期延长;(3)婴儿期和青春前期暴露于SIF对生殖系统发育各指标无明显影响.对远期的影响: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和青春前期暴露于SIF对出生后70天的各指标亦无明显影响.150 mg/kg BW SIF可对仔代雌性大鼠表现出明显的不良作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是大豆异黄酮生殖毒性的两个敏感期.

    作者:张晓鹏;李丽;张文众;王伟;刘兆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铁强化酱油中NaFeEDTA的快速测定

    为建立直接测定铁强化酱油中NaFeEDTA含量的简易方法,在酸性(pH≤0.5)条件下,NaFeEDTA中的铁完全解离成游离的Fe3+,以TritonX-100作增溶剂,在胶束条件下,Fe3+与硫氰酸钾反应生成红色配合物,大吸收波长为λmax=490 nm.酱油中NaFeEDTA浓度在20.0~200.0 μg/10 ml范围与吸光度之间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8;检出限为2.0μg/10 ml,测得该配合物的表现摩尔吸光系数(εNaFeEDTA)为1.7×104 L/(mol·cm).试样中的非强化的铁及颜色背景的干扰采用差减法校正扣除,试样加标回收率为98.5%~107.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5.1%.该法适用于实验室和现场测定,全部操作过程时间仅需2~5 min,实测结果与卫生部推荐方法对比相一致.

    作者:张文德;王竹天;刘玉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微量酸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砷、汞

    为建立同时测定食品中砷、汞微量酸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采用1 ml硝酸+0.5 ml过氧化氢+6 ml水的微波消解体系,用0.5 g抗坏血酸+1 g硫脲为As5+预还原剂,消解液无需赶酸,直接用原子荧光光谱仪同时测定.砷在0~200 ng/ml、汞在0~4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5.方法的检出限砷0.12ng/ml、汞0.04 ng/ml.检测国家标准物质GBW 08508米粉、GBW 08513茶树叶,相对标准偏差砷3.94%,汞3.22%,平均回收率砷96.1%;汞93.6%.该方法试剂用量少,污染小,简便、快速、准确,能满足各类食品中砷、汞检测.

    作者:翟明霞;李自强;曹若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浅谈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内部技术验证工作

    为做好微生物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工作,从人员、设备和环境、菌株和培养基验证、方法确认和过程控制5个方面探讨和归纳了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内部技术验证活动的内容、方式以及实施.提出了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各要素技术验证开展的方式和技术依据.内部技术验证工作是实验室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计划地定期开展.

    作者:郑晶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麻痹性贝类毒素监测指示贝种的筛选研究

    为了解深圳地区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染毒情况,对深圳地区主要贝类养殖海域养殖的10种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染毒情况进行调查.筛选并确定PSP监测指示贝种,进而测定不同养殖海区PSP污染情况.采用AOAC发布的生物法测定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华贵栉孔扇贝(Chalmys nobili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对PSP蓄积能力强,华贵栉孔扇贝的PSP含量较翡翠贻贝高.确定深圳贝类养殖海域PSP监测指示贝种为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全年对两种贝类的PSP监测结果表明PSP含量超过有关标准规定的安全限量的情况时有发生.本研究为实施有效的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范放;李小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胀袋番茄酱中分离出季也蒙假丝酵母和丛生丝孢酵母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由酵母菌引起食品腐败已有许多报道.本研究从腐败番茄酱中分离出季也蒙假丝酵母(Candida guiliermondii)和丛生丝孢酵母(Trichosporn Pullulans).

    作者:黄玲;黄忠梅;吴海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广西1996-2005年酵米面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为了掌握广西酵米面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规律,为有效开展防制酵米面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对1996-2005年广西酵米面食物中毒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1996-2005年广西共报告11起酵米面中毒,中毒77人,死亡50人,病死率64.94%.中毒地点主要发生在广西西北部的巴马、隆林、凌云等8个山区县的农户,中毒原因系食用制作后贮存多日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酵米面所致.调查结果显示,酵米面食物中毒是危害广西西北部山区村民身体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做好宣传教育,使村民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改变食用制作后贮存多日的酵米面习俗,是防止酵米面食物中毒的有效办法.

    作者:梁玉裕;唐振柱;沈莹;李玉英;黄兆勇;陈兴乐;杨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浅谈食物中未检出致病因子时食物中毒违法条款的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规定,生产经营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应予以行政处罚.当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时,中毒食品明确,且致病因子明了,即可明确相应的违法条款予以追究法律责任.但当中毒原因不明或中毒食品中未检出致病因子时,很难在《食品卫生法》中找到相对应的违法适用条款.对此,笔者结合本人经办的一个食物中毒处罚案例,谈谈对食物中未检出致病因子时食物中毒违法条款的适用.

    作者:俞幼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鲜冻水产品及其加工品中甲醛含量状况调查

    为了保障市民的饮食安全,摸清市场销售水产品的甲醛含量状况,于2003年11月-2006年3月,时宁波市市售或即将进入市场的208份鲜冻水产品和84份干品或加工品用水蒸汽蒸馏-乙酰丙酮法进行了甲醛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大部分水产品甲醛值正常,在10 mg/kg以下,但部分产品甲醛含量高,银鱼1 300.0~2 045.2 mg/kg,丁香鱼863.0~1 310.4 mg/kg,龙头鱼、鳕鱼、鱿鱼加工品、海捕虾及虾米亦有较高的甲醛值.由于水产品中既有人为添加又有天然存在甲醛的现象,所以在监管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加强监督.

    作者:申屠基康;钟惠英;朱励华;梁芹芹;舒苏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澳大利亚食品强化管理法规标准分析

    为给中国的食品强化工作提供借鉴,介绍了澳大利亚在食品强化方面的立法管理状况,并分别就强制性强化和自愿性强化这两种不同的强化方式的强化载体、强化量、危险性分析等内容展开讨论,分析其可借鉴之处,为完善我国的食品强化政策体系,修订相关卫生标准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

    作者:李晓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沉痛悼念王茂起同志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深切悼念卫生部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王茂起同志.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