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建立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种特异性tlh基因的斑点杂交方法.方法 采用PCR法制备地高辛标记DNA探针,建立斑点杂交条件.杂交反应条件优化如下:杂交温度65℃,杂交时间9~12 h,探针使用浓度100~125 pg/ml.结果 地高辛标记tlh基因探针长度为450 bp,标记产量为50 μg/ml.探针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重复使用4次.结论 本方法具有快速、简便、高效的特点,适用于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鉴定.
作者:曹小红;朱雪兰;陈艳;刘秀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对安徽、江苏、河北、河南四省部分地区2008年产小麦、玉米真菌污染情况和菌相分布进行调查,为进行粮食中主要污染真菌产毒预测微生物学研究提供菌株,为粮食防霉提供依据.方法 将采集的小麦、玉米样品消毒后点种于PDA培养基上,培养后进行菌落计数并鉴定菌相.结果 四省小麦样品真菌污染率几乎100%,优势菌是交链孢霉;玉米全部样品均被真菌污染,优势菌是镰刀菌.结论 四省的小麦、玉米样品真菌污染严重,粮食储藏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粮食霉变.
作者:徐得月;李玉伟;李凤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零售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污染状况.方法 采用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增菌,改良纤维二糖-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mCPC)琼脂和纤维二糖-多粘菌素E(CC)琼脂分离海产品试样中的创伤弧菌,可疑菌落的鉴定采用生化试验或PCR法.采用可能数(MPN)法和PCR法检测牡蛎试样的创伤弧菌污染水平.结果 天然污染海产品试样创伤弧菌的检出率为19.8%(20/101).牡蛎试样中45%(55/122)创伤弧菌密度低于3 MPN/g的低检出限.牡蛎中创伤弧菌的污染水平存在季节性差异.结论 未来应加强对我国海产品中创伤弧菌污染状况的监测,尤其是在温暖的季节.
作者:陈艳;梅玲玲;李秀桂;闻剑;朱海明;马群飞;付萍;刘秀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2006-2008年广东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和水产品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方法 采用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对2006-2008年我中心收集的279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这些菌株均由广东省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分离获得,分离地区覆盖广东的粤西、粤北、粤东和珠三角地区,其中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176株,水产品分离株103株.结果 2006-2008年收集的279株副溶血性弧菌中,在176株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中完全分型168株,分型率为95.45%,共分出15个血清型,以O3:K6为主,占73.30%(129/176);在103株水产品分离株中完全分型57株,分型率为55.34%,其血清型别分布较分散,未见优势菌型,共分出40个血清型,主要集中在O1,O2,O3,O4,O5,O10,O11等7个菌群.结论 2006-2008年广东各地区上送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以O3:K6为主,血清型地区差异不明显;水产品分离株血清型呈多样性,且与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的血清型不一致.
作者:方伟;黎微;柯昌文;马聪;朱海明;宋曼丹;何冬梅;杨冰;王海燕;赖蔚苳;王建;严纪文;邓小玲;杨杏芬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售生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方法 将显色培养基法、API试剂条法和PCR法联合应用对哈尔滨市售128份生肉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共分离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8株,检出率为14.06%.其中生猪肉检出率高,达20.00%.结论 哈尔滨市售生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污染状况比较严重,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强管理和监测.
作者:邵美丽;遇晓杰;杨帆;刘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依据容量法测定保健食品中钙的含量,分析了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即滴定管不确定度和移液管不确定度,计算得到食品中钙的测定结果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012%,伸展不确定度为0.03%.
作者:肖香兰;田庆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HACCP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的质量控制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普遍重视.本文针对畜禽制品在建立实施HACCP中容易忽视的方面和应关注的重点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对此类产品实施HACCP计划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见解.
作者:张卫民;徐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地震后灾民临时安置点的食品卫生应急对策.方法 根据在灾区一个月来的防病工作情况,分析了集中安置点存在的食品卫生隐患.结果 存在问题:1.食品储存场所条件简陋;2.临时饮食点及周边环境恶劣:3.炊、用具及餐具严重缺乏;4饮用水水量、水质难以保证.提出了采取的防控措施:1.参与临时饮食点的规划;2.严把食品原料质量关;3.对饮食点进行全程跟踪保障;4.消灭蚊蝇草生地;5.培育临时饮食加工队伍;6.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监测;7.多种形式开展食品卫生知识宣传.综合性防病措施得当,安置点人群整体卫生意识得到提高,在应急救援的一个月中未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故.结论 1.外援物资管理人员是安置点食品卫生的第一道关卡;2.建立食品安全自身管理网络是做好安置点食品卫生的关键.
作者:王霞东;谢仁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北京市场发酵奶(酸奶)在保质期内的乳酸菌数及乳酸菌菌种的检出率.方法 对11个酸奶厂家的20种不同酸奶产品进行乳酸菌活菌计数及所用菌种的检验.结果 在保质期间,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3.08%和27.27%;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分别为72.22%和94.44%.在保质期末,嗜热链球菌的平均活菌数为3.23×106CFU/ml,保加利亚乳杆菌为4.17×105CFU/ml,双歧杆菌为1.12×104CFU/ml,嗜酸乳杆菌为1.32×104CFU/ml.结论 酸奶中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检出率及活菌数均高于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
作者:徐进;杨宝兰;李志刚;郭云昌;严卫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阐述改革开放30年来海淀区食品卫生监督事业在监督体制、人员编制、监督思路中发生的变化以及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作者:陈小宁;时福礼;刘松涛;高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利用档案资料及文献检索、数据汇总分析等方式,研究分析深圳市食品卫生从政府投入、监督队伍建设、食品企业的壮大、监督力度的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及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成就,对深圳市30年来食品卫生事业发展历程进行回顾.30年来,深圳市食品卫生监督检测机构由原来的1家发展到37家;市及区级机构固定资产由10万元发展到3.68亿元;工作人员由28人发展到1 297人;业务用房面积由300 m2发展到52 185 m2;专职的食品卫生专业人员由2人发展到138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由232家发展到84 515家;食品的检测项目由5项发展到384项;食物中毒的原因查明率由88.24%上升至97.1%.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对食品卫生事业的投入,同时食品卫生监督监测机构应不断加强能力及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确保大众的食品卫生安全.
作者:黄薇;田永张;王舟;潘柳波;邓平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食品卫生监督的发展变化,分析了食品卫生的管理、监管能力、监管机制和水平四个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政策改善了食品生产经营环境,为食品卫生监管工作提供了强大物质保障,实现食品卫生监管工作的跨越发展.
作者:顾振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了解改革开放30年食品理化检测方法的发展概况,介绍了参与国际间交流和互联网的普及对理化检验人员的影响,以及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的更新和加强实验室管理的必要性.从样品前处理、仪器设备的角度探讨了理化检测方法的变化,分析了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理化分析中的应用.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理化检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通过我国食品检测机构不断地调整和修正发展的方向,势必会赶上或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
作者:杨大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总结和积累经验,从餐饮业卫生监管法规和标准、监管制度、监督执法情况和食品卫生宣传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十余年的餐饮业卫生监督的发展成就.
作者:徐娇;罗立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食品毒理学的进展,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政府对保健食品等产品的审批提供技术支撑、制定修订法规和标准的角度进行介绍.食品毒理学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保障食品安全和确保食品食用安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科学研究、检验和评价法规、标准等领域仍有许多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检验的规范性及检验结果的国际认可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方法体系以及GLP管理规范下的质量保证体系已迫在眉睫.
作者:徐海滨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食品卫生微生物学领域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其进展,包括原因不明食物中毒病因及病原学研究、食源性疾病与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微生物危险性评估、食品微生物学技术及其标准化等.结合我国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分析了食品中微生物限量标准设定的趋势和对食品安全控制的作用,以及未来发展的需求等.
作者:刘秀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分析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医学营养、食品质量与安全、餐饮/烹饪与营养科学、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的发展历程.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成绩显著,对于培养一大批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张立实;吕晓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卫生的工作内容,从实验室能力建设、食品安全主动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驾护航、开展食品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4个角度进行分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使监测检验和科学研究能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在保障全市人民的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食品卫生标准工作的进展,从我国食品卫生标准工作的成就和食品卫生标准体系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进行介绍.食品卫生标准工作有效地保障了食品的卫生质量和阻止了国外低劣食品的进入,降低了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了消费者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
作者:攀永祥;朱丽华;王君;张俭波;田静;毛雪丹;陈瑶君;罗雪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了解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业院校食品安全的教学与科研发展状况,介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科研和机构设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特色专业,该专业成为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成为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单位.
作者:陈芳;戴瑞彤;毛学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