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悬浮芯片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利用双抗体夹心法免疫学原理,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的特异性抗体包覆微球为载体,利用悬浮芯片(Bio-Plex)系统建立检测模型;检测不同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测定方法的灵敏性;通过该方法对大肠杆菌、普通变型杆菌、蓖麻毒素和禽流感病毒HA、NH蛋白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热休克毒素的检测,判断方法的特异性;将不同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添加到奶粉中验证方法的实用性和稳定性.结果 悬浮芯片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2~1 653.4 ng/ml,低检测值为203 pg/ml,均优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除与2.3μg/ml金黄色葡萄球菌热休克毒素有交叉反应外,和其他几种细菌、毒素、蛋白均无交叉反应;对添加相同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奶粉的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在1.30%~16.93%.结论 悬浮芯片定量检测方法对于模拟添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
作者:孙肖红;王静;姜永强;张晓龙;杨宇;胡孔新;单麟军;杨永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利用全国居民营养调查数据,了解湖北省城乡居民铬营养摄入的现状.根据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和各类食物铬含量数据,评价人群膳食铬的营养水平.方法 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方案调查取样,并按营养调查中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与实测食物中的铬含量相乘得到食物中铬营养的实际摄入量.并按城市和农村、不同性别、不同经济收入、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以及糖耐量指标分级,分别评价不同人群的铬营养状况.结果 湖北省城乡居民的每日人均铬摄入量为53.17μg,城市为48.70μg,农村为55.47μg.结论 湖北省居民可能存在铬摄入偏低或不足.
作者:黄文耀;周妍;易国勤;徐国景;唐晓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了果酱中纳他霉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加入0.5 g氯化钠、经10 ml丙酮萃取,以甲醇-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经 BEH C18色谱柱分离,通过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测定.结果 纳他霉素在蓝莓果酱、葡萄树莓果酱、香蕉草莓果酱、黄桃果酱、苹果果酱和山楂草莓果酱中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5~25.0、0.5~25.0、1.0~25.0、1.0~25.0、0.5~25.0和1.0~25.0μg/kg,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6种果酱中目标化合物的定量限为0.5~1.0μg/kg,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 80.1%~113.3%,相对标准偏差(RSD,n=5)小于20%.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操作简便,可用于果酱中纳他霉素的确证和定量分析.
作者:于瀛;张晶;刘洪涛;邵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考察欧盟和中国两种标准方法对微波专用塑料容器在脂肪类模拟食品中总迁移量测定结果的差异.方法 分别利用欧盟的EN 1186-13-2002和中国的GB/T 5009.60-2003两种标准,对市售的10种微波专用食品塑料容器在脂肪类食品中的总迁移量进行测定.结果 用中国标准检测并评判,10种塑料容器100%合格;用欧盟标准检测并评判时,仅有2种产品(20%)合格.结论 现行标准评价微波专用食品塑料容器的安全性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加快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力度.
作者:王全林;应璐;孙淑萍;戴双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GC/FPD/固相萃取法测定食品中的甲胺磷残留量.方法 样品经乙酸乙酯或乙腈均质提取,硅胶柱净化,GC/FPD进行测定,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结果 甲胺磷的峰面积与其浓度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0,低检测限为0.01 mg/kg(S/N≥10),样品回收率在75.5%~99.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7.9%.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现性好、净化效果好且成本低,能够满足食品中甲胺磷检测的要求.
作者:张金虎;林荆;林谷园;吴文凡;赵建晖;陈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以质谱定性定量,测定保健品中水苏糖含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法(HPLC-ESI/MS),色谱柱:瑞典Kromasil NH2柱;流动相:甲醇+乙腈+0.1%甲酸氨水溶液=8+52+40(体积比);流速1.0 ml/min.质谱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ESI+),对m/z 689进行选择离子监测,扫描范围(m/z):620~700 amu.结果 水苏糖在80~120μg/ml范围内,峰面积和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3%;在3个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均在93.0%~105.8%.结论 本方法快速、选择特异性高、分析时间短且无需衍生处理,抗干扰能力强,能准确快速测定水苏糖的含量.
作者:苏娜;陈波;姚守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制快速检测茶叶等农产品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装置及检测方法.方法 试样中的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被分解成易挥发的二硫化碳后,通入氮气将二硫化碳从基体中带出,导入吸收-显色液中,进行显色测定.结果 平均回收率范围为83.5%~115.5%,相对标准偏差在4.00%~7.70%之间,当称取干样为5.0 g时,定量检出限为0.6μg/g;当称取湿样为20.0 g时,定量检出限为0.15μg/g.结论 该比色测定方法简便、低成本,适用于农产品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在此基础上研制的比色卡,可用于农产品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快速、简便测定.
作者:王家颖;王丹红;卢声宇;蔡春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测定原料乳中蛋白质的离子色谱法.方法 用15%三氯乙酸沉淀原料乳中蛋白并抽滤得滤液,用硫酸-双氧水体系分别消解原料乳及滤液,用20 mmol/L的甲烷磺酸作淋洗液,Ionpac CS12A色谱柱,DS-6电导检测器测定原料乳及滤液中的NH4+-N含量,两者之差乘以转换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结果 蛋白质(以NH4+-N计)在0.2~1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该方法的定量限为0.038 g/100 g,加标回收率为90.0%~105.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6%~5.38%.结论 本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及精密度高,适用于原料乳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作者:房宁;李倩;巩俐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明确的卫生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直接责任和各种技术支撑间接责任.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理解,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责任.建议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食源性疾病处理机构,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地方食品安全评估中心.
作者:范正轩;李群;李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通过对国外以及我国出口食品追溯管理工作的分析,建立了出口食品可追溯管理系统,包括食品身份管理、动态追溯、检验检疫部门口岸查验管理、内部管理和因特网食品追溯等5个子系统,实现了对出口食品的追溯管理,包括:食品身份信息可随食品的移动而传递、对出口食品身份信息动态追溯查询、检验检疫人员在口岸现场查验、检验检疫部门内网系统识别判定--食品身份是否合法、消费者通过因特网追溯查询食品身份信息.此外,该系统可实现对仓储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从而为企业仓储物流的现代科学管理提供便利.
作者:管恩平;袁涛;吕朋;李进;秦红;张艺兵;孙华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2009年第三季度,我部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15起,中毒4720人,死亡80人.与2008年同期相比,报告起数增加23.7%,中毒人数增加24.1%,死亡人数增加31.1%;与2009年第二季度相比,报告起数增加49.4%,中毒人数增加54.1%,死亡人数增加66.7%.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甘肃省、江西省、广东省、云南省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近期,在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中,部分地区发现个别企业存在违法销售灭活罂粟籽油脂粉末,用罂粟籽油(御米油)违法加工生产调味品及食品添加剂等情况,还发现甘肃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存在违法委托加工的行为.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公安厅(局),监察厅(局),农业、畜牧、渔业厅(局),商务主管部门,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药品监管局:2008年12月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和卫生部等9部门工作安排,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舟山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分布和高危食品种类.方法 参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工作手册进行.结果 检测生畜肉、生禽肉、非定型包装熟肉制品、动物性水产品、蔬菜、海水鱼、淡水鱼、冷菜、鲜榨果汁等共511件,检出沙门氏菌3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5株,检出空肠弯曲菌3株,副溶血性弧菌68株.结论 舟山市居民主要消费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水产品和熟肉制品污染较重,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食品卫生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
作者:薛超波;王萍亚;孙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江门市区2004-2008年食品中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及肠出血性大肠肝菌(EHEC)O157:H7的污染状况,确定上述致病菌可能污染的高危食品,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国标方法,并按<广东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计划>检测技术要求,对采集的食品样本分别进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及EHEC O157:H7分离、生化及血清学鉴定.结果 从9类626份食品中,5年共检出致病菌54株,总检出率为8.63%.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年检出14株,检出率高为4.83%;其次为沙门菌5年检出23株,检出率为3.6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5年检出16株,检出率为2.56%;副溶血性孤菌5年中仅检出1株,检出率为0.16%;未检出EHEC O157:H7.以非定型包装熟肉、生肉类污染较为严重.结论 应加强非定型包装熟肉和生肉类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监测.
作者:尹本康;李占裕;梁均和;黄善盛;吴瑞英;陈子慧;朱小慧;梁柏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完善我国食品营养强化的政策体系,为修订相关卫生标准,为中国食品营养强化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方法 对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欧盟和中国,这几个主要机构、国家或地区关于食品营养强化原则的法规、标准、规章等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各自可借鉴之处.结果 我国营养强化的原则应将欧美的宏观管理与美国、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具体细则管理相结合.结论 中国营养强化原则的规范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只要认真总结国外经验并将其与国内实际相结合就可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营养强化原则.
作者:殷继永;黄建;霍军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杭州市超市内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标示现状.方法 自行设计<预包装食品评价表>,抄录超市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并判断其规范性.结果 共调查国产预包装食品5 390种,其中标有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的分别为1 407种(26.1%)、653种(12.1%)、94种(1.7%).营养成分表中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全部标示的预包装食品为605种(43.2%),标有营养成分参考值百分比的有557种(39.7%).7种(7.2%)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成分功能声称存在明示或暗示治疗疾病的问题.结论 超市内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的标示率较低,部分营养标签不符合规范,营养标签标示工作亟待加强,以便为大众营造健康的膳食营养环境.
作者:王胜锋;陈勇;刘庆敏;任艳军;吕筠;李立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为修订聚碳酸酯食品容器卫生标准,设定检测项目及其迁移限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聚碳酸酯食品容器的生产、食品接触情况进行现场调查,随机抽取60批次样品,检测蒸发残渣(水、4%乙酸、20%乙醇、正己烷)、高锰酸钾消耗量、游离酚和重金属,并同时检测双酚A特定迁移量.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蒸发残渣、游离酚和重金属的合格率均为100%,高锰酸钾消耗量的合格率为98.2%,双酚A特定迁移量检出值范围为0.5~3.0μg/kg,检出均值为0.9±0.4μg/kg.结论 根据检测结果、风险评估资料,参考美国FDA、日本、欧盟法规,提出了我国聚碳酸酯食品容器卫生标准的修订意见.
作者:陈蓉芳;顾振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广州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7-2007年的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归类统计分析.结果 1997-2007年广州市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520起,中毒人数10 103人,死亡41人,发病率为12.82/10万,平均中毒规模为19.43人/起;中毒起数和发病率总体呈阶段性上升趋势,但中毒规模呈下降趋势;中毒高发时间在5-10月份;中毒食物以动物类食品为主(52.69%);42.31%的中毒场所发生在集体食堂;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污染为主(52.31%);中毒发生原因主要为生熟食品交叉污染以及原料污染或变质;引起中毒死亡主要原因为毒蘑菇和假酒中毒.结论 广州市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重点是集体食堂熟肉食品微生物性中毒;加强预防食物中毒宣教工作将有效控制误食有毒食物中毒死亡事件的发生.
作者:何洁仪;谢朝军;李迎月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我国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毒理学数据库.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收集相关的食品添加剂毒理学资料,利用系统文献综述(SLR)方法整理所研究的食品添加剂毒理学数据.结果 数据库收录了20大类共374种食品添加剂,毒理学资料包括代谢、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发育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致癌、人群资料等7个方面.结论 该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保护消费者健康,并促进对我国特有的食品添加剂的研究和应用.
作者:贾旭东;刘兆平;张晓鹏;宋雁;向钱;张文众;张俭波;樊永祥;王竹天;李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综述了几年来国内铁强化酱油中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的检测方法.科学评价了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极谱法、毛细管区带电泳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背景颜色的校正以及测定结果的卫生学意义.
作者:郭忠;李彦;张文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近年来植物源的高营养型转基因食品成为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热点,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富营养、高生物利用率及低致敏性的营养食品,为人类健康造福.本文对植物源高营养型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安全性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就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作者:胡贻椿;杨晓光;朴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