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
  • 国际刊号:1004-8456
  • 国内刊号:11-3156/R
  • 影响因子:1.17
  • 创刊:198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0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2003~2004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5~2006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1年2期文献
  • 2008年上海市食源性疾病监测

    目的 了解上海市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社区居民食源性腹泻主动症状监测、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人肛拭检测、中小学生腹泻缺课调查、药店黄连素及诺氟沙星销售量调查及食物中毒暴发事件网络报告等方法综合监测.结果 上海市社区居民食源性腹泻年发生率为26.2‰,就诊率为40.2%,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人肛拭检测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2.95%、沙门菌阳性率0.53%,中学生、小学生腹泻缺课率分别为15.91‰,9.97‰,黄连素销售81 157盒/374 449.07元、诺氟沙星销售21 416盒/80 926.62元,食物中毒暴发事件16起/488人.监测结果显示5-10月是食源性腹泻高发月份,同时也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高峰.结论 上海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基本反映出上海市食源性疾病发生处于低水平,但监测系统在监测对象定义、质量控制方面还需改进.

    作者:刘弘;陆屹;高围溦;陆冬磊;段胜钢;吴春峰;邢之慧;袁微嘉;秦璐昕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牛奶主要过敏原β-乳球蛋白的一基因片段的克隆、表达、纯化及抗原性鉴定

    目的 克隆并表达牛奶中主要过敏原β-乳球蛋白(β-LG)的一基因片段,并检测其杭原性.方法 利用RT-PCR技术克隆β-LG蛋白基因片段,测序后将目的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质粗pET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origami,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重组β-LG片段蛋白.用Nit~2+亲和层析柱纯化,用Western blot和ELLSA检测重组蛋白与牛奶过敏患者血清IgE的结合活性.结果 克隆获得β-LG片段蛋白,其开放阅读框基因为264 by(含终止密码子),编码87个氨基酸.获得的重组β-LG片段蛋白既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又以可溶性形式存在,用可溶性的蛋白进行纯化,经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具有较好的抗原性.结论 成功地克隆和表达了β-LG的--基因片段,为后续牛奶的免疫原性研究提供参考,也为研制牛奶主要过敏原的单克隆抗体和制备其主要过敏原的检测试剂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建杰;陈大玮;闫浩;杨成彬;邓利;刘杰;刘志刚;黄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大鼠生长发育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从转基因牛乳中分离纯化的重组人乳铁蛋白是否具有促进动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方法 给大鼠灌胃重组人乳铁蛋白共8周,设低、中、高3个剂量组(0.375,0.75和2.25 g/kg BW·d)以水为对照组.检测指标包括动物体重、身长、摄食童和食物利用率.结果 高剂量组体重、身长和食物利用率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低、中剂量组的体格发育指标较对照组有轻度改善.结论 在本研究条件下,重组人乳铁蛋白具有促进大鼠生长发育的作用.

    作者:王小丹;刘珊;严卫星;徐海滨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染料木黄酮对β淀粉样肽25-35介导的PC12细胞凋亡过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染料木黄酮(Gen)对β淀粉样肽25-35(Aβ25-35)介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并探讨了可能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 PC12细胞传代培养48 h后,选取生长良好的同批次细胞,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Aβ模型组(20 μmol/L),Gen干预组(25,50和100 μmol/L),Gen预处理2h后,经Aβ25-35染毒,建立细胞损伤模型;24 h后,收集细胞,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PC12细胞caspase-3,caspase-9,bcl-xl,bad和LRP5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β组细胞caspase-3,caspase-9和bad mRNA表达上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cl-xl,LRP5 mRNA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β组相比,Gen高剂量组可显著下调PC12细胞caspase-3,caspase-9和bad mRNA表达(P <0.05);Gen高剂量组可显著上调bcl-xl,LRP5 mR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en可能是通过下调细胞凋亡促进基因caspase-3,caspase-9和bad mRNA表达,上调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xl,LRP5 mRNA表达,拮抗Aβ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发挥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作者:何玲玲;封锦芳;肖荣;余焕玲;麻微微;丁冰杰;苑林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保健食品及营养素补充剂中维生素C稳定性研究

    目的 严格按照保健食品卫生学德定性实验的要求,将不同剂型的样品保存于人工气候箱中,并考察其所含维生素C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腆童法,并用自动电位滴定仪进行测定.测定样品在保温1,2,3个月时的维生素C含量,计算衰减率并绘制衰减曲线.结果 样品中维生素C衰减率为-7.29%~94.26 %(衰减率在±10%以内可认为是实验误差).结论 绝大多数保健食品与营养素补充剂在37℃、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储存3个月后,所含的维生素C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衰减,特别是添加了微量元素补充剂的保健食品,铁离子和钙离子可明显降低其维生素C的含童,而锌离子对维生素C稳定性的影响较小.比较而言,在各种剂型的保健食品与营养素补充剂中,样品成分及包装是影响维生素C稳定性的主要因索.

    作者:刘平;李强;金庆中;罗仁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两种选择性培养基HE、CAS检测沙门菌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沙门菌选择性培养基HE和CAS在食物样本检测中的敏感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方法 观察典型沙门菌和非沙门菌在两种选择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和菌落形态.通过人工染菌实验,比较两种选择性培养基分离沙门菌的检测效果.采集16份市售整鸡样本,进一步比较两种培养基沙门菌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沙门菌在HE平板上为绿色菌落,大多有黑心;在CAS平板上为紫色菌落.含菌量为10 CFU/25 g鸡肉样本,经SC增菌液增菌培养8h,可用CAS检出沙门菌;而采用HE则需增菌18 h才可检出.16份整鸡样本,增菌8,12和18 h,采用CAS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3.75%、31.25%和37.5%,相应时间下采用HE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75%,25%和18.75%,8份新鲜整鸡样本,检出4份阳性;8份冷冻整鸡样本,检出3份阳性.结论 CAS选择性平板可抑制大多杂菌生长,沙门菌在其上菌落形态较易鉴别.CAS分离沙门菌的检出时限和检测灵敏度都明显优于HE,建议在食物样本检测沙门菌时应首选CAS.

    作者:闫琳;王晓英;郭云昌;裴晓燕;余东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疾病负担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初步估计我国细菌性食源疾病的疾病负担.方法 利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推算我国急性腹泻的发病率,综合胃肠炎患者腹泻比例、胃肠炎患者食源性比例可推算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结合食源性疾病的细菌比例可推算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同时推算住院率.利用卫生部调查数据获得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结合食源性比例,获得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病死率.结果 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每年发病人数可达9411.7万人次,其中2475.3万患者曾就诊,335.7万患者曾因病住院,8 530例患者死亡,病死率0.009 1 % o结论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负担依然较重.我国应逐步开展覆盖全国的食源性疾病负担研究.

    作者:毛雪丹;胡俊峰;刘秀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多层电泳槽在彗星试验中的应用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彗星试来验证多层电泳槽的实用性,从而推进彗星试验的规范化.方法 从10只SD大鼠中分别提取淋巴细胞,各制作6张彗星试验载玻片,其中每只动物的一半载玻片用30% H_2O_2处理作为阳性组,另一半未处理的作为阴性组;分别用单层电泳和多层电泳开展彗星试验,并分析彗星试验结果.结果 30% H_20_2导致淋巴细胞DNA损伤;单层电泳和多层电泳的阳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多层电泳的不同层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彗星试验同时进行电泳比分次电泳更有可比性;多层电泳槽能提高彗星试验单次电泳的样品数量,有利于彗星试验的规范化.

    作者:张馨;李万湖;刘玉梅;雍凌;李宁;张文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暴发分离株的血清型、核糖型及毒力基因研究

    目的 了解目前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暴发菌株在上海地区的血清型分布、毒力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及Ribo分型.方法 收集上海市27起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暴发事件分离的98株副溶血性弧菌,采用副溶血性弧菌分型血清对所收集的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利用双重PCR方法扩增tdh,trh两个重要的毒力基因以了解其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应用Riboprinter系统检测上述菌株的酶切片段杂交多态性.结果 引起27起暴发的98株副溶血性弧菌分为11个血清型,5个Ribo型.优势血清型为03:K6,优势Ribo型为vp-EcorI-002型.全部分离菌株均携带toxR基因,97株携带tdh基因,1株携带trh基因.有多起暴发事件分离到多个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结论 血清分型和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是副溶血性孤菌暴发事件实验室诊断的有用方法.对于从一起暴发事件中检出的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需要确认各菌株与暴发的关系.

    作者:陈洪友;陈敏;盛跃颖;屠丽红;张雯霞;张曦;王文静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基质固相分散-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蜂蜜中10种磺胺类药物

    目的 建立基质固相分散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蜂蜜中10种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方法,包括磺胺、磺胺嘧啶、磺胺吡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甲氧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氯哒嗪、磺胺甲噁唑和磺胺二甲异噁唑.方法 蜂蜜样品与C,:固相吸附荆于玻璃研钵中研磨均匀,得半干状混合物,装入空的固相萃取管中,盖上一层滤纸,以1+3二氯甲烷-乙酸乙酯(V/V)为洗脱剂洗脱,洗脱液经氮气吹干,用流动相溶解残渣,经0.45 μtm滤膜过滤,Agilent TC-C_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分离,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 10种磺胺类药物的线性范围为0.10~10.00 mg/L,相关系数r > 0.999,样品加标回收率60.0%~109.3%,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方法检出限0.016-0.025 mg/L,样品中磺胺类检出限为0.050~0.079 mg/kg.

    作者:余辉菊;杨晓松;杨胜利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豆及腐竹中的硼

    目的 建立测定黄豆及腐竹中硼含童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方法 样品经过HNO_3 + H_2O_2微波消解或加入饱和的Ca(OH)_2助灰化剂干灰化后,选择硝酸钙(10 m/ml)-硝酸铵(20 mg/ml)-柠稼酸(20mg/ml)的混合液作为化学改进剂,采用热解涂层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结果 硼含量在0~1μg/ml的线性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6,检出限0.017 09μg/ml;方法的精密度(RSD,n=6)为3.56% ~6.45%,回收率为87.20% ~93.70% o结论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易行,重现性、灵敏度和准确性能满足分析要求,适用于黄豆及腐竹中硼含量的测定.

    作者:曾子君;梁晓敏;王梅;叶蔚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10种合成着色剂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10种合成着色剂(柠檬黄、新红、觅菜红、靛蓝、胭脂红、日落黄、诱惑红、亮蓝、喹琳黄、赤藓红).方法 用GB/T 5009.35-2003(食品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的测定方法)中试样处理方法制备样品溶液,聚酰胺吸附法提取色素,以甲酵/乙睛(3+1)+乙酸铵(0.02 mol/L,pH =4.0)为流动相,梯度淋洗分离,多波长检测定量.结果 线性范围分别为柠檬黄、觅菜红、靛蓝、胭脂红、日落黄于0.94-30.00p.g/ml,新红于0.94~30.00μg/ml,诱惑红于1.00~32.10μg/ml,亮蓝于0.31~10.00μg/ml,喹琳黄于1.219.68μg/ml,赤藓红于0.76~24.40μg/m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9 0~1.000 0,回收率87.5% - 101.4%,RSD 1.3%~5.7%,检出限分别为0.03~ 0.9 mg/kg.结论 该方法简单、准确、灵敏,适用于食品中10种合成着色剂的定量分析.

    作者:阮丽萍;吉文亮;刘华良;李莉;马永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在高中学区食堂建立HACCP的效果分析

    目的 通过在高中学区建立HACCP体系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为在其他学生食堂开展HACCP体系提供依据和经验.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资料比较等方法开展卫生学调查,对该学区食堂实施HACCP体系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从业人员经5次培训后卫生知识知晓合格率达到了98.46%,食品加工环节的菌落总数检测值显著下降(P <0.05)大肠菌群合格率显著提高(P<0.01)餐具消毒合格率在实施前后均为100%,操作间空气质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高中学区食堂建立HACCP体系的效果明显,食品加工操作更规范化、流程化,突出了控制食品安全的重点.

    作者:龙娉;魏兴武;陈彦斌;陆志刚;钟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含益生菌类食品的管理重点初探

    目的 探讨含益生菌类食品的管理重点.方法 对在我国销售的含益生菌类食品的主要生产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检索分析FAO/WHO,IDF、欧盟、美国、日本、中国等国际组织及国家有关含益生菌类食品的管理资料.结果 我国销售的含益生菌类的食品主要有乳粉、酸奶、保健食品等,益生菌的相关信息标识不统一.国际上关于含益生菌类食品的管理方式多样.结论 含益生菌类食品在食品市场上方兴未艾.益生菌在食品中的安全利用和规范管理是食品安全领域的关注热点之一,规范益生菌的概念、评估要求与程序、生产操作、标签标识、市后监测及评估等方面是管理的重点.

    作者:王君;罗雪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高原抗震救灾任务部队食品卫生保障

    总结高原震区任务部队食品卫生安全保障经验,为展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后勤保障提供依据.在现场卫生学调查高原灾区环境特点、灾情和任务部队食品卫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确定任务部队食品卫生保障关健控制点,采取针对性综合保障措施.主要做法是:(1)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高原所致疾患和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治和食品卫生知识,提高广大官兵的自我防病能力;(2)提高认识,确保任务部队食品卫生监督质量;(3)明确责任,逐级负责,使食品卫生监督主动化;(4)结合高原环境特点与任务部队实际,制定高原震区任务部队食品卫生保障制度;(5)严把食品采购、运输、加工和储藏关;(6)建立军地联动的食品卫生监督应急机制.基于以上综合保障措施,震区任务部队未发生任何食品卫生安全相关事件.结合高原环境医学特点和任务部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食品卫生保降措施,可确保任务部队食品卫生安全.

    作者:王涛;刘兵;杨得涛;田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广东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技术审查存在问题分析

    从科学性、安全性、规范性角度按照相关法律标准要求,对2 965份食品安全企业标准进行技术审查,本文对其中不予通过备案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广东省目前企业标准制定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并提出建议.

    作者:戴昌芳;梁辉;王立斌;戴光伟;杨通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动、植物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探讨

    根据现行动、植物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确诊条件之一须取得形态学鉴定资料,但因难以取得该资料,对依法确诊带来困难.形态学鉴定条件执行难点和问题有:缺少鉴定机构、方法和标准;无剩余中毒食物或加工后形态破坏;普通市售有毒动、植物食物及常见误食的有毒动、植物的鉴定价值小;动、植物加工品形态学鉴定困难;同一有毒成分存在不同种类生物问题.为此,提出完善诊断标准的建议:形态学鉴定应作为补充性诊断标准;实脸室诊断资料范围应扩大;对诊断标准总则表述提出建议.并探讨建议国家应出台有毒动、植物食品目录,加强毒素及人体生物样品等实脸室指标及检测方法研究.

    作者:林国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鄂伦春自治旗牛奶卫生质量调查

    目的 了解鄂伦春自治旗3个社区的牛奶卫生质量,为使本地区的居民能够喝上安全、放心的牛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鄂伦春自治旗3个社区个体养殖户自产自销的散装牛奶及集体厂家生产的袋装牛奶进行抽查,共采集牛奶样品99份.结果 99份牛奶样品,其感官指标的合格率为82.83%(82/99),菌落总数合格率为63.64%(63/99)理化指标的合格率为57.58%(57/99).其中有65份样品含有水分,占被检总数的65.66%,掺水样品全部为散装奶,占散装奶样品总数的90.28%.仅2份样品掺有豆装.改良生物发酵试验表明有5份散装奶样品可能加有防腐剂或有抗生素残留.牛奶加热程度试验表明,散装奶大部分为生乳.结论 鄂伦春旗3个社区的牛奶卫生质童存在较多问题.建议卫生监督部门加强对牛奶销售的监督管理.

    作者:付艳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广州市2006-2009年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市售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情况,为水产品安全性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全市12个区的餐饮企业、肉菜市场、超级市场、批发点等4类采样点,分季度抽取水产品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结果 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3.55%(102/753).不同种类(x~2=13.106,P <0.05)、不同年份(x~2=55.583,P<0.05)、不同季度(X~2=15.612,P<0.05)以及不同采样地点(x~2= 14.268,P < 0.05)的水产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情况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广州市市售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较高,为产生该类致病菌性食物中毒的安全隐患.

    作者:余超;李迎月;林晓华;李意兰;何洁仪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铁营养状况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本文对目前铁营养状况评价所涉及的主要指标血清铁蛋白、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C-反应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真实反映人群实际的铁营养状况,预防铁缺乏提供参考.

    作者:殷继永;霍军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

    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由于其多元化的功能和高效的资源利用率,已成为当前发展快的转基因产品类型.但由于多个外源基因间潜在的协同效应,使得对其安全性评价有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缺乏国际通行的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规范.本文以欧盟制定的评价指导为框架,从参照物的选择、分子特征评价、对比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毒性和过敏性评价以及营养价值评价等方面概述了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体系,并指出了其中应关注的问题.

    作者:刘柳;向钱;李宁;张立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聚二甲基硅氧烷应用及安全性评估概况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日用化妆品、医疗器材等.目前的研究认为PDMS基本不被人的皮肤与胃肠所吸收,几乎无急性毒性,对皮肤基本无刺激作用,对眼部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轻度结膜炎或红膜炎.无证据表明PDMS有致畸、致癌性及遗传毒性.有理由认为,PDMS在现有的正常使用情况下,不会引起健康危害.

    作者:任东升;周志俊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死亡案例分析

    一般由蜡样芽胞杆菌(Bc)引起的食物中毒通常症状较温和而且可自愈.但随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深入,发现少数Bc食物中毒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致死.本研究主要分析国内外已报道的Bc食物中毒死亡案例12起,探讨其中的规律和共性.

    作者:王洋;周帼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