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
  • 国际刊号:1004-8456
  • 国内刊号:11-3156/R
  • 影响因子:1.17
  • 创刊:198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0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2003~2004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5~2006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2年1期文献
  • 大豆异黄酮对β淀粉样肽诱导的大鼠脑组织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大豆异黄酮(SIF)对β淀粉样肽1-42( Aβ1-42)诱导的大鼠脑炎症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对照组、Aβ模型组,SIF干预组(SIF+ Aβ组)和SIF组(SIF单独处理组).SIF 干预组和SIF组大鼠每日给予大豆异黄酮(80 mg/kg)灌胃处理,共14 d.然后Aβ模型组和SIF干预组采用微型注射泵在大鼠侧脑室区持续注射Aβ1-42 14 d,建立大鼠脑炎症损伤模型.采用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组织白介素-1β(IL-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以及白介素-10 (IL-10)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SIF干预组大鼠脑组织IL-1β、iNOS及IL-10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论 大豆异黄酮可能是通过影响大鼠脑组织炎症相关因子及酶基因/蛋白水平的表达来拮抗Aβ1-42介导的脑炎症反应.

    作者:周新;丁冰杰;肖荣;苑林宏;麻微微;余焕玲;席元第;丁娟;封锦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003-2010年山东省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分型及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2003-2010年山东省食源性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GB/T 4789-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进行沙门菌菌种鉴定和血清分型;采用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结果判读,确定耐药表型.结果 120株确定血清型沙门菌分属5个群(8个亚群)24个血清型,肠炎和德比沙门菌为常见血清型.胥瓦增格隆、维也纳、布里丹、明斯特、乌赫利等9种血清型为2010年首次检出血清型.126株沙门菌对14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萘啶酮酸的耐药率高(61.90%),其次为四环素(33.33%)、氨苄青霉素(31.75%)、磺胺嘧啶(26.19%);而敏感性以头孢吡肟高(5.37%),其次是阿米卡星(9.52%)、环丙沙星(10.32%).结论 山东省食源性沙门菌耐药形势严峻,应加强畜牧养殖业中抗生素使用的管理,从食物链的源头和动物食品生产过程中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作者:陈玉贞;邵坤;关冰;侯配斌;张华宁;毕振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生食三文鱼片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定量风险评估研究

    目的 评估上海市生食三文鱼片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风险.方法 按WHO/FAO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4个步骤进行了副溶血性弧菌风险评估,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资料收集自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报告,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应用了监测、膳食调查、生长模型,调整因子、Beta-Poisson剂量反应模型、蒙特卡洛模拟及统计方法.结果 在上海市生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三文鱼片致病的发病概率1-2月、3-5月、6-8月、9-11月分别为8.00×10 -7、6.23×10 -7、4.14×10-6、8.71×10-6,敏感度分析显示6-11月生食三文鱼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量对发病概率影响大.结论 上海市生食三文鱼片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存在比较小的健康风险,夏、秋季控制生食三文鱼片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量是减少健康风险的关键.

    作者:刘弘;罗宝章;秦璐昕;顾其芳;吴春峰;袁微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中国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特征分析

    目的 研究中国22个省市自治区9类食品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耐药特征.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1 069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亚胺培南、红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噻吩、利福平、万古霉素、氯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酸和复方新诺明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1 069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率为6.92%,主要耐受的抗生素有四环素、强力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和环丙沙星,并出现了多重耐药株.在不同食品来源中,分离自速冻米面制品的菌株耐药率高,为9.64%.在22个省市自治区中,耐药率前3位的是:甘肃、吉林、福建,分别为27.3%、20.4%和17.4%.结论 中国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耐药率较低,不同地区、不同食物来源耐药率差异较大,仍要加强对生产和临床使用抗生素的管理,减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趋势的上升.

    作者:赵悦;付萍;裴晓燕;王岗;郭云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沙拉沙星体外诱导鼠伤寒沙门菌耐药实验

    目的 为获得体外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对盐酸沙拉沙星(sarafloxacin hydrochloride)的活性耐药菌株,研究诱导其产生耐药的盐酸沙拉沙星低浓度,为评价食品中沙拉沙星残留导致的微生物耐药提供依据.方法 设置盐酸沙拉沙星0.001、0.002 5、0.005、0.025、0.05、0.1μg/ml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NaOH溶剂对照组,采用NCCLS法测试小抑菌浓度,对鼠伤寒沙门菌进行耐药诱导,耐药判断为≥8×MIC(0.25 μg/ml).对产生耐药的鼠伤寒沙门菌的gyr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焦磷酸凝胶测序法鉴定gyrA基因常见5个位点观察突变.结果 盐酸沙拉沙星在0.005 μg/ml水平传到第10代时,MIC增大32倍,抑菌浓度增加到1 μg/ml,耐药菌增殖停止;传到第25代时,鼠伤寒沙门菌gyrA基因Ser83位点发生突变,获得多株稳定、有生物活性的耐药菌株.沙拉沙星浓度≥0.025 μg/ml时,细菌不生长;沙拉沙星浓度≤0.002 5μg/ml时细菌生长,不产生耐药.结论 沙拉沙星浓度为0.005 μg/ml时可体外诱导鼠伤寒沙门菌产生耐药,经传代后获得具生物活性的耐药菌株.

    作者:任美玲;焦红;刘静宇;易敏英;许龙岩;程树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固相萃取-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韭菜中甲拌磷及其代谢产物甲拌磷砜

    目的 建立一种固相萃取-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韭菜中甲拌磷及其代谢物甲拌磷砜含量的方法.方法 样品经乙腈提取后,用C18、PC/NH2固相萃取柱对样品提取净化,用DB-1701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结果 当样品中分别添加甲拌磷和甲拌磷砜为0.03、0.30、0.90和3.00 mg/kg时,甲拌磷的平均回收率为86.7% ~93.2%,变异系数为2.46% ~ 4.76%;甲拌磷砜的平均回收率为85.9% ~ 92.5%,变异系数为2.82% ~4.31%.该方法检出限为0.01 mg/kg,仪器检出限为0.01 ng.结论 该法快速、准确、检测限低、精密度高,适用于韭菜中甲拌磷和甲拌磷砜的检测.

    作者:张以春;雍宗锋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阪崎肠杆菌zpx基因的分子信标-实时PCR技术研究

    目的 建立分子信标-实时PCR技术检测婴幼儿乳粉中阪崎肠杆菌的快速方法.方法 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分子信标探针,探针的5′端标记FAM,3′端标记TAMRA,建立阪崎肠杆菌zpx基因分子信标-实时PCR技术快速检测方法.结果 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无非特异性扩增;分子信标-实时PCR反应体系DNA灵敏度为180fg/PCR反应体系,纯阪崎肠杆菌菌液的检出限为102 CFU/ml,无交叉反应;以此反应体系检测23份样品,其中2份为阳性,余未检出,与传统检测方法结果一致.结论 分子信标-实时PCR检测体系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婴幼儿乳粉中阪崎肠杆菌的快速检测.

    作者:李雪玲;陈勇;张莉;张健;王慧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测定食物中5种类黄酮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改进

    目的 优化、完善分析植物性食物中5种类黄酮成分的方法.方法 采用Nova-Pak C18(3.9 mm×150mm,4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三氟乙酸(A)-5%乙腈甲醇溶液(B),梯度洗脱(0~5min,90% A→60%A;5 ~ 18 min,60%A→40%A;18 ~ 21 min,40%A→10%A;21 ~ 25 min,10% A→10%A;25~30 min,10% A→90%A),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365 nm,柱温35℃.结果 杨梅黄酮、槲皮素、玉米黄酮、坎二菲醇、芹菜配基5种类黄酮在0.156 ~ 20μg/ml浓度范围内与色谱峰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5~0.9999;检测限为0.0195 μg/ml( S/N≥3);低、中、高浓度的平均加标回收率(n=3)为88.5% ~ 105.6%,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6.32%.结论 该方法灵敏、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植物性食物中5种类黄酮含量的检测.

    作者:韦京豫;刘阳;蒲玲玲;吴健全;杨继军;高蔚娜;郭长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食品中大肠杆菌0157∶H7的几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目的 评估平板分离培养法、免疫磁珠分离(IMS)法、VIDAS全自动酶标免疫测试系统、BAX全自动病原菌检测系统及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在食品中检验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0157:H7的特异性、敏感性.方法 使用平板分离培养法、免疫磁珠分离法、VIDAS法、BAX法及LAMP法对人工制备的染菌猪肉样本进行检测,并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BAX法和LAMP法的检出率高,分别是89.1%和85.9%,免疫磁珠法和VIDAS法检出率次之,分别是75.0%和78.1%,传统分离培养法为43.8%.结论 BAX法和LAMP法具有快速、高效、特异性好、敏感性高的特点,可快速筛选食品中可能存在的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0157∶H7.

    作者:周勇;张晶;侯水平;邓志爱;吴新伟;陈守义;杨智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鱼肉中8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量

    目的 建立鱼肉中恩诺沙星、丹诺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培氟沙星、沙拉沙星、双氟沙星、氧氟沙星等8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方法 以氘代试剂为内标,样品经酸性乙腈提取后,用正己烷脱脂,旋转蒸发浓缩,采用LC-MS/MS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测定.结果 8种喹诺酮的水平为1.0 μg/kg和3.0 μg/kg时回收率为88.4%~114.9%,检出限(S/N=3)为0.03 ~0.1 μg/kg.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捷,精密度好,准确度高,可满足鱼肉中多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定性、定量检测要求.

    作者:李丽莉;罗轶;何颂华;黄莉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双检测器法测定蔬菜中26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测定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以乙腈为提取剂,以CARB/NH2柱净化,以丙酮/乙腈混和溶剂作为净化剂洗脱.用气相色谱(GC/FPD和GC/NPD)测定,以标准物质保留时间定性,以外标法定量.以低限加标样品的3倍信噪比确定方法的检出限,以3个添加水平测定样品的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RSD).结果 该方法的检出限达到μg/kg水平;除敌敌畏以外,大多数农药的加标回收率在75% ~120%之间,RSD均低于10%,r2 >0.9981.结论 该方法简便、灵敏、快速,能够满足同时测定蔬菜中多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要求.

    作者:董新凤;李丽敏;郭爱静;丁永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010年南宁市面制食品铝污染状况调查及人群暴露量评估

    目的 调查南宁市面制食品中铝污染状况,并评估居民的铝暴露情况,为今后的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按分层抽样方法采集南宁市场早餐供应点及大型超市出售的六类面制食品共101份,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检测面制食品中铝的含量.参考2002年广西居民膳食营养调查中面及其制品的摄入量,评估居民面制食品中铝的暴露量.结果 南宁市面制食品铝含量的均值为336.7 mg/kg,对面制食品的铝平均暴露量为每人每周1.41 mg;南宁市面制食品铝含量的P90值为977.1 mg/kg,对面制食品铝暴露量的P90值为每人每周4.10 mg.南宁市居民的铝平均暴露量相当于FAO/WHO推荐的暂定每周容许摄入量(PTWI)的70.5%,而以面制食品铝P90含量计算的南宁市居民的铝暴露量相当于FAO/WHO推荐的PTWI的205%.结论 目前南宁市居民面制食品的铝暴露量存在安全隐患,这主要与FAO/WHO降低铝的PTWI有关,但关键是需要切实加强面制食品的监督管理,降低面制食品中铝含量.

    作者:庞洁;施向东;梁惠宁;陈少芸;聂伉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烟台市部分即食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调查

    目的 采用GC-MS/MS方法对烟台市部分在售即食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为市民的饮食结构提供参考.方法 食品中提取的脂肪经氢氧化钾-甲醇溶液水解、甲酯化后转变为脂肪酸甲酯,进样GC-MS/MS系统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 通过对烟台市主要市场、超市含油脂食品的调查发现,含油脂的食品中广泛存在着不同含量的反式脂肪酸.结论 烟台市部分在售即食食品中所用油脂质量参差不齐,反式脂肪酸含量差别很大,市民要仔细查看食品标签上的配料成分,谨慎购买.

    作者:宁文吉;李杨;王颖;韩文清;张桂芳;杨翠云;隋红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哈尔滨市某社区居民对酱油中3-氯-1,2-丙二醇的暴露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某品牌酱油对于其消费人群3-氯-1,2-丙二醇(3-MCPD)暴露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检测方法AOAC 2001.01测定哈尔滨市该品牌6种酱油的3-MCPD含量;2010-2011年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哈尔滨市郊区某农合社区调查18~60岁社区居民1 352人,了解居民关于3-MCPD相关食品的膳食习惯以及该品牌酱油摄入的一般状况,筛选出经常食用该品牌酱油的居民,以酱油中3-MCPD的检测结果为依据计算居民食用酱油的3-MCPD暴露量.结果 该社区存在经常食用该品牌酱油人群,被调查的1 352人,其中497人经常食用该品牌1种酱油,食用年限均在4年以上,居民对于酱油的3-MCPD摄入量范围为0.648 ~34.361 μg/(kg bw·d).结论 该社区某品牌酱油的消费人群可能存在3-MCPD的高暴露风险.

    作者:万雪莲;梁广云;王勇;刘秀勤;王新红;马薇薇;王德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烟台市海域水产品中重金属和砷污染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烟台市黄、渤海海域常见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状况.方法 利用原子荧光法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海产品中Hg、Cd、Pb、As、Sb的含量,采用方差分析、单因子污染指数法、金属污染指数法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将测定结果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结果 海产品样品均检出重金属,各类海产品之间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笔管蛸、桃花蛸、扇贝丁、爬虾、螃蟹5种海产品Cd超标,蛏子As超标,其余未超标;螃蟹、爬虾、桃花蛸、笔管蛸及蛏子对重金属富集能力较强.结论 烟台市海域海产品中Hg、Cd、Pb、Sb几种金属及砷的含量有差异,其中Cd、As、Pb污染状况较为严重,提示应高度重视近海海域环境污染问题.

    作者:王茂波;刘正毅;李静;于涛;于树涛;田云龙;刘海韵;王日雷;丁晖;李国忠;张建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云南省2004—2010年野生蕈食物中毒分析

    目的 了解云南省野生蕈食物中毒发生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野生蕈中毒防治及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2004--2010年云南省各县(区)野生蕈中毒网络直报数据,分析野生蕈食物中毒的时间趋势、季节分布及场所分布特征.结果 中毒事件报告数多的是2004年,占7年总报告数的26.3%,中毒人数多的是2005年,占7年总报告人数的21.7%.二、三季度野生蕈食物中毒的事件数、中毒人数占很高比例,事件数分别占39.5%和50.2%,中毒人数分别占39.3%和52.4%.农村及家庭发生野生蕈食物中毒事件数多,占总数的90.9%.结论 野生蕈食物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采取相应措施对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

    作者:余思洋;王晓雯;赵江;刘辉;胡太芬;万青青;李娟娟;万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006-2008年广州市部分食品中违法添加物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部分食品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现状.方法 2006-2008年对广州市市售水产品、保鲜食品、豆制品、粮食、蜜饯、蛋及蛋制品、乳及乳制品等进行食品污染物监测,同时进行部分非食用物质的监测.结果 水产品、保鲜食品、豆制品中的甲醛检出率分别为21.21%、44.38%、1.14%,其中一份保鲜食品甲醛检出值高达2 851.00 mg/kg;粮食、蜜饯、豆制品中的甲醛次硫酸氢钠(吊白块)均未检出;蛋及蛋制品中的苏丹红Ⅰ~Ⅳ均未检出;乳及乳制品、含乳饮料中的三聚氰胺检出率分别为17.65%、11.11%,其中乳及乳制品三聚氰胺高检出值达328.00 mg/kg.结论 目前广州市市售部分食品仍存在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现象,应引起相关监管部门重视.

    作者:陈坤才;何洁仪;李迎月;林晓华;李意兰;余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373家餐饮单位自制凉菜细菌污染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餐饮单位自制凉菜的细菌污染情况,为卫生监督部门提供执法依据,为国家制定相关卫生标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采集西城区373家餐饮单位的凉菜样品,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及志贺菌的检测.结果 共检测1 917件凉菜样品,细菌学指标总合格率为73.81%,其中菌落总数指标合格率88.63%,大肠菌群指标合格率77.83%,所有样品均未检出致病菌.各类凉菜中,全部或部分主料未经加热制作的凉菜以及素凉菜合格率较低,分别为58.60%和70.37%.结论 西城区餐饮单位自制凉菜细菌学指标检测合格率较低,主要问题是大肠菌群超标,全部或部分主料未经加热的凉菜和素凉菜存在较高的细菌污染风险.加强凉菜的卫生监督管理,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凉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作者:曹玮;简友平;高平;李丽;杨宏;吴金霞;王冰;宋超;魏泽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010年泰州市餐饮业食品安全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泰州市餐饮业食品安全动态,及时发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隐患,为监管部门有效监管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关于委托开展江苏省2010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的函》检测技术要求提供的检测方法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进行监测抽样,采高风险食品、餐饮具及食品原料3大类样品312份,对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沙门菌等7个微生物指标及防腐剂、色素、重金属、兽药残留等28个理化指标进行监测.结果 312份样品总体合格率为50.3%,其中食物原料大米、小麦粉、食用油全部合格;生活饮用水合格率为75.0%;猪肉(猪肝)合格率为56.2%;高风险食品合格率仅为17.3%,熟肉制品、鲜榨果蔬汁、非发酵豆制品、沙拉、凉拌菜、生食水产品、盒饭合格率分别为20.0%、15.0%、6.25%、25.0%、0、12.5%、37.5%.合格率偏低主要受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两个卫生学指标的影响,7类样品合格率差异无显著性;餐饮具合格率为75.6%.结论 猪肉污染严重;熟肉制品、沙拉等直接入口食品卫生状况较差,提示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加工场所卫生管理,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宣导以及原料选控、加工过程及餐具消毒等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

    作者:陈瑞英;蔡震;杨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007-2009年欧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监测简介

    2007-2009年欧盟平均每年报告3 213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病例,平均每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185例,血清型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为主.食品与牛粪便中分离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血清型以O157为主.2007-2009年鲜牛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分离率分别为0.1%、0.1%和0.7%,牛粪便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分离率分别为2.9%、0.5%和2.7%.

    作者:徐进;庞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肠炎沙门菌感染与鸡蛋污染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污染的鸡蛋与人类肠炎沙门菌病感染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鸡蛋和鸡蛋产品是肠炎沙门菌暴发主要的食品源头.本文主要阐述肠炎沙门菌病原与蛋鸡及鸡蛋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肠炎沙门菌菌株比其他血清型菌株更易污染鸡蛋的原因.

    作者:唐俊妮;刘骥;陈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景区一起食物中毒调查

    目的 确定甘孜藏族自治州某旅游景区一起食物中毒原因,对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提出建议.方法 绘制病例发病时间和潜伏期的流行曲线,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可疑食物和病人呕吐物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该起事件属于点源暴露,短潜伏期5 min,长潜伏期260 min,中位潜伏期25 min.可疑食物中的亚硝酸钠含量为0.83×104 ~ 1.13×104 mg/kg,2份呕吐物中的亚硝酸钠含量分别为94.7和1.65×103 mg/kg.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因素为亚硝酸盐.

    作者:李伟;段勇军;黄建华;张晓毅;付青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致群体性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目的 查明瑞昌市375人因食用熟制小龙虾中毒的病因,为今后预防类似群体性事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并对毒力(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dh和trh检测.结果 本次食物中毒由冰冻小龙虾储存不当和蒸煮时间不充分造成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所致.PCR试验结果表明从熟的小龙虾、患者肛拭子和粪便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毒力基因.结论 本次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警示,小龙虾加工企业应该严格按照食品贮存卫生管理制度的要求,做好小龙虾的储存,要高度重视加工时的食品安全,控制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同时,针对参与人数众多的群体性就餐活动应充分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提高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能力.

    作者:孙吉昌;游兴勇;刘成伟;朱应飞;范治钢;王亚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国内外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标准状况分析

    本文介绍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拿大、日本及中国对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标准的构成概况;举例对比了不同国家及国际组织对同一种食品添加剂的规格要求,分析了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对于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标准的异同;文章讨论了各国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的管理模式并对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提出建议.

    作者:张霁月;王华丽;张俭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解读

    对卫生部下发的《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进行了全面解读.介绍了《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该规范制定的必要性,规范的编制过程和主要内容.对规范中涉及的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适用范围,调查机构权责,调查员制度,调查程序内容和结论,以及调查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监管部门关系等具体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作者:袁伯华;腾仁明;张炎;李泰然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导人新概念“调制乳”的积极意义

    在2010年3月26日由卫生部颁布的首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66个乳品标准里,其中标准号为GB25191—2010的国家标准,以一个从未使用过的新概念“调制乳”命名.本文从相关的国际标准、加工工艺、添加剂使用等不同角度,结合我国乳品标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阐述引入“调制乳”新概念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作者:顾佳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食品微生物多轮次能力验证方案初探

    目的 探讨微生物多轮次能力验证方案及其在考察参试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持续满意情况和评价实验室整体检测水平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食品微生物两轮次能力验证PTC-T013、9个微生物检测项目、11个检测样品分别进行5项定量检测和6项定性检测来考察参试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定量样品采用Z-比分数统计分析,定性样品直接与设定值比较,两轮次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 71.7%实验室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虽然两轮不满意的结果数相差不大(5.3%和4.3%),但是第2轮出现不满意结果的实验室数量明显减少(21.7%和8.7%).结论 多轮次能力验证方案为参试实验室提供更多的选择;其结果能更真实地反映出参试单位的持续满意状况及整体检测水平.

    作者:刘淑艳;王刚;于珂;殷国建;庞艳华;卢行安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