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测定食品中铝的国标分析方法进行改进、整合,为研制新的食品安全标准方法提供依据.开展广东各地面制食品中铝含量调查,为评估我省居民膳食暴露量及规范含铝添加剂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GB/T 5009.182-2003中的消解和显色体系进行改进,用于监测添加含铝膨松剂的面制食品,同时采用GB/T 23374-2009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各类食品中铝的本底值.结果 2006-2010年在全省城乡各地的超级市场、副食品商店、个体零售店采集各种面制食品2 369份.检测结果表明油条、油饼等油炸食品,馒头、包子等蒸制食品以及面包等烘烤食品中铝含量中位值分别为321.0、201.0和26.2 mg/kg,对照GB 2760-2011,以上3种面制食品中铝含量合格率分别为18.5%、31.6%和95.2%.结论 建议将GB/T 5009.182-2003和GB/T 23374-2009合并,增加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研制新的《食品中铝的测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连续5年的监测表明,广东省油炸和蒸制面制食品中铝超标问题较为普遍,FAO/WHO 2006年提出铝的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为1 mg/kg BW,按此评估,广东省居民食用面制食品摄入铝对健康可能造成危害的问题应引起关注.
作者:梁春穗;胡曙光;王晶;李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江苏及周边地区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10年江苏及周边地区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经API生化鉴定的63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tdh、trh)测定、血清学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 tdh阳性率79.4% (50/63),trh阳性率1.6% (1/63);病人株血清型以O3∶K6为主(26/57),食品株以O1∶KUT为主(4/6);PFGE分型显示A-E群间相似度大于60%.结论 江苏及周边地区中不同地区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高度同源性,该地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能具有相同的污染源.
作者:刘丽萍;陈盛霞;徐岚;李薇薇;裴晓燕;郭云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L-阿拉伯糖对小肠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与阿卡波糖的联用效应.方法 利用体外实验,提取大鼠小肠粘膜上清液为α-葡萄糖苷酶粗酶液,分别以终浓度为60 mg/ml蔗糖、20 mg/ml麦芽糖/α-糊精为底物,建立佳抑制反应体系,测定L-阿拉伯糖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及抑制作用类型;采用4×3析因设计,研究L-阿拉伯糖与阿卡波糖联用效果.结果 以蔗糖、麦芽糖、α-糊精为底物时,L-阿拉伯糖对小肠α-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但选择性较高地抑制蔗糖酶活性,当L-阿拉伯糖添加量为0.5%蔗糖浓度时酶活性抑制百分率>50%,高酶活性抑制百分率约93%,且有良好剂量-反应关系,IC50为0.164 mg/ml,抑制类型为反竞争性抑制(Ki,0.558 mg/ml);与阿卡波糖联用二者有交互作用,尤其以蔗糖为底物时联用效果较明显,联合应用可能提高了抑制活性.结论 L-阿拉伯糖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作用,尤其对蔗糖酶有良好的选择性抑制;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方面,其与阿卡波糖有一定联用效果,L-阿拉伯糖在含糖食品中可能有较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作者:姚晓芬;王鑫;应茵;王竹;张立实;杨月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以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为模式化学物,建立可用于食品接触材料的毒理学关注阈值(TTC)风险评估方法.方法 建立基于Cramer结构分类的TTC决策树方法;利用Cramer结构分类流程和Toxtree软件对DEHP进行Cramer结构分类;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和部分食物中DEHP的监测数据,估计我国不同年龄组人群通过饮料、植物油、发酵乳、方便面、果冻、果酱的DEHP暴露量,并按照TTC决策树方法对DEHP进行风险评估;同时,采用传统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DEHP属于Cramer Ⅰ类结构,其对应的TTC阈值为30μg/kg BW.我国居民的DEHP大暴露量为4.06 μg/kg BW,4个年龄组的大暴露量为11.10 μg/kg BW,分别占DEHP TTC阈值的13.5%和37.0%.按照DEHP的健康指导值——每日耐受摄入量(TDI)(50 μg/kg BW)计算,全人群和4个年龄组的大暴露量分别占TDI的8.1%和22.2%,两种方法的风险评估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TTC决策树方法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评估工具,可用于食品接触材料的优先筛选和初步评估.我国居民膳食DEHP的健康风险较低,不需要引起健康关注.
作者:隋海霞;张磊;毛伟峰;李建文;刘爱东;刘兆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测定保健食品中的低聚木糖(以木糖计)的方法.方法 样品经水提取,在沸水浴中用硫酸水解,用氢氧化钠调成中性后以乙腈+水(70+ 30)为流动相,通过氨基柱(4.6 mm×250 mm,5μm)分离后用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同一样品在水解前后木糖含量的差值即为样品中低聚木糖的含量.结果 被测组分浓度(0.30~4.50 mg/ml)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相对标准偏差1.86%~3.80%(n=6),在固体保健食品中加标回收率为90.3%~93.6%和92.6%~98.3%;在液体保健食品中加标回收率为89.0%~97.0%和91.0%~96.0%.结论 本方法快速、灵敏、重现性好,适用于测定保健食品中的低聚木糖.
作者:刘泰然;李洁;刘平;陈忠辉;罗仁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用姜黄素分光光度法检测广州市售食品中硼含量.方法 食品样品用1% Na2CO3调至碱性后灰化,然后在酸性条件下硼转化为硼酸,硼酸与姜黄素生成红色化合物,比色定量.结果 硼含量在0~1 μ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 =0.999 6,检出限为0.017 μg/ml.相对标准偏差在0.09%~6.11%,加标回收率为88.9%~103.6%.用该法测定广州市售68种食品中硼,豆类硼含量范围2.99~34.73 mg/kg,水果类硼含量范围0.10~4.50 mg/kg,蔬菜类硼含量范围0.09~2.91 mg/kg,其他食品大部分硼含量相对较低,有3个样品硼含量远高于同类食品.结论 姜黄素分光光度法设备易普及,重现性、灵敏度及准确性能满足分析要求,适用于多类食品中硼含量的测定.豆类、水果、蔬菜等硼含量较高,动物性食品以及多数谷类硼含量较低,部分加工食品可能存在违法添加硼砂或硼酸的情况.
作者:区子阳;李凯文;赵雅芬;黄洁;吴少彬;叶蔚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测定食品中嘌呤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高氯酸溶液在100℃下水解样品60 min,水解液过滤膜,以10 mmol/L甲酸铵溶液(pH3.6)-甲醇(99∶1)为流动相进行色谱分离,色谱柱为Waters Atlantis T3(4.6 mm×250 mm×5μm),流速1.0 ml/min;柱温30℃;Waters 2487型紫外检测器检测,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10μl.结果 在0.05~20.00μg/ml浓度范围内,各嘌呤的响应峰面积与其相应浓度呈良好相关性,r >0.9999.方法回收率93.1%~101.3%,相对标准偏差<12.5%.结论 本方法准确度高,精密度好,能够快速检测食品中4种主要的嘌呤成分.
作者:潘洪志;荣胜忠;邹立娜;王朝旭;刘晓岑;杨月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为了结合《蜂蜜卫生标准》的修订要求中补充农药残留等相关指标和检验方法的需要,建立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蜂蜜中10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方法.方法 通过对毛细管柱的类型、溶剂的种类、固相萃取小柱种类的选择实验,确定应用二氯甲烷为提取溶剂,经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DB-17(0.25 mm×0.25 μm×20m)的毛细管柱作为分离柱,以GC-ECD测定,峰面积定量.结果 10种农药加标回收率为77.3%~103.0%,相对标准偏差2.5%~7.5%,检出限为0.0005~0.005 mg/kg(当称样量为5.00 g时).结论 该方法适合蜂蜜中多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同时检测.
作者:林国斌;倪蕾;林升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推荐的啮齿类动物28天重复剂量经口毒性试验( OECD TG 407)是一种广泛用于评价化学物一般毒性的毒理学试验方案.OECD在1998年对其进行改良后,建立TG 407改良试验并经世界多国实验室验证,用于检测化学物的内分泌干扰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OECD TG 407改良试验指南,并对其进展情况以及优缺点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的内分泌干扰物的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作者:王恒娟;刘兆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甘蔗中3-硝基丙酸的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经乙腈萃取,Sep-pak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甘蔗中3-硝基丙酸含量.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BEH C18柱(1.7 μm,50 mm×2.1 mm),柱温40℃,样品温度10℃,进样体积5μl,流动相A为水,流动相B为乙腈,梯度洗脱.结果 方法的线性范围为4.0~40.0 μg/kg,基质加标工作曲线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方法的定性检出限为1.0 μg/ kg,定量检出限为4.0 μg/kg.高、中、低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92.5%~93.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结论 本方法灵敏、快速、准确,可用于甘蔗中3-硝基丙酸的测定.
作者:李兵;吴国华;刘伟;赵旭东;赵海燕;薜颖;赵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提出织纹螺中河豚毒素的限量建议值,为日常监控提供判定依据.方法 对织纹螺中河豚毒素的来源、含量情况、毒性、检测标准以及国内外有关河豚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规定等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探讨织纹螺中河豚毒素的限量要求.结果 织纹螺可分为有毒织纹螺、无毒织纹螺、季节性有毒织纹螺,织纹螺中河豚毒素的浓度范围为0~177 mg/kg,而且河豚毒素毒性是麻痹性贝类毒素的30倍以上(以两者对小鼠的经口LD50比较).对光织纹螺、正织纹螺等常年带毒且毒素含量高的有毒织纹螺应有效识别并禁止采捕、销售、食用,建议无毒织纹螺和季节性有毒织纹螺中河豚毒素的限量为0.05 mg/kg,测定方法采用GB/T 23217-2008《水产品中河豚毒素的测定》.结论 提出织纹螺中河豚毒素的限量建议值应合理可行,有效地完善了织纹螺中河豚毒素的监控体系,保障广大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作者:林中;方光伟;吕伟;黄萍;童玉贵;程群;林碧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毒理学实验数据是反映化学品安全性的重要依据,在化学品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利用不同实验室提供的毒理学数据,为管理毒理学服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来评价毒理学数据的质量.目前国际上对毒理学数据评价系统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缺乏获得广泛共识的毒理学数据评价系统.本文简要论述了国际上现有的化学品毒理学数据评价系统的情况,为建立我国用于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毒理学数据评价系统提供思路.
作者:李敏;徐海滨;何来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欧洲的食品加工企业发现婴儿食品包装材料( PVC)中析出了化学物质氨基脲(semicarbazide,SEM).由于SEM具有致癌性,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风险交流领域,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处理SEM事件是一个成功的实例.鉴于国内学术界对此尚未有系统性总结,本文对EFSA采取的风险交流策略进行详细分析,从3个方面总结经验,即(1)风险交流渠道;(2)维护信誉;(3)提供信息,以期为我国监管者应对食品包装配料析出有害有毒物质类似事件,开展风险交流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韩蕃璠;吴颖;路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在螺旋藻类的养殖和生产加工中建立和实施HACCP.方法 根据GB/T 27341-2009《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食品生产企业通用要求》,对螺旋藻养殖、生产加工全过程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控制标准和控制方法,提出相应的改进控制措施.样品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为GB/T 16919-1997《食用螺旋藻粉》.结果 HACCP在螺旋藻养殖、生产加工中得到建立、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探讨了在建立HACCP中存在的问题.结论 实施HACCP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
作者:林麒;林坚;林国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我国食品安全检验主要包括两大体系,分别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生产、流通、餐饮等各环节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抽检.为理清思路,便于切实有效地贯彻《食品安全法》和各部门依法履职,提高监测质量与效率,剖析了两者的区别与有机联系,并从多个角度对风险监测工作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作者:钟凯;伍竟成;牛凯龙;徐娇;张志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知晓度及态度情况,评估进行食源性疾病培训的效果.方法 对广东省8个城市的10个食源性疾病监测试点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关于食源性疾病认知与态度的培训前后问卷调查.结果 培训前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知识平均得分为20.31±3.06分,态度平均得分为7.90±1.47分;培训后医务人员知识平均得分为23.08±2.65分,态度平均得分为8.94±0.99分.培训前后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知晓度(t=-20.04,P=0.00)和态度(t=-13.79,P=0.0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医务人员在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须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知水平,开展食源性疾病培训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作者:王艳梅;卢玲玲;黄琼;陈子慧;黄熙;梁骏华;夏苏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肉鸡养殖和屠宰过程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为确定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沙门菌分布和疾病可能传染源、制定公共卫生措施并评价其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中专项监测的采样和实验室检测要求,2010年共采集活体肉鸡肛拭样本210份,胴体样本204份,监测沙门菌污染情况.结果 肛拭样本检出沙门菌23份,检出率10.95%;胴体样本检出沙门菌71份,检出率34.80%.两类样本的血清学分型构成比不同(x2=15.7,P<0.001),肛拭样本检出的23株沙门菌中有22株印第安纳沙门菌,胴体样本中检出的71株沙门菌中有35株为印第安纳沙门菌,22株为奥尔巴尼沙门菌.结论 肉鸡活体肛拭和胴体样本沙门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5,P<0.001),胴体高于活体检出率,活体和胴体的沙门菌来源不同,胴体可能存在交叉污染.
作者:王燕梅;乔昕;符晓梅;沈赟;马恺;倪云龙;郑东宇;袁宝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太原市2010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流行情况及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及金属元素的超标情况.方法 选择当地居民的主要购买点进行随机采样,共采集8类540份食品样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共采集230份食品样品,进行金属元素和食品添加剂监测.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致病菌、金属元素、食品添加剂的检测.结果 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率为10.37%,金属元素和食品添加剂超标率为9.09%.不同包装、不同零售点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零售点金属元素和食品添加剂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太原市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率和金属元素及食品添加剂超标率均较高,尤其是散装食品和集贸市场上流通的食品,须进一步加强监管.
作者:李银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保健食品的卫生状况.方法 依照国家标准GB/T 4789.14-2003和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业标准SN 0176-92,对市场随机抽检的12个品种225批保健食品检出的芽孢杆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仪进行鉴定研究.结果 确认有12批保健食品被检出蜡样芽孢杆菌,其中检出率较高的有螺旋藻片和钙片,检出率分别为60.0%和21.1%.结论 分析结果可为保健食品的生产、消毒灭菌、卫生学检验标准及监督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
作者:黄结;黄橘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掌握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现状,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餐饮从业人员720名,进行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0.8%,不同单位、不同工作岗位人群知晓率无差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专业、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培训次数人群知晓率有差异;98.8%的餐饮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89.7%的调查对象已经总体养成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习惯.结论 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应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其食品安全的知识水平,培养其良好的食品安全习惯,规范其职业行为.
作者:封苏琴;李春玉;孙犀林;陈小岳;郝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Sau-PCR是2005年新发展的一种限制性内切酶(Sau3AI)酶切和PCR扩增相结合的分子分型技术,该技术是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片段(RAPD)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重复性好、简单、快捷等优点,近年来被逐步应用于食品污染和院内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本文对Sau-PCR的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应用情况等进行了介绍.
作者:张淑红;吴清平;徐晓可;张菊梅;郭伟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微囊藻毒素是淡水湖泊蓝藻产生的一种肽类毒素,在水体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微囊藻毒素对动物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综述了微囊藻毒素在水产品中的积累和分布规律,以探讨微囊藻毒素对水产品的污染规律,为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评价以及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防治研究提供资料.
作者:刘萍;李雪;周伟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食品中违禁色素检测是食品安全监测的重要项目.本文从样品提取、净化、检测方法及其测定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综述了食品中的违禁色素残留的检测方法.
作者:李娜;李晓丽;苗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屠宰前肉鸡铜绿假单胞菌的携带情况,为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49份屠宰前肉鸡的肛拭子,并分离可疑菌株,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氧化酶实验、绿脓菌素试验和VITEK生化鉴定实验.结果 从49份屠宰前肉鸡中分离出8株可疑菌株,阳性检出率为16.3%.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8株可疑菌株均被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8株可疑菌株的生化反应结果符合铜绿假单胞菌的生化反应特点.结论 健康肉鸡可携带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可作为一种食源性致病菌而危害人类健康.
作者:吕国平;李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卫生部于2010年底向社会公开征集2011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立项建议,共收到立项建议书1 231份,其中属于“检验方法与规程”和“食品添加剂”标准的立项建议书分别占35.8%和29.7%;来自“行政单位及其所属机构”的立项建议书占76.1%;北京、上海和山东三省市提交的立项建议书多.此次征集反映出立项建议书提交单位对食品安全标准的了解认识程度不足、社会关注热点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发展趋势不一致等问题.本文对全部立项建议书进行了汇总、整理和分析,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为今后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征集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刘奂辰;王君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