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上海市闵行地区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和食源性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了解本地区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规律.方法 对2007-2010年临床来源菌株(食物中毒患者和散发腹泻病例)以及食源性样品中分离的184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检测.对102株临床来源O3:K6型菌株及41株食源性样品来源株,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和溯源分析.结果 在调查的52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引起的有46起(88.5%),tdh阳性、trh阴性的O4:K8血清型引起的有5起(9.6%).在散发腹泻病例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O4:K8和O3:KUT菌株分别占60.3%(38/63)、19.0%(12/63)和15.9%(10/63).41株食源性样品株分属9种O血清群,未见O3:K6和O4:K8血清型菌株,而且tdh和trh均为阴性.PFGE聚类分析显示闵行地区食物中毒O3:K6分离株中存在着遗传关系密切相关的优势流行克隆,散发腹泻患者O3:K6分离株中存在着与食物中毒优势株相同谱型,而所有食源性样品分离株与临床患者来源株亲缘关系都较远.结论 临床和食源性样品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在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和分子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一大群遗传关系密切、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菌株在闵行地区呈优势流行.
作者:杨丽华;陈敏;王小光;詹隆文;赵黎芳;骆玲飞;吴菊英;欧阳霖;宋驰萍;陈洪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多重PCR方法检测青霉素酶基因和mecA基因,了解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建立多重PCR技术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酶基因、mecA基因和16S rDNA;多重PCR方法测定食品来源的17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基因型.结果 165株菌携带有青霉素酶基因(96.5%),9株菌携带有mecA基因(5.3%).结论 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满足高通量筛选菌株的需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高的青霉素酶基因携带率,并存在耐甲氧西林的菌株.
作者:吕国平;秦丽云;王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转人乳铁蛋白(hLF)基因大米是否具有慢性毒性作用.方法 初断乳的180只SD大鼠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3组:转基因hLF基因大米组、亲本大米对照组和AIN-93对照组,分别饲喂相应饲料12个月.观察大鼠的体重、进食量、血常规、血生化情况,实验末期处死动物,称量脏器重量并对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转hLF基因大米组血常规(LYM%、GRN%)、血生化(ALT、AST、GLU)在个别时间点上与亲本对照组或AIN-93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观察指标与两个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现有实验结果不能证实转hLF基因大米对大鼠有慢性毒性作用.
作者:张敏;卓勤;田园;李卫东;毛德倩;朴建华;杨晓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测定水产品中6种无机阴离子含量.方法 采用超声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的方法对试样进行前处理,高容量阴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离子色谱抑制型电导检测器检测.结果 F-、NO2-在0.1~10.0 mg/L,C1-、NO3-、pO3-4、SO24在1.0~5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回收率在89.8%~103.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5% ~5.7%之间,检出限分别为F-:0.6 mg/kg; CI-:1.0 mg/kg; NO/-:2.0 mg/kg;NO3-:1.6 mg/kg; PO3-4:4.0 mg/kg;SO2-4:1.4 mg/kg.结论 本方法准确、灵敏、操作简便,一次进样15 min内完全分离,适用于水产品中6种无机阴离子含量的检测.
作者:肖志雯;周睿;劳宝法;丁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连四极杆质谱,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同时测定牛奶中7种四环素和14种喹诺酮残留.方法 试样经EDTA-McIlvaine(pH=4.0)缓冲溶液提取,用HLB固相萃取柱浓缩和净化,Waters ACQUITY UPLCTM BEH 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乙腈混和液和含0.2%甲酸的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进行测定.结果 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9.2%~119.1%,相对标准偏差为1.8%~19.0%,方法的定量限介于0.1 ~ 0.5 μg/kg.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良好,适用于牛奶中多种抗生素的检测.
作者:孟娟;杨永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运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快速测定牛乳中羟脯氨酸的方法.方法 牛乳经水解,羟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黄色产物,在仪器的第二通道440 nm处有大吸收峰,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符合朗伯比尔定律.以柠檬酸盐缓冲溶液为流动相,将羟脯氨酸和其他17种氨基酸同时分离,440 nm定量.结果 浓度在0.05~1.0 mmol/L范围内吸收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1.5%,RSD为1.3%(n=5),方法低检出限0.66 mg/L.结论 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适合于牛乳中羟脯氨酸的定量分析.
作者:蔡梅;吉文亮;刘华良;马永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气相色谱-质谱检测仪同时测定食物中氟乙酰胺与毒鼠强的方法.方法 样品用乙腈提取,经DB-WAX弹性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色谱柱程序升温分离,采用单四级杆质谱进行测定,以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为定性依据,外标法定量.结果 氟乙酰胺和毒鼠强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5~10.0 mg/L和0.01 ~ 10.0 mg/L,相关系数(r)>0.999;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0.04和0.01 mg/kg;氟乙酰胺的加标回收率为60.0% ~ 79.4%,毒鼠强的加标回收率为68.2% ~ 92.5%.结论 本法灵敏度高,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靠,基本满足中毒食物快速检定的要求.
作者:陈蓓;刘华良;荣维广;朱峰;马永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测定海南省东西南北不同城市水产品中铅镉含量,了解水产品中铅镉污染状况并进行分析与评价.方法 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鱼类、软体类、甲壳类和双壳类4类238份样品,用石墨妒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产品中铅镉含量,根据无公害食品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等对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海南省水产品中铅污染的范围在0.005 ~ 0.717 mg/kg,镉污染范围在0.100×10-3 ~ 0.648 mg/kg,含量低于国内各相关标准的限值,水产品中铅镉污染高值均为双壳类.结论 海南省水产品铅镉的污染以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和韩国的标准判断均处于安全范围内,按照欧盟的标准鱼类中的铅有超标现象,其余均为合格.
作者:叶海湄;何婷;关清;陈惠;林丹;李健;寇彦巧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徐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结果 2007-2011年间共监测630份食品,总检出率为15.08%:检出沙门菌、大肠杆菌O157:H7、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杆菌、志贺菌、创伤弧菌未检出.生肉类和水产品污染较严重,生肉以单增李斯特菌和沙门菌污染程度高,检出率为分别为18.28%和10.75%;水产品以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为23.08%.结论 徐州地区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作者:王路梅;杨晋川;郭慧;许静静;张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我国2008-2011年菌痢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进一步寻找危险因素和可控环节,为细菌性痢疾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2008-2011年报告的细菌性痢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结案报告,按暴发疫情病例定义进行筛选后,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1年我国共报告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82起,发病人数3805例,罹患率为4.05%.疫情分布在湖南、贵州、四川、浙江、重庆等西南及沿海省市,宋内氏(占57.14%)和福氏(占38.78%)志贺菌为引起疫情发生的主要病原,学校(占68.29%)和农村(占25.61%)是疫情发生的高发场所.引起暴发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①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带菌(占36.84%)和食品加工过程中被污染(占31.58%)是学校食源性暴发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②学校饮用水污染、食堂储备水和储水容器污染是学校发生水源性暴发疫情的主要原因;③聚餐和使用未经消毒的水是农村村庄发生食源性和水源性暴发疫情的原因.结论 针对引起菌痢暴发疫情发生的原因,为预防和控制学校和农村菌痢暴发疫情的发生,需采取以下防控措施:加强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和食品加工卫生知识的宣教,加强水源消毒和监测,加强对学生和村民饮水卫生知识的宣教,对设置不合理的取水口进行改制.
作者:常昭瑞;张静;张伟东;孙军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黄曲霉毒素(AFT)是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曲霉属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等作用.AFT污染多种粮食作物及食品,其极强的毒性严重威胁到人体健康.寻找各种黄曲霉毒素抑制剂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部分抗生素类药物及化学杀菌剂虽然具有较强的抗黄曲霉作用,但鉴于其毒副作用较明显,使用范围非常有限.近二十年来,人们开始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毒副作用低、易降解并且安全性高的黄曲霉抑制剂.本文对天然植物挥发油及其单体成分抑制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生长并抑制AFT合成,以及在粮食、食品及其包装等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植物挥发油类成分的抑菌机制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李红玲;高微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食盐水浸泡处理去除海产品(对虾干)中亚硝酸盐的佳方案.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通过正交试验法研究浸泡盐水的质量浓度、用量、温度和时间与去除亚硝酸盐效果的影响关系.结果 每10g对虾干加入100 ml质量浓度为9g/L的生理盐水,在常温或低温下浸泡20 min对去除其亚硝酸盐有较好的效果.结论 食盐水浸泡处理能有效去除对虾干中亚硝酸盐,其中食盐水质量浓度和用量是影响去除亚硝酸盐的主要因素.
作者:潘华英;张建云;丁建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菌株YT-1107是一株从污染食物中分离得到的非脱羧勒克菌,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及16S rRNA序列分析确定其归属.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表现,选择疑似病原菌,用ATB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与鉴定.对菌株的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MEGA4.0软件的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对该菌株生理生化特征的研究及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是革兰阴性菌,属于Enterobacter asburiae.结论 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对,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初步认定菌株YT-1107与Enterobacter asburiae LF7a为同一物种.
作者:伍海燕;李振军;宋燕;张萍;孙振璐;姜照;金东;韩文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分析一起由同一餐次但不同批次菜品导致的食源性胃肠道疾病暴发,查明暴发原因.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和罹患率统计学分析,并结合相关人员的个人访谈、自填式问卷和电话传真回访、现场卫生学调查取证以及实验室检测对暴发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在相关人群中共搜索到46例确诊病例,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发病时间分布于2009年7月22日晚至23日早,流行病学曲线提示为一起点源性暴发.经综合分析,2009年7月22日午餐与本次暴发在流行病学上具有相关性.结论 某旅行社游客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暴发,主要原因是就餐人数众多,短时间内食品加工量大,造成制作过程中微生物交叉污染及大量繁殖的危险性增加,可疑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
作者:王茂波;闫文虹;韩春妍;刘海韵;迟若虹;张丽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对1995-2010年间SPS委员会上讨论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特别贸易关注内容进行汇总分析,从特别贸易关注的数量、成员国构成、特别贸易关注的主题、特别贸易关注的解决情况4个方面对特别贸易关注进行研究,提出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特别贸易关注具有涉及领域广泛、农药残留成为重点竞争领域及科学依据是基础等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特别贸易关注已成为各成员国表达关注和解决贸易纷争的一个平台,应充分了解其特点,为我国SPS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田静;李晓瑜;毛雪丹;高小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研究我国在WTO/SPS例会的特别贸易关注议题下面临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贸易纠纷现状,提出完善机制的建议.利用WTO/SPS委员会秘书处散发的G/SPS/GEN/204/Rev.11、Rev.11A1、Rev.11A2和Rev.11A3号4份文件中与我国食品安全相关的特别贸易关注资料,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深入研究.2002-2010年间,SPS例会中与我国直接相关的食品安全特别贸易关注共有17项,其中我国向其他成员提出11项,其他成员向我国提出关注6项.另有5项我国作为支持方参与其他成员间的特别贸易关注.我国提出关注与被关注的WTO成员主要集中在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成员.农药残留限量是我国食品出口贸易中遇到的主要技术壁垒,食品中微生物限量、酒类产品标准等食品安全各领域逐渐成为我国受关注的主题.我国应建立和完善特别贸易关注的应对机制,完善WTO/SPS通报评议机制,加强与国内食品国际法典工作的沟通,提高我国在WTO/SPS例会中应对和提出特别贸易关注的能力.
作者:毛雪丹;李晓瑜;田静;樊永祥;高小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新媒体发展迅猛,如何与时俱进,建立适应新媒体特点的风险交流体系已成为食品安全风险监管与技术机构关注的热点.本文简述新媒体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意义,以实例分析工作中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引发更广泛的讨论.
作者:韩蕃璠;钟凯;郭丽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风险交流是中国食品安全体系中薄弱的环节,随着食品安全风波不断,中国政府不断加大食品安全重点整治力度,落实政府监管职责.本文从政府、公众、媒体、风险交流学科等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现状、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措施.
作者:钟凯;韩蕃璠;姚魁;任雪琼;陈思;罗晓静;郭丽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