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
  • 国际刊号:1004-8456
  • 国内刊号:11-3156/R
  • 影响因子:1.17
  • 创刊:198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0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2003~2004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5~2006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8年4期文献
  • 基于Qβ噬菌体的A群轮状病毒装甲RNA标准参考样品的研制

    目的 基于Qβ噬菌体装甲RNA技术构建内含A群轮状病毒(Rotavirus,RV)检测靶标的装甲RNA(Rotavirus armored RNA,AR-RV),并开展系统的初步定值、均匀性、稳定性研究.方法 人工合成核酸片段QβSNRV,该片段5'端至3'端依次为Qβ噬菌体成熟酶编码基因、衣壳蛋白编码基因、包装位点序列、RV检测靶标cDNA序列、多克隆位点序列,并将其克隆到pET-28a(+)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ET-QβSNRV.将pET-QβSNRV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 (DE3)并诱导表达,利用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丙烯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AR-RV后电镜观察,并参照GB/T 15000.3-2008《标准样品工作导则(3)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规定的方法与原则对制备的AR-RV开展定值、均匀性和稳定性研究.结果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证实重组质粒在大肠埃希菌中有目的条带表达,大小约为14.1 kDa;经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丙烯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的AR-RV无杂蛋白干扰;电镜下可见结构完整的病毒样颗粒,大小约为25 nm;定值结果显示,AR-RV中检测靶标RNA的含量为(1.02±0.3)×107 copies/μl;均匀性分析结果为F=0.66<F005(9.20),表明样品均匀性良好;稳定性结果表明,AR-RV在37℃可保存15d、25℃可保存15d、4℃可保存50 d、-20℃至少可保存270 d、-80℃至少可保存360 d.结论 本研究基于Qβ噬菌体制备的AR-RV拷贝数高,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可为RV分子检测提供安全、稳定的标准参考样品.

    作者:张奇;逄凤娇;江艳华;李风铃;姚琳;王联珠;谭志军;翟毓秀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染料木黄酮对小鼠卵母细胞成熟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染料木黄酮(GEN)对小鼠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方法 以小鼠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0、0.5、5.0、50.0mg/kg BW)的GEN处理7d,观察GEN对小鼠促排卵和生殖激素水平[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的影响;同时,进行体外培养试验,用不同浓度的GEN处理体外培养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COCs)和裸卵(DOs),观察GEN是否抑制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成熟过程.结果 GEN处理可降低小鼠促排卵数,但对机体生殖激素(包括E2、FSH和LH)水平无影响;体外培养过程中,GEN可抑制COCs中卵细胞的减数分裂成熟过程,但对DOs的成熟过程无明显影响.结论 GEN可干扰小鼠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发生在卵巢中.

    作者:张岭;张丽婧;胡文敏;刘臻;刘冬英;舒静;徐维海;王茵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QuEChERS-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鸡蛋和鸡肉中氟虫腈及其代谢产物

    目的 建立一种QuEChERS-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测定鸡蛋和鸡肉中氟虫腈及其代谢产物残留的方法.方法 鸡蛋和鸡肉样品经水-乙腈涡旋提取、QuEChERS盐析,SPE净化后,以XR-ODS柱(50 mm×3.0 mm,2.0 μm)为分析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以负离子喷雾模式电离,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进行定性及定量检测.结果 在0.5 ~ 20.0 μg/L的线性范围内,氟虫腈及其代谢产物的回归方程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0.999 2.氟虫腈、氟虫腈亚砜、氟虫腈砜、氟甲腈的检出限分别为0.2、0.05、0.05、0.05 μg/kg,在添加水平为0.5、2.0、10.0 μg/kg时,平均回收率在84.1% ~ 105.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3%~6.1%之间.结论 该方法前处理简便快捷,灵敏度和准确度均较高,精密度较好,适用于鸡蛋和鸡肉中氟虫腈及其代谢产物残留的检测.

    作者:夏义平;尹啸冰;林肖惠;田阳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选择性分离培养基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4种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选择性分离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改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mPDA;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分离琼脂,PCFA;银耳卵黄氯霉素琼脂,TYCA)的分离效果,为修订GB/T4789.2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接种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于4种选择性分离培养基,观察各培养基上目标菌菌落形态,计算生长率;接种10种常见致病菌和环境中常见菌于4种选择性分离培养基,进行生长特异性试验;通过直接涂布和增菌划线的加标试验,验证这4种选择性分离培养基对粪便、食品和环境土壤等不同标本/样品中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分离检出情况.结果 mPDA和PCFA能够分别抑制8种和6种致病菌的生长,且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生长率都高于75%;在mPDA和PCFA上,目标菌与多数杂菌形态有明显区别,而在PDA和TYCA上,形态相近不易区分;在粪便、土壤和食品等不同标本/样品的直接涂布和增菌划线分离的加标试验中,mPDA和PCFA上的检出率均超过80%,明显高于PDA和TYCA.结论 mPDA和PCFA分离效果比原标准的PDA明显提高,建议在标准修订中增加此两种选择性分离培养基.

    作者:黄伟峰;黄玉兰;杨祖顺;张林;刘丽;李莉;杨小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薄层色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快速检测改善睡眠类保健食品的主要成分及其光谱表征

    目的 建立薄层色谱(TLC)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联用技术对改善睡眠类保健食品的主要成分(褪黑素、维生素B6)的快速检测新方法.方法 以环己烷-乙酸乙酯,乙醇(5∶3.5∶2,V/V)为展开剂,利用TLC将改善睡眠类保健食品中主要成分与保健食品基质初步分离,在UV254nm下检测定位;以780 nm激光为激发波长,水相银胶溶液为表面增强剂,采用SERS法对TLC上的微量成分进行原位定性检测.通过模拟阳性样品试验,考察保健食品基质对褪黑素、维生素B6的TLC-SERS的影响,并考察褪黑素及维生素B6的检出限,并随机对市售4种改善睡眠类保健食品进行检测.结果 褪黑素、维生素B6的TLC-SERS与相应对照品的拉曼光谱特征峰存在明显相关性;保健食品的基质对褪黑素和维生素B6的检测不存在干扰;褪黑素和维生素B6的检出限为10、5 μg.市售改善睡眠类保健食品主要成分的TLC-SERS与褪黑素或维生素B6基本相同.结论 本法准确、灵敏、快速、简单,为检测混合样品等复杂体系主要成分的定性鉴别检测提供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李静辉;刘吉成;马德志;李慧;孔婉莹;张可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乙撑硫脲残留

    目的 建立蔬菜中乙撑硫脲(ethylenethiourea,ETU)的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QuEChERS-UPLC-MS/MS)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经氨水乙腈提取,石墨化碳黑净化,以Shim-pack XR-ODSⅢ C18 色谱柱(2.0 mm× 150 mm,1.6 μm)分离待测物,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扫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 乙撑硫脲在0.005~ 1.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1;在0.010、0.10、0.50 mg/kg 3个浓度下,菜心、芹菜和叶用莴苣3种基质中乙撑硫脲的回收率为73.7%~93.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 ~ 6.6%,检出限(LOD)为0.002~0.005 mg/kg,方法定量限(LOQ)为添加的低浓度0.010 mg/kg.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经济、环保,能够满足蔬菜中的快速检测要求.

    作者:叶倩;黄聪灵;高毓文;冯若玮;朱富伟;万凯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离子色谱-直接紫外检测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六价铬迁移量

    目的 建立一种离子色谱-直接紫外检测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六价铬迁移量的新方法.方法 样品经碱性食品模拟物(碳酸钠-盐酸,pH =8.5)浸泡后,使用氯化铵-氨水溶液为淋洗液,IonPacA S7 (4 mm×250 mm)阴离子分析柱分离,以紫外检测器在350 nm波长直接检测.结果 本方法在0.001 ~0.5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10.8554x+0.00472,r=0.999 9,检出限为0.000 3 mg/L,定量限为0.001 m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8%~113%,相对标准偏差(n=6)为1.9% ~9.0%.结论 本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检出限低、操作简便易行等特点,适用于日常样品检测.

    作者:张立辉;张昊;霍宗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食品快速检测方法在国内外的应用与管理比较

    食品快速检测因其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广泛用于食品的快速筛查和现场检测,是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本研究整理了食品快速检测方法的发布情况,对比分析了食品快速检测方法在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现状与管理模式,并对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建议.

    作者:成长玉;张敏;曹进;金绍明;李雅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2017年陕西省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研究

    目的 调查评估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13432-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食用食品标签》在陕西省的执行情况,为标准的修订完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于2017年5~10月对陕西省食品相关生产企业人员、监管人员、检验人员及科研人员通过会议现场发放问卷、微信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对标准的知晓情况及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评价、对标准的技术性评价情况及遇到的主要问题、修改意见和建议.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10份,收回有效问卷305份;4类人员对GB 7718-2011、GB28050-2011、GB 13432-2013的总知晓率分别为76.1% (86/113)、73.5% (83/113)、64.6% (51/79);分别有90.7%(78/86)、84.3% (70/83)、78.4% (40/51)的调查对象认为GB 7718-2011、GB 28050-2011、GB 13432-2013基本合理;部分调查对象提出一些关于标准细节的建议.结论 陕西省食品相关工作人员对GB 7718-2011和GB 28050-2011的知晓率较高,对GB 13432-2013的知晓率与前2个标准相比较低.本次调查还观察到调查对象对标准的内容理解不够充分,执行情况仍然存在应用推广不够的情况.标准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问题,现行标准有待改进.

    作者:王妍昕;顾馨倩;王羽琪;董潇妮;池方方;南静;张瑞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广州市白云口岸航空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基因分型及肠毒素基因研究

    目的 对2013-2015年从广州市白云口岸航空食品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为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溯源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以血浆凝固酶和肠毒素为目标基因,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基因分型,其中6株为航空食品分离株,1株为配餐车间大门手拭分离株,2株为标准菌株.肠毒素基因检测包括5种传统肠毒素基因(sea、seb、sec、sed、see)和6种新型肠毒素基因(ser、seg、seh、sei、sej、sep).结果 6株航空食品分离株的血浆凝固酶基因扩增分型结果为2个PCR型,酶切后得3种亚型;肠毒素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有2株航空食品分离株含有肠毒素基因,检出率为33.3% (2/6),检出的基因为2种传统肠毒素基因(sec、sed)和4种新型肠毒素基因(ser、seg、sei、sej),均同时携带2种以上肠毒素基因.结论 血浆凝固酶基因扩增分型结果显示,不同时间、不同采集地点存在相同的基因型,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交叉污染的可能性;航空食品分离株共检出6种肠毒素基因,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型多样性,应加强其他新型肠毒素基因检测.

    作者:何淑华;邓艳;戴金;黄燕琼;赵尚志;柏建山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一起雪卡毒素中毒事件中裸胸鳝毒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厦门一起引发食物中毒的裸胸鳝毒性及种类,以预防雪卡毒素中毒.方法 对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裸胸鳝样品共5份,采用小鼠生物法、雪卡毒素免疫膜检测试剂盒检测毒性大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太平洋雪卡毒素(P-CTX-1),同时提取中毒鱼肉组织中的mtDNA,PCR技术扩增细胞色素b(Ctyb)后测序鉴定中毒鱼种.结果 小鼠生物法试验检测5份样品,鱼肉毒性为无毒性(ND) ~0.052 MU/g,内脏毒性为ND ~ 0.23 MU/g;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未检出P-CTX-1.5种鱼种经鉴定均为裸胸鳝属(Gymnothorax),其中中毒鱼种经基因测序为波纹裸胸鳝(Gymnothorax undulates).结论 引发该起食物中毒的是一种含有雪卡毒素的波纹裸胸鳝.

    作者:骆和东;洪华荣;周娜;白艳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2013-2016年泉州市感染性腹泻病例中沙门菌血清学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2013-2016年泉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病例中沙门菌的血清型及细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送检的腹泻患者标本进行沙门菌增菌培养和分离鉴定,采用传统玻片凝集法和液相悬浮芯片技术(xMAP)法进行血清学分型,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460份标本中有73份检出沙门菌,共分离到沙门菌73株(15.87%),检出11个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圣保罗沙门菌(42.47%,31/73)、阿雷查瓦莱塔沙门菌(16.44%,12/73)和布利丹沙门菌(12.33%,9/73).玻片凝集法检出61株(83.56%,61/73)完整血清型,12株不确定血清型,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法确定了71株(97.26%,71/73)完整血清型,仅2株未确定.药敏试验显示沙门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替坦和妥布霉素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100.00%(73/73),其次为阿米卡星(95.89%,70/73)和庆大霉素(84.93%,62/73),对厄他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英这4种抗生素不具有耐药性.结论 泉州市感染性腹泻病例中沙门菌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较高的耐药性,临床上应及时了解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及其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吴小凤;庄春红;郑友限;陈韵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2015-2017年深圳市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2015-2017年深圳市食物中毒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中毒原因,为制定预防食物中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2017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结果 2015-2017年深圳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7起,中毒病例329例,死亡病例1例.中毒事件主要集中在5~9月份,共报告24起,占64.86%(24/37),涉及中毒病例223例,占67.78%(223/329);中毒事件发生场所主要是饮食服务单位,共报告11起,占29.73% (11/37),中毒病例124例,占37.69%(124/329).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沙门菌中毒多.结论 深圳市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应以降低沙门菌等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等为主,重点场所为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在5~9月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和监管力度,以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

    作者:周彦;张锦周;刘建平;潘柳波;梁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舟山市海产贝类和食源性腹泻病例中肠道腹泻病毒监测

    目的 了解肠道腹泻病毒在舟山市海产贝类的分布和食源性腹泻病例中的感染特征以及两者相关联系,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466份舟山市海产贝类和422份食源性腹泻标本中诺如病毒(NoV) GⅡ型/GⅡ型、轮状病毒(RV)、札如病毒(SPV)、星状病毒(AsV)和肠道腺病毒(AdV)5种主要肠道腹泻病毒核酸进行检测.结果 466份海产贝类样品病毒总阳性率为18.03%(84/466),其中NoV GⅡ型为4.08%(19/466),SPV为9.67%(45/466),AsV为2.79%(13/466),AdV为1.50%(7/466);春季和冬季病毒阳性率较高,农贸市场的牡蛎病毒阳性率高(24.75%,25/101),养殖毛蚶病毒阳性率低(10.12%,17/168),不同的病毒阳性率以及不同来源和不同季节贝类的病毒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22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总阳性率为15.64% (66/422),NoV为4.74%(20/422,以GⅡ为主),RV为4.74%(20/422),SPV为3.55% (15/422),NoV GⅡ型、RV和SPV的阳性率相对较高,春季和冬季病毒阳性率较高,不同病毒阳性率和不同季节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舟山市海产贝类中肠道腹泻病毒的污染状况较为严重,与食源性腹泻病例中的病毒感染特征存在相关联系,其流行季节和优势病毒类型相同.

    作者:王虹玲;张辉;吴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顺义区市售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的耐药性及分型研究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部分市售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及诺如病毒的污染情况,为相关感染性腹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7~10月采集顺义区市场的双壳贝类,取适量样品分离其消化腺,进行样品前处理,提取病毒R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诺如病毒.剩余样品按照GB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tlh,tdh,trh)检测、耐药性分析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50份双壳贝类样品中有18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8株),检出率为36.0%;有8份样品携带诺如病毒.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17株为tlh+ tdh-trh-型,1株为tlh-tdh-trh-型;所有副溶血性弧菌均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PFGE图谱聚类后呈现多态性,存在多个克隆群.诺如病毒只在10月份检出,分布于牡蛎、蛏子和扇贝中,均为GⅡ型核酸阳性.结论 顺义区市售双壳贝类中存在副溶血性弧菌和GⅡ型诺如病毒,需警惕感染风险.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呈现多态性,但毒力基因携带率较低,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

    作者:王园园;李颖;杨杰;王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2011-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售肉及肉制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售肉及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有效开展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6年从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采集5类市售肉及肉制品共10 927份,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9种食源性致病菌检验.结果 10 927份样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5.0%(548/10 927),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按样品种类依次为调理肉制品(33.3%,33/99)、生畜肉(24.5%,73/298)、生禽肉(24.2%,67/277)、冷冻肉糜制品(14.4%,14/97)、熟肉制品(3.6%,361/10 156).检出的主要致病菌为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禽肉中未检出弯曲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调理肉制品中未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熟肉制品中未检出志贺菌.熟肉制品各年度检出率范围为0.9%~4.9%.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售肉及肉制品受到不同程度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且污染持续多年存在.

    作者:姚雪婷;谢艺红;蒋玉艳;李秀桂;钟延旭;唐振柱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一起麻痹性贝类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

    目的 分析一起因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原因及流行病学特征,总结调查处置经验,为指导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该起事件调查处置过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防控效果评价.结果 本次事件是由于海域发生赤潮导致贝类食品染毒,中毒病例164名,50岁以上人群占病例总数的57.9% (95/164),主要临床表现为唇舌肢端麻木(100.0%,164/164)、乏力(75.0%,123/164),患者短潜伏期为10 min,长潜伏期为24 h,平均潜伏期为3h,可疑致病食物为淡菜、海蛎等贝类食品,在10份食物样品中有8份检出麻痹性贝类毒素.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后,事件得到控制.结论 相关部门应加大赤潮危害宣传力度,扩大赤潮监视监测范围,及时发布危害预警,减少贝类毒素中毒风险.

    作者:陈锦钟;洪舒萍;蔡茂荣;陈莉;张添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河南省居民肉及肉制品中铜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

    目的 以河南省肉及肉制品中铜为例,演示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方法,评价河南省居民肉及肉制品饮食中铜摄入情况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方法 2014-2015年在河南省16个省辖市随机采集肉及肉制品309份,按照食品中铜测定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测,结合河南省2010-2012年开展的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肉及肉制品的消费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模型(确定性评估)方法,借鉴文献发表的肉及肉制品对膳食中铜的贡献率,计算河南省不同年龄组人群全膳食中铜摄入水平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结果 肉及肉制品中铜的平均含量为0.556 mg/100 g,中位数为0.060 mg/100 g,不同肉及肉制品中铜平均含量高为内脏(1.561 mg/100 g),铜平均含量低的为猪肉(0.068 mg/100 g).河南省居民每天通过进食肉及肉制品的铜平均摄入量为0.046 mg/d,高端(P95)摄入量为0.144 mg/d.利用文献报道的肉及肉制品贡献率外推全膳食中铜摄入量后发现,河南省居民全膳食中铜的平均和P95摄入量分别为0.638和1.977 mg/d.个体评估结果显示,全人群铜摄入量处于推荐摄入量(RNI)与可耐受高摄入量(UL)之间的个体比例为21.12%(801/3 792),处于EAR和RNI之间的个体比例为8.10% (307/3 792),而低于平均需要量(EAR)、大于UL的人群比例分别为69.75% (2 645/3 792)和1.03%(39/3 792).结论 河南省全人群膳食中铜摄入量缺乏的风险较高,铜过量的风险较低.

    作者:付鹏钰;李杉;杨丽;刘爱东;李建文;张丁;张书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积聚暴露评估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我国0~6月龄婴儿双酚A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以双酚A(BPA)为模式化学物,建立积聚暴露评估方法,并计算我国0~6月龄婴儿中BPA的积聚暴露水平及其潜在风险.方法 建立涵盖经口、经皮和吸入的积聚暴露评估方法.BPA各暴露来源的含量数据采用文献检索方法获得,膳食及非膳食的消费量数据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对0~12月龄婴幼儿水的推荐消费量以及《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儿童卷:0~5岁)》经口、吸入、经皮的暴露参数.采用积聚暴露评估法对我国0~6月龄婴儿3种喂养模式[母乳喂养、配方粉喂养+使用聚碳酸酯(PC)奶瓶、配方粉喂养+使用不含BPA奶瓶]的BPA积聚暴露水平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分别使用前进法和后退法计算0~6月龄婴儿BPA的内暴露,并对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0~6月龄婴儿的3种喂养模式中BPA的高端积聚暴露量范围为129.82 ~4 093.40 ng/kg BW,配方粉+使用PC奶瓶喂养模式的BPA高端积聚暴露量超过BPA的暂定可耐受摄入量(t-TDI),其他喂养模式均低于t-TDI.对不同暴露来源的总BPA(游离型和结合型BPA的合计)暴露量分析发现,膳食来源摄入的BPA贡献率高,其次为纺织品.而对于具有毒理学意义的游离型BPA总暴露量分析发现,贡献率高的依然是膳食暴露,但贡献率第二的为室内空气.使用前进法与后退法获得的内暴露量相近.结论 BPA的外暴露未遗漏主要暴露来源,除配方粉+PC奶瓶喂养模式的高端暴露量超过t-TDI外,0~6月龄婴儿其他喂养模式的平均和高端暴露量均低于t-TDI,健康风险较低,而使用PC奶瓶会增加风险.

    作者:肖文;刘兆平;隋海霞;宁钧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食品中遗传毒性致癌物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目的 研究目前国际上食品中遗传毒性致癌物风险评估方法,为建立我国遗传毒性致癌物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提供方法学支持.方法 收集目前国际上食品中遗传毒性致癌物风险评估方法的科研文章和指南文件,梳理、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研究其中可为我国风险评估借鉴和参考的内容.结果 目前国际上对食品中遗传毒性致癌物进行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尽可能低作用水平(ALARA),毒理学关注阈值(TTC),低剂量外推和暴露限值(MOE).尽管ALARA原则容易理解,但是它不能给出任何一个风险程度的指导,所以不能为制定现实的风险管理建议提供可靠的依据.在致癌剂量-反应关系数据缺乏或不足的情况下,若符合毒理学关注闽值适用范围,可以采用毒理学关注阈值的方法进行筛选评估.当来自动物试验的致癌数据可用时,可以采用暴露限值法,也可采用低剂量外推的方法,但推荐优先采用暴露限值法.结论 我国应在充分参与国际遗传毒性物质风险评估相关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遗传毒性物质基础研究,尽快建立遗传毒性物质风险评估技术体系.

    作者:肖潇;隋海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深圳市居民通过蔬菜对镉的暴露风险评估

    目的 评估深圳市居民通过蔬菜对镉的暴露风险,并分析主要原因和可能的控制措施.方法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检测蔬菜中镉含量,根据2008年深圳市居民蔬菜消费量数据以及2015-2016年深圳市蔬菜中镉污染数据,应用@risk软件模拟计算深圳市居民通过蔬菜对镉的暴露水平,应用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镉暴露水平的主要原因,应用应力分析探索可能的控制措施.结果 95%的深圳市居民通过蔬菜对镉的暴露水平低于0.296 6 μg/kg BW,按照经蔬菜摄入镉占总膳食中镉来源14%估计,有18.20%的深圳市居民通过蔬菜摄入镉超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暂定每月摄入耐受量(PTMI)值,叶菜的镉污染水平以及叶菜的消费量是影响通过蔬菜对镉暴露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将叶菜中镉污染控制在现有污染水平的80%以内可以将通过蔬菜对镉的总暴露水平均数下降35.58%,P95下降40.19%,镉摄入超PTMI值的人群比例降至10.50%.结论 深圳市居民通过蔬菜暴露于镉的风险较大,通过控制叶菜中高浓度镉污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通过蔬菜暴露于镉的风险.

    作者:杨淋清;潘柳波;王舟;罗贤如;张慧敏;张锦周;黄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第39届分析和采样方法法典委员会会议进展

    第39届分析和采样方法法典委员会(Codex Committee on Methods of Analysis and Sampling,CCMAS)会议于2018年5月7 ~11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来自51个成员国,1个成员组织(欧盟)及13个国际组织的观察员共160余名代表出席了本届会议.会议由来自匈牙利农业部食品链控制部门(Food Chain Control,Ministry of Agriculture)的Mar6t Hibbey博士担任主席并主持会议,匈牙利食品链安全办公室(National Food Chain Safety Office)的Attila Nagy博士和Andrea Zentai博士担任副主席.中方派出了由海关总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组成的政府代表团共3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作者:邢航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挑战

    我国自2009年以来依照食品安全法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在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基础数据、应用模型、技术方法等科学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成为我国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基础.根据管理需要开展的风险评估工作实践已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但是,我国风险评估在工作机制、基础数据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依然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科学化需求的增加,如何提高风险评估质量、实现现代技术和数据的整合应用以及参与和推进风险评估方法学的全球协调等,将成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设的主要挑战和发展方向.

    作者:刘兆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