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
  • 国际刊号:1004-8456
  • 国内刊号:11-3156/R
  • 影响因子:1.17
  • 创刊:198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0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2003~2004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5~2006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8年5期文献
  • 红曲霉中桔霉素定量分析及其合成相关基因簇的研究

    目的 对红曲霉中真菌毒素桔霉素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桔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簇,为从基因水平上对桔霉素的产生进行调控、提高红曲霉相关食品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3株红曲霉(紫色红曲霉YY-1、M2,丛毛红曲霉FJ-1)在液态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桔霉素开展定量分析,采用二代测序技术鉴定桔霉素合成基因簇的序列特征,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进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分析.结果 在固态培养和液态发酵过程中,3株红曲霉菌体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异;在液态发酵过程中,HPLC结果显示M2桔霉素产量高,其次为YY-1,F J-1产量少;M2、YY-1、F J-1桔霉素合成基因簇相似度达99.9%;膜转运蛋白基因(orf5)、聚酮合酶基因(pksCT)、氧化还原酶基因(ctnB、转录调节蛋白基因(ctnA)、脱氢酶基因(orf1、ctnE)六个基因表达水平在M2中高,在FJ-1中低.结论 桔霉素的产量差异与桔霉素合成基因簇所表达酶的种类无关,而与其基因表达的调控相关.

    作者:梁彬;郭会;杜欣军;李萍;孙婵婵;王硕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云南省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和mecA基因的检测及分析

    目的 调查2010-2016年云南省不同食品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耐药情况,了解多重耐药(MDR,即耐3类或3类以上抗生素)菌株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布以及mecA基因的携带率,为有效防控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和临床感染提供基础数据及参考.方法 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GPI鉴定卡及AST-GP67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进行mecA基因检测.结果 32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耐药率为92.00% (299/325),前3位的分别是青霉素G(88.00%,286/325)、四环素(43.38%,141/325)、红霉素(40.92%,133/325),未检出耐喹奴普汀/达福普汀、万古霉素、力奈唑烷和替加环素的耐药株;MDR菌株检出率为47.69%(155/325),MRSA检出率为13.23%(43/325).不同食品对青霉素G、四环素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饮食品、肉与肉制品、速冻米面制品中均检出九重耐药菌株;MRSA在水产品中占33.33%(1/3),肉与肉制品占17.89%(17/95),焙烤食品占16.67%(3/18),乳与乳制品占14.29%(3/21),餐饮食品占12.41% (17/137),速冻米面制品占5.71% (2/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食品、冷冻饮品和豆制品未检出MRSA.不同年份分离株对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2015年均检出九重耐药株;2015年MRSA占比为20.00% (12/60),2014年占16.47%(14/85),2013年占14.12%(12/85),2012年占6.82%(3/44),2011年占10.00% (2/20),2010和2016年未检出MRSA.43株MRSA药敏试验显示耐药率高的主要为青霉素G(100.00%,43/43),呈多重耐药性,未检出耐万古霉素的MRSA,mecA基因的检出率为37.21% (16/43).结论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抗生素耐药变化和发展趋势值得关注,有利于食源性疾病防治和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延缓细菌耐药株的产生.

    作者:杨庆文;国译丹;汤晓召;杨祖顺;邹颜秋硕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2016年中国26个省市食源性沙门菌耐药性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2016年中国2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食源性沙门菌的耐药状况.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755株食源性沙门菌对10类16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mcr-1基因的存在情况.结果 72.7%(549/755)的沙门菌对受试的16种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萘啶酸(NAL)、四环素(TET)、氨苄西林(AMP)、氨苄西林/舒巴坦(SAM)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均在34%以上,未见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耐药菌株,44.4% (335/755)的沙门菌同时耐受3类或3类以上抗生素,表现为多重耐药,同时耐受抗生素种类高为8类.共存在134种耐药谱,优势耐药谱型为NAL、TET和AMP-SAM-NAL.全部菌株中检出2株携带mcr-1基因的菌株,分别为八重耐药的德尔卑沙门菌(Salmonella Derby)和七重耐药的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部分省份沙门菌耐药率较高.结论 2016年中国2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食源性沙门菌整体耐药水平较高,多重耐药情况严重,我国食源性沙门菌中存在携带mcr-1基因的多重耐药菌株,应引起关注.

    作者:胡豫杰;刘畅;王美美;甘辛;徐进;李凤琴;杨大进;裴晓燕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保健食品类袋泡茶中5种砷形态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联用技术建立保健食品类袋泡茶浸泡液中亚砷酸根[As(Ⅲ)]、砷酸根[As(V)]、一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和砷甜菜碱(AsB)5种砷形态的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经热浸提后,采用Dionex IonPac AS19(4 mm×250 mm,10 μm)阴离子交换柱,30 mmol/L碳酸铵(pH=9.5)为流动相等度洗脱,10 min内进行5种砷形态的分析测定.结果 5种砷形态的浓度在0.2~30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0.999,检出限为0.04 ~0.08 μg/L,采用精密度考察方法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均<5%,加标回收率在80.3% ~ 121.1%之间.结论 本方法适用于保健食品类袋泡茶浸泡液中砷形态的测定,试验表明保健食品类袋泡茶中砷形态主要以As(Ⅲ)和As(V)为主,应关注其无机砷的风险性.

    作者:李晓玉;刘丽萍;陈绍占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春笋中4种农药残留

    目的 建立检测春笋中吡虫啉、茚虫威、辛硫磷和克百威4种农药的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 前处理采用QuEChERS方法,乙腈为提取液,N-丙基乙二胺(PSA)为净化剂,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吡虫啉、茚虫威、辛硫磷和克百威4种农药在0.5 ~ 20.0 ng/ml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1,在4~ 40 μg/kg加标范围内,4种农药的回收率为72.4% ~92.8%,精密度为1.5% ~9.2%,方法的检出限为0.4μg/kg,定量限为1.2 μg/kg.结论 建立了适用于检测春笋中吡虫林、茚虫威、辛硫磷和克百威4种农药的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该方法准确、灵敏、高效、简便.

    作者:周霞;陈万勤;陈晶燕;朱雅青;朱炳祺;罗金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QuEChERS前处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葡萄酒中3种赭曲霉毒素

    目的 建立QuEChERS净化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葡萄酒中赭曲霉毒素A(OTA)、赭曲霉毒素B(OTB)和赭曲霉毒素C(OTC)3种赭曲霉毒素的方法.方法 对QuEChERS净化条件和高效液相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条件进行优化,葡萄酒样品先用乙腈-冰乙酸(90∶10,V/V)进行酸化稀释,离心后取上清液经C18+SiO2+MgSO4净化剂组合净化过滤,待测样液经液相色谱C18柱(4.6 mm×250 mm,5μm)梯度洗脱分离后,分别采用荧光检测器和串联质谱电喷雾技术,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实现同时对葡萄酒中OTA、OTB和OTC三种赭曲霉毒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方法低定量限(LOQ)均为2.0μg/kg,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1% ~7.52%(n=6).结论 该方法操作方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日常监管工作中对葡萄酒中赭曲霉毒素的检测.

    作者:刘青;庞世琦;熊欣;何素媚;陈文锐;张广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2014-2016年湖南省毒蕈中毒的局部空间回归分析

    目的 通过对湖南省毒草中毒的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为毒蕈中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6年湖南省122个区(县)的毒蕈中毒监测数据,利用ArcGIS 10.2软件建立病例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空间回归分析.结果 2014-2016年湖南省122个区(县)共报告毒草中毒4 08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1/10万,病死率为0.61% (25/4 081),多数病例集中发生在6~9月.2014-2016年湖南省各区县毒蕈中毒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全局Moran'sI为0.327,P<0.01.毒草中毒发病情况与空间回归分析显示,毒蕈中毒发病情况与年平均温度、人均卫生机构数、中学生人数呈正相关,与中学教职工人数呈负相关.结论 湖南省是我国毒蕈中毒高发地区.湖南省毒草中毒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年平均温度、中学生人数、人均卫生机构数在空间层面上对毒草中毒发病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作用.中学教职工人数对发病呈现负向影响作用.

    作者:梁进军;史文佩;段宏波;赖天兵;柳恒卓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2017年广州市越秀区网络外卖餐饮食品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越秀区网络外卖餐饮食品的微生物污染状况,为监管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在越秀区采集网络外卖餐饮食品120份,按照GB 478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等标准的要求开展菌落总数、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蜡样芽胞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测.结果 本次监测的网络外卖餐饮食品不合格率为39.17%(47/120),不同品种网络外卖餐饮食品间菌落总数和大肠埃希菌的不合格率以及评价等级的分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合格外卖样品比较,合格外卖样品的运送距离更短而中心温度更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显示,网络外卖餐饮食品的配送距离与菌落总数呈正相关(P<0.05),而其中心温度与菌落总数、大肠埃希菌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广州市越秀区网络外卖餐饮食品微生物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本次监测结果提示应加强网络外卖餐饮食品的监管,以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陈力;卢嘉明;曾玉梅;梁暄;宋妙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一起剧毒蘑菇新种假淡红鹅膏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目的 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由剧毒蘑菇新种假淡红鹅膏造成的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总结,为毒蘑菇中毒防控积累资料和经验.方法 对中毒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可疑毒蘑菇样品并开展形态学鉴定,同时开展急性毒理学试验.结果 2014年9月19日,务川县某村村民父子2人因进食自采野生蘑菇中毒死亡.分别于餐后9、17 h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送医就诊,诊断为毒蘑菇中毒.病程中中毒者出现以肝损害为主的中毒表现,病例1雨氨酸氨基转移酶高达1 279 U/L,病例2高达6 070 U/L;病例1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高达2 829 U/L,病例2高达6 868 U/L.因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临床多项指标异常,分别于中毒第5天、第7天因多脏器衰竭救治无效死亡.现场调查采集的可疑蘑菇样品,经形态学辨识、分子生物学研究鉴定为剧毒蘑菇新种假淡红鹅膏.将可疑蘑菇样品开展小鼠简易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试验5只雄性小鼠全部死亡,5只雌性小鼠中3只死亡.结论 此次中毒事件为误采误食剧毒的假淡红鹅膏引起的中毒事件.

    作者:周亚娟;俞红;朱姝;章轶哲;李海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广西养殖牡蛎中诺如病毒的污染状况及风险评估

    目的 研究广西养殖场、农贸市场及餐饮场所牡蛎中诺如病毒的污染状况,对广西养殖牡蛎中诺如病毒可能引发的发病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对广西养殖场、农贸市场、餐饮场所牡蛎样品中诺如病毒污染状况进行检测,采用Risk Ranger软件对牡蛎中诺如病毒进行半定量风险评估.结果 480份牡蛎样品中诺如病毒总检出率为11.04%(53/480),其中养殖场及农贸市场检出率分别为15.83%(38/240)、12.50%(15/120),餐饮场所牡蛎样品未检出诺如病毒;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检出的诺如病毒均为GⅡ型.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加工后食用和生食的风险评分为44扣67分,分别为中度和高度风险,预计食用者每人每天患病的可能性分别为3.29×10-6和3.29×10-2,预计广西每年患病人数分别为3.10×103和3.10×107人.结论 广西养殖场及农贸市场牡蛎中诺如病毒污染情况较为严重,污染的诺如病毒基因型均为GⅡ型,不生食牡蛎及食用前有效的加工处理是减少诺如病毒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有效方法.

    作者:吕素玲;谭冬梅;姚雪婷;李秀桂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江西省铅山县一起蘑菇中毒事件的调查与鉴定

    目的 调查江西省铅山县一起蘑菇中毒事件并对引起中毒的毒蘑菇进行鉴定.方法 收集事件病例资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蘑菇样品进行外观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均食用了自行采摘的蘑菇,潜伏期约为4h,出现呕吐、胃肠道不适等中毒症状,给予补液、激素、保肝等护胃解毒支持疗法进行治疗,3d后全部痊愈出院.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疑似大青褶伞.结论 此次事件因误食可疑大青褶伞野生蘑菇而引起急性中毒,结合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可以较好地鉴定毒蘑菇种类.

    作者:周厚德;刘洋;游兴勇;刘道峰;刘成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大连市不同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健康风险分级研究

    目的 对大连市不同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污染的健康风险进行分级和评价.方法 2017年1~10月,在大连市10个县市区分层随机采集4类944份常见海产品.依据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进行海产品中VP定量检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进行VP毒力基因检测;采用食物频率法获得各类海产品的消费量数据;利用专家咨询法获得海产品交叉污染和烹调习惯参数;采用快速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sQMRA)方法,对4类海产品中致病性VP的健康风险进行分级.结果 甲壳类导致人体感染致病性VP发病风险和年发病例数高,分别为3.5×10-6和2 799.3例.鱼类导致人体感染致病性VP发病风险和年发病例数居第二位,分别为1.1 ×10-6和1 304.4例.海产品导致人群VP发病的主要途径为交叉污染.结论 应关注大连市甲壳类中VP对人群的致病风险,重点控制海产品在加工处理过程中VP的交叉污染.

    作者:宋晓昀;蔡特;李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2012-2017年云南省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分析

    目的 探讨2012-2017年云南省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2017年云南省报告的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按时间、地区、场所、中毒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报告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530起,发病4 147人,死亡64人.第四季度为发病高峰,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年总数的30.8%(163/530)、37.4%(1 553/4 147)和50.0%(32/64);有毒植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较多的州(市)为楚雄州、大理州、玉溪市,占总数的44.2%(212/480);有毒动物中毒报告起数较多的州(市)为迪庆州、怒江州、保山市,占总数的80.0% (40/50).家庭中毒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多,分别占总数的63.6%(337/530)、40.3%(1 672/4 147)和89.1%(57/64).引起有毒动物中毒事件的食物主要是蜂蛹(7.9%,42/530),引起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的食物前5住依次为鸟头(30.2%,160/530)、四季豆(29.2%,155/530)、蓖麻子(5.3%,28/530)、蜂蜜(3.8%,20/530)和油桐(3.6%,19/530).结论 云南省有毒动植物中毒问题突出,应完善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体系,广泛宣传有毒动植物中毒的预防知识,以有效地减少云南省中毒事件的发生.

    作者:刘志涛;赵江;张强;李娟娟;余思洋;万蓉;万青青;彭敏;阮元;王晓雯;闵向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温州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毒力基因及血清学分型和分子分型研究

    目的 了解温州市近十年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子分型,并绘制MLST数据的小生成树.结果 9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分为4种血清型,以血清型1/2b、1/2a为优势血清型,占比分别为48.45%(47/97)、35.05% (34/97);而毒力基因iap、prfA基因阳性率均为100.00% (97/97),hlyA、inlA基因阳性率均为97.94% (95/97),plcB基因阳性率为96.91% (94/97).其中患者分离株5种毒力基因阳性率均为100.00% (6/6).9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得到20个MLST型别,其中ST87型是优势型别,其次为ST121和ST9,ST1和ST779型是患者特有的,ST2、ST3、ST5型分布于食品和患者分离株.结论 温州市不同来源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分子型别呈多态性,食品和患者分离株存在相同的ST型,且这些菌株大部分携带毒力基因,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因此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作者:章乐怡;林梅芬;李毅;胡玉琴;洪程基;谢爱蓉;梅玲玲;张云怡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湖州市水产品和环境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湖州市水产品及其环境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P)污染情况,并探讨淡水产品中VP污染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014-2017年采集湖州市水产品及其环境样品1 388份,分别进行定性VP检测、O群血清学分型和tlh、tdh、trh三种毒力基因型检测,比较分析VP在淡水产品、海产品及其生长环境中的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湖州市淡水产品中VP污染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水产品中VP检出率为25.68%(265/1 032),淡水产品检出率(30.33%,175/577)明显高于海产品(19.78%,90/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83,P<0.001).环境样品中,水底沉积物和存养水体的VP检出率分别为0.86% (1/116)和13.71%(17/124),养殖水体中未有VP检出.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水产品种类、保存方式、流通环节和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VP污染淡水产品.在毒力基因型分布上,水产品与环境样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tlh+ tdh-trh-为主.在血清型分布上,淡水产品与海产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O3血清型为主,其次为O4血清型.结论 湖州市淡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严重,其污染主要来自流通环节中的交叉污染,应进一步加强监测与管理.

    作者:袁瑞;付云;宋臻鹏;张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2010-2017年南通市海产品放射性水平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评价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对南通市海产品放射性水平的影响程度.方法 2010-2017年每年分季度(除封海季节外)分类别采集贝类、鱼类、虾类、蟹类等海产品,送实验室检测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2017年鲳鱼和文蛤送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放射性核素检测.结果 文蛤、金钩虾、梭子蟹、小黄鱼总α和总β放射性水平各年份间均无回归关系(P>0.05);鲳鱼总α放射性水平各年份间无回归关系(F(1,25)=0.126,P>0.05),总β放射性水平各年份间有回归关系(F(1,27)=4.65,P<0.05).2017年文蛤和鲳鱼天然核素铀-238、钍-232、镭-226、钾-40等均在本底水平,碘-131、铯-134、铯-137等3种人工核素水平小于检测限.结论 截止到2017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暂时未影响到南通市沿海海域海产品,仍需继续监测,以掌握南通市沿海海域海产品放射性水平动态变化趋势.

    作者:何智敏;顾俊;张卫兵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2016年河南省分离自患者粪便的志贺菌分型及耐药分析

    目的 分析2016年河南省腹泻患者志贺菌感染的血清型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对2016年从河南省15家哨点医院中符合病例定义的2 896名患者的粪便中分离的50株志贺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并采用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50株志贺菌以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2种血清型为主,其中福氏志贺菌2a型为引起食源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菌型,占比52.0% (26/50),其次是宋内志贺菌Ⅱ相,占比26.0% (13/50);耐药率高的抗生素是萘啶酸(100.0%,50/50)和四环素(100.0%,50/50),其他依次为氨苄西林(98.0%,49/50)和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噁唑(90.0%,45/50).结论 志贺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作者:张濛;吴玲玲;李艳芬;张广伟;邱正勇;张秀丽;张丁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对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的溯源分析

    目的 对2016年莆田市某区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致病菌分离鉴定和溯源分析.方法 将采集到的样品和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血清学分型,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分析.结果 共检出23株肠炎沙门菌,其中8株来源于留样食物,2株来源于厨师肛拭子,13株来源于患者肛拭子;所有菌株经BioNumerics软件聚类分析同源性为100%;所有菌株均携带沙门菌毒力基因invA,且具有相同的耐药谱.结论 PFGE技术有利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溯源分析.该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携带肠炎沙门菌的厨师进行冷盘制作和水果拼盘过程中污染食物所引起.

    作者:阮韦伟;张勐劼;黄智瑜;王凤美;蔡洪庆;余航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甘肃省居民对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暴露评估

    目的 了解甘肃省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并对造成的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非连续3 d24h回顾方法入户调查1 466名居民的肉类食物消费状况,并结合363份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检测数据,采用简单分布的方法获得人群熟肉制品亚硝酸盐每日暴露量,并与亚硝酸盐的每日允许摄入量进行比较,评估甘肃省居民熟肉制品亚硝酸盐暴露风险.结果 甘肃省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检出率为85.40%(310/363),超标率为3.31% (12/363),平均含量为7.76 mg/kg.甘肃省居民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每日平均暴露量为0.002 3 mg/kg BW,高端消费人群暴露量(P97.5)为0.008 3 mg/kg BW,为每日允许摄入量的11.86%.结论 甘肃省居民通过熟肉制品摄入的亚硝酸盐所致的健康风险较低,但仍需对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规范使用加强监督.

    作者:王玉明;吴小平;石振银;崔燕;张睿;李拥军;魏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国内外新食品原料定义及相关管理制度比较研究

    收集和整理中国、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或地区关于新食品原料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梳理、对比上述国家或地区在新食品原料定义、范围和分类上的异同,比较和探讨不同国家或地区关于传统食用习惯、新食品原料类别划分等内容,研究其中可以为我国新食品原料管理所借鉴和参考的内容,为提高我国新食品原料管理水平,促进新食品原料的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陈潇;王家祺;张婧;王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第41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会议进展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第41届会议于2018年7月2~6日在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总部召开.CAC主席Guilherme Antonio da Costa先生(巴西)在副主席Purwiyatno Hariyadi先生(印度尼西亚)、Mariam Eid女士(黎巴嫩)和Steve Wearne先生(英国)的协助下主持会议.来自121个成员国和一个成员组织(欧盟)的代表以及84个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包括联合国实体)的观察员出席了会议.

    作者:丁颢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