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
  • 国际刊号:1004-8456
  • 国内刊号:11-3156/R
  • 影响因子:1.17
  • 创刊:198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0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2003~2004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5~2006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8年6期文献
  •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型菌株Co14毒力相关基因解析

    目的 了解1株引起致死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型菌株Co14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对其基因组中米酵菌酸(BA)和毒黄素(TF)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进行了预测和分析.方法 通过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PacBio)对Co14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BLAST软件预测BA和TF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结果 Co14基因组中含有2个闭合的环状染色体,大小分别为4.1和4.0 Mb,鸟嘌呤和胞嘧啶所占比例(GC含量)分别为67.82%和68.32%.Co14基因组中还携带有一个146 kb的闭合环状质粒,GC含量为63.25%,编码149个基因.通过同源序列比对,在Co14染色体1上发现了BA和TF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簇bonR1 R2LJKFGABDEHIM和toxRABCDE.结论 Co14全基因组数据为研究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食物中毒菌株的致病性和毒力因子产生机制奠定了遗传学基础.

    作者:彭子欣;陈雪;李孟寒;王伟;徐进;李凤琴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2007-2016年四川省德尔卑沙门菌耐药与分子分型分析

    目的 研究2007-2016年四川省德尔卑沙门菌分子分型和耐药趋势,掌握四川省德尔卑沙门菌污染状况,为暴发预警、溯源调查及抗生素使用策略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2007-2016年四川省自临床病例、食品从业人员、食物中毒样品、养殖动物及零售食品中分离的106株德尔卑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及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结果 106株德尔卑沙门菌对8类14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人源性和动物源性菌株对四环素、萘啶酸、氯霉素、复方磺胺的耐药率均大于20%.其中人源性菌株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动物源性菌株;动物源性菌株对四环素、萘啶酸、氯霉素耐药率均明显高于人源性菌株.经XbaI酶切后106株菌共分为67个PFGE带型,不同年份的临床病例、食品从业人员及零售食品生猪肉分离株具有相同PFGE带型.结论 四川省德尔卑沙门菌分离株耐药率较高,并有逐年上升趋势.PFGE型别呈多样性,部分临床病例、食品从业人员分离株与生猪肉分离株PFGE具有相同带型.

    作者:吕虹;雷高鹏;黄伟峰;黄玉兰;杨小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陕西省某养猪场4种细菌耐药性和毒力基因检测

    目的 研究陕西省某养猪场4种细菌的耐药性和毒力基因流行状况.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2015-2016年从陕西省扶风县某养猪场分离的85株大肠埃希菌、93株肠球菌、33株沙门菌和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肠球菌和沙门菌携带的部分耐药基因,以及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毒力基因.结果 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和头孢西丁敏感,对萘啶酸的耐药率(100.00%,7/7)高于其他抗生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77,P<O.05).33株沙门菌均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和头孢西丁敏感,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嗯唑(100.00%,33/33)和四环素(96.97%,32/33)的耐药率高于其他9种抗生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3,P<0.05).大肠埃希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87.06%,74/85)高于其他13种抗生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8,P<0.05),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较低.肠球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高(97.85%,91/93).肠球菌中aph(3')-Ⅲ耐药基因的检出率高(47.13%,41/87).沙门菌中aadA1、aadA2耐药基因的检出率高,均为84.85%(28/33).肠球菌中毒力基因asal的检出率高(50.57%,44/87).金黄色葡萄球菌中sea、see和seb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42.86%(3/7)、42.86%(3/7)和14.29%(1/7).结论 陕西省某养猪场中4种细菌的耐药现象较为严重,部分菌株携带常见毒力和耐药基因,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科学使用抗生素,从源头上保障猪肉食品的安全.

    作者:柳江山;高诗琦;彭子欣;李凤琴;黎娜;葛武鹏;杨保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内转录间隔区和β-微管蛋白部分基因及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推断红曲霉系统发育关系

    目的 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β-tubulin)部分基因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形态学鉴定方法,推断不同种红曲霉的系统发育关系,寻找快速、准确鉴定红曲霉的方法.方法 以红曲霉基因组为模板,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红曲霉ITS、β-tubulin部分基因,利用Mega 7.0软件中大似然树法构建进化树,扩增SRAP分子标记技术的特征结合序列,利用R软件phangorn包中的FigTree软件进行建树,使用除权配对(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分析不同种红曲霉系统发育关系,找寻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结果 利用ITS和β-tubulin部分基因可将31株供试菌株分为两大类,而SRAP分子标记技术可将供试菌株分为四大类,结合袁型分析和3种分子鉴定方法,参照15株红曲霉参考菌株将16株未鉴定到种的红曲霉分别鉴定为安卡红曲霉、橙色红曲霉和紫色红曲霉.结论 SRAP分子标记技术具有更多的分类依据,结合表型分析能够帮助更快、更精确的将红曲霉鉴定到种.

    作者:王美美;张建中;李凤琴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不同水源中GⅡ型诺如病毒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

    目的 建立不同水源中GⅡ型诺如病毒(NoV GⅡ)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方法,对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的10份疑似引起诺如病毒中毒的水样进行NoV GⅡ检测.方法 以瓶装水、河水和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硝酸纤维素膜-聚乙二醇(PEG)沉淀法富集病毒,对取样体积、病毒洗脱条件、PEG终浓度及PEG沉淀条件等进行了优化,提取病毒RNA、建立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通过外加MS2计算方法的回收率,评价所建方法对水样中诺如病毒的回收效果.结果 建立的方法对瓶装水、河水和生活污水中NoV GⅡ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60.1±8.0)%、(22.0±6.5)%和(35.7±8.1)%,10份送检水样中3份检出NoV GⅡ.结论 建立的实时荧光RT-PCR方法适用于瓶装水、河水和生活污水中NoV GⅡ的检测,饮用水被NoV GⅡ是引发某市人员中毒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楠;王佳慧;李凤琴;江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水产品中溶藻弧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方法建立

    目的 建立水产品中溶藻弧菌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的快速鉴定方法.方法 以溶藻弧菌标准菌株(CICC 10889)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样品处理方法(直接涂抹法和甲酸提取法)、激光强度和菌株传代次数的MALDI-TOF MS图谱并加以分析比较,探讨上述因素对方法准确性的影响.将溶藻弧菌标准菌株(CICC 10889)的MALDI-TOF MS图谱主产物(MSP)添加到数据库中,使用36株分离菌株及8株与溶藻弧菌近缘的弧菌标准菌株验证数据库的补充对鉴定结果可信度的影响.结果 甲酸提取法处理所得图谱特征峰多、基线平滑、信噪比高,图谱质量优于直接涂抹法;激光强度对MALDI-TOF MS图谱有影响,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图谱质量的下降;标准菌株补充数据库后可提高鉴定可信度,分离株的鉴定分值均达到2.300以上;传代次数对鉴定结果没有影响.结论 MALDI-TOF MS方法可将溶藻弧菌准确鉴定到种水平.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溶藻弧菌的快速鉴定.

    作者:赵晓娟;汪琦;王紫薇;徐蕾蕊;刘莉;韩笑;曾静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水产品中创伤弧菌检测方法建立与应用

    目的 建立一种水产品中创伤弧菌检测方法,并对北京市市售水产品中创伤弧菌污染情况进行监测.方法 分别使用18株创伤弧菌菌株和水产品中常污染的背景杂菌,定量接种于检测创伤孤菌的选择性增菌液和4种选择性平板,优化出适合创伤弧菌检测的选择性培养基.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和增菌培养法分别检测样品中的创伤孤菌后进行方法对比,建立PCR和增菌培养法相结合的检测方法,并应用此方法研究北京市市售水产品中创伤弧菌污染状况.结果 改良后的选择性增菌液适用于创伤弧菌的检测.北京市市售水产品中创伤弧菌检出率为15.7% (18/115),其中贝类、蟹类、鱼类和虾类样品的检出率分别为23.4% (15/64)、8.3% (1/12)、5.3%(1/19)和5.0% (1/20).结论 PCR法与传统增菌培养法相结合,可有效提高创伤弧菌检测效率.北京市市售贝类等水产品中创伤弧菌污染率较高,需引起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重点关注.

    作者:白瑶;叶淑瑶;江涛;柳江山;李孟寒;李志刚;李凤琴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纯牛奶中喹乙醇及其代谢物

    目的 建立可靠的前处理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纯牛奶中喹乙醇及其代谢物3-甲基-喹嗯啉-2-羧酸(MQCA).方法 样品经盐酸水解,乙腈-乙酸乙酯(1∶1,V/V)提取,分析了直接浓缩及分别经PAX、PEP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富集的结果;以乙腈-0.05%氨水为流动相,经Inertsil ODS-3色谱柱(2.1 mm×100mm,3μm)分离,采用多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 直接浓缩具有较好的回收率,喹乙醇的方法检出限为0.06 μg/kg,方法定量限为0.20μg/kg,在0.20、1.00、5.00 μg/kg 3个加标水平下回收率分别为69.8%、111%、97.4%;MQCA的方法检出限为0.02 μg/kg,方法定量限为0.10 μg/kg,在0.10、1.00、3.00 μg/kg 3个加标水平下回收率分别为75.8%、112%、117%.结论 该检测方法适用于纯牛奶中喹乙醇及其代谢物残留的检测.

    作者:马晓年;张秀清;张瑞雨;赵丽;陈俊秀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国内外食品工业用菌种致病性评价法规比较研究

    食品工业用菌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菌种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致病性是菌种安全性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我国对涉及微生物的新食品原料和添加剂新品种的申报,明确要求提供相关材料,但目前尚无致病性的标准评价方法,给食品安全带来潜在危害.本文就目前国内外食品、饲料等领域菌种致病性评价方法进行概述,为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食品工业用菌种评价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

    作者:刘明;李凤琴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2016-2017年河南省小麦粉中4种交链孢毒素污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2016-2017年河南省市售小麦粉中4种交链孢毒素的污染情况.方法 采集2016-2017年河南省粮食主产区中9个地市的182份小麦粉样品,按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方法进行检测,对检测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个地区的182份小麦粉样品中均检出4种交链孢毒素,其中交链孢酚(AOH)检出范围为0.50 ~ 14.21 μg/kg,栓出率为10.4%(19/182);交链孢酚单甲醚(AME)检出范围为0.05 ~38.73 μg/kg,检出率为42.9% (78/182);交链孢菌酮酸(TeA)检出范围为0.50 ~134.23 μg/kg,检出率为91.2% (166/182);腾毒素(TEN)检出范围为0.05~17.42μg/kg,检出率为45.6%(83/182).结论 河南省省内流通环节(农贸市场和商店)小麦粉中均存在交链孢毒素的污染,但污染水平与文献报道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作者:卢素格;张榕杰;马青青;翟志雷;张二鹏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2017年我国沙门菌定性检验及血清学分型质量控制考核结果研判

    目的 评估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各检验机构(简称检验机构)食源性沙门菌的定性检测能力,并全面了解各级检验机构实验室沙门菌血清学分型能力概况,确保沙门菌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提升监测质量.方法 批量制备菌球样品(含6种我国常见血清型沙门菌和阴性对照)和样品基质,经稳定性等测试后发放至435家检验机构进行考核,使用点分数法对上报结果进行评价,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率的比较.结果 431家检验机构上报检验结果,初测所有指标完全正确率为72.6% (313/431),总体满意率为92.6% (399/431),结果不满意的主要类别为阴性样品假阳性(7.4%,32/431),区县级检验机构满意率(80.0%,52/65)低于省级(100.0%,32/32)和地市级(94.3%,315/334).血清学分型考核完全正确比例为80.7% (348/431),不同级别检验机构间血清群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地市级检验机构血清型正确率低于省级甚至区县级.结论 本次考核提示各级检验机构的沙门菌定性检验能力基本能够满足监测任务需求,但部分实验室仍需要加强质量控制以提升沙门菌检验水平,省级以下实验室血清型鉴定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本次质量控制考核为开展针对性的监测培训提供了数据支持.

    作者:胡豫杰;刘畅;徐进;王美美;李志刚;余东敏;赵熙;张宏元;韩春卉;张靖;李燕俊;李业鹏;裴晓燕;李宁;李凤琴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食品微生物菌种安全性评估研究进展

    食品微生物菌种对食品加工生产、促进消费者健康至关重要.随着对发酵和非发酵食品生产用菌种研究的不断深入,应运而生的微生物食品日益增多,对食品微生物菌种安全性评价已成为生产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为保证微生物生产食品、特别是婴幼儿食品的安全性,规范对用微生物生产/添加食品的监管,各国相继出台有关措施规范菌种的使用.本文就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针对食品用益生菌菌株的定义、分类、安全性评价程序、审批管理等进行系统综述.

    作者:李凤琴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自腹泻病例和家用冰箱分离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原特征分析

    目的 研究自腹泻病例和家用冰箱中分离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Ye)的病原学特征,为科学防控Ye的污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2家哨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病例粪便标本和顺义区83户家用冰箱中的涂抹拭子样品,对分离的Ye进行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检测和耐药试验.结果 腹泻病例粪便标本中Ye阳性率为0.27%(1/372),家用冰箱中Ye阳性率为6.02% (5/83);冰箱分离株仅携带ystB基因,腹泻病例分离株携带ail、ystA、virF、yadA基因;腹泻病例和冰箱分离株PFGE带型亲缘关系较远.全部Ye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林均耐药,腹泻病例分离株对萘啶酸耐药.结论 Ye在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中流行强度不高,家用冰箱受Ye污染较为严重,腹泻病例和冰箱中分离的Ye病原学特征具有一定差异.

    作者:张彦春;张爽;杨杰;王苗;王园园;李颖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2017年山东省部分地区玉米及其制品中白僵菌素和恩镰孢菌素污染调查

    目的 调查山东省部分地区2017年产玉米及其制品中六酯肽类真菌毒素,包括白僵菌素(BEA)和恩镰孢菌素(ENNs)中恩镰孢菌素A(ENA)、恩镰孢菌素A1(ENA1)、恩镰孢菌素B(ENB)和恩镰孢菌素B1(ENB1)的污染情况.方法 从山东省东部、西部、南部和中部四个地区采集2017年产玉米及其制品158份,样品经乙腈-水(85∶15,V/V)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5种毒素的含量.结果 BEA是158份样品中的主要污染毒素,其阳性率和平均值分别为82.3% (130/158)和65.26 μg/kg,4种ENNs的阳性率和平均值分别为ENA:55.1% (87/158)和0.28 μg/kg,ENA1:8.2% (13/158)和0.62 μg/kg,ENB:3.8% (6/158)和1.19 μg/kg,ENB1:56.3% (89/158)和0.13 μg/kg.玉米粒、玉米粉和玉米碴中5种毒素的平均值分别为BEA:46.96、86.45和0.17 μg/kg,ENA:0.13、0.35和0.06 μg/kg,ENAt:0.14、0.76和0.00μg/kg,ENB:0.23、2.15和0.00 μg/kg,ENB1:0.21、0.15和0.08 μμg/kg.东部地区样品中BEA的污染严重,其阳性率和平均值分别为87.0%(87/100)和95.75 μg/kg;除南部地区ENA和ENB1的阳性率较高(均为91.3%,21/23)外,4种ENNs在其他3个地区阳性率均较低,且4种ENNs在4个地区的平均值均低于BEA.结论 山东省部分地区玉米及其制品可受5种六酯肽类真菌毒素的污染,BEA的污染水平高于4种ENNs的污染水平;毒素污染存在种类和地域差异,建议在山东省开展大范围监测的基础上,重点监测东部沿海地区玉米及其制品中BEA的含量.

    作者:韩小敏;徐文静;刘明;张靖;王美美;李凤琴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目的 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 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80起,累计发病17 651人,死亡111人.已知原因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多,分别占38.0% (437/1 151)和58.1% (8 181/14 093);毒蘑菇导致的死亡人数多,占56.5%(61/108);已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肉类和蔬菜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4.7%(186/1 265)和13.5%(171/1 265).发生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7.1%(549/1 480)和51.0%(9 008/17 651).引发因素明确的事件中,主要引发因素为误食误用和对食品的加工不当,事件起数分别占31.1%(348/1 118)和27.3%(305/1 118).结论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家庭误食毒蘑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宾馆饭店和集体食堂等餐饮服务场所对食品加工不当是引起暴发的常见原因,误食误用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危因素.

    作者:付萍;刘志涛;梁骏华;戴月;刘成伟;朱姝;郭云昌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一起由B群沙门菌污染聚餐食品所致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一起农村婚宴聚餐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因子、致病食品及其污染来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蔓延,预防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制定病例定义并主动搜索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本次事件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个案调查访谈,对参加聚餐的108人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能的致病食品.现场勘查和访谈厨师,了解婚宴菜品的制作过程、原料来源和所用水源等,并采集病例肛拭子、婚宴剩余食品、饮用水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本次食物中毒罹患率为21.6% (138/640),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发热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94.4% (51/54)的病例和66.7%(36/54)的对照食用过由灌肚、里脊肉片、炸排骨、萝卜丝四种食品组成的凉菜拼盘,食用凉菜拼盘增加发病风险(比值比=8.50,95%置信区间:2.32~31.02).叉生分析结果显示同时食用拼盘中两种以上凉菜将增加发病风险(比值比=9.25,95%置信区间:2.46~34.82).4份病例肛拭子和1份凉菜拼盘中灌肚均检出B群沙门菌.5株检出的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指纹图谱为同一带型,提示病例和食品分离株在分子水平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为同一暴露源.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由B群沙门菌污染聚餐食品导致的食物中毒.凉菜拼盘是主要的致病食品,食品加工卫生环境与制作过程不规范操作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危险因素.当前农村自办宴席仍存在诸多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环节,应加强监管.

    作者:韦蝶心;常利涛;郝林会;徐闻;古文鹏;字桂升;马永梅;徐然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烟台市居民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膳食暴露健康风险评估

    目的 了解熟肉制品来源亚硝酸盐的暴露对烟台市居民潜在的健康风险及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蒙特卡罗方法,拟合烟台市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结合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中山东省熟肉类消费量和人口学数据,拟合计算膳食暴露风险概率.以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规定的亚硝酸盐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0.07 mg/kg BW为健康指导值,采用危害商(hazard quotient,HQ)进行风险特征描述.结果 烟台市市售熟内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数值范围为未检出(ND)~130.00 mg/kg,均值为5.48 mg/kg,概率分布为指数分布.烟台市居民2~6、7 ~ 12、13~17、18~59、≥60岁组熟内制品来源亚硝酸盐的日暴露量(EDI)均值分别为0.004 27、0.004 02、0.003 31、0.002 48、0.002 08 mg/kg BW,其HQ大于1的概率值分别为0.80%、0.43%、0.59%、0.12%、0.02%.全人群组的HQ敏感因素为熟肉制品亚硝酸盐含量,其贡献率为91.1%,消费量/体重的贡献率为8.9%.各人群分组的HQ分析显示,亚硝酸盐含量、消费量/体重因素对HQ的贡献率不尽相同.结论 烟台市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具有导致部分人群(总体约0.05%)健康危害的风险,主要敏感因素为亚硝酸盐含量.

    作者:宫春波;王朝霞;董峰光;董桂贤;毛鑫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10种限量值对婴幼儿配方粉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风险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限量值对我国婴幼儿配方粉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带来的风险大小.方法 利用我国零售阶段婴幼儿配方粉中蜡样芽胞杆菌定量监测数据,基于婴幼儿配方粉中蜡样芽胞杆菌的微生物风险暴露评估模型,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设定标准的基础上,假定其他8种限量值,共10种限量值,计算我国婴幼儿配方粉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带来的风险大小.结果 婴幼儿配方粉从冲调到喂养的时间分别为2、3和4h时,婴幼儿配方粉中蜡样芽胞杆菌的限量值所起的作用不同.澳大利亚新西兰采用的限量值[n=5,c=0,m=100 CFU/g]如果应用于我国,在喂养总时间2、3h时,风险为0;喂养总时间4h时,相对于其他9种限量值的残留风险,该限量值的残留风险低,降低了约36%,不合格率为11.28%(1 128/10 000).在牺牲11.28%市场奶粉的基础上,较好的控制了风险.结论 本研究通过风险大小的比较,可筛选出可能应用于我国婴幼儿配方粉中蜡样芽胞杆菌管理的限量值.

    作者:诸寅;宋筱瑜;蔡强;李骏;王晔茹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吉林省主要食品中砷污染状况及居民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目的 掌握吉林省主要食品中砷污染水平,评估吉林省居民砷暴露风险及对人体潜在的健康危害.方法 2012-2017年吉林省居民主要食品中砷的含量数据来自国家食品风险监测,共11种类别4 532份样品.食物消费量的数据来自2012年吉林省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采用确定性评估方法,结合无机砷的原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和暴露边距(MOE),评价吉林省居民膳食中砷暴露情况.结果 11类食品中砷平均含量为0.030 mg/kg,谷物类、蔬菜类和水产类是膳食中砷的主要来源,三者贡献率之和为76.59%,其中谷物类贡献率高达54.44%.10个不同性别-年龄组平均摄入量为0.73~1.31 μg/kg BW,一般人群暴露量MOE均>1.结论 吉林省居民膳食中砷暴露风险总体上是安全的.

    作者:刘思洁;王慧;王博;郭金芝;方赤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2017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意见反馈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2017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意见反馈情况.针对关注度较高的标准,判断所收集意见的参考价值,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机制提出建议.方法 整理分析2017年1 ~12月期间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及意见反馈平台收集的评价意见,统计分析收集意见的基本情况,并筛选出意见内容中出现的高频词汇.针对公众关注度较高的10项标准,筛选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并计算其所占比例.结果 意见反馈平台收到有效反馈意见共5 057条,意见涉及298项标准,重点关注各项标准中涉及“方法与检测”“指标与限量”“标示与标签”“范围与定义”“(食品)类别与分类”的相关内容.对于10项关注度较高的标准,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占全部有效意见的43.5%(1 279/2 937).结论 意见反馈平台所收集的意见对于完善标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部分意见可作为标准修订的参考依据.提议深化标准跟踪评价的概念,并组建标准跟踪评价专家小组、完善平台设置以更高效地开展标准跟踪评价研究工作,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质量.

    作者:田静;吴迪;樊永祥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与美国食品法规制定程序对比及分析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程序是确保标准内容权威公正、科学合理的重要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标准的正确认识、理解和执行.本研究对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美国食品法规的制定程序和特点进行梳理、对比和分析,探讨两者存在的差异及原因,为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作者:刘奂辰;王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评估体系构建

    食品接触材料中所有可能迁移到食品中的物质均需要评估,包括单体、起始物和添加剂等有意添加物,以及杂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反应产物和降解物等非有意添加物.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评估主要分为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估和上市后的监测评估.目前,国际上食品接触材料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估主要有美国和欧盟两种评估模式,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我国目前尚未建立食品接触材料上市前安全性评估的基本参数.构建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评估体系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确定的“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本文介绍了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评估体系的构成、预期目标以及食品接触材料风险评估面临的挑战.

    作者:隋海霞;刘兆平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