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脑室肿瘤一般指原发于第四脑室或由邻近组织长入第四脑室的肿瘤[1,2].我院神经外科自1996年3月至2003年11月共手术治疗104例成人第四脑室肿瘤,本文对此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唐铠;于春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的临床特征和血管内治疗.方法报告1例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探讨其栓塞治疗.结果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性疾病,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1%.不同的类型影像特征和临床表现不同,确诊和治疗有赖于脑DSA,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较好.结论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血管内治疗是目前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昌仁;刘洛同;董劲虎;郭召友;李玉伟;韩福刚;唐光才;陈东;付家庆;兰永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的临床分型、诊断与手术.方法1988年9月至2002年12月收治102例颅底脊索瘤病人,临床主要表现为颅神经功能损害、运动障碍、鼻咽部症状等.根据肿瘤起源和发展方向,分为鞍区型、颅中窝型、颅后窝型、鼻(口)咽型和混合型.99例病人106次分别经枕下远外侧、乳突后、前方颅底、鼻蝶、额下、颞下、侧裂、口咽和联合入路手术.肿瘤未能全切除者术后辅以放疗或放射外科治疗.结果99例手术者,肿瘤全切除25例(25.3%),次全或大部切除32例(32.3%),部分切除41例(41.4%),1例仅作活检.死亡1例(1%).2例发生脑脊液漏,6例出现新的颅神经损害,1例偏瘫.86例平均随访5.6年,21例恢复正常工作,28例恢复部分工作,17例生活自理,9例不能自理,11例死于肿瘤复发或其他原因.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多数颅底脊索瘤术前可确诊,但有些病例需与侵袭性垂体腺瘤、鼻咽癌、软骨性肿瘤(尤其软骨肉瘤)鉴别.恰当的临床分型有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治疗应首选手术,部分肿瘤可全切除,多数不能全切者术后辅以放疗,可达到缓解症状延长存活期的目的.
作者:周定标;余新光;许百男;魏少波;张远征;程东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院自1997年6月至2004年3月共收治岩斜区肿瘤20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据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和血供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武文元;王涛;李明洙;窦长武;张占普;富春雨;马庆海;张玉梅;薛际航;刘海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大脑重要功能区和附近病变手术后如何保证功能完整,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题.本文对2000年6月至2002年12月我院进行的33例功能区核磁共振(fMRI)成像结果和引导显微手术价值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诸葛启钏;李建策;潘进钱;黎金林;叶盛;张宇;吴近森;钟鸣;郑伟明;瞿宣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63岁.因间断头痛3个月入院.头痛以左侧为主,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查体:意识清,步态无异常,头颅无畸形,头部未见包块.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无面瘫.伸舌居中,咽反射存在.
作者:张曙光;潘天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性,42岁.因额部皮下肿物发现9个月,渐长大.查体:额部正中皮下肿瘤约6cm×5cm × 4cm大,四周可触及头皮下供血血管,双眼底正常,头颅CT报告额部正中占位病变,额骨大片骨质破坏、吸收,考虑为恶性脑膜瘤,头颅MRI报告额顶部肿瘤,向颅内外生长,诊断为骨肿瘤,术前行DSA检查,可见肿瘤供血极丰富,双侧大脑前、中动脉末端,双侧颞浅动脉,双侧枕动脉供血,同时行双侧颞浅动脉及枕动脉栓塞,手术行冠状切口,双额跨中线开颅,术中见,肿瘤约8cm ×8cm ×8 cm大,实质性,紫红色,血运极丰富,颅骨破坏范围约5crm×6cm,硬脑膜及矢状窦轻度受侵,肿瘤行全切除,并受侵颅骨、硬脑膜及矢状窦一同切除,术后8d,伤口拆线,I/甲愈合,病人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血管内皮瘤.
作者:刘宏斌;王爱丽;周厚杰;郭强;郝建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41岁.因右耳听力下降2个月,右面部麻木1个月入院.查体:右耳听力明显减退,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全身皮肤、口腔黏膜、眼结膜无色素痣及色素沉着,无色素痣手术史.头部MRI:右桥小脑角区结节状团块影,大小约为1.8cm×3.Ocm×3.5cm,呈短T1短T2信号,病灶向前向中线方向生长达桥前池,包绕右侧听神经根部,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全麻,取右侧乙状窦后入路,见肿瘤位于右桥小脑角区,色黑,质中等,血供一般,肿瘤包绕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后组颅神经,右小脑表面有许多黑色点状病灶,分离肿瘤与颅神经的粘连,分块切除肿瘤.病理诊断:右桥小脑角区黑色素瘤.
作者:项炜;赵洪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以化学药物治疗或辅助治疗肢端肥大症的历史并不长.上世纪70年代末,人们发现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具有降低生长激素(GH)分泌的作用,并将其用于治疗垂体生长激素腺瘤;80年代,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类药物被列入到肢端肥大症的治疗中,并作为主导药物应用至今.近年来,肢端肥大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利用基因工程合成的人类生长激素受体拮抗剂问世,它可以直接阻断GH的生物学功能,从而有效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内分泌异常.本文将就药物治疗肢端肥大症的有关问题进行回顾及综述.
作者:朱涛;杨树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Caspase-3与化疗药物VM26联合对U251细胞系的作用,探讨基因治疗与化疗联合应用治疗胶质瘤的可能性.方法脂质体包裹Caspase-3转染U251细胞,应用VM26对转染组与未转染组U251细胞进行治疗.通过细胞生长曲线、MTT、TUNEL观察Caspase-3高表达与VM26联合对U251的影响.结果Caspase-3在U251细胞中获得高表达,Caspase-3高表达未能诱导U251细胞凋亡.VM26作用于转染Caspase-3的U251细胞凋亡比对照组显著增加,细胞存活率下降.结论转染Caspase-3对U251细胞生长无抑制作用,但Caspase-3高表达的U251细胞对VM26的化疗敏感性显著增加.
作者:刘晓谦;刘珊珊;高成;王雪峰;史怀璋;王策;戴钦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种植到原代皮层神经元中的PC12细胞,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factor NGF)作用下分化成的神经元样细胞与原代皮层神经元之间功能性突触的形成,研究细胞移植环境中宿主细胞和移植细胞形成神经连接的可能及过程.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enhenced greenflourescent protein EGFP)标记的PC12细胞种植到原代神经元中,建立共培养系统.NGF诱导其中的PC12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可能与共培养的原代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高钾离子的去极化刺激使突触末端囊泡被FM1-43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电子图像显示出活性的突触末端.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共培养系统中PC12神经元更成熟,FM1-43造影显示这些新的神经元与原代神经元之间产生了功能性突触囊泡活动.结论与原代的神经细胞共培养有利于PC12细胞在NGF作用下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及形成神经突起,新形成的神经元可以和宿主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
作者:周涛;许百男;阙海萍;林秋霞;吕双红;刘少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8例低钠血症患者血清钠均<130mmol/L,低达116mmoL/L;血浆渗压均<280mOsmol/L;尿钠水平均>80mmol/L,24h高达502mmol/L;低钠血症早出现于伤后(术后)48h,迟为伤后(术后)7d.
作者:乔建勇;付宪文;张海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一、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科300例颅脑外伤病例,发现外伤性颅内迟发血肿29例,占同期颅脑损伤病人的9.7%,受伤方式:加速伤3例,减速伤20例,复合伤6例.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13例,9分~12分12例,8分以下4例,症状与体征:伤后有原发昏迷者24例,入院时神智清楚者22例,有意识障碍者7例.观察发现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者19例.CT追踪扫描,伤后6-24h发现迟发血肿9例,25-48h 10例,49-72h 8例,72h以上2例.CT动态观察所见:15例首次CT检查为脑挫裂伤,13例为外伤性SAH,7例有颅骨骨折,4例有小的点状出血灶,4例正常.迟发性血肿位于额部14例颞部8例,额颞部5例,颞顶部2例.脑内血肿9例,硬膜下血肿10例,硬膜外血肿10例.
作者:胡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成年健康杂种犬6只,雌雄各半,体重(12.33±0.58)kg,犬龄12-18个月,由中国军事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作者:王发强;许建阳;刘庆安;陈燕;毛新远;单保慈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一、临床资料男2例,女8例.年龄36~58岁,平均49.3岁.10例患者均有结膜充血,5例有突眼,6例有明显的颅内杂音,3例有动眼神经麻痹并伴复视.全部病例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单侧8例,双侧2例,单纯颈外动脉供血6例,颈内、外动脉同时参与供血4例,单一眼上静脉引流4例,眼上静脉、皮层静脉及岩下窦引流6例.3例行CT增强扫描或CTA检查见海绵窦区高密度影,均可见增粗的眼上静脉.8例行MRI检查提示眼眶内增粗的血管流空影.2例行眼超声波检查提示眼上静脉扩张.
作者:王斌;邹建军;代金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一、临床资料和方法30例患者的手术标本,病理由两位病理专家共同进行诊断,以全部相同的诊断结果为纳入病例.其中少突胶质细胞瘤13例,星形胶质细胞瘤12例,胶质母细胞瘤3例和正常脑组织2例.每例标本离体后,立即固定,石蜡包埋;制成切片后,对切片进行脱蜡、脱水、super blocker处理、胃蛋白酶消化、杂交缓冲液孵育、探针原位杂交、漂洗、探针标记、DAB显色、苏木精染核等处理后,树脂封片,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并根据阳性细胞数的多少将结果分为6个等级.OLIG1基因探针自行设计,由Invitrogen公司合成并提供原位杂交试剂盒.
作者:仇波;郭宗泽;董克辛;曲波;姜大宇;刘志超;刘业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一、材料与方法1.建立脑积水模型:重10~15kg成年健康雄性脑室正常20条杂种狗,随机分为对照组、诱导后3d、8d、4个月4组,各5条.速眠新肌注全麻,穿刺枕大池,注入无菌25%高岭土悬浊液0.3ml/kg诱导脑积水,CT检查证实.
作者:王恩任;毛伯镛;唐健;何泽友;姜暑;蘜延;刘艳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临床工作的总结中,无论是回顾性或是前瞻性工作,论文的结果部分都会涉及到近期疗效和(或)远期疗的评价,而且不少患者出院后仍然需要追踪治疗,因而临床随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者:卢亦成;张光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幸拜读了贵刊刊发的北京协和医院王任直教授的文章<扩大经蝶人路切除巨大或侵袭性生的垂体腺瘤>(2004年第20卷6期).
作者:吴哲褒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王任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Boyden小室体外侵袭模型适用于侵袭性垂体瘤研究的实验条件和方法.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新鲜垂体瘤标本5例,体外进行原代培养,肿瘤在影像学上均为一侧或双侧的颈内动脉被完全包绕或肿瘤破入蝶窦的侵袭性表现.将不同浓度(0.5×105、1.0×105、1.5×105、2.0×105/ml)的垂体瘤细胞250μl置入Boyden小室侵袭模型,分别培养(6、12、18、24)h,观察不同浓度细胞在不同时间穿透基质凝胶多孔滤膜的侵袭率.结果在第6h,透过基质凝胶多孔滤膜的细胞还很少,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在12h前后增幅明显,18h以后有逐渐饱和的趋势;同时,随细胞浓度的增高,透过细胞比率也增加,但细胞浓度大于1.0×105/ml时,瘤细胞的侵袭百分率变化不显著.结论Boyden小室侵袭模型适用于原代培养垂体瘤细胞的条件是,在1.0×105/ml细胞浓度下培养12h后,计算细胞的侵袭率.
作者:万锋;雷霆;舒凯;薛德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本文回顾性分析自1992年10月至2003年1月,在我院及其他医院经蝶手术治疗后仍有残瘤的118例垂体腺瘤病例,对其术后残留的原因和再治疗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魏少波;周定标;姜金利;孟祥辉;佟怀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讨论库欣病经蝶术后复发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男性9例,女性17例.年龄8~56岁,平均26.4岁.平均病程23.4个月.根据典型库欣综合征,内分泌学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库欣病而行经蝶手术,术后病理垂体腺瘤18例,垂体细胞增生5例,病理阴性3例.术后症状复发,有16例再次行经蝶手术.结果随诊1-12年,26例复发的库欣病经手术治疗19例皮质醇下降至正常,4例皮质醇低下需要补充激素,3例皮质醇仍高.结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复发者首先选择再次经蝶手术,病理为垂体细胞增生或病理阴性者不能排除垂体腺瘤的可能性,当症状复发时,如果MRI显示有垂体肿瘤应再次经蝶手术.垂体放疗和肾上腺切除术是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杨义;任祖渊;苏长保;王任直;马文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型和巨大型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和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1985-2001年收治的302例大型和巨大型垂体腺瘤临床资料和经蝶手术切除的疗效.结果显微镜下全切除188例(62.3%),次全切除68例,部分和大部分切除46例.手术并发症多为一过性,死亡5例(1.66%).术后动态随诊CT(MRI)173例,无肿瘤残余92例(53.2%).随诊期(平均22.5个月)视力、视野改善190例(95.5%),激素分泌性垂体腺瘤相应激素水平大部分正常或不同程度下降.结论绝大部分本类型肿瘤均可首选经蝶手术切除.术后定期随诊,如残余肿瘤明显或再生长、复发,根据具体情况经颅或再次经蝶手术和(或)辅以放疗和溴隐亭等药物治疗.
作者:苏长保;任祖渊;王任直;许志勤;陶蔚;杨义;马文斌;李永宁;连伟;幸兵;杨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溴隐亭治疗侵袭性巨大泌乳素腺瘤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纳入侵袭性巨大泌乳素腺瘤(IGPs)的标准是:(1)肿瘤直径4cm以上,侵袭海绵窦或邻近其他结构;(2)血浆PRL>200ng/ml;(3)高泌乳素分泌或占位效应引起的临床症状.符合标准者20例,其中6例为术后给以溴隐亭治疗,其余14例首发溴隐亭治疗.11例配合放疗.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在平均随访的37.3个月内肿瘤体积平均缩小93.3%,11例肿瘤在MRI上消失.视力下降者除1例外其余均获得改善(13/14).PRL水平控制正常者8例,大于200ng/ml者7例.服药过程中出现脑脊液漏1例,行经蝶修补.本组在治疗过程中无肿瘤卒中及耐药现象发生.结论溴隐亭为侵袭性巨大泌乳素腺瘤的首选治疗,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缩小肿瘤体积和控制PRL水平.部分患者服药后肿瘤消失,另一部分患者肿瘤局限后给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从而避免手术风险和手术费用.溴隐亭对控制PRL和缩小肿瘤体积不是同等敏感的.放疗的选择宜慎重.
作者:吴哲褒;于春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人垂体腺瘤中的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Bax)表达蛋白的情况,分析其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1例人垂体腺瘤中的凋亡和增殖细胞比例,采用TUNEL法检测14例细胞凋亡,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7例细胞增殖相关抗原(PCNA),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和13例Bax表达的蛋白产物.结果TUNEL法在14例垂体腺瘤中12例检测到细胞凋亡(占85.71%),其凋亡细胞比例0.1%~8.0%,流式细胞仪检测21例中凋亡细胞比例为1.77%±2.12%,两者和垂体腺瘤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凋亡相关基因中Bax阳性率高(16/17,92.31%),表达强度高,P53有2例阳性,Bcl-2仅1例阳性.Bax表达和细胞增殖活性相关显著.结论人垂体腺瘤中存在细胞凋亡,垂体腺瘤中Bax高表达,Bcl-2/Bax比值<1.0,这一细胞内微环境有利于细胞凋亡的存在.垂体腺瘤的凋亡活性和其临床特征(如增殖活性,侵袭性等)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王嵘;史继新;蒋健;刘承基;印红霞;吴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