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深入认识中枢神经细胞瘤,以期提高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科22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22例均手术治疗,术后11例全切除病例中4例联合放射治疗,8例次全切除病例中3例联合放射治疗、1例化疗,3例部分切除病例中1例联合放射治疗、1例化疗.死亡7例,失访6例,其余9例随访2个月至35年,均未见肿瘤复发或再长.结论 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手术风险较大,死亡率较高;运用显微神经外科及术中导航技术切除肿瘤可有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联合术后放疗可减少本病复发;化疗的疗效有待评价.
作者:林欣;周定标;张远征;桂秋萍;余新光;许百男;张纪;段国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幕上大中型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其处理策略和手术治疗要点.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72例幕上大中型脑AVM进行回顾性总结.按照Spetzler-Martin分级系统,Ⅱ级30例,Ⅲ级24例,Ⅳ级16例,Ⅴ级2例.均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和显微手术切除,其中8例行术前栓塞.结果 本组72例的畸形血管团均被全切除,无手术死亡.3例因术后术野出血再次手术,共12例出现新增神经功能障碍.51例获得随访,术前癫痫者18例中11例消失;术前无癫痫史者,33例中7例出现癫痫.结论 在作出AVM的治疗决定时,既要考虑患者方面的因素也要考虑医生方面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临床状况和Spetzler-Martin分级以及治疗小组的技术能力.我们认为,显微手术切除是大中型AVM的主要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有些大型AVM患者来说,术前栓塞是有帮助的.
作者:王汉东;史继新;谢伟;潘云曦;孙康健;杭春华;成惠林;樊友武;李杰;李劲松;乔梁;印红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梗阻性脑积水进行计算机模拟,研究分析侧脑室及室周脑组织的生物力学响应及其所产生的病理生理影响.方法 依据正常国人颅脑MRI轴位T2加权图像获取解剖信息,在有限元软件ANSYS中生成包含侧脑室前、后角和体部的半侧脑层面的二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脑组织为固、液两相物质组成的线性多孔弹性材料,设定生物力学特性参数及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施加载荷,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计算求解,以云图形式输出结果.结果 有限元模型动态模拟了梗阻性脑积水侧脑室各部的扩张过程,直观显示出各个时间步室周脑组织内的应力类型及分布、各部的应变和位移.结论 膨胀性应力集中引起角部脑水肿;梗阻性脑积水早期侧脑室角部形态变化明显;体部附近脑组织结构容易受压移位.这些生物力学响应是室内压增高的结果,也与侧脑室的解剖形态密切相关.
作者:翟国德;栾立明;庞琦;张欣;许尚臣;葛明旭;王汉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总结我院140例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适应证选择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本组140例患者均经MRA或造影确诊,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自膨式支架对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进行治疗.结果 14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颈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术后得到明显改善,全脑循环时间缩短,脑组织血管染色好转,术后早期4例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均获得较满意效果;随访5-24个月,未发现明显脑缺血发作,无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病例.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逐渐成熟,适应证的选择和围手术期的专业处理以及娴熟的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君;李宝民;李生;曹向宇;周定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措施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25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在治疗原发伤病基础上,采用止血、制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处理,同时应用阿托品治疗22例;胃镜下治疗8例;胃次全切除术5例.结果 本组病例中,治愈572例,缓解36例,无效5例,死亡12例,其中阿托品治愈20例;胃镜下治愈6例;胃次全切除术治愈4例.结论 预防和治疗的重点是消除颅脑损伤病灶和保护胃黏膜,常规处理方案效果满意,简单、经济且安全有效,但必要时应及时使用特殊治疗手段,以迅速控制出血病情.
作者:陈东亮;谢庆海;彭涛;颜循金;李云;覃祖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在L2~S2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手术时,对肛门括约肌进行肌电图(EMG)监测,并评价其作用.方法 在SPR手术监测中,当对S2后根小束进行电刺激时,采用针状电极记录双侧肛门括约肌的反应情况,有明显反应的后根小束予以保留.手术后随访患者踝痉挛改善情况和括约肌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后踝痉挛均有明显改善,无大小便功能障碍发生.结论 SPR手术包括S2后根时,术中括约肌EMG监测对保证疗效,保护括约肌功能,提高手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凯;李勇杰;庄平;胡永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痉挛性斜颈(cervical dystonia,CD)是一种常见的病因不明的神经系统疾病,美国大约有60 000~90 000的患者[1,2],至今尚未见到国内的流行病学资料.随着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术在治疗功能性脑病中的广泛应用,笔者对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4例CD患者进行了DBS的治疗尝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建宇;李勇杰;庄平;张宇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作者自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人行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收到良好效果,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治疗组病人293例,男151例,女142例;年龄17~72岁,平均(37±4.8)岁.其中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47例;动脉瘤夹闭术后68例;颅内感染14例;术后脑膨出18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46例.根据年龄、病情、性别随机选取同类、同例未行引流的293例做对照组.
作者:程启龙;宋国红;朱广廷;薛健;刘晓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自1995年1月至2005年11月经手术、活检、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的16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变部位、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及治疗.结果 单发肿瘤10例,多发肿瘤6例;11例位于幕上,3例位于小脑,1例位于咽旁间隙并累及内听道、桥小脑角,1例位于椎管内,其中位于后颅窝5例,基底节、脑室周围白质和小脑蚓部易受累,具有一定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全部病例均行手术,见肿瘤多呈肉红色或灰白色,质地较软,血供丰富,边界较清,无包膜.结论 PCNSL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有一定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李超;孙涛;李新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48岁.遭雷电电击后仰摔倒致头部外伤5d,伴头痛持续加重、频繁呕吐入院.受伤当时枕部着地并出现头皮血肿,有一过性昏迷现象,在当地住院治疗5d,头痛进一步加重,频繁呕吐,当地颅脑CT检查:右额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枕骨骨折,四脑室形态正常.转入我院复查CT提示:右额脑内血肿形成,但<10ml,轻度占位,脑室系统未见扩张,四脑室形态正常、居中.即予以甘露醇125ml静滴1次/6h,积极脱水等对症及支持治疗1d.效果仍差,头痛持续加重,呕吐未缓解,精神差,有嗜睡趋势.
作者:程祖珏;刘新军;祝新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12岁.因反复发作肢体抽搐伴神志不清6年,头痛伴左侧肢体无力、右眼视力下降1年入院.6年前因发作肢体抽搐伴神志不清在外院行头颅CT检查,发现右额颞区钙化灶,诊断不明,仅予抗癫痫治疗,仍长期反复发作,入院前1年出现头痛伴左侧肢体无力、右眼视力下降.查体:神志清,中度智能障碍,头围增大,右眼鼻侧偏盲,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头颅MRI示右额颞顶巨大占位病变,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边界清楚,强化明显,中央有钙化、坏死影,伴左侧脑室积水.
作者:漆建;冯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儿男性,7岁.因头顶部无痛性肿物进行性增大1个月入院.1个月前家属发现患儿顶部一大小约2cm×2cm肿物,当地医院CT检查示:骨性肿瘤,1个月来肿物进行性增大,既往体健.查体:顶枕部正中偏左6cm×6cm,局部骨性隆起,无红肿压痛,余未见阳性体征.头颅X线平片(图1):以顶骨为主,累及枕骨,可见颅骨内外板增厚,由外板可见放射状骨针向外突出,大小51mm×51mm,侧位片显示病灶上方由顶骨外板向外突出一小圆形高密度影,边缘钙化,密度均匀.
作者:白吉伟;周大彪;张玉琪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43岁.因胸闷、气短、咳嗽1个月入院,近10d上述症状加重.查体:胸部未见异常,无脑脊神经定位性体征.胸部正位片于右心隔区见5cm×6cm大小的椭圆形致密阴影,密度均匀,边界尚清,内缘与心包相连,下界位于肠上方,未见钙化.提示右下纵隔占位性病变,畸胎瘤可能性大.胸部CT平扫:右前下纵隔角部可见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影,CT值39.9Hu,于病灶中央部可见小斑点状高密度影,CT值73.6Hu~83.7Hu,其大层面病灶57mm×48mm,病灶边缘清楚、规整,肺组织未见异常.
作者:赵国;杨京京;王耀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78岁.因双眼视力下降3个月,左眼睑下垂1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眼睑下垂,右眼颞侧视野缺损.视力:左眼0.6,右眼0.5.眼底检查:双视盘边界清,色苍白,动脉反光增强,A∶V=1∶3.辅助检查:Hb:99g/L,WBC:3.28×109/L,L:0.373,未见幼稚细胞.血白蛋白:30.04g/L.激素检测E2:57.75pmol/L,LH:25.55U/L,FSH:59.78U/L,PRL:2.12nmol/L.MRI显示蝶鞍扩大,鞍内可见不规则异常团块影,T1、T2像均呈略低信号,强化明显,边界不清,大径约3cm×2.3cm ×1.6cm,视交叉受压上抬,左侧颈内动脉虹吸段被肿瘤包绕.
作者:陈鸿光;王云波;潘树茂;关茂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囊性脑膜瘤与一般脑膜瘤具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影像学上易与胶质瘤和转移癌等相混淆,治疗上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就其临床病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强修;陈立华;林晓燕;王家耀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凝血块混合物对血管平滑肌缝隙连接通讯(GJIC)功能的影响,阐明低温治疗具有抑制此种GJIC的作用.方法 培养兔血管平滑肌细胞至致密单层,分别加凝血块混合物在常温、低温下培养组,以及无凝血块混合物的常温培养组,利用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SLDT)测定GJIC水平.结果 加凝血块混合物常温组(组①)染料5min扩散距离较无凝血块混合物的常温培养组(组②)远;加凝血块混合物低温组(组③)扩散距离较组①染料5min扩散距离明显缩短.①与②、①与③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凝血块混合物具有增强血管平滑肌细胞GJIC的功能;低温具有降低此种GJIC功能的作用,可能是低温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闫华;只达石;刘睽;黄慧玲;张文治;苏心;刘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前人们对颅内动脉瘤形成及其破裂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H2-terminal kinase,JNK)信号传导通路参与了该病的发病机制[1],但是JNK介导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具体通路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课题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RT-PCR对JNK信号传导通路的关键分子进行相关检测,从而对颅内动脉瘤形成机制并采取可能的治疗措施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郭付有;宋来君;孙红卫;韩天旺;冯桥显;游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诺帝诱导人胶质瘤细胞系CHG-5分化的蛋白质表达图谱并比较其表达差异.方法 分别用100μmol/L、200μmol/L诺帝诱导CHG-5细胞分化,观察处理后24h、48h、72h细胞的形态改变;分别提取200μmol/L诺帝处理后的CHG-5细胞和对照组细胞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所获蛋白表达图谱用PDquest 7.1软件比较其蛋白质表达差异,选取部分高表达的差异蛋白进行质谱分析.结果 100μmol/L和200μmol/L诺帝处理后均可明显诱导CHG-5细胞分化,以72h时细胞分化为明显.双向电泳发现诱导分化后细胞出现了18个差异蛋白点,其中9个蛋白点表达上调,9个蛋白点表达下调,并获得差异蛋白的分子量、等电点等信息.对其中部分高表达的差异蛋白点成功地进行了质谱鉴定.结论 诺帝诱导人胶质瘤细胞系CHG-5分化时蛋白质组改变涉及到细胞增殖、凋亡、基因转录、蛋白表达调控等各个方面.
作者:许建平;卞修武;吴玉章;陈意生;蒋雪峰;陈剑鸿;吴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苯乙酸(PA)对胶质瘤C6细胞凋亡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胶质瘤C6细胞,PA诱导分化后,用透射电镜和Annexin V/PI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Fluo-3/AM探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变化.结果 电镜观察到凋亡细胞,PA对C6细胞早期凋亡率无影响,主要增加晚期凋亡率,随P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A能明显增加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并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PA能诱导C6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PA诱导C6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增加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有关.
作者:杨朝华;蔡博文;游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实验性宽颈动脉瘤被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醋酸纤维素聚合物(CAP)栓塞后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犬3只,将颈外动脉和股深动脉结扎建立动脉残端性宽颈动脉瘤模型,随即向动脉瘤腔内注射CAP(注射时用血管夹夹闭动脉瘤颈).3周后取动脉瘤标本做电镜检查.结果 3只动物共制作12个动脉瘤,7个用CAP栓塞.扫描电镜显示瘤体内的CAP团块与动脉瘤内膜紧密贴合,有4个动脉瘤的瘤颈被较完整的新生内皮细胞覆盖.透射电镜显示瘤壁存在轻度炎症,瘤腔被CAP及纤维组织充填.结论 宽颈动脉瘤被CAP栓塞后能够达到组织学上表现为瘤颈内皮化和瘤腔纤维化的解剖愈合.
作者:吕明;姜鹏;吴中学;姜除寒;李佑祥;张静波;孙异临;王忠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生物可降解材料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GA)支架与组织细胞在体内环境下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体外培养许旺细胞(SC)和神经干细胞(NSC),1周后置于PLGA支架内并移植入大鼠T9水平脊髓半横断损伤处,不同时间扫描及透射电镜下观察支架的降解及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髓内移植后随时间的延长,材料逐步降解.透射电镜观察材料内见再生的神经纤维、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坏死变性的SC.结论 PLGA支架与组织细胞在大鼠脊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这为我们下一步的实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刚;李德志;万虹;杨飞;屈雪;历俊华;孙异临;王身国;王忠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35~55岁之间.均为重度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手术病人.该组病例术后1个月后,发现颅骨缺损位置压力减低不明显,其中有2例明显膨出,复查头颅CT均显示脑积水,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均采用成人中压管).术后脑压减低,脑组织回缩头皮凹陷.病情再度恢复来院行颅骨修补时,均发现缺损处头皮极度凹陷.头颅CT显示颅骨缺损位置脑皮质极薄,脑室扩大,有1例凹陷的头皮竟达中线.
作者:孙吉书;刘国远;俞志全;刘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共50例,男41例,女9例;年龄19~55岁,平均37.3岁.外伤30例;大脑突面胶质瘤11例;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3例;大脑突面脑膜瘤6例.2.方法: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两组均为术后常规缝合硬膜.A组:术后前3d立即常规以甘露醇脱水保持脑压<100mm H2O.B组:通过减少或延时使用甘露醇使脑压保持相对较高150~200 mm H2O.
作者:李宇光;赵国江;赵海权;张国宏;姬志鹏;周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全组患者共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24~70岁,平均40.6岁.其中颅内感染12例,脑脊液切口漏6例,脑脊液鼻漏3例,脑积水2例.引流治疗前意识清醒21例.治疗前均无明显颅高压的临床表现.
作者:宗酉明;吴建强;唐玉明;褚正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共63例,男41例,女22例,年龄9~72岁,平均41.8岁,患者均合并有不同大小的脑内血肿.2.方法:于入院当时、24h、48h、72h及168h五个时间段检测以下指标:(1)抽取患者静脉血2ml,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2)进行GCS评分;(3)进行CT检查,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和水肿体积;(4)随访6个月后进行GOS评分.另选取10例健康自愿者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作者:唐晓平;唐文国;苟章洋;王远传;余定庸;漆建;罗仁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自我国科技界开始以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作为学术论文的评价指标以来,由于对SCI缺乏足够的认识,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过分看重SCI和影响因子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导致了许多不正确的科研导向.许多单位和管理部门制定了专门的条例,如规定博士研究生和(或)博士后人员毕业前要发表SCI论文,否则不能毕业;院校排名、科技评奖、晋升职称、工作考核等要看有多少SCI收录的论文数,以及论文要发表在影响因子某数值以上的期刊,甚至规定1篇在国外发表的论文等同于2篇或多篇在国内发表的论文.
作者:张玉琪;游苏宁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笔者自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共收治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患儿29例,现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皆经本院或外院儿科CT检查或硬膜下穿刺证实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硬膜下积液,予保守治疗无效后转入本科.共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2个月~2岁,其中26例在2个月~1岁,占90%.
作者:蔡湛;刘学永;蔡可胜;董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和探索切除儿童小脑前上部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儿童小脑前上部肿瘤8例.结果 全切除7例,大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枕部经小脑幕入路适用于小脑上蚓部或小脑半球上部靠近小脑幕的儿童后颅窝肿瘤切除.该入路手术损伤小,术野开阔,肿瘤暴露良好,操作简单,肿瘤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作者:邢俭;任铭;周强;杨庆哲;相里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儿童脑膜瘤的特点与治疗.方法 对12例儿童脑膜瘤结合文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中,男女之比为2∶1;年龄1.5~15岁,平均11.5岁;颅内压增高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大脑凸面5例,脑室内2例,矢状窦旁2例,大脑镰旁、枕骨大孔及脑实质内各1例;肿瘤大径2~8 cm;12例全部行手术肿瘤全切除.病理诊断分别为内皮型2例、纤维型3例、混合型5例、血管瘤型和沙粒型各1例.术后无死亡,除1例术后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外,其他病例无术后并发症.经6-15年(平均6.5年)随访无肿瘤复发.结论 与成人相比,儿童脑膜瘤男性多于女性;癫痫发生率低;常合并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发生在脑室内和幕下的比例比较高,而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的发生率较低;钙化、囊性变和肿瘤出血发生率高.手术全切除是治疗儿童脑膜瘤的首选方法.
作者:刘玉光;李峰;朱树干;刘猛;吴承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婴幼儿癫痫外科的手术意义.方法 从2002-2005年有12例婴幼儿因海绵状血管瘤(4例)、发育不良神经上皮肿瘤(DNTs)(2例)、Sturge-weber综合征(1例)、半侧巨脑病(2例)、外伤后脑膜脑疤痕(1例)、脑脓肿疤痕组织(1例)、脉络丛乳头瘤(1例);由分别位于额(2例)、颞(4例)、顶(2例)、枕(2例)与额顶及颞顶(各1例)病变所致均为灾难性癫痫.当年龄在9~32(平均21.5)个月龄时做了病变及致痫灶切除/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癫痫开始于出生后5~20(平均11.8)个月,每天或每周发作多次,抗痫药物治疗无效.患儿做手术评估是6~22(平均12.8)个月.3例患儿有偏瘫,7例显示有缓慢发展的认知功能减低表现.MRI、PET及V-EEG都证实了病灶及致痛灶.结果 手术后无死亡及新的神经症状缺失.8例解除了癫痫(Engel Ⅰ级);2例罕有发作(Engel Ⅱ级);2例有值得的(worthwhile)改善(Engel Ⅲ级),7例认知功能也有改善,3例偏瘫者2例有改善.结论 灾难性癫痫婴幼儿仔细选择手术病例,外科可以减轻、解除癫痫的疾苦.
作者:李龄;雷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原发颅内性未成熟畸胎瘤(intrcranial primary immataure teratoma,IPIT)是少见的肿瘤,位于基底节区的更为罕见.笔者发现2例,结合文献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病例1男,13岁.因头晕、头痛,左侧肢体乏力5个月于2002年6月18日入院.4个月前在外院行开颅右基底节区肿瘤部分切除术.病理结果:畸胎瘤.体查:神志清楚,偏瘫步态,双侧瞳孔等大,光反射灵敏,双侧视乳头水肿,口角右斜,左手、前臂肌力Ⅲ级,左手肌挛缩,肌张力增高,桡骨膜反射亢进,左上臂、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
作者:杨瑞金;张功亮;郭广秀;何春明;蒋秋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由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婴儿颅内出血并非少见,作者2000年1月至2004年2月共收治15例患儿,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共15例均符合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合并颅内出血的诊断标准[1,2].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均为母乳喂养,年龄4周~4个月,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2-72 h.
作者:李永利;陈志儒;景志军;毕艳平;周瑞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儿童神经系统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五年间,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儿童(年龄≤15岁)原发性神经系统肿瘤1267例,按照WHO2000年新分类,分析患者性别、肿瘤部位和组织学类型、分级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脑和椎管肿瘤分别为1177例(92.9%)和90例(7.1%),均以低级别肿瘤为主(65.2%和76.7%),总的男女性别之比为1.6∶1.脑肿瘤以幕上居多(60.4%),而750例神经上皮性脑肿瘤以幕下居多(57.3%).常见的五类脑肿瘤是星形细胞肿瘤(29.9%)、颅咽管瘤(19.8%)、髓母细胞瘤(15.7%)、生殖细胞肿瘤(GCT)(7.5%)和室管膜肿瘤(5.9%),男性比例高的是GCT和髓母细胞瘤.33.8%的星形细胞肿瘤发生于青春期;颅咽管瘤除婴幼儿组外,各年龄组发病几乎均等;髓母细胞瘤多见于7~9岁(33.0%),而在婴幼儿和青春期发病较低;GCT在2岁内无患病者,10~15岁占71.6%.室管膜肿瘤以幕下为主(77.1%),婴幼儿期的发生比例高.椎管肿瘤常见的是星形细胞瘤(17.8%)、室管膜肿瘤和脂肪瘤(均为15.6%).结论 本研究基于WHO新分类,反映了国内儿童神经系统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
作者:周大彪;罗世祺;马振宇;甲戈;罗麟;戴珂;张玉琪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儿童脑动脉瘤的发生率很低,大约0.5%~6.8%[1-7].本文报告了10年间湘雅医院经治的4例儿童脑动脉瘤,并结合文献就其流行病学和治疗策略进行分析.病例报告例1 男,新生儿(1个月).入院时呈癫痫持续状态,左侧瞳孔散大,Hunt-Hess Ⅳ,CT检查显示左额颞硬膜下血肿,左额脑内血肿.
作者:陈陆馗;刘运生;袁贤瑞;侯永宏;马建荣;霍雷;杨治权;彭泽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我院统计原发于颅内的生殖细胞肿瘤占颅内肿瘤总数的1.9%,日本的发病率较高(4%~9%).这是一组临床上很有特点的肿瘤.它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主要发生于松果体区和鞍上,第三位是基底节区.由于我国的不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尚不充分,漏诊和误诊现象时有发生.根据我们诊治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以使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更趋合理.
作者:罗世祺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