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影响因子:1.10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56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 外科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6期文献
  • 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远端动脉瘤破裂栓塞治疗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相关的供血动脉远端破裂动脉瘤的特点与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11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的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被证实出血来源于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远端破裂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和供血动脉特点,选择以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或以高浓度生物胶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结果 11例栓塞后的动脉瘤均消失,未发生再出血,以弹簧圈栓塞的7例术后未发生新的神经系统症状;以生物胶栓塞的4例有2例术后发生栓塞部位的脑梗死.结论 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远端动脉瘤破裂后血管内栓塞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首选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也可用高浓度生物胶栓塞,动静脉畸形可择期再处理.

    作者:张桂运;俞学斌;陈左权;顾斌贤;李玉健;凌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及其治疗策略.方法 对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神经介入中心1985年10月至2008年5月共23例14岁以下(含14岁)儿童的24个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部位、大小等影像学特点、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颅内动脉瘤占所有年龄组颅内动脉瘤的1.3%,男:女=1.56:1;24个动脉瘤中,16个位于前循环,8个位于后循环;14个属于复杂动脉瘤;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表现者11例;14例采用神经介入治疗,4例采用显微手术治疗,5例未行外科治疗,其中2例在随访过程中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自行闭塞而自愈;1例死亡,1例因术前动脉瘤再破裂导致中度致残,其余21例结果良好.结论 (1)儿童颅内动脉瘤较为罕见,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2)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是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3)与成人相比,巨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及后循环动脉瘤、感染或外伤性动脉瘤比例较高;(4)神经介入及显微手术都是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对于复杂动脉瘤首选神经介入治疗,相当一部分动脉瘤甚至不得不采用载瘤动脉闭塞的方法治疗.

    作者:梁建涛;张鸿祺;鲍遇海;孙颖;张鹏;支兴龙;李萌;凌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开颅术后发生颅内远隔部位血肿四例报告

    颅脑手术后在手术区伴发血肿多见,但在远隔部位血肿少见.我科自2007年3月至2008年7月共进行择期手术387例,其中发生4例远隔部位血肿,现报告如下.

    作者:房晓萱;赵丛海;秦治刚;刘乃杰;李东原;于伟东;赵航;张金男;李淼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颈内-脉络膜前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七例报告)

    颈内-脉络膜前动脉瘤(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aneurysm,AchoA)临床少见,随着影像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检出率明显增多.我科自2002年6月至2007年12月共实行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572例,其中AchoA 7例,现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方法与显微手术技巧.

    作者:冯九庚;洪涛;曾春辉;李东海;周东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前颅窝底神经鞘瘤一例

    患者女性,22岁.间断性头痛、头晕伴多饮多尿2个月.头部CT示:额部偏右大片状低密度影,其内伴条、点状高密度影,边界尚清.MRI示:右侧额部见一长T1长T2信号影,信号不均匀,大小约5 cm×6 cm×6 cm,呈不均匀强化,与周围脑组织边界相对较清楚(图1).行右额开颅肿瘤切除术,见肿瘤位于右侧额叶前内下方向脑外生长,边界清楚,经大脑镰下方向左侧额部发展.肿瘤呈黄色,实性,质地较软,供血一般.

    作者:高海滨;孙炜;罗静;于春江;张明山;宋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坏死性垂体炎一例

    患者男,71岁.左眼视物模糊,右眼视物重影,左眼睑下垂,渐加重20 d入院.既往无结核及自体免疫性疾病.查体:左侧瞳孔5 mm,光反射消失,右侧3 mm,光反射存在.左眼球上下、内收活动不能.矢状位与冠状位CT见蝶鞍轻度扩大,未见明显骨质破坏.鞍区MRI如图1.术前查垂体功能:高敏促甲状腺素(h-TSH)低下,0.41 mU/L,催乳素(PRL)和生长激素正常.术前诊断鞍区肿瘤,无功能垂体瘤可能,垂体炎不排除.行单鼻孔经蝶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纤维条索状结构.病理报告为(鞍区)凝同性坏死性组织见图2,慢性炎性变化,淋巴细胞浸润,围绕纤维化的组织,考虑垂体炎.

    作者:石键;傅伟明;张宏;陈鹏;陈敏江;耿艳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硬脑膜外血管瘤型脑膜瘤一例

    患者男,42岁.双下肢乏力伴行走不稳2个月余入院.偶有头晕头疼症状,无癫痫发作,昏迷等症.体检头颅外形大小无异常,脑神经检查(-),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Ⅳ+,生理反射均正常,病理征(-).影像学检查:CT示右额顶部凸向颅内高密度弧形占位病变,内含点状低密度区,边界清楚,与颅骨粘连紧密,颅骨外形无异常.MRI T1像不均一高信号占位,内见条索状低信号,与硬脑膜有宽基底附着,与周围脑组织边界清楚,脑组织受压明显.T2像见占位呈高信号,内含不均一低信号,周围脑组织未见明显水肿(图1a),T1增强可见占位下部强化较明显,侧脑室受压.术前诊断:砂砾体型脑膜瘤.

    作者:杨振兴;刘仁忠;简志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累及鞍区的Erdheim-Chester病一例

    患者女,50岁.因间断头痛5年,突然加重伴左眼痛,右眼视力下降4 d入院.查体:右眼视力0.6、颞侧偏盲,左眼光感,瞳孔左:右=2:2.5,双眼光反应(+),无多饮多尿.头颅X线片示: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破坏.头MRI示:蝶鞍扩大,鞍底下陷,鞍内及鞍上可见不规则等T1、等T2信号肿物影.病变边界清楚,向上突入鞍上池,视交叉上抬,向两侧突入双侧海绵窦,包绕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以左侧为著,并压迫左侧颞叶.双侧筛窦混浊,黏膜增厚,蝶窦黏膜增厚,呈等T1、长T2信号.

    作者:刘博;岳树源;雪亮;张建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神经干细胞与胶质瘤微环境

    神经胶质瘤的恶性比率逐年增高,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患者因其肿瘤基因的不稳定性、细胞异质性和广泛浸润性即使接受手术、放化疗,平均生存期也只有12-15个月[1].常规的放化疗并不能杀死所有的肿瘤细胞,如胶质母细胞瘤细胞通过下调P53基因[2]和上调DNA修复酶如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3]躲避放化疗伤害.恶性胶质瘤患者迫切需要更有效的、分子水平的联合治疗方法.

    作者:李一明;卢亦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脑肿瘤患者癫痫发作的药物治疗

    癫痫发作是脑肿瘤的常见症状之一[1-2],目前我国临床上对于这类癫痫患者如何使用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还没有明确的用药标准[3],而对于没有癫痫发作病史的脑肿瘤患者临床上也往往预防性地使用AEDs,特别是腩胶质瘤患者,由于手术不能够完全治愈肿瘤,AEDs的使用时间就会更长[4].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脑肿瘤患者的癫痫发作,以及正确合理地使用AEDs,笔者对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脑肿瘤患者AEDs应用的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孙彦辉;张俊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兔脑脊液经嗅觉通路回流到淋巴系统的形态学观察

    目的 在形态学上证实兔颅底蛛网膜下腔经嗅觉通路与颈部淋巴系统相通,脑脊液经此途径回流到淋巴系统.方法 采用在兔枕大池内注射Microfil 的方法,在大体和光镜下观察灌注物质的分布.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见Microfil 在枕大池、矢状窦、嗅球、筛板区域聚集分布,穿过筛板,使嗅黏膜淋巴管明显染色呈黄色,并经鼻咽部淋巴管回流到双侧颈浅和颈深淋巴管;光镜下见Microfil 沿嗅神经走行,广泛分布在嗅黏膜的淋巴管内.结论 在脑脊液与颈部淋巴系统之间存在有经颅底-筛板-嗅黏膜的嗅觉通路的解剖回流途径,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脑脊液循环的调节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海生;王东;陈业涛;刘勇刚;齐岩;李妍;孙朝晖;张秋航;王世杰;左焕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小干扰RNA抑制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在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VEGFR-2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转染EPCs,检测其转染效率与抑制效率,观察EPCs体外血管生成以及迁移能力,并分析其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 threonine,Akt)、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的蛋门表达.结果 VEGFR-2 siRNA能有效并特异地抑制EPCs VEGFR-2的表达;VEGFR-2 siRNA能抑制EPCs的体外血管生成与迁移能力;VEGFR-2 siRNA能抑制EPCs MMP-9的表达与活性,以及Akt与ERK的磷酸化水平.结论 VEGFR-2 siRNA可能通过下调MMP-9、Akt与ERK的表达来抑制EPCs血管新生.

    作者:张军霞;赵鹏;李瑞;石磊;程子昊;尤永平;傅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液压脑损伤大鼠行为学和脑电图的研究

    目的 通过液压脑损伤大鼠行为学和脑电图的研究以探讨其在外伤后癫痫中的研究价值.方法 建立液压脑损伤动物模型并进行为期3个月大鼠行为学和脑电图的观察、记录.结果 液压脑损伤后50只大鼠死亡19只,存活的31只中有11只出现癫痫.癫痫的发作形式主要表现为面肌痉挛、点头样运动,其次为四肢抽搐、翻转跳起等.液压脑损伤后第2个月为癫痫发生的高峰期.癫痫发作时同期脑电图可见癫痫样放电.液压脑损伤后部分非癫痫大鼠脑电图表现为1~5导联波幅增高、频率增快.结论 液压脑损伤后癫痫动物模型与临床外伤后癫痫相似,与其他外伤后癫痫动物模型相比,更具有研究价值.

    作者:李雪峰;刘绍明;郑刚;窦彩绘;李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酷似颅底动脉瘤破裂的颅脑创伤诊治(附六例报告)

    我们发现部分额面部损伤致颅脑创伤病例酷似颅底动脉瘤破裂,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了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耀华;李金香;孙许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颅内肿瘤影像学分析的重要性

    影像学方法的恰当应用以及将影像学技术与其他新技术的融合,对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选择影像学检查时首先要对各种不同检查方法的优缺点有所了解.如CT对骨性病变(包括钙化)显示优于NRI,但后颅窝结构常常因为伪影而显示不清,且有X线暴露的潜在风险.MRI虽然成像质量优越,但费时较多,颅内有金属物时检查受限.

    作者:卢亦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蛋白质差异表达

    目的 建立分辨率高和重复性好的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并识别鉴定出其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方法 利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总蛋白质,凝胶经银染显色后,运用ImageMaster 2D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及数据库搜索鉴定部分差异蛋白质点.结果 得到了分辨率较高、重复性好的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比较分析图谱,初步对其中30个点进行了肽质指纹图分析,鉴定出一些与细胞周期调控、信号传导等有关的差异蛋白质.结论 建立了分辨率较高且重复性较好的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并识别鉴定出一些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进一步筛选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蛋白质表达数据库提供了基础.

    作者:陈委;刘志雄;李萃;肖志强;刘运生;黄俊强;武晋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磁共振脑表面成像在矢状窦旁脑膜瘤术中应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在矢状窦旁腩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本院经头颅CT及MRI诊断为矢状窦旁脑膜瘤,利用显微手术技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的22例患者;术前均运用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评估与肿瘤关系密切的脑表面回流静脉情况.术中根据成像结果有目的 地保护重要的回流静脉,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并进行随访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22例患者的术前磁共振脑表面成像中脑表面回流静脉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与静脉损伤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能在术前明确矢状窦旁脑膜瘤与脑表面回流静脉之间关系,可在术前对患者肿瘤表面脑回流静脉做出正确的评估,对脑表面重要回流静脉的保护提供了准确的影像学依据,对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及术后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祝向东;席桂发;龚向阳;陈挺;刘其昌;陈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的应用解剖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圣邦;万经海;冯春国;吴跃煌;徐培坤;程宏伟;李长元;汪宇扬;吴德俊;郭致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弥散张量成像对胶质瘤手术风险的评估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胶质瘤手术中对于保护神经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38例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行DTI检查和神经功能评价.根据胶质瘤与其邻近部位白质纤维束的影像学关系DTI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Ⅰ类-挤压型,Ⅱ类-浸润型,Ⅲ类-破坏型.三组患者之间术前神经功能状态的差异以及三组患者之间术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的差异分别进行比较.结果Ⅰ类-挤压型14例,Ⅱ类-浸润型16例,Ⅲ类-破坏型8例.不同DTI类型患者的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之间以及小同DTI类型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能够显示胶质瘤与临近的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胶质瘤不同的生长方式,它能够帮助神经外科医生选择更加安全的手术入路和决定肿瘤切除程度.

    作者:魏大年;赛克;牟永告;张湘衡;王涤宇;谢海涛;邓星海;李怡卓;陈忠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问题与对策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并对解剖保留的面神经进行功能评价.方法 25例听神经瘤患者手术时均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全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肿瘤全切除25例(100%),无手术死亡;面神经解剖保留23例,占92%.面神经功能状态H-B分级Ⅰ、Ⅱ级19例,Ⅲ、Ⅳ级5例,Ⅴ级1例.术末刺激强度越小,术后面神经功能越好;低于0.5 mA同时面肌肌电波幅大于100 μV,面神经功能可达Ⅰ~Ⅱ级;术末刺激强度大于2 mA波幅反应不明显时,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结论 术中自发或诱发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灵活应用可明显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对其定量分析有助于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判断.

    作者:刘晓军;漆松涛;刘文;方陆雄;张国忠;王浩;郭志旺;黄广龙;孟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脊索样胶质瘤二例并文献复习

    脊索样胶质瘤是一种发生于第三脑室下丘脑区域的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肿瘤.它在组织学、超微结构及免疫组化等方面都有不同于胶质瘤、脑膜瘤及室管膜瘤的肿瘤特征.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2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治元;王汉东;樊友武;李杰;史继新;杭春华;印红霞;吴晋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八例报告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skull eosinophilic granuloma,SEG)又称朗罕细胞组织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ocytosis,LCH).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男性多发,临床上较为少见.SEG好发于额骨,其次为顶骨和枕骨[1].本文收集1995-2007年收治的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强;王洪;史彦芳;崔增学;李志红;李玉兰;刘海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切除下丘脑错构瘤术后血电解质紊乱

    目的 总结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切除下丘脑错构瘤术后电解质紊乱的规律和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2001年11月至2008年5月37例病人术后经过.结果 37例患者有8例术后电解质正常,19例初始异常表现为低钠低氯,10例表现为高钠高氯.29例术后电解质紊乱患者出院时1例血钠略低,8例高钠高氯,20例完全正常.结论 术后24 h血浆钠氯离子表现重要,低钠低氯在术后急性期对病人损害大,血浆钠氯离子可随时发生剧烈变化,2周后病人电解质大多趋于稳定,表现为正常或高钠高氯.

    作者:姚红新;罗世祺;马振宇;张玉琪;甲戈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下丘脑错构瘤214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2008年5月北京天坛医院诊治的214例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性别: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52:1;有性早熟的115例中,男女之比为1.09:1;有癫痫的123例中男女之比为2.15:1;有痴笑样癫痫的96例中男女之比为2:1;同时表现为性早熟及癫痫的38例中男女之比为1.38:1.发病年龄:200例有症状的病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4.5个月;发病年龄≤3岁者157例,占78.5%;单纯性早熟者77例(38.5%),平均发病年龄16.5个月,<3岁者67例,占87%;表现有性早熟者115例(57.5%),平均发病年龄为17.63个月,发病<3岁者99例,占86.1%;有痴笑样癫痫者96例(48%),平均为26.14个月,<3岁者有78例,占81.3%;所有癫痫者[痴笑样癫痫和(或)癫痫大、小发作]123例(61.5%),平均发病年龄为3.81岁,≤3岁前发病者有90例,占73.2%.结论 下丘脑错构瘤多数在婴幼儿期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作者:李春德;罗世祺;马振宇;张玉琪;甲戈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人脑胶质瘤CXCL12基因的甲基化分析研究

    目的 检测胶质瘤CXCL1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表达水平,以及受体CXCR4、DNA甲基转移酶等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分析甲基化在CXCL12/CXCR4生物轴参与胶质瘤恶性进展中的调控机制.方法 半定量RT-PCR和实时定量PCR检测CXCL12、CXCR4、DNMT1、DNMT3A和DNMT3B基闪在76例胶质瘤及10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甲基化PCR检测CXCL1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结果 (1)CXCR4 mRNA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表达增加;(2)CXCL12基因在胶质瘤中的甲基化率为34.2%,甲基化率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降低;(3)CXCL12基因的甲基化主要发生在低度恶性胶质瘤中,其甲基化状态与mRNA表达密切相关;(4)DNMT1、DNMT3A和DNMT3B在CXCL12基因甲基化胶质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未发生甲基化的胶质瘤.结论 CXCR4基因有望成为胶质瘤恶性程度的生物学标志;CXCL1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主要发生在低度恶性胶质瘤中,其CXCL12基因甲基化下调mRNA的表达;DNMT1、DNMT3A和DNMT3B的过表达可能参与CXCL12基因甲基化的调控.

    作者:姜政;周伟;李新钢;于金明;江玉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单纯后路复位及固定治疗自发性寰枢椎脱位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作者:管凤增;陈赞;叶明;苏春海;凌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了72例经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表现、MRI影像学特点、术中表现及不同类型的椎管内蛛网膜囊肿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结果 根据术前的MRI影像学特点及手术中所见可将椎管内蛛网膜囊肿分为:脊髓髓内型、硬脊膜下髓外型、骑跨硬脊膜型、椎管内硬脊膜外型、椎管内外型及椎管内多发型.不同类型的椎管内蛛网膜囊肿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结论 MRI检查对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不同类型的椎管内蛛网膜囊肿采用不同的术式,对治疗结果有意义.

    作者:戚继;杨俊;王贵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巨大脊髓圆锥血管母细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圆锥部位巨大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治进行报告,并结合文献对脊髓血管母细胞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可以是单独发生,也可以是Von Hippel-Lindau病的系列疾病之一,临床发病率低,常见症状是疼痛,MRI表现为瘤结节明显强化,周围可见异常血管流空影,多伴有空洞,DSA可显示染色的瘤结节、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可完整全切.结论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佳方法.对于有症状患者,应尽早手术,无症状患者可以定期复查MRI,如表现为肿物生长,可视为手术指证,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白吉伟;初君盛;王贵怀;杨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

    目的 探讨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法、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14例,年龄28~72岁,病程8个月-28年;疼痛位于下肢感觉减退和缺失区,为烧灼、压榨或痉挛样疼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y scale,VAS)8~10分;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肌力下降.14例患者共行脊髓背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毁损术15次.结果 随访3个月-3年.6例疼痛消失,5例疼痛明显减轻,停用或少量使用镇痛剂,VAS 2~4分;3例疼痛无明显改善.所有病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DREZ毁损术对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安全有效.

    作者:陶蔚;胡永生;张晓华;李勇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椎管内原始性神经外胚瘤(附四例报告)

    目的 探讨椎管内原始性神经外胚瘤的临床特点及分型、诊断、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 4例经影像学、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椎管内原始性神经外胚瘤,并回顾相关文献,总结所报告病例.结果 3例显微镜下全切,1例大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提示中枢性原始性神经外胚瘤2例,外周性原始性神经外胚瘤2例;术后3例均给予全神经轴放疗和全身化疗,1例因经济原因术后出院后未再接受其他治疗;2例随访10个月及14个月仍生存,1例随访25个月死亡,1例随访6个月后失访.结论 椎管内原始性神经外胚瘤多见于成人;病程短;预后差;应根据病理分型制定手术后放化疗方案;CD99可作为临床上区别中枢性原始性神经外胚瘤和外周性原始性神经外胚瘤的免疫组化指标.

    作者:陈景宇;宋锦宁;孟辉;朱刚;陈志;林江凯;王宪荣;冯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椎管重建在脊髓肿瘤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

    我科2003年3月至2008年6月对椎管内肿瘤切除后采用半椎板入路加切除骨再植和全椎板切除再植成形法进行椎管重建,通过38例体会,有效维持术后脊柱的解剖生理功能,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洪泉;王立忠;殷尚炯;杜秀玉;王洪生;赵佩林;王惠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