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内-脉络膜前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七例报告)

冯九庚;洪涛;曾春辉;李东海;周东伟

关键词:脉络膜,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技巧, 回顾性分析, 诊断方法, 临床资料, 检出率, 影像, 文献, 断水
摘要:颈内-脉络膜前动脉瘤(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aneurysm,AchoA)临床少见,随着影像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检出率明显增多.我科自2002年6月至2007年12月共实行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572例,其中AchoA 7例,现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方法与显微手术技巧.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椎管内原始性神经外胚瘤(附四例报告)

    目的 探讨椎管内原始性神经外胚瘤的临床特点及分型、诊断、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 4例经影像学、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椎管内原始性神经外胚瘤,并回顾相关文献,总结所报告病例.结果 3例显微镜下全切,1例大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提示中枢性原始性神经外胚瘤2例,外周性原始性神经外胚瘤2例;术后3例均给予全神经轴放疗和全身化疗,1例因经济原因术后出院后未再接受其他治疗;2例随访10个月及14个月仍生存,1例随访25个月死亡,1例随访6个月后失访.结论 椎管内原始性神经外胚瘤多见于成人;病程短;预后差;应根据病理分型制定手术后放化疗方案;CD99可作为临床上区别中枢性原始性神经外胚瘤和外周性原始性神经外胚瘤的免疫组化指标.

    作者:陈景宇;宋锦宁;孟辉;朱刚;陈志;林江凯;王宪荣;冯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

    目的 探讨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法、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14例,年龄28~72岁,病程8个月-28年;疼痛位于下肢感觉减退和缺失区,为烧灼、压榨或痉挛样疼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y scale,VAS)8~10分;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肌力下降.14例患者共行脊髓背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毁损术15次.结果 随访3个月-3年.6例疼痛消失,5例疼痛明显减轻,停用或少量使用镇痛剂,VAS 2~4分;3例疼痛无明显改善.所有病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DREZ毁损术对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安全有效.

    作者:陶蔚;胡永生;张晓华;李勇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颅内肿瘤影像学分析的重要性

    影像学方法的恰当应用以及将影像学技术与其他新技术的融合,对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选择影像学检查时首先要对各种不同检查方法的优缺点有所了解.如CT对骨性病变(包括钙化)显示优于NRI,但后颅窝结构常常因为伪影而显示不清,且有X线暴露的潜在风险.MRI虽然成像质量优越,但费时较多,颅内有金属物时检查受限.

    作者:卢亦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八例报告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skull eosinophilic granuloma,SEG)又称朗罕细胞组织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ocytosis,LCH).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男性多发,临床上较为少见.SEG好发于额骨,其次为顶骨和枕骨[1].本文收集1995-2007年收治的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强;王洪;史彦芳;崔增学;李志红;李玉兰;刘海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弥散张量成像对胶质瘤手术风险的评估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胶质瘤手术中对于保护神经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38例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行DTI检查和神经功能评价.根据胶质瘤与其邻近部位白质纤维束的影像学关系DTI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Ⅰ类-挤压型,Ⅱ类-浸润型,Ⅲ类-破坏型.三组患者之间术前神经功能状态的差异以及三组患者之间术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的差异分别进行比较.结果Ⅰ类-挤压型14例,Ⅱ类-浸润型16例,Ⅲ类-破坏型8例.不同DTI类型患者的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之间以及小同DTI类型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能够显示胶质瘤与临近的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胶质瘤不同的生长方式,它能够帮助神经外科医生选择更加安全的手术入路和决定肿瘤切除程度.

    作者:魏大年;赛克;牟永告;张湘衡;王涤宇;谢海涛;邓星海;李怡卓;陈忠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液压脑损伤大鼠行为学和脑电图的研究

    目的 通过液压脑损伤大鼠行为学和脑电图的研究以探讨其在外伤后癫痫中的研究价值.方法 建立液压脑损伤动物模型并进行为期3个月大鼠行为学和脑电图的观察、记录.结果 液压脑损伤后50只大鼠死亡19只,存活的31只中有11只出现癫痫.癫痫的发作形式主要表现为面肌痉挛、点头样运动,其次为四肢抽搐、翻转跳起等.液压脑损伤后第2个月为癫痫发生的高峰期.癫痫发作时同期脑电图可见癫痫样放电.液压脑损伤后部分非癫痫大鼠脑电图表现为1~5导联波幅增高、频率增快.结论 液压脑损伤后癫痫动物模型与临床外伤后癫痫相似,与其他外伤后癫痫动物模型相比,更具有研究价值.

    作者:李雪峰;刘绍明;郑刚;窦彩绘;李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下丘脑错构瘤214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2008年5月北京天坛医院诊治的214例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性别: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52:1;有性早熟的115例中,男女之比为1.09:1;有癫痫的123例中男女之比为2.15:1;有痴笑样癫痫的96例中男女之比为2:1;同时表现为性早熟及癫痫的38例中男女之比为1.38:1.发病年龄:200例有症状的病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4.5个月;发病年龄≤3岁者157例,占78.5%;单纯性早熟者77例(38.5%),平均发病年龄16.5个月,<3岁者67例,占87%;表现有性早熟者115例(57.5%),平均发病年龄为17.63个月,发病<3岁者99例,占86.1%;有痴笑样癫痫者96例(48%),平均为26.14个月,<3岁者有78例,占81.3%;所有癫痫者[痴笑样癫痫和(或)癫痫大、小发作]123例(61.5%),平均发病年龄为3.81岁,≤3岁前发病者有90例,占73.2%.结论 下丘脑错构瘤多数在婴幼儿期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作者:李春德;罗世祺;马振宇;张玉琪;甲戈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开颅术后发生颅内远隔部位血肿四例报告

    颅脑手术后在手术区伴发血肿多见,但在远隔部位血肿少见.我科自2007年3月至2008年7月共进行择期手术387例,其中发生4例远隔部位血肿,现报告如下.

    作者:房晓萱;赵丛海;秦治刚;刘乃杰;李东原;于伟东;赵航;张金男;李淼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酷似颅底动脉瘤破裂的颅脑创伤诊治(附六例报告)

    我们发现部分额面部损伤致颅脑创伤病例酷似颅底动脉瘤破裂,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了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耀华;李金香;孙许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颈内-脉络膜前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七例报告)

    颈内-脉络膜前动脉瘤(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aneurysm,AchoA)临床少见,随着影像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检出率明显增多.我科自2002年6月至2007年12月共实行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572例,其中AchoA 7例,现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方法与显微手术技巧.

    作者:冯九庚;洪涛;曾春辉;李东海;周东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硬脑膜外血管瘤型脑膜瘤一例

    患者男,42岁.双下肢乏力伴行走不稳2个月余入院.偶有头晕头疼症状,无癫痫发作,昏迷等症.体检头颅外形大小无异常,脑神经检查(-),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Ⅳ+,生理反射均正常,病理征(-).影像学检查:CT示右额顶部凸向颅内高密度弧形占位病变,内含点状低密度区,边界清楚,与颅骨粘连紧密,颅骨外形无异常.MRI T1像不均一高信号占位,内见条索状低信号,与硬脑膜有宽基底附着,与周围脑组织边界清楚,脑组织受压明显.T2像见占位呈高信号,内含不均一低信号,周围脑组织未见明显水肿(图1a),T1增强可见占位下部强化较明显,侧脑室受压.术前诊断:砂砾体型脑膜瘤.

    作者:杨振兴;刘仁忠;简志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兔脑脊液经嗅觉通路回流到淋巴系统的形态学观察

    目的 在形态学上证实兔颅底蛛网膜下腔经嗅觉通路与颈部淋巴系统相通,脑脊液经此途径回流到淋巴系统.方法 采用在兔枕大池内注射Microfil 的方法,在大体和光镜下观察灌注物质的分布.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见Microfil 在枕大池、矢状窦、嗅球、筛板区域聚集分布,穿过筛板,使嗅黏膜淋巴管明显染色呈黄色,并经鼻咽部淋巴管回流到双侧颈浅和颈深淋巴管;光镜下见Microfil 沿嗅神经走行,广泛分布在嗅黏膜的淋巴管内.结论 在脑脊液与颈部淋巴系统之间存在有经颅底-筛板-嗅黏膜的嗅觉通路的解剖回流途径,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脑脊液循环的调节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海生;王东;陈业涛;刘勇刚;齐岩;李妍;孙朝晖;张秋航;王世杰;左焕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的应用解剖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圣邦;万经海;冯春国;吴跃煌;徐培坤;程宏伟;李长元;汪宇扬;吴德俊;郭致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问题与对策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并对解剖保留的面神经进行功能评价.方法 25例听神经瘤患者手术时均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全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肿瘤全切除25例(100%),无手术死亡;面神经解剖保留23例,占92%.面神经功能状态H-B分级Ⅰ、Ⅱ级19例,Ⅲ、Ⅳ级5例,Ⅴ级1例.术末刺激强度越小,术后面神经功能越好;低于0.5 mA同时面肌肌电波幅大于100 μV,面神经功能可达Ⅰ~Ⅱ级;术末刺激强度大于2 mA波幅反应不明显时,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结论 术中自发或诱发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灵活应用可明显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对其定量分析有助于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判断.

    作者:刘晓军;漆松涛;刘文;方陆雄;张国忠;王浩;郭志旺;黄广龙;孟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了72例经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表现、MRI影像学特点、术中表现及不同类型的椎管内蛛网膜囊肿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结果 根据术前的MRI影像学特点及手术中所见可将椎管内蛛网膜囊肿分为:脊髓髓内型、硬脊膜下髓外型、骑跨硬脊膜型、椎管内硬脊膜外型、椎管内外型及椎管内多发型.不同类型的椎管内蛛网膜囊肿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结论 MRI检查对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不同类型的椎管内蛛网膜囊肿采用不同的术式,对治疗结果有意义.

    作者:戚继;杨俊;王贵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蛋白质差异表达

    目的 建立分辨率高和重复性好的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并识别鉴定出其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方法 利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总蛋白质,凝胶经银染显色后,运用ImageMaster 2D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及数据库搜索鉴定部分差异蛋白质点.结果 得到了分辨率较高、重复性好的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比较分析图谱,初步对其中30个点进行了肽质指纹图分析,鉴定出一些与细胞周期调控、信号传导等有关的差异蛋白质.结论 建立了分辨率较高且重复性较好的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并识别鉴定出一些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进一步筛选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蛋白质表达数据库提供了基础.

    作者:陈委;刘志雄;李萃;肖志强;刘运生;黄俊强;武晋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磁共振脑表面成像在矢状窦旁脑膜瘤术中应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在矢状窦旁腩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本院经头颅CT及MRI诊断为矢状窦旁脑膜瘤,利用显微手术技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的22例患者;术前均运用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评估与肿瘤关系密切的脑表面回流静脉情况.术中根据成像结果有目的 地保护重要的回流静脉,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并进行随访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22例患者的术前磁共振脑表面成像中脑表面回流静脉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与静脉损伤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能在术前明确矢状窦旁脑膜瘤与脑表面回流静脉之间关系,可在术前对患者肿瘤表面脑回流静脉做出正确的评估,对脑表面重要回流静脉的保护提供了准确的影像学依据,对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及术后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祝向东;席桂发;龚向阳;陈挺;刘其昌;陈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脑肿瘤患者癫痫发作的药物治疗

    癫痫发作是脑肿瘤的常见症状之一[1-2],目前我国临床上对于这类癫痫患者如何使用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还没有明确的用药标准[3],而对于没有癫痫发作病史的脑肿瘤患者临床上也往往预防性地使用AEDs,特别是腩胶质瘤患者,由于手术不能够完全治愈肿瘤,AEDs的使用时间就会更长[4].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脑肿瘤患者的癫痫发作,以及正确合理地使用AEDs,笔者对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脑肿瘤患者AEDs应用的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孙彦辉;张俊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神经干细胞与胶质瘤微环境

    神经胶质瘤的恶性比率逐年增高,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患者因其肿瘤基因的不稳定性、细胞异质性和广泛浸润性即使接受手术、放化疗,平均生存期也只有12-15个月[1].常规的放化疗并不能杀死所有的肿瘤细胞,如胶质母细胞瘤细胞通过下调P53基因[2]和上调DNA修复酶如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3]躲避放化疗伤害.恶性胶质瘤患者迫切需要更有效的、分子水平的联合治疗方法.

    作者:李一明;卢亦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巨大脊髓圆锥血管母细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圆锥部位巨大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治进行报告,并结合文献对脊髓血管母细胞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可以是单独发生,也可以是Von Hippel-Lindau病的系列疾病之一,临床发病率低,常见症状是疼痛,MRI表现为瘤结节明显强化,周围可见异常血管流空影,多伴有空洞,DSA可显示染色的瘤结节、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可完整全切.结论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佳方法.对于有症状患者,应尽早手术,无症状患者可以定期复查MRI,如表现为肿物生长,可视为手术指证,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白吉伟;初君盛;王贵怀;杨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