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影响因子:1.10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56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 外科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0年1期文献
  • 糖皮质激素对颅内肿瘤患者围术期血糖的影响

    目的 观察颅内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和甲泼尼松对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开颅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甲泼尼松组(M组,n=20)、地塞米松组(D组,n=20)和生理盐水组(N组,n=20),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甲泼尼松1.5 mg/kg(5 ml)、地塞米松0.2 mg/kg(5 ml)或生理盐水5 ml.术中持续监测有创动脉平均压(MAP)、心率(HR)、脑电双谱指数(BIS);分别于诱导前(麻醉前基础值)、诱导后1 h、2 h、4 h、6 h及24 h时取动脉血测定血糖水平.结果 M组和D组均可使患者血糖升高,M组在用药2 h时血糖达高值(7.2±0.5)mmol/L,D组在用药4 h时血糖达高值(7.5±0.5)mmol/L,M组与N组比较在2 h、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与N组比较在4 h、6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血糖在诱导后24 h时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甲泼尼松和地寨米松均可使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糖升高,甲泼尼松血糖升高峰值时间早于地塞米松,血糖下降的时间也早于后者.

    作者:李锦;陆瑜;韩如泉;曾横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Hajdu-Cheney综合征伴发鞍结节脑膜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Hajdu-Cheney综合征又称原发性骨发育不良伴肢端溶骨症.此病非常罕见,早分别是1948年由Hajdu和Kauntze及1965年由Cheney三位放射科医生进行了个例报道~([1-12]).

    作者:甄英伟;汤劼;吴震;刘巍;张俊廷;张力伟;张玉琪;王小龙;王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后路椎板成形并突出髓核摘除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探讨单开门后路减压并突出髓核摘除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1999年8月至2008年8月,采用后路单开门减压并突出髓核摘除治疗19例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获得平均46个月(3-108个月)的随访,观察比较手术前后神经功能(JOA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18例患者术后JOA评分(14.22±1.86)分,与术前(6.72±2.4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神经功能平均改善77%.结论 后路单开门减压并突出髓核摘除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靠.

    作者:张国庆;陈伯华;西永明;马学晓;胡有谷;孟晔;戚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结节性硬化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结节性硬化引起癫痫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系统随访18-30个月,综合评估3例导航下行致痫结节切除+皮层低功率热灼术;2例皮层电极植入后,经过监测,行致痫结节切除+皮层热灼术;1例行胼胝体前段切开术的疗效.结果 癫痫发作完全消失2例(Engel Ⅰ级),偶有发作1例(Engel Ⅱ级),发作减轻3例(Engel Ⅲ级).结论 手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或者减轻结节性硬化引起的癫痫发作.

    作者:翟锋;栾国明;周健;刘兴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窦汇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根据Yasargil分型,窦汇区脑膜瘤属于后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可累及小脑幕、大脑镰、5支静脉窦(直窦、双侧横窦、上矢状窦、枕窦)的单支或多支.

    作者:吴波;刘卫东;黄光富;冯海龙;陈隆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监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监测对面神经保护的临床意义.方法 24例患者分为术中面神经监测组(12例)和术中无面神经监测组(12例),通过House-Brackmann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面神经功能状态;同时比较两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情况.结果 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面神经功能状态数据进行分析,两组术前面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监测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67%,监测组为92%.结论 面神经监测有助于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的保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杜郭佳;汪永新;朱国华;巴吐鲁呼;汪庆森;游旭;王丙乾;党木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腰池-腹腔分流术治疗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附43例报告)

    目的 分析43例腰池-腹腔分流术治疗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探讨腰池-腹腔分流术治疗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的临床进展.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视力、视野、眼底像并行腰穿测压和相关内分泌及影像学检查,根据术前视力情况进行分组同时对比术后随访资料,评价腰池-腹腔分流术治疗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的临床意义.结果 术前视力在0.1≤视力<0.5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率达86.3%,与其他组别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池-腹腔分流术治疗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有明显疗效,尤其是对于0.1≤视力<0.5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侯若武;付继第;张天明;赵景武;张家亮;邱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伴顽固性癫痫的脑肿瘤的病理分析

    目的 分析伴顽固性癫痫患者的脑肿瘤病理特点,探讨适合的手术方式.方法 在符合顽固性癫痫并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例中,回顾分析45例病理证实存在脑肿瘤的病例资料.结果 癫痫灶位于额叶8例,颞叶34例,顶枕叶3例;病理证实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35例(78%).WHO Ⅰ级36例,WHO Ⅰ~Ⅱ4例,WHO Ⅱ级5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的42例,全部生存.癫痫发作控制结果 显示Engel Ⅰ级32例(76%),Ⅱ级5例,Ⅲ级4例,Ⅳ级1例.结论 与顽固性癫痫相关的脑肿瘤是一类特殊的病理组群,手术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癫痫灶,效果满意.

    作者:遇涛;张国君;李勇杰;蔡立新;王玉平;杜薇;朴媛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颅内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讨论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证实的颅内黑色素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并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进行讨论.结果 头部CT及MRI多可见瘤周有点状或条索状卫星灶.典型的黑色素瘤MRI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该表现具有特异性.11例手术中,4例全切,6例近全切,1例多发性转移瘤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多在3-12个月内死亡,长不超过2年,平均生存期不到6个月.结论 颅内黑色素瘤发病率低,误诊率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化疗及免疫疗法仅可使部分患者受益,预后极差.

    作者:余斌;惠旭辉;周良学;毛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脑梗死灶内表皮样囊肿一例

    患者 男,62岁.因恶心、呕吐3 d,加重半天入院.患者5年前曾患脑梗死(图1).3年前复杳颅脑CT示脑梗死灶内类圆形占位.入院后颅脑CT示右颞顶区大片低密度灶内类圆形略低密度占位,较前略增大(图2).行切除术,术中见梗死灶液化区内脑膜包裹的实性肿瘤组织,供血欠丰富.术后病理:表皮样囊肿.

    作者:李若龙;王延林;刘子国;王东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皮瓣转移并部分钛板切除治疗颅骨修补术后钛板外露三例

    例1 女,32岁.2年前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2个月,因妊娠致头面部广泛皮疹,切口后缘前方(非切口位置)出现皮肤小结搔抓后破溃1个月就诊.局部破溃1 cm,钛板外露,有炎性渗出,创面瘢痕老化.

    作者:张建永;刘保华;姜宁;高明明;袁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脉络丛癌三例病理诊断探讨

    病例 例1:男,53岁.头痛、头晕伴右侧肢体活动障碍1个月.术中见左顶部皮质区有-4 cm×3 cm×2 cm大小,灰白灰红肿物.例2:男,64岁.间断性头痛伴右眼视力下降2个月.

    作者:毛高才;闫庆国;张丰;李青;邓成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小脑前下动脉瘤合并小脑脑桥角区动静脉畸形一例

    患者 男,49岁.因头痛伴意识障碍20 d来我院就诊.20 d前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后昏迷.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未行特殊处理来我院.

    作者:孟亮;陈治标;葛培林;叶应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脑肿瘤干细胞起源的探讨

    一、脑肿瘤干细胞1.脑肿瘤干细胞的发现:1997年,Bonnet和Dick~([1])率先在人类急性粒细胞自血病中发现了肿瘤干细胞,后来用干细胞培养液对恶性胶质瘤组织进行培养,得到了一群悬浮生长,能够自我更新,并且表达干细胞标记物的细胞,称之为脑肿瘤干细胞~([2-3]),在传过上千代的胶质瘤细胞株中也得到了这种细胞~([4]).

    作者:蒲珂;马丽;李少一;刘云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LRIG1过表达对神经胶质瘤细胞EGFR信号传导的抑制作用

    目的 通过检测LRIG1在胶质瘤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及LRIG1对EGFR的作用,探讨LRIG1对EGFR信号通路的抑制效应.方法 用Confocal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LRIG1质粒转染前后H4细胞中EGFR和LRIG1表达,MTT法检测LRIG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在H4细胞中LRIG1低表达,EGFR高表达,均主要为膜表达;转染LRIG1质粒后,LRIG1表达增强,EGFR表达下降;细胞的生长受抑制.结论 LRIG1主要位于胶质瘤细胞膜上,通过促进EGF受体的降解抑制其信号传导.

    作者:叶飞;王宝峰;谢蕊繁;李俊;徐同江;曾亮;毛峰;雷霆;郭东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siRNA干扰整合素α_vβ_3表达抑制脑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索特异性siRNA靶向干扰恶性胶质瘤U251细胞中INTα_vβ_3表达后对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 将INTα_vβ_3特异性siRNA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U251细胞.RT-PCR、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INTα_vβ_3蛋白表达.MTT检测干扰后细胞增殖变化.结果 INTα_vβ_3特异siRNA对U251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siRNA组、脂质体组与对照组各时间点的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细胞化学对照组和脂质体组均见INTα_vβ_3呈绿色表达,siRNA组表达降低.Western blot法和RT-PCR结果 证实转染特异siRNA后的细胞在蛋白及mRNA水平均能抑制INTα_vβ_3的表达.结论 特异性siRNA可干扰INTα_vβ_3在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的表达并抑制细胞增殖.

    作者:赵天书;王策;王雪峰;董白晶;孙庆喜;张尧;李利;刘晓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尼莫地平灌洗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流的影响

    目的 已证实尼莫地平液灌洗可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流速度的异常增高,现拟研究其对SAH所致异常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14头雄性小型实验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组和灌洗组.开颅向鞍上池注入5 ml自体股动脉血制备SAH模型,4 d后用40 ml尼莫地平稀释液(0.04 mg/ml)灌洗灌洗组蛛网膜下腔.30 min后行CT/SPECT扫描,图像经重建断层、对齐及空间标准化后于CT模板绘制感兴趣区再与对应层面SPECT图像配准计算大脑小脑比(CCR)和相对离散度(RD)以半定量描述右侧大脑半球血流量和血流分布异质性.结果 假手术组、SAH组和灌洗组CCR分别为1.988±0.346、1.382±0.192和1.503±0.107;RD分别为0.389±0.015,0.417±0.015和0.425±0.018.SAH组CCR和RD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洗组CCR和RD均与SA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尼莫地平灌洗对SAH所致的半球血流量下降及脑血流分布异质性增加无显著缓解作用.结论 尼莫地平灌洗不能缓解SAH后异常脑血流灌注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难以缓解SAH引起的脑微循环障碍有关.

    作者:王飞;殷玉华;王宇;万杰清;江基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颅内动脉瘤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目的 寻找动脉瘤患者外周血中基因表达谱特征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对120例研究者(包括60例患者和60例对照)的外周血样本进行全基因表达谱分析.提取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总RNA,然后应用BiostarH-140s基因芯片技术和GenePix Pro 3.0软件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基因表达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应用RT-PCR方法 对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 颅内动脉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8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表达下调的基因31个,表达上调的基因54个.RT-PCR结果 证实了基因芯片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论 基于患者外周血基因表达谱分析所得的差异基因,有望成为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有潜力的标记物.

    作者:翟宝进;刘欣民;王俊妨;崔刚;董俊强;常斌鸽;薛得友;焦德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前交通动脉瘤的栓塞和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栓塞和手术的风险、难度及其适应证.方法 18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治疗前分析开颅夹闭和栓寒的风险及难度,并结合患者及家属意见确定治疗方案.经翼点入路开颅夹闭58例,经颅-眶入路夹闭8例,经血管内弹簧圈栓塞120例.结果 开颅手术组术后肢体活动障碍2例,死亡3例.弹簧圈栓塞组术后肢体活动障碍2例,死亡3例,再出血1例.结论 不同患者栓塞和手术夹闭风险各异,术前风险评估是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作者:黄承光;白如林;陈怀瑞;陈菊祥;吴小军;吕立权;齐向前;孙克华;卢亦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假性动脉瘤形成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破裂后形成的假性动脉瘤的术前诊断和术中处理,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收集我院从2004年至2008年收治具备假性动脉瘤特征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术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者术前行CT、3D-CTA、DSA检查,诊断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大脑前动脉瘤6例.术前发生二次出血7例.本组均行开颅手术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2例.术后死亡1例,重度残疾1例,遗留肢体瘫痪4例.结论 假性动脉瘤术前二次出血和术中出血率高.术前、术中必须积极预防动脉瘤破裂出血,减少病死率和病残率.

    作者:孙怀宇;王运杰;佟志勇;王鹏;吴鹏飞;刘源;肖健奇;陆威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颈动脉支架术高灌注损伤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颈内动脉狭窄经过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中术后出现高灌注损伤12例和未出现高灌注损伤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高灌注损伤与高血压、糖尿病、狭窄程度、侧枝代偿情况、血压变化情况、狭窄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结果 提示狭窄程度(B=0.637;P=0.034;OR=1.891)、侧枝代偿情况(B=-1.955;P=0.021;OR=0.142)、血压变化(B=-1.818;P=0.011;OR=0.162)和血流速度的变化(B=1.278;P=0.031;OR=3.59)与高灌注损伤密切相关.结论 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高,侧枝循环代偿越差,术后血压控制不好,术后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越快,则高灌注损伤的危险就越大.

    作者:齐立;李慎茂;焦力群;缪中荣;朱凤水;凌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3D-CTA在急诊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早期脑疝中的作用

    颅内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甚至颅内血肿,血肿量大者可导致急性脑疝形成,需行急诊手术治疗.我们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对5例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合并早期脑疝患者术前行3D-CTA检查以协助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江安;鲁晓杰;张追阳;季卫阳;李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9基因表达变化与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关系

    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BAVM)中50%~68%可发生颅内出血,还有10%~15%为临床无症状的隐性出血,4年内再出血率为25%,首次出血的病死率近10%,再出血病死率13%,致残率更高~([1]).

    作者:徐宏治;陈衔城;孙安;秦智勇;顾宇翔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分析

    我院自2002年10月至2008年12月应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76例,发生术中并发症12例,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5例,女7例;年龄39~72岁,平均54岁.以突发性剧烈头痛、呕吐、颈僵起病8例,伴短暂性昏迷3例,以突发性眼睑下垂起病1例.

    作者:黄昌仁;陈礼刚;董劲虎;李定君;江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国内外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现状

    上个世纪50-60年代,临床医生认为引起重型颅脑创伤(TBI)死亡的原因是脑肿胀和颅内压增高,因此认为如果能很好地控制高颅压可改善TBI的预后.

    作者:杨树源;张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日益成熟的神经内镜技术——第五届世界神经内镜学术大会概述

    第五届世界神经内镜学术大会(5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Neuroendoscopy)于2009年5月31日至6月4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来自世界各地50个国家地区的与会代表2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作者:赵澎;桂松柏;李储忠;张亚卓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阻滞脑淋巴引流加重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脑淋巴引流途径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大鼠分为对照组、SAH组、SAH+脑淋巴引流阻滞(CLB)组.监测血气、血压和颅内压,3 d后观察脑实质局部脑血流量(rCBF),检测大脑皮层细胞凋亡、caspase-3 mRNA和caspase-3表达.结果 SAH组颅内压急剧升高,SAH+CLB组颅内压升高更显著;SAH后rCBF降低,CLB加重rCBF下降;SAH后大脑皮层有较多凋亡细胞,SAH+CLB组细胞凋亡更严重;SAH组大脑皮层caspase-3 mRNA和caspase-3表达增加,SAH+CLB组caspase-3 mRNA和caspase-3表达进一步增强.结论 脑淋巴引流途径阻滞可加重SAH继发性脑损伤,该途径在SAH时可能起到内源性保护作用.

    作者:孙保亮;王轩;程子翠;贾丽丽;杨明峰;张颜波;谢方民;曹明志;袁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ERK1/2信号途径对大鼠弥漫性脑创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目的 探讨脑创伤后ERK1/2信号调控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抑制剂U0126高、低剂量组.Marmarou's法制作弥漫性脑创伤模型.光镜下观察伤后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伤后磷酸化ERK1/2水平和Bax表达;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区部分神经细胞出现变性坏死和凋亡改变,磷酸化ERK1/2、Bax表达增高,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增多(P<0.05);U0126治疗后,脑组织形态损伤程度、磷酸化ERK1/2和Bax表达、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回降,上述变化在U0126高剂量组中更为显著.结论 脑创伤后活化的ERK1/2信号通过调控Bax表达在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赵雅宁;高俊玲;饶颖臻;张文丽;王峥;崔建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10607例颅脑创伤住院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本文抽取深圳市急性创伤数据库中颅脑外伤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索颅脑外伤的临床特征,为神经外科临床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作者:张清平;陈建良;邱建东;杨维;张福林;左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本刊对文稿附图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提高颅脑创伤疗效的思考

    提出这个题目,或许有人认为是老生常谈而多此一举.这个问题虽老,但却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对于颅脑创伤(TBI)的问题确实有不少专家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新径良策,中华神经外科等杂志也刊登了有关的调查报告和新鲜信息,这无疑对我国TBI的救治,将会有所启迪和促进.

    作者:刘泉开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