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影响因子:1.10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56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 外科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4期文献
  • 滑车神经鞘瘤二例并文献复习

    滑车神经鞘瘤发病率极低,临床少见,因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非常困难.自2004年至今,共收治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滑车神经鞘瘤患者,现报告如下,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例1男,47岁.5个月前出现进行性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及步态不稳.无神经纤维瘤家族史.查体未发现皮肤斑块,视野正常.瞳孔等大,直接及间接光反应灵敏.向右下方凝视时,患者有复视,表明右侧滑车神经麻痹.角膜反射灵敏,面部感觉正常.

    作者:窦以河;刘国华;闫志勇;胥建;孟庆海;焦迎斌;车树圣;吴泽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经额叶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丘脑胶质瘤切除术

    目的 研究经额叶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切除丘脑胶质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经额叶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切除丘脑胶质瘤20例,在冠状缝前约1.5 cm、冠状缝后不超过1 cm内分离额上沟并切除部分额中回,进入侧脑室体部.根据丘脑肿瘤主体与脉络膜裂的关系,4例在脉络膜裂的内侧纵形进入第三脑室,切除突出于第三脑室的丘脑肿瘤;16例在脉络膜裂的外侧切除丘脑肿瘤.结果 1例肿瘤切除范围小于50%,余19例切除范围大于90%;病理结果:胶质瘤Ⅱ级3例,Ⅲ级9例,Ⅳ级8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随访无癫痫发生,GOS评分:良好16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 丘脑胶质瘤的手术仍存在较大的困难,采用经额叶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切除丘脑胶质瘤,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作者:张义;庄冬晓;张海石;栾世海;夏鹰;李文纲;蒋为众;黄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脑出血开颅术与钻孔术治疗体会

    我科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采用开颅经沟裂显微手术与钻孔微创手术两种方法治疗脑出血,降低了脑出血的致残率、死亡率,现将两种方法对比分析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开颅组:共63例中,其中男42例,女21例,年龄34~69岁,多有高血压病史.破入脑室型34例,出血量40~120 ml.手术指征:血肿量大于40ml者,意识障碍在浅昏迷以上者,症状与血肿量不符可能存在活动出血者.均采用全麻插管扩大翼点入路,头皮切口起自耳屏前1 cm,自颧弓上发际内向上方呈弧形切口,骨窗取6cm×12cm不等,均弃骨瓣,于颞上沟、额下沟或侧裂进入,显微镜下顺脑沟回切开皮层约25cm或分开则裂达岛叶,直达血肿腔,脑棉贴明胶海绵附于进入道周围脑组织,牵开脑组织,吸除部分血肿,脑压下降后,镜下吸除血块,注意血肿残留,硬膜下留置引流管,颞肌下缝合硬膜,控制血压.

    作者:李智强;丁建奎;吴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小脑实质内神经纤维瘤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或斑痣性错构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发神经系统(中枢及外周)肿瘤、皮肤色素斑、血管系统及其他脏器病变[1-3].神经纤维瘤发生于小脑实质内国内外鲜见报道,我科于2009年2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振;魏祥品;钱若兵;傅先明;牛朝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为降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6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研究组)与680例未发生脑梗死的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性别、年龄、伤情(GCS评分)、颅底骨折、脑疝、感染、手术、低血压、脱水药、活血药等因素进行调查和对照分析.结果 伤情、脑疝与否、感染与否、低血压、脱水药及活血药的使用与否等因素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 伤情、脑疝与否、感染与否、低血压、脱水药的过量使用等是外伤性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活血药的使用是外伤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

    作者:陈磊;王玉海;蔡学见;王剑超;杨理坤;朱军;高泽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毛细胞黏液型星形细胞瘤(附五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毛细胞黏液型星形细胞瘤(pilomyxoid astrocytomas,PMA)是近来才被提出的一种星形细胞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特征.一些学者认为PMA是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PA)的一种变异,称之为PA的幼稚型;另一些学者认为PMA是一种独立的病变,或者是PA的不典型变异.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两者在生物学特性上有很大的差异,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划分为一个新的类型[1].国外报道PMA较多,但国内少见报道[2],笔者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6年至2008年间收治的5例PMA患者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易亚辉;耿道颖;姚振威;吴劲松;陆忠烈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胶质肉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附九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总结胶质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报道9例胶质肉瘤,综合7组文献资料针对该病的组织起源、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该病具有以下特点:(1)男女之比为2.1:1,平均年龄46岁;(2)以亚急性颅内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3)11%发生颅外转移;(4)绝大多数位于幕上大脑半球凸面,常累及2个或2个以上脑叶,以颞顶或额顶多见;(5)多数边界清楚,少数与硬脑膜、颅骨关系密切,呈均匀明显强化可误诊为脑膜瘤;(6)平均生存期一般在7 - 10个月.结论易侵犯脑膜、颅骨及发生颅外转移是其显著临床特点之一,确诊有赖于免疫组化染色,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极差.

    作者:王宏伟;刘玉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食道鼻咽腔导管在脑功能区全麻唤醒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自行研制能讲话的声门外通气装置——食道鼻咽腔导管在脑功能区手术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累及脑功能区手术患者13例,全麻诱导后置入食道鼻咽腔导管,外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术中以唤醒麻醉技术让患者清醒并可带管讲话配合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的脑功能区精确定位.结果 13例置管均顺利,通气良好,血气值正常,唤醒期带管讲话清晰、流利,脑功能区定位准确,致痫灶切除满意,无神经功能损伤.结论 食道鼻咽腔导管为一种自行研制的新型声门外通气装置,用于全麻唤醒不仅通气良好,而且带管讲话清晰,为脑功能区特别是语言区精确定位手术的麻醉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通气方式和气道管理.

    作者:蔡铁良;姚一;沈七襄;高鹏;张正迪;方赟;张小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原发性松果体区胚胎癌的诊断与治疗(附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原发性松果体区胚胎癌非常罕见,本文报道2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2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松果体区胚胎癌,术前例1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6 810 μg/L,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 - HCG)正常,例2患者血清AFP正常,β- HCG 5 260 mlU/ml.采用枕部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联合放化疗.结果 2例患者肿瘤均达到镜下全切,术后肿瘤免疫组化示例1:CK、AFP阳性;例2:CK、β- HCG阳性.经放化疗后,血清AFP/β-HCG基本正常.术后1年随访2例患者仍然存活.结论 血清AFP、β - HCG对胚胎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免疫组化指标CK、AFP、β-HCG对病理诊断有鉴别意义,该病采用手术联合放化疗的综合疗法,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肖罡;邱炳辉;方陆雄;漆松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显微手术切除脑中央区双侧巨大脑膜瘤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脑中央区双侧镰旁巨大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跨中线骨瓣、条状硬脑膜瓣、向对侧牵引上矢状窦和经单侧纵裂切除双侧肿瘤等显微手术技术,切除16例脑中央区双侧镰旁巨大脑膜瘤.结果 肿瘤均为Simpson Ⅰ级切除,术后症状较术前改善13例,与术前相同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5年,全部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能够较好地避免过度牵拉脑叶,减少功能区脑皮层和重要回流静脉的损伤,消除了上矢状窦对大脑镰的“屋檐效应”,有利于肿瘤的暴露和完全切除.

    作者:何升学;张岩松;刘宏毅;常义;刘翔;马骏;邹元杰;胡新华;杨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三叉神经痛合并根区蛛网膜粘连的病毒病因学研究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合并根区蛛网膜粘连与HSV -1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TN患者于显微血管减压术中见其三叉神经根区合并蛛网膜粘连者59例,取其蛛网膜作为实验组;未合并根区明显蛛网膜粘连的TN患者24例,取其蛛网膜作为病例对照组;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其HSV -1特异性DNA片段、特异性抗原,并以20例外伤患者蛛网膜做正常对照.结果 三组资料中DNA片段阳性率分别为:69%、58%和25%;实验组和病例对照组的DNA片段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和病例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特异性抗原阳性率分别为:51%、25%和15%,实验组病毒抗原阳性率高于病例对照组,也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V -1病毒增殖性感染可能促使TN患者三叉神经根区蛛网膜的粘连,蛛网膜组织可能是HSV -1潜伏感染的另一基地;HSV -1病毒感染可能是TN又一致病因素.

    作者:姬广福;陈剑;李刚;孙彦春;胡庆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显微外科治疗脑干囊性结核瘤一例

    患者女,14岁.因“间断性恶心及呕吐1周,加重伴气喘2d”入院.查体:呼吸频率30次/分,血氧饱和度100%,心率120次/分,无咳嗽及发热.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MRI:延髓背侧可见卵圆形稍长T1及稍长T2囊性病变;增强后见病变为两囊,二者相连且边界清晰,周边呈环状强化,大小约2.2cm×1.8cm×1.6cm(图1).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延髓背侧囊性占位性病变,性质不明,拟行探查术.手术取枕部正中入路,术中见病变位于延髓背侧,呈灰白色,囊性,质地软,界限清楚,血运丰富,肿瘤大部分与延髓粘连,显微镜下分离病变后,穿刺抽出2ml浓汁样液体后病变缩小,分离肿瘤与延髓下方粘连较紧处,终将病变全切.

    作者:于金录;曲丽梅;李叶;黄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鞍区巨大动脉瘤误诊为脊索瘤一例

    患者男,73岁.3年前因间断性头痛行MRI检查诊断为鞍区脊索瘤,而后行伽玛刀治疗.3年来头痛无明显缓解.4个月前症状加重并出现复视.查体:双眼视力及视野粗侧正常,右眼外展受限,右眼睑下垂.MRI平扫示鞍内、鞍上及蝶窦内不规则形肿块影,大小约3.5 cm×4.2 cm ×3.8 cm.T1WI及T2WI呈混杂信号,但均以等信号为主;垂体柄左移,双侧海绵窦受侵(图1a,b).CT平扫示蝶鞍骨质破坏(图1c).入院后诊断为鞍区脊索瘤,未行增强MRI或CT检查.

    作者:杨偲;崔建礼;曲丽梅;李叶;于金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颈椎板切除术后颈椎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Sir Victor Horsley于1887年第一次进行颈椎椎板切除术,用于颈髓肿瘤的切除.椎板切除术包括椎板、棘突及相应的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黄韧带等后方约束性张力带的切除.由于破坏后部结构,引起骨及韧带缺陷和神经肌肉不平衡,可能引起颈椎生物力学改变,出现弧度与活动的变化,甚至出现颈椎不稳及畸形.

    作者:林国中;王振宇;马长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常见并发症与对策

    1893年,Mikulicz将玻璃管插入侧脑室,另一端置于皮下,这是早的永久性分流管,术后患者头围明显缩小[1].到上世纪70年代,脑室-腹腔分流术已成为治疗脑积水的常用手段.随着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的普及,分流手术并发症逐渐增多,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术后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作者:宋明;战祥新;吴斌;张亚卓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人脑干胶质瘤N-cadherin、E-cadherin及β-catenin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神经-钙粘素(N - cadherin)、上皮-钙粘素(E- cadherin)及相关因子β-连环蛋白(β- catenin)在高、低级别人脑干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RT - PCR法检测不同级别脑干胶质瘤N- cadherin、E- cadherin及β- catenin的表达.结果 N - cadherin蛋白在高、低级别脑干胶质瘤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NA的表达在脑干胶质瘤中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增高,高、低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711,P<0.05);E - cadherin蛋白和mRNA在高、低级别脑干胶质瘤中均表达缺失或减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β - catenin蛋白的表达在脑干胶质瘤中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增高,高、低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NA的表达在脑干各级别胶质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 - cadherin转录水平的过度表达及β- catenin蛋白水平的过度表达可能与人脑干胶质瘤的恶性进展有关,而E - cadherin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下调可能与此无关.

    作者:马俊艳;武文浩;田永吉;历俊华;李德志;郝淑煜;阴鲁鑫;张力伟;万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手术切除创伤性脑膜中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 traumatic pseudoaneurysm,TPA)占颅内动脉瘤的比例不到1%[1].创伤性脑膜中动脉假性动脉瘤更是少见,脑膜中动脉TPA破裂导致的硬膜下及脑内血肿则极为罕见.近期我们成功治疗1例创伤性脑膜中动脉假性动脉瘤迟发破裂导致的脑内血肿患者,一期完成了脑内血肿清除及脑膜中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手术,报告如下.

    作者:吴晓华;鲍翔;单国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时间窗的临床评价

    目的 评价不同时间窗内对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探讨早期血管内治疗能否改善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例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至发病时间不同分为3组:A组在出血后24h内进行治疗;B组在手术至出血时间为24 h-3d进行治疗;C组在3d后进行治疗.比较分析各组患者预后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再出血、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结果早期及超早期治疗组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延期治疗组(P<0.01);延期治疗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程度严重,持续时间长,早期治疗组次之,而在24h内得到治疗的患者,脑血管痉挛可以控制在较低水平,持续时间亦明显缩短;无论轻型或重型患者,早期治疗组预后评分均显著高于延期治疗组.结论 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明显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张洪涛;吴鑫;陈永安;崔广强;潘树茂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脑出血内、外科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比较内、外科两种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所有已发表的脑出血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 (1)共纳入13个符合要求的RCT研究,包括脑出血患者2 842例.(2) Meta分析结果显示脑出血内、外科治疗患者死亡率OR合并值在发病后1个月为0.73 (0.48,1.1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发病3- 12个月后OR合并值为0.77(0.64,0.91),外科治疗组明显优于内科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发病3个月以后,患者生活依赖的OR合并值为0.84(0.39,1.8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发病6-12个月后,外科治疗组患者生活能力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OR值为0.63(0.41,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科手术远期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能显著提高脑出血患者存活率,并有效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王宏勤;许世辉;刘晓东;范益民;郝解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夹闭术与血管内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的比较

    目的 回顾性分析破裂性宽颈动脉瘤夹闭术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确诊的143例破裂性宽颈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夹闭术(83例)和血管内治疗(60例),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出院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改良Rankin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治疗组较夹闭术组复发率高,但并发症少,患者预后好.结论 血管内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患者有着更好的生存质量.

    作者:孟雷;栾立明;许尚臣;赵光宇;庞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神经电生理监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实施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术中按动脉瘤部位监测体感诱发电位(S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观察术中监测的变化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结果 术后恢复良好20例,短暂性偏瘫1例,永久性偏瘫1例,其中SSEP变化8例,BAEP变化1例,VEP变化1例.其中8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发现不同原因导致的脑组织缺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严重医源性神经功能损伤;2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指导下改变治疗方案,降低原治疗方案风险;1例通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患者条件进行重新评估,避免了放弃介入治疗方案,使介入治疗取得成功.结论 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大限度地减少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的缺血性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肖玉强;王玉春;孙希明;彭玲波;唐海涛;陈岩;付振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颅内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目的 分析颅内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16例颅内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3例采用单支架或双支架置入术,9例应用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技术,3例使用球囊或弹簧圈辅助下球囊载瘤动脉闭塞术,1例使用单纯弹簧圈动脉瘤栓塞术.结果 16例中,动脉瘤完全闭塞9例(包括载瘤动脉闭塞病例),次全闭塞3例,不全闭塞4例(包括支架植入病例).随访6个月-3年,除早期1例死亡外,GOS结果评定:Ⅰ级8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8例随访时脑血管造影,7例未见复发,1例瘤颈再通,正在随访.结论 根据颅内夹层动脉瘤的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特点,选择不同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是治疗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李巧玉;陆陪松;湛利平;王鹏;张焱;陆新宇;陈波;于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重视脑积水的临床诊治与转化研究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从新生儿到老年人均可见发病.由于脑积水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十分复杂,神经外科及相关学科医生对脑积水的认识分歧较大,从而采取了不必要或错误的治疗方式,带来了较多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在部分专科医生的认识中还存在脑积水手术简单容易的误区,也容易导致一些本可避免的手术并发症发生.

    作者:冯华;孟辉;陈志;钱忠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国际和日本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指南解读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iNPH)是以步态不稳、痴呆和尿失禁为典型表现的综合征,以老年人多见,伴随脑室扩大.患者的症状可通过分流手术得到改善,但是术前诊断并非容易且分流术后并发症也并非少见.日本神经外科学会于2004年发表了日文版的iNPH诊治指南,国际iNPH指南(international guidelines,简称:国际指南)于2005年发表,2008年日本神经外科学会发表了英文版的iNPH指南(japanese guidelines,简称:日本指南).国际指南和日本指南在iNPH的分类、年龄、神经影像所见、CSF引流试验、诊断标准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iNPH的国际指南和日本指南解读如下.

    作者:梁玉敏;丁圣豪;吴海波;高国一;江基尧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磁共振相位电影对比法在内镜下导水管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相位电影对比成像法在内镜下导水管成形术治疗导水管梗阻性脑积水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3例诊断为导水管梗阻性脑积水的患者,术前常规采用磁共振相位电影对比法进一步确诊;手术采用电子软性神经内镜下导水管成形术,术中对导水管阻塞程度进行评估.术后1周及随访均采用磁共振相位电影对比法复查来测量导水管脑脊液流速流量以确定导水管是否开通.结果 23例术前磁共振相位电影对比法未见导水管脑脊液流动患者,术中见导水管完全闭塞或直径小于1 mm2;23例患者成形术均获成功,导水管扩张平均在4 mm左右,术后1周电影成像检查导水管平均流速为(4.74±1.77) cm/s,在随访期间,2例再次出现颅高压症状的患者,电影成像显示导水管未见脑脊液流动,二次内镜下探查见导水管重新闭塞.结论 磁共振相位电影对比法通过测量导水管内脑脊液流速流量来精确判断导水管开通情况,可以作为导水管梗阻性脑积水术前诊断及导水管成形术后疗效判断及随访的重要工具.

    作者:郑佳平;陈国强;肖庆;梁晖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微创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基础与临床应用

    目的 探索脑积水脑室-腹腔(V -P)分流术的改进方法,以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方法 解剖研究尸体大网膜成人16例、儿童12例,普外腹腔镜手术中观测大网膜下缘位置.95例脑积水患者脑室端CT定位确定穿刺点和深度,在腹腔镜和特制微创腹腔穿刺置管器协助下行左下腹穿刺将分流管腹腔端置于盆腔无大网膜区.结果 成人尸体大网膜上腹型和中腹型占81.3%;儿童无下腹型.临床病例随访3-45个月,Salmon's分级,有效率95.7%,并发症9例(9.5%):感染3例、梗阻5例、不明原因气颅1例.结论 微创V-P分流术治疗脑积水临床疗效满意度高,实用性强.

    作者:马班友;吴志峰;胡卫星;顾培元;魏栋;李立新;管蔚;苗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及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外伤性脑积水合并颅骨缺损是脑外伤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约有10%的去骨瓣重型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4月采用脑室-腹腔(V -P)分流同时行颅骨修补术治疗此类患者10例,其中发生硬膜外血肿3例,经及时处理后痊愈.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晓军;卞杰勇;于涛;路阳;周林强;石磊;周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颅脑外伤后同期行自体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32例

    交通性脑积水合并颅骨缺损是颅脑外伤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7% ~29%[1].我院于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外伤性颅骨缺损并脑积水患者32例,同期行自体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V -P)分流术.术后脑积水改善,颅形外观复原,现报告如下.

    作者:支文勇;赵富文;褚荣涛;黄炜;程序曲;孙成法;金科;姜华;张志越;邵国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细孔钻颅脑室外引流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一、资料与方法我科1996 - 2010年间共实施细孔钻颅脑室外引流术386例,其中男245例,女141例,年龄11~82岁,平均62岁.脑室出血297例,其中原发生脑室出血66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23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89例,其中怀疑动脉瘤出血31例,怀疑动静脉畸形出血12例.术前GCS评分:3~5分97例,6~8分207例,9分以上82例.均行头颅CT检查,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脑室内积血,第Ⅲ、Ⅳ脑室有铸型183例.采用直径4mm的骨钻钻头,3.5mm直径的硅胶引流管,防返流调控无菌引流器.

    作者:王清波;谢波;谢沛建;王艳和;曹泽成;张传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可调压式分流管在脑积水分流术中的应用

    脑积水为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手术仍是脑积水的主要治疗方法,脑室-腹腔分流术是目前常用的治疗脑积水的手术方式.该手术虽操作简单,但常常会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而导致手术失败.其中由于引流管阀门压力选择不当而引发的引流相关问题不占少数,因此术前对引流管的选择是神经外科医生遇到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我科自2007年10月至2010年6月,应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脑积水1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春阳;侯晓峰;孙建营;张安龙;赵立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可调压分流管治疗颅内静脉异常回流所致高颅压性脑积水

    目的 探讨可调压分流管治疗先天性颅内静脉回流异常所致脑积水的应用价值.方法 2例男性患儿行CT、MRI提示脑室系统扩张,MRV及DSA检查发现颅内静脉窦广泛闭塞.腰穿压力显著升高.手术均采用强生可调压分流管行脑室-腹腔体外可调压分流术治疗.结果 2例患者术中均将分流阀压力设定为200 mmH2O,术后逐步调低,调低至180 mmH2O均出现不同程度低颅压症状,调高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术后智力及运动功能显著提高,复查CT提示脑室减小.结论 先天性颅内静脉异常回流导致的高颅压性脑积水非常少见,治疗经验甚少.可调压分流显然是治疗颅内静脉回流导致高颅压性脑积水一种佳治疗方法,对压力调节,需通过较长时间多次调节来逐步达到一个合适的个体压力.

    作者:郑佳平;陈国强;肖庆;梁晖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分流管腹腔端无需特殊处理

    目的 前瞻性探讨脑室-腹腔(V -P)分流术后分流管腹腔端位置的动态变化,确定腹腔端的简单、有效处置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采用V-P分流术治疗的40例脑积水患者,脑室端均采用额角穿刺,腹腔端采用剑突下4 cm正中切口,腹膜切开3 mm后将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腹腔内.术后第1、3和7天常规复查头颅CT,同时行腹部平片确定腹腔端分流管位置.结果 CT显示40例均分流效果良好.腹部平片显示术后第1天分流管腹腔端位于盆腔31例,下腹腔5例;术后第3天和第7天分流管腹腔端位于盆腔内分别为35和39例.1例术后第5天发生对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家属放弃手术自动出院;余患者平均于术后(11±4)d出院.1例术后1年发生腹腔端感染,控制感染后改行脑室-心房(V -A)分流术;余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2年,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剑突下正中小切口,可减少手术创伤并缩短手术时间,获得良好的分流效果;分流管腹腔端处置的方法简单、实用,分流管腹腔端绝大多数在术后1d内降入盆腔内,无需特殊固定和处理.

    作者:梁玉敏;高国一;包映晖;丁圣豪;潘耀华;吴海波;陈磊;江基尧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附32例报告)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脑室-腹腔分流术,该方法有较多的手术并发症已被大家所公认.随着神经内镜在临床的应用逐渐普及,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已成为治疗脑积水,尤其用于非交通性脑积水常见的神经内镜操作技术.我科于2004年12月至今采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吉祥;吴锋;任洪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脑积水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治疗体会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116例脑积水患者,其中交通性脑积水85例,梗阻性脑积水29例,特发性脑积水2例.术后并发症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12~60岁,平均40岁.患者术前均行颅脑CT、MRI检查,其中98例行腰椎穿刺测压力,正常压力脑积水15例.

    作者:张广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软性内镜下个性化手术治疗第四脑室流出道梗阻

    目的 总结软性神经内镜下个性化手术治疗第四脑室流出道梗阻的指证、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应用软性神经内镜个性化手术治疗第四脑室流出道梗阻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纯第四脑室正中孔造瘘9例,第四脑室正中孔造瘘加第三脑室底造瘘5例,导水管成形加第三脑室底造瘘5例,导水管成形加第四脑室正中孔造瘘2例,单纯第三脑室底造瘘11例.术后脑脊液电影检查显示导水管区脑脊液流动良好26例,枕大孔区第四脑室正中孔脑脊液流动良好10例,第三脑室底瘘口脑脊液流动良好15例,脑脊液电影检查结果不满意但临床症状缓解者2例,术后仍有高颅压表现者5例,其中2例经脑脊液外引流数日后缓解,3例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所有患者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 软性内镜下可以经额部锁孔导水管入路对第四脑室流出道梗阻进行个性化手术治疗,使部分患者恢复正常脑脊液循环,摆脱分流依赖,但应严格选择手术指证.

    作者:肖庆;陈国强;郑佳平;武晋廷;梁晖;左焕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去铁敏对大鼠脑室出血后慢性脑积水与脑组织Wnt1、Wnt3a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去铁敏对大鼠脑室出血(IVH)后脑积水的干预效果及脑组织Wnt1、Wnt3a的表达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1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性IVH组、IVH组及IVH加去铁敏组.采用脑室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大鼠模型,于术后1d、7d及28 d处死大鼠,观察脑积水的发生率和脑组织中Wnt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组、假性IVH组未见脑积水发生,IVH组28 d脑积水发生率80% (12/15),显著高于IVH加去铁敏组28 d脑积水发生率20% (3/15).IVH后Wnt1、Wnt3amRNA及蛋白表达在7d及28 d均显著高于假性IVH组,而去铁敏治疗组Wnt1、WnGa mRNA及蛋白表达在28 d较IVH组均显著降低.结论 去铁敏治疗可降低大鼠IVH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Wnt信号通路参与了IVH后脑积水发生及去铁敏干预机制.

    作者:袁轶恺;陈志;林江凯;朱刚;钱忠明;冯华;孟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脑室-腹腔分流管移位至心脏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罕见的脑室-腹腔分流管移位至心脏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并发症.方法 分析2例脑室-腹腔分流管移位至心脏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预防及诊治进行讨论.结果 通过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手术顺利拔除了移位的分流管,术中及术后患者病情平稳.结论首次在国内报道了脑室-腹腔分流管移位至心脏的病例;在脑室-腹腔分流术中注意通条打皮下隧道时不宜过深或过浅,通条头部不宜过尖;术后出现异常应复查头部CT、胸片及腹片;直接从头部原切口处切开拔除分流管是简单、可行、安全的手术方式.

    作者:韦拳堂;彭玉平;漆松涛;李伟光;曾浩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