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4-1293
  • 国内刊号:11-5654/R
  • 影响因子:0.63
  • 创刊:200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946
  • 全年订价:9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皮肤病与性病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09年3期文献
  • 肺结核合并寻常狼疮1例

    寻常狼疮是由结核杆菌所致的慢性皮肤病,临床上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留下损毁性疤痕.自有效的抗结核药物问世后,此类病人较少见.现报告1例.

    作者:刘汉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13岁.主因面部、手足点状色素沉着斑10年,于2008年7月5日来我院就诊.患儿3岁开始面部皮肤出现点状黑褐色色素沉着斑,从几个逐渐增多至难以计数.皮疹亦累积口唇及手足,无疼痛及瘙痒.10岁时出现阵发性腹痛,大便带血,经检查有一肿物脱出肛门,挤压后可回缩.在当地医院诊断肠道息肉并行手术切除.

    作者:吕静;薛梅;谭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经典型Kaposi肉瘤1例

    Kaposi肉瘤在我国主要散发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内地报道较少.我科近期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主因双足背、足跖深褐色皮疹18年加重2年就诊.患者18年前右足跖内侧缘出现1cm大小的深褐色皮疹,无明显自觉症状.于当地就诊,未明确诊断,建议冷冻治疗,患者拒绝.3年前左足底出现类似损害,近2年皮疹明显增多,左手小指背也出现类似皮损,双足背、踝部出现浮肿,午休后稍缓解.患者嗜用小刀削皮损,部分皮损刀削后有缩小倾向.

    作者:王琳;刘静;张广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鲍温样丘疹病合并尖锐湿疣1例

    鲍温样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BP)合并尖锐湿疣(condylomata acuminate,CA)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单纯使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多发BP合并CA的病例更少.笔者诊治1例,单独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原;李文红;陈达灿;李清;何雯;翁翊;禢国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硬化性黏液水肿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52岁.主因全身泛发皮疹、瘙痒伴皮肤发硬1年余,于2007年11月16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年前发现双肩部起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疹,逐渐蔓延至面部、背部和四肢,融合成片,触之坚硬.同时伴有双手指关节肿胀不能紧握,张口受限.发病来无发热、关节痛等症状.既往体健,否认家族史.

    作者:王俊慧;刘瓦利;崔炳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颜面部泛发性单纯疱疹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33岁.因面部散在红斑、丘疱疹4天就诊.4天前患者左眉头部出现3处红斑、丘疹,约绿豆大小,间断有疼痛感,此后陆续在左鼻梁部、左鼻唇沟部、上唇中部、左额部、左颧部、两下颌角部出现类似皮损.

    作者:张瑞峰;冉玉平;代亚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自制中药痤疮饮治疗炎症性痤疮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IL-8及TNF-α水平影响

    目的 初步讨论痤疮饮对炎症性痤疮的疗效和对细胞因子IL-8、TNF-α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服用痤疮饮前后炎症性痤疮患者及正常健康人的血清IL-8、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服用痤疮饮有效率为62.5%,治疗后血清IL-8、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痤疮饮可降低炎症性痤疮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

    作者:张晓东;于清宏;张庆瑞;黄河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卤米松乳膏联合夫西地酸乳膏治疗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比较卤米松乳膏联合夫西地酸乳膏与单独使用卤米松乳膏治疗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交替使用卤米松乳膏和夫西地酸乳膏,2次/d,每次用药间隔大于2h; 对照组单独使用卤米松乳膏,2次/d.连续用药2周.结果 治疗组63例,治愈率50.8%,有效率90.5%;对照组60例,治愈率35.0%,有效率66.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交替使用卤米松乳膏和夫西地酸乳膏治疗亚急性或慢性湿疹效果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李敏;付丹丹;郭金梅;刘冬;李素娟;田中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瘢痕疙瘩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外用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5例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成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组(A组)和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组(B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1、2、3个月进行症状评分,观察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在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症状积分和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3个月后两组的症状积分和临床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优于A组:治疗结束时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瘢痕疙瘩安全有效.

    作者:杨顶权;白彦萍;宋佩华;张立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性病门诊生殖器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致病菌和药敏检测分析

    目的 了解性病门诊生殖器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致病菌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收集疑似病例,通过真菌学确诊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菌种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168例疑似患者共分离培养出念珠菌46株(白念珠菌44株占95.6%、克柔念珠菌1株、光滑念珠菌1株):配偶/性伴患病、广谱抗菌素的应用等与本病相关;对抗真菌药的敏感性分别为酮康唑(KCZ)97.7%、伊曲康唑(ICZ)84.1%、特比萘芬(TBF)63.6%、两性霉素B(AMB)88.6%、咪康唑(MCZ)93.2%、氟康唑(FCZ)95.5%、5-氟胞嘧啶(5-FC)90.9%;ICZ和KCZ对FCZ耐药株的低抑菌浓度(MIC)值偏高.结论 配偶/性伴患病是主要的易感因素;致病菌以白念珠菌为主,唑类药物存在交叉耐药倾向.

    作者:吴玮;连石;姜树林;刘英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斑秃患者临床特征分析研究

    目的 调查斑秃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影响斑秃病情轻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和预后判定提供依据.方法 制作斑秃患者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表,通过对患者问诊填写相关项目,总结分析斑秃的临床特征,评价斑秃病情轻重的相关因素.结果 283例斑秃患者入组,男性135例(47.70%),女性148例(52.30%),男女比例1:1.10.发病年龄为9个月~74岁,中位数为29岁.29例S3~S4型斑秃、19例全秃、13例普秃定义为重型斑秃.重型斑秃患者较轻型斑秃患者发病年龄小、首发病情重、复发率高、多伴有家族史(P<0.01).结论 发病年龄小、首发病情严重、有斑秃家族史是重型斑秃的重要临床特征,可作为斑秃预后的评价指针之一.

    作者:郭红卫;杨希川;钟白玉;杨韶燕;刘宝珩;邓军;郝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掌跖脓疱病伴胸肋关节炎1例

    患者,男,32岁,前胸壁疼痛6个月,双手足发疹4个月.查体见双手足红斑和小脓疱,伴前胸壁肿胀压痛及腰骶部压痛.高频超声及CT示第1胸肋关节炎和骶髂关节炎.诊断为掌跖脓疱病伴胸肋关节炎.

    作者:屈丽娜;邵娟;张福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阴道加德纳菌生物学分型、药敏和感染途径的研究

    目的 了解兰州地区阴道加德纳菌(GV)的生物学分型、药敏和感染途径.方法 根据Briselden方法对GV进行生物学分型和传播途径研究,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细菌性阴道炎组(BV组)GV检出率51.8%,对照组(NBV组)GV检出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检出6种生物型,两组生物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GV敏感的药物为:克林霉素、罗红霉素、四环素和甲硝唑.配偶间与自身不同部位检出同型菌株的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V的不同生物型与BV发病有关,GV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对常用药物敏感性不高.

    作者:李文竹;涂晨;王小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户外运动与皮肤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本文论述了紫外线的照射剂量与皮肤癌发病的关系及紫外线的防护措施,以期为户外运动人群采取紫外线防护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作者:白鹏;邓列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青春期后痤疮流行病学研究回顾

    本文就近年青春期后痤疮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综述,总结青春期后痤疮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可能的发病机理.

    作者:韩烨;王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药疹发病机理研究的几个热点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和EB病毒在药疹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由于部分患者只能检测到显著升高的IgG抗体,因此潜伏病毒感染可能更重要.T细胞可直接识别药物非肽类抗原,药物特异性CD4+T细胞可损伤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导致药疹发生.红斑或斑丘疹性药疹的浸润细胞为CD4+T细胞,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却以CD8+T细胞为主.细胞因子、粘附分子是药疹中的毒性因子,尤其是IFN-γ、TNF-α、IL-5和嗜酸性粒细胞活性趋化因子.广泛的KC凋亡是多形性红斑型药疹(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和TEN主要组织学特征,是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ⅣIg)治疗的主要机理之一.药物代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在药疹患者中有多态性.

    作者:艾哈迈德;郑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下唇鳞状细胞癌即时唇再造术护理体会

    皮肤鳞状细胞癌属恶性肿瘤,可发生转移,下唇鳞状细胞癌转移的发生率为10%~15%[1].我科于2006年3月10日收治1例下唇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下唇皮损扩大切除双侧鼻唇沟及颊组织瓣修复加全厚皮片移植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杨洪兵;郑霞;周萍;艾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银屑病的发病特点与中医学肝的生理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银屑病的发病特点与中医学脏腑辨证理论中肝的生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300例银屑病患者的发病与疾病复发或加重因素、皮损发作时自觉症状、皮肤损害的临床体征和临床诊断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上呼吸道感染、精神性因素、春季是发病与疾病复发或加重的主要原因;皮损发作时患者的自觉症状首位是瘙痒难忍,其次是鳞屑层出不穷;银屑病皮损分布的主要部位是四肢伸侧、头皮和腰背部;在疾病动态进展过程中,西医各l临床类型之间或中医各证型之间可能出现转化.结论 通过以银屑病的临床发病特点作为探索门径,我们提出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与中医学肝的生理功能的异常关系密切,为进一步提高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金力;姜燕生;马一兵;娄卫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皮肤性病学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的探索

    目的 分析皮肤性病学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以总结经验指导教学.方法 随机选取参与皮肤科多媒体网络教学的5名教师和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汇总师生的评价,分析教学情况.结果 问卷回收率100%,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调查教师达80%,学生达90%,所有教师和8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结论 多媒体网络教学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有益,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作者:夏永华;郭金梅;李素娟;李敏;李占国;田中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耳部鳞癌切除残耳修复1例

    79岁老年男性,左耳廓皮肤反复破溃1年,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诊断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手术切除局部病灶后行残耳修复术,术后残耳外观满意,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和转移.

    作者:张斌;刘积东;苏明瑛;李乔;朱英华;占城;史月君;王文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及转移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皮肤肿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病理检查确诊的31例皮肤肿瘤患者(基底细胞癌14例,鳞状细胞癌11例,皮脂腺癌1例,汗腺癌1例,上皮样肉瘤1例,皮肤转移性腺癌3例),给予血啉甲醚5mg/kg静滴,24h、48h、72h后行632.8nm激光照射.能量密度(648.42±16.45)J/cm2.4周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 3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率74.20%(23/31),部分缓解率12.90%(4/31),总有效率87.10%,无效率12.90%(4/31).完全缓解患者随访19个月以上,1年后复发率26.09%(6/2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13.2个月,再次给予光动力治疗后完全缓解.所有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桂芳;冉兵;孙海;陈洁;周小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2009年国内·国际会议消息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本刊关于文稿中基金项目标注的说明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