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主因颜面斑块1年,于2009年4月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前额、面颊、鼻部、口周出现肿胀性暗红色斑块,无痛痒感,皮损逐渐扩大变硬,面部、双手背及前臂皮肤轻微碰撞后出现紫斑,并伴声音嘶哑,吞咽网难,伸舌受限.患者近3年有心慌、乏力、下肢浮肿,且症状进行性加重.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患者半坐卧位,慢性病容,张口伸舌受限,舌体偏大有齿痕.
作者:王为平;付宏伟;赵爱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因左足小趾末端肿块伴疼痛3年,于2009年8月来我科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足小趾甲下皮肤出现结节,伴有疼痛及触压痛,未予处理.3年来,甲下结节逐渐增大,隆起,趾甲变薄,萎缩,逐渐消失,皮损触压痛加剧并影响穿鞋、行走,遂来我院诊治.既往体健,无其他系统性疾病史.否认家族遗传及传染病史.家族内亦无相似病例.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发育正常.
作者:单士军;刘全忠;傅志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临床资料患儿,女,4岁.主因颈前皮疹1年,于2009年8月19日就诊我科.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冈发现颈前下方一淡红色黄豆粒大小的丘疹,皮损未见明显增大隆起,无痛痒等自觉症状.曾在外院行激光治疗导致皮损破溃.患儿平素体健,家族成员无类似病史.全身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张巍;王雷;王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2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试验组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2次/d,同时采用NB-UVB照射,对照组仅采用NB-UVB照射,疗程均为8周.结果 8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1.30%和65.22%;治愈率分别为63.04%和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PASI评分和DLQ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仅6例出现局部轻度的刺激反应.结论 他克莫司软膏联合NB-UVB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忠永;邱会芬;张建明;杨磊;张玉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液氮冷冻、二氧化碳(CO2)激光和微波三种物理治疗方法对化脓性肉芽肿的治疗效果及术后瘢痕情况.方法 将218例化脓性肉芽肿患者分为三组,分别用液氮冷冻、CO2激光、微波进行治疗并观察各组疗效.结果 三种方法治疗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液氮冷冻组与CO2激光组、微波组在一次性治愈率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微波组瘢痕轻,激光组重((R):CO2激光组>液氮冷冻组>微波组).结论 本组实验三种物理治疗方法对化脓性肉芽肿疗效均良好,一次性治愈率CO2激光和微波优于液氮冷冻;微波治疗对组织损伤较小,瘢痕形成较轻.
作者:周海露;陈菊萍;陈初文;李燕华;陆沪扬;姜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Sweet综合征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进一步认识本病并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本院69例诊断为Sweet综合征患者的一般资料、皮疹情况、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检查情况,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69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6:1,41~60岁多见.20例有实验室指标,白细胞升高9例(45.0%).69例患者皮损组织病理均表现为真皮内中性粒细胞浸润,2例(2.9%)患者表皮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6例(8.7%)患者皮下组织有中性粒细胞浸润,69例患者均无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表现.结论 69例Sweet综合征男女发病率基本一致,其皮损中中性粒细胞不仅浸润真皮层,还可累及表皮及皮下组织.
作者:毛玉洁;陈明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梅毒螺旋体IgM(TP-IgM)检测在先天梅毒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215例初诊儿童的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并与其临床资料作比较分析.结果 梅毒血清学阳性率8.81%(107/1215),其中梅毒螺旋体IgM阳性率6.42%(78/1215).107例梅毒血清学阳性患儿后确诊为先天梅毒92例,TP-IgM阳性与先天梅毒确诊符合率为100%.结论 血清梅毒螺旋体IgM是诊断婴幼儿先天梅毒有价值的梅毒血清学指标,对鉴别先天梅毒和被动梅毒血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汤建萍;张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牛长因子(bFGF)在银屑病患者皮损血管生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VEGF、bFGF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皮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VEGF、bFGF的表达及MVD)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VEGF与bFGF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VEGF及bFGF可能引起银屑病患者皮损处血管增生,VEGF与bFGF在银屑病微血管增生过程中发挥正性调节作用且具有协同促进性.
作者:杨海龙;栗玉珍;党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男,40岁.因双颧部褐色斑块3月就诊.患者于3月前发现双颧部出现褐色斑块,在外院诊断为黄褐斑,但治疗无效.患者于1年前有明确染发史,无其他漂白性化妆品或药物治疗史,无尿液变色及系统性疾病病史.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局灶性胶原肿胀,呈黄褐色.诊断为染发剂所致外源性褐黄病.
作者:王雷;张海龙;高天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本文从发病机制的研究、临床生物标签与早期诊断、治疗靶位与药物开发几个方面对近年来蛋白组学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迪;郝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皮肤外科学是皮肤病治疗学的一门亚分支学科.本文就皮肤外科学国内外的发展史、治疗范畴和手段及其与皮肤科学、整形外科学和美容外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行了介绍.
作者:康旭;李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关节病型银屑病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其治疗借鉴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脊椎关节炎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抗风湿性药物效果不明显,且没有证据表明这类药能阻止其进展.尽管抗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制剂对缓解症状和X光影像学的改变有作用,但由于价格昂贵而不能用于所有患者.为使治疗标准化、合理化,欧美国家的风湿病学会和国际银屑病和关节病型银屑病研究和评估小组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指南.本文分析比较了这些不同指南的优缺点.
作者:李承新;刘博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Reiter病又称尿道-眼-滑膜综合征,由德国医师Reiter于1916年首先报告,其特征为非化脓性关节炎、尿道炎、结膜炎及皮肤黏膜病变,常伴发于尿道感染后或腹泻后[1].本病临床较少见,病因不明.我科于2009年1月收治1例Reiter病患者,经21天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王聪敏;李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血瘀型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 77例血瘀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桂枝茯苓丸加味,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及维生素E,两组均外涂氢醌霜.治疗3月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及临床症状积分.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34.14%,有效率87.70%,对照组治愈率11.11%,有效率55.5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一氧化氮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桂枝侠苓丸加味能调节一氧化氮水平,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形成,从而起到消除和减轻黄褐斑的作用.
作者:郑永平;陈高飞;王海棠;孟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皮肤病学是一门具有专科特色、病种繁杂且以形态学为主要表现、专业性较强的临床学科,见习教学一直是临床皮肤科医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关系到下一步皮肤科实习和临床工作的开展.笔者在总结以往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图库展示结合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法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皮肤科的临床见习教学工作质量提供参考.
作者:翟志芳;阎衡;杨希川;郝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35岁女性患者,左侧小阴唇淡红色斑块伴瘙痒2年,小阴唇左侧较右侧肥大,9个月前皮损处病理诊断为外阴营养不良伴表皮中度不典型增生.行楔形切口手术彻底切除皮损,术中病理示鲍温病,边缘已切净,应用左侧小阴唇皮瓣修复创面缺损,随访3个月,效果满意.
作者:张斌;刘积东;张琪;李乔;朱英华;占城;王文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男,71岁,右颞部肿物伴溃疡4个月,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诊断为低分化鳞癌,手术切除局部病灶后行植皮术,术后皮肤愈合良好,随后予以放射治疗,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转移.
作者:周宇;杨顶权;李锘;尤立平;白彦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不同分期酒渣鼻采用不同激光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所处的不同阶段,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红斑期(Ⅰ期)患者采用强脉冲光(IPL)消除毛细血管,收缩毛孔;丘疹脓疱期(Ⅱ期)患者采用585nm脉冲染料激光(PDL)凝固较粗血管:鼻赘期(Ⅲ期)患者采用超脉冲CO2合并铒点阵激光切割气化鼻赘,收缩毛孔;Ⅱ期和Ⅲ期患者在治疗的后期均可采用IPL去除残余红斑,收缩毛孔.每次治疗2~3个月后观察疗效,及治疗次数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40例患者临床痊愈率达70%,总有效率达92.5%,无色素沉着及瘢痕等并发症.结论 针对不同分期酒渣鼻使用个性化激光治疗方案,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曹梁;李勤;苑凯华;蔡金辉;夏丽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报告3例双侧太田痣.患者均为女性,1例为早发型,2例为迟发型.皮损特点是蓝褐色斑疹,主要累及巩膜及受三叉神经支配的面部皮肤,无自觉不适.其中1例患者父亲及妹妹均患此病.予Q开关Nd:YAG激光(波长1064nm)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张建霞;马刚;何咪咪;邹彦芬;李玉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