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
  • 国际刊号:16
  • 国内刊号:82-915
  • 影响因子:0.32
  • 创刊:200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915
  • 全年订价:235.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8年2期文献
  • 正常青年人短纯音ABR和ASSR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比较正常青年人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和听性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 ASSR)反应阈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对10名(20耳)听力正常青年人进行短纯音ABR和ASSR反应阈测试,分别记录0.5、1、2和4kHz的反应阈,比较这两种不同测试方法所得反应阈的特点及相关性.结果 短纯音ABR和ASSR反应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在0.5、1、2和4kHz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0.52、0.64和0.76.结论 正常青年人短纯音ABR反应阈和ASSR反应阈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高频处的相关性较低频好.

    作者:徐飞;卢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多频听觉稳态反应与40Hz听相关电位对儿童客观听阈评估的比较

    目的 通过对感音神经性聋患儿的多频听觉稳态反应(multiple frequency 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 MFASSR)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比较其在0.5kHz处与40Hz听相关电位(40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 40Hz AERP)对客观听阈评估的准确性,为MFASSR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 对感音神经性聋儿进行纯音测听、ABR、40Hz AERP和MFASSR测试.MFASSR与ABR、40Hz AERP测试均在睡眠状态下进行.按照测试结果分为ABR未引出组与ABR引出组.结果 [1]MFASSR在0.5kHz处引出率比40Hz AERP低.[2]0.5kHz MFASSR反应阈对纯音听阈的评估较1、2、4kHz MFASSR反应阈对纯音听阈的评估差.[3]以纯音听阈为标准,在0.5kHz处MFASSR与40Hz AERP对纯音听阈的评估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在0.5kHz处MFASSR对纯音听阈评估的准确性不如40Hz AERP.结论 MFASSR反应阈对0.5kHz处纯音听阈的预测需要结合40HzAERP来判断.

    作者:张森;王斌全;皇甫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社区老年人群纯音听阈测试结果分析

    目的 获得社区老年人群纯音听阈的正常值.为选取敏感频率测试老年人听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845例,按平均听阈(0.5、1.2和4kHz听阈平均值)≤40 dB HL为正常或轻微损失,筛选205人,按60~65岁、66~70岁、71~75岁和76岁以上分组,计算各年龄组在0.5、1、2、3、4和8kHz的听阈及听阈检出率,采用SPSS13.0软件进x2行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 听力正常老年人群不同年龄组听阈值存在显著差异(P<0.01).随着年龄增长,听阈值呈增高趋势;不同频率听力测试显示不同频率组听阈值存在显著差异(P<0.01),各年龄组的听阈随频率的增高而增高,随频率.年龄增高,听阈检出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高频较低频测听能够早诊断老年人听力损失,可作为检测老年人早期听力损失的客观手段.

    作者:马菲;曲成毅;白丽霞;王婷;银炯;薛志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中国听力残疾构成特点及康复对策

    目的 通过对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所获得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听力残疾群体的规模、分布、残疾等级及年龄特点,为制订听力残疾的康复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库资料,按照描述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思维模式,提出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听力残疾防治对策.结果 全国听力残疾(含多重残疾)人共2780万,其中单纯听力残疾人2004万,多重残疾人中有听力残疾人776万.听力残疾现残率为2.11%.其中城市现残率为1.79%,农村现残率为2.27%.农村高于城市.听力残疾(含多重残疾)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主,占73.58%,其次是15~59岁组,占24.89%,7~14岁组占1.04%.0~6岁组占0.49%.60岁及以上组听力残疾三、四级占79.13%,4~6岁组一、二级残疾占67.36%,0~3岁组一、二级残疾占83.90%,可见听力残疾在老年人中以轻、中度聋居多.在儿童中以重度、极重度聋居多;15岁及以上人群以单纯听力残疾为主,占72.65%,0~14岁听力残疾以多重残疾为主,占64.55%;农村听力残疾发生危险性是城市的1.27倍.对策面对2780万庞大的听力残疾群体,亟待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专业技术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作者:孙喜斌;于丽玫;曲成毅;梁巍;王琦;魏志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普小随班就读聋儿适应问题的成因与矫治对策

    目的 探究小学随班就读聋儿适应问题的成因及矫治对策,旨在为开展有效的随班就读聋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疏导对策.方法 采用观察、问卷调查、访谈、测量等方法,对山东省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192名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聋儿进行调查.结果 经过早期康复教育的聋儿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因为学习时间、行为规范、教学形式、教师风格、师生关系、家长的要求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加上社会环境对残疾儿童的看法和聋儿父母的思想状况等因素,造成了他们的适应问题.结论 及时有效地对随班就读聋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其优良的个性,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是随班就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作者:郭金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听障患者舌面音构音障碍的原因及矫治对策

    目的 探讨听障患者舌面音构音障碍的原因及矫治对策.方法 分析造成听障患者舌面音构音障碍的常见原因.并为其制订有针对性的矫治对策.结果 从听、说和口部运动三方面分析造成听障患者舌面音构音障碍的原因,据此制订的矫治策略是有针对性的.结论 要想恰当地处理听障患者舌面音构音障碍的问题,治疗师必须认真分析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并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矫治措施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解决听障患者舌面音构音障碍的问题.

    作者:金野;万勤;周红省;黄昭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体育明星崇拜对聋生榜样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聋生体育明星崇拜的调查,根据聋生体育明星崇拜的特点,提出了在聋生中开展体育明星榜样教育的建议:引导聋生形成多元化的榜样;榜样教育要有合适的切入点;通过体育教育宣传榜样,激发聋生潜能.

    作者:郭智慧;柳力平;兰继军;杨建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儿童发声障碍评估和多媒体语训矫治效果的研究

    目的 研究4~14岁嗓音异常(主要为声嘶)儿童的病因、病变及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比多媒体语训效果.方法 筛选180例4~14岁声带小结儿童,采用嗓音疾病评估议(vocal assessment version 4.0)对受试者进行声学和电声门图检测,并在治疗前后做了喉内窥镜检查或纤维喉镜检查,以进行图像的对比分析,将确诊为声带小结的180例患儿分成3个组,语训组(A)、语训加服药组(B)、服药组(C).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6.6%,B组总有效率为98.4%,C组为36.9%,A组与C组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1=0.00<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2=0.00<0.05).结论 儿童发声障碍应用多媒体语训矫治,效果显著.

    作者:周丽娟;赵生全;张铁松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ERP)是一项无损伤的评价脑认知功能的手段,其电位变化是与身体或心理活动存在时间相关的脑电活动,通过平均叠加的算法从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中分离出来,后通过放在头皮表面的电极获得这些脑电活动.

    作者:马峰杰;刘莎;鲜军舫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聋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实施策略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所暴露出的心理问题已层出不穷.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聋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作者:陈凤芸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特殊儿童言语干预的理论与实践(Ⅰ)

    <特殊儿童言语矫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旨在探索出一套符合汉语特点的、系统的、科学的特殊需要儿童言语干预的理论体系及方法.经过几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国特殊需要儿童言语干预理论与实践相对完整的体系.

    作者:郑钦;黄昭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听神经病聋儿言语康复个案分析

    目的 通过对1例听神经病聋儿进行跟踪观察,来定性地说明语训效果.方法 对患者进行动态跟踪,反复多次进行听觉能力及言语能力方面多项指标的评估.结果 配戴助听器后经两年康复训练,言语识别率及语言能力发展有所提高.结论 该听神经病聋儿的言语训练有确切的效果.

    作者:邱素梅;陶征;简倩冰;刘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卡那霉素和速尿联合用药后豚鼠耳蜗听功能研究

    目的 探讨卡那霉素和速尿联合用药对豚鼠耳蜗听功能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50只豚鼠肌肉注射卡那霉素500mg/kg,同时静脉注射速尿40mg/kg,空白对照组4只豚鼠.于药物注射3天(25只)和7天(25只)后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 CAP)及耳蜗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 CM)检测,观察所有动物的中耳结构,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豚鼠耳蜗听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所有实验组豚鼠的中耳结构可见鼓膜完整、无充血或者穿孔、听骨链完整、听骨结构无破坏或者移位.豚鼠用药后听阈的个体差异较大,用药后同一频率CAP阈值低于ABR阈值,有的豚鼠用药后CAP阈值轻度提高,但是CM明显异常;将听阈>95 dB SPL的豚鼠分为用药3天组和用药7天组,发现用药3天组各频率(2kHz,4kHz,8kHz和16kHz)比正常对照组同一频率的听力阈值明显提高(方差分析P0.05,差异没有显著性),用药后较高频率(8kHz,16kHz)的听力损失大于较低频率(2kHz,4kHz).结论 卡那霉素和速尿联合用药后3天可使豚鼠听功能严重受损,因此,卡那霉素和速尿联合用药是建立耳聋模型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贤芬;杨仕明;胡吟燕;孙建和;郭维;韩东一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认知语言学

    认知与语言的问题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历来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现代语言学各种理论百家争鸣的局面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又开始重视认知与智能的研究.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也是适应了这种需要应运而生的.

    作者:梁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中文论文和英文标题:东学西进的关键

    在过去5年里,笔者共审阅了近800篇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和标题,在短短几年内,国内产生出如此之多质量较高的听力学研究论文和专著,充分反映出国内听力学研究发展的速度之快,实在令人欣慰.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助听器领域的新技术及应用

    近十年来,助听器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的采用,实现了助听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方向性技术、压缩与放大、降噪以及数字反馈抑制方面都取得了不断的进步,为诸多听障人士的听力康复做出了贡献.

    作者:冯定香;范小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康复安置及其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康复安置效果,为继续做好捐赠项目受赠聋儿术后集中安置工作及进一步提升术后康复效果提供经验.方法 本研究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按照捐赠项目受赠聋儿术后安置要求,将200名聋儿安置在18个具备资质的聋儿康复机构,定期跟踪.指导.在安置期满后,整理、对比材料相对完整的受赠聋儿康复评估数据和家长对康复效果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康复安置效果.结果 [1]受赠聋儿康复安置一年后,言语识别率、语言年龄和学习能力商成绩都较安置初期取得明显效果(P<0.01);[2]家长对受赠聋儿康复安置效果的满意度评价前后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3]人工耳蜗植入年龄因素和术后一年内接受康复安置时间的长短是影响言语识别率平均成绩的关键因素(P<0.01).结论 已经实施的康复安置策略效果明显.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接受康复安置的时间少为1年是合理的,有效的康复安置策略还应囊括更大范围的内容,尽快建立起儿童人工耳蜗术前和术后一体化康复服务机制是确保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康复效果的长远考虑.

    作者:梁巍;龙墨;周丽君;曹思远;陈滨;刘婷婷;孙喜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老年性聋相关机制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不同组织和各类器官都在缓慢地老化,当老化过程累及听觉系统,出现听力减退.言语分辨率失真时即表现为老年性聋(age-related hearing loss, AHL).AHL病因复杂,主要为听觉器官的系统退化所致,这种退化过程快慢不一,持续终身,是生物的恒定规律.

    作者:于丽玫;孙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幼儿社会技能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内容

    社会技能是人的社会性发展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运用自己已有的社会知识,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积极交往以实现自己或他人互动目标的行为方式,它包括行为、认知和情绪三种成分[1].

    作者:王海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