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在突发性聋患者诊治过程中运用前庭自旋转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VAT)和冷热试验(caloric test,CT)技术进行半规管功能检测,探讨两种方法在突发性耳聋预后评估中作用的差异性.方法 对23例突发性聋患者进行前庭功能检查(VAT,CT)及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听性脑干反应);用Stata 4.0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分别按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听力曲线类型及是否伴眩晕进行分组,用R×C联表对各计数因素行卡方检验.结果 统计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自旋转试验和冷热试验在突发性聋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无差异.有无眩晕仅在前庭功能异常时对突聋的预后有较大的影响.突聋伴发的眩晕不一定是前庭损害的结果.
作者:孙勍;刘红丽;戴静;彭新;李娜;马丽涛;单希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噪声环境下全向性麦克风与自适应方向性麦克风的不同组合佩戴方式对听力正常成年人言语识别率的影响,从而选择佳的组合佩戴方式.方法 选择20例(40耳)听力正常青年人(男、女各10例)分别按照双耳全向性麦克风模式(组合1),双耳自适应方向性麦克风模式(组合2),一耳全向性麦克风、一耳自适应麦克风模式(组合3)3种方式,在信噪比变化的漫射声场中进行言语识别率测试,从而进行助听效果的评估.结果 组合1、2、3三种方式测出的L50值(50%言语识别率的信噪比)分别为-3.55±2.37 dB,-7.15±2.18 dB,-5.40±2.35 dB,三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噪声环境下无论双耳佩戴自适应方向性麦克风模式还是一耳佩戴自适应方向性麦克风、另一耳佩戴全向性麦克风,其言语识别能力均高于双耳佩戴全向性麦克风模式,且双耳佩戴自适应方向性麦克风模式的言语识别率高于一耳自适应麦克风、一耳全向性麦克风模式.
作者:田元元;胡旭君;田宏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听力学特征,探讨不同听力学测试方法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中的作用和准确性,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6月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住院治疗的46例(81耳)患儿的资料.所有患儿均行中耳鼓膜切开,将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反应(ABR)、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不同听力学测试方法在评估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作用和准确性.结果 ①46例(81耳)患儿的DPOAE检查结果均提示双耳未通过,声导抗检查均为B型导抗图.鼓膜切开证实70耳有分泌物(86.42%),11耳无明显分泌物(13.58%).②34例(59耳)行ABR测试的患儿,鼓膜切开证实49耳(83.05%)有积液,其中6耳ABR反应阈正常,43耳ABR反应阈升高;46耳ABRⅠ波潜伏期延长,3耳Ⅰ波潜伏期正常.鼓膜切开证实无积液的10耳(16.95%),5耳ABR反应阈正常,5耳ABR反应阈升高;4耳ABRⅠ波潜伏期延长,6耳Ⅰ波潜伏期正常.③12例(22耳)行PTA测试的患儿,所有耳的听阈值均异常,气骨导差均大于10 dB,鼓膜切开证实22耳均有积液.④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ABR气导反应阈值(Kappa=0.364,P<0.01)、Ⅰ波潜伏期(Kappa=0.561,P<0.01)与中耳积液有相关性.结论 声导抗测试对评估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有较高的敏感性,PTA气导听阈及气骨导差、ABR气导反应阈值、ABRⅠ波潜伏期及DPOAE亦可较好地反映儿童中耳功能.
作者:高胜利;邹宇;罗仁忠;孙昌志;陈彦球;彭桥琛;谢小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测结果与耳鸣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出现DPOAE异常的耳鸣患者92例,按DPOAE异常频率与耳鸣主调是否匹配及病程长短进行分组,92例患者全部给予银杏叶提取物、甲钴胺、维生素B1等药物治疗,2周后对比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 DPOAE对应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非对应组(P<0.01),短病程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长病程组(P<0.01).结论 DPOAE检测可以早期发现耳蜗的轻微损伤,对于耳鸣患者的病情评估及疗效预判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春刚;刘喜歌;岳凤枢;张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查听障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监控特点.方法 通过对阅读材料句内不一致与句外不一致的设计,运用错误觉察范式和眼动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探查听障学生的阅读监控特点,同时以健听学生作为对照.结果 听障和健听两类学生在阅读理解成绩上主效应极其显著,F(1,59)=45.67,P<0.01;两类学生在回视次数上主效应极其显著,F(1,59)=33.22,P<0.01;两类学生和两类阅读材料在回视点个数和回视时间上存在交互作用,且在这两个指标上的趋势一致.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对于听障学生,无论是句内不一致还是句外不一致,回视点个数及回视时间差异不大(P>0.05);而健听学生在回视点个数上差异极其显著(P<0.01),在回视时间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 听障学生阅读理解的整体能力和阅读监控能力均低于健听学生.听障学生在阅读监控眼动指标上与健听学生有显著差异.
作者:刘晓明;杜晓新;邱天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本文从美国听障教育辅助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信息时代美国听障教育辅助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全纳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相关技术支持.同时,笔者结合我国听障教育辅助技术的发展情况,提出了适合国内发展的听障辅具应用策略.
作者:曹宇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考察音乐教育对3~4岁听障儿童听觉能力、言语能力发展的影响.方法 将40名3~4岁语前聋儿童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在5个月内,实验组持续参加每周1次、每次1小时的音乐教育课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康复教育.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能力测试表>测试两组被试在实验前后的听觉能力和言语能力.结果 ①在听觉能力、言语能力测试总分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后测成绩均没有显著差异;②在听觉能力测试中,实验组的各项后测成绩均显著高于其前测成绩,包括声母识别率(t=-4.736,P<0.01)、韵母识别率(t=-3.603,P<0.01)、双音节识别率(t=-3.432,P<0.01)、短句识别率(t=-4.228,P<0.01)、总分(t=-5.067,P<0.01).对照组只在声母识别率(t=-2.877,P<0.05)、韵母识别率(t=-2.779,P<0.05)及总分(t=-2.393,P<0.05)3项上的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其前测成绩;③在言语能力测试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后测成绩均显著高于其前测成绩,且实验组在主题对话部分的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t=2.076,P<0.05).结论 音乐教育是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可以选择使用的一种康复方式,对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言语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刘里里;罗薇;张晶;鞠生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传导方案促进低龄听障婴幼儿听觉发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13名中重度以上听力损失的儿童助听后以传导方案的模式进行听觉能力康复.根据年龄划分为两组:7个月~1岁5个月5人;1岁6个月~3岁8人,两组教学侧重点不相同.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T-MAIS)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1、3、6、12个月对所有儿童进行评估.结果 13例儿童中12例经传导方案干预,总体听觉能力随时间的延续呈曲线上升(92.3%),各分项听觉能力均呈上升趋势.1岁6个月以下听障儿童的声音察知能力发展较快,发声情况及理解能力到6个月时才出现明显变化;1岁6个月以上听障儿童的声音察知能力及发声变化较快,而理解能力相对发展较慢.结论 针对低龄听障儿童康复的传导方案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有利于他们的听觉发育及全面发展,但后续跟踪应进一步完善.
作者:兰莉;李斐;叶清;王幼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在电生理反应测听(ABR,CAP等)应用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寻求一种既能满足神经冲动的同步化,又能反映耳蜗功能的客观听力检测方法,而听觉稳态反应的出现似乎可以解决这一问题[1].听觉稳态反应(ASSR)又称多频稳态诱发电位(multi-frequency steady-state evokedpotential,MFSSEP),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客观听力检测技术,是指用连续稳态的刺激声诱发听觉系统的反应.用计算机技术将这种神经电反应提取并描计下来,就可作为客观听阈检测的一种手段.
作者:曾国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已在我国广泛开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众所周知,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包括听力筛查、早期诊断评估和干预、听觉言语和语言康复训练以及后期的追踪随访等诸多环节.目前,我国早期听力诊断评估及早期干预工作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早期干预质量堪忧.因此针对早期听力干预问题,应该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以提高干预的力度和质量.
作者:黄治物;陈建勇;李蕴;吴皓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本文从言语响度异常的临床表现和针对言语响度异常常用的促进治疗法设计原理出发,探讨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有效地矫治此类问题,为切实提高临床言语响度异常的矫治效果提供参考.
作者:万勤;黄昭鸣;卢红云;刘巧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以家长、小龄听障儿童为教学主体,亲子互动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让听障儿童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将听障儿童的语言学习生活化,发展听障儿童的认知能力,让听障儿童学会沟通和交流.同时,亲子互动游戏使家长成为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伙伴和促进者.
作者:李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听力障碍的认识不断加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听力康复行业发展迅速,听力障碍患者对助听器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了解他们及其家属对听力问题和助听器的认知度和实际需求,对于提高和改善听障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大样本的问卷调查采集分析了相关信息.
作者:冯定香;张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566例2~6岁听力障碍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韵母识别能力的康复效果跟踪评估,分析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性别、康复时间对韵母识别能力康复效果的影响,探讨听障儿童韵母识别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本研究采用全国聋儿康复系统通用的<听障儿童听觉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中的韵母识别词表进行听觉能力评估.采用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性别、康复时间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韵母识别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韵母识别能力随康复时间延长,韵母识别率显著提高(P<0.001);康复时间和儿童年龄对韵母识别能力的交互效应显著(P<0.001),年龄越小的儿童进步越大;儿童性别对韵母识别能力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结论 人工耳蜗术后韵母识别能力随康复训练时间的延长快速发展,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听觉强化训练时间至少要经过12个月,韵母识别能力才能相对稳定,对于2岁年龄组听觉强化训练时间要超过1年.
作者:刘建菊;陈滨;孙喜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用于鼻腔共鸣功能客观评估的频域维度声学参数.方法 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比较健听儿童韵母/a/及其相关鼻韵母的鼻部第一共振峰(NF1);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比较健听儿童和听障儿童韵母/a/及其相关鼻韵母的鼻部第一共振峰.结果 ①韵母/a/和其相关鼻韵母的NF1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作为鉴别韵母/a/中是否含有鼻音的参数;②健听儿童和存在鼻音功能亢进的听障儿童韵母/a/的NF1存在显著差异,且前者的参数值远大于后者;③健听儿童和存在鼻音功能低下听障儿童的相关鼻韵母的NF1存在显著差异,且前者的参数值远小于后者.结论 对听障儿童进行鼻腔共鸣功能评估与训练时,可以将韵母/a/及其相关鼻韵母作为材料,采用其鼻部第一共振峰作为评估和监控的参数.
作者:李宁;周林灿;司博宇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