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比较受试者在噪声环境下使用蓝牙传输系统和无线调频系统(FM系统)的言语识别率改善情况,了解蓝牙传输系统和无线调频系统在听觉辅助作用上的差异.方法 选择听力正常的青年人40名,在信噪比为-5 dB的室内分别测试受试者在不使用听觉辅助装置、使用蓝牙传输系统、使用接收方式为FM接收器的FM系统和使用接收方式为感应线圈的FM系统时的言语识别率,并记录受试者感受.结果 受试者使用蓝牙传输系统、使用感应线圈接收方式的FM系统和使用FM接收器接收方式的FM系统3种情况下的言语识别率分别是78.3%、82.2%、88.1%,均好于未使用听觉辅助装置时44.3%的言语识别率.使用FM系统时的言语识别率好于使用蓝牙传输系统,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蓝牙传输系统和FM系统均具有良好的听觉辅助作用,FM系统的助听效果更好,但从经济角度来看蓝牙传输系统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金兰兰;姚民路;徐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梅尼埃病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耳鸣疗效与梅尼埃病分期、耳鸣病程分期、眩晕疗效及听力疗效等的相关性.方法 24例(29耳)梅尼埃病患者给予药物治疗膜迷路积水,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29耳均行纯音测听,了解患者治疗前后6个月差听力损失情况,以分析梅尼埃病临床分期、耳鸣病程分期、眩晕疗效、听力疗效与耳鸣疗效的关系.结果 入选的24例(共29耳)患者中,梅尼埃病早期10耳,中期19耳,晚期0耳.耳鸣分期:急性7耳,亚急性3耳,慢性19耳.耳鸣疗效:痊愈9耳,显效7耳,有效6耳,无效7耳.眩晕疗效:完全控制9耳,基本控制14耳,部分控制3耳,未控制0耳,加重3耳.听力疗效:显效3耳,有效4耳,无效14耳,恶化8耳.结论 通过药物可控制梅尼埃病眩晕发作,但该药物治疗耳鸣的疗效与梅尼埃病分期、耳鸣病程分期、眩晕疗效及听力疗效之间无相关性.
作者:陈晓鸿;吴子明;张素珍;刘兴健;隆琰;林春招;黄秋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中山市持证听力残疾人群年龄、残疾等级、城乡分布和致聋原因构成状况,为制定听力康复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统计描述及计数等方法对中山市残疾人口基础数据库中的持证听力残疾人群进行分析.结果 中山市持证听力残疾人有695人,占6类持证残疾人的比例为4.18%,持证听力残疾人群以41~65岁组所占比例高(42.01%),其次为15~40岁组(27.48%),65岁以上组占21.15%,3~14岁组(9.35%).在3~14岁组中一级残疾占72.30%,15~40岁组一级残疾占49.73%,41~65岁组一级残疾占45.89%,65岁以上组中一级残疾占34.69%.致聋因素多的是老年性耳聋,听力残疾发病率乡镇高于城市.结论 中山市持证听力残疾人数远低于听力残疾发病人数,注重乡镇中老年群体的听力保健和听力干预康复工作至关重要.
作者:郭亿莲;何琦;孙一帆;徐庆文;周小军;张丽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康复后听障儿童后续教育的基本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489例听障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情况以及语言交往状况等进行调查.结果 大多数康复后听障儿童(89.7%)接受了后续教育,听障儿童在接受后续教育后听觉言语能力有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增强,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也存在入学难、学习难、就业难等实际问题.结论 对康复后听障儿童实施后续教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后续教育有效地巩固了学前康复教育的成果.
作者:郭翠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区角活动对听障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取30名4~5岁听障儿童(教改班和非教改班各15名),在教改班开展4个月的区角活动,非教改班不开展区角活动.区角活动前后,对所有听障儿童进行希-内学习能力评估中的摆方木、折纸和看图联想3项测试.随机选取15名4~5岁健听儿童,同样进行上述3项测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同时通过访谈法对被试的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参与区角活动的听障儿童在摆方木、折纸和看图联想3个方面与未参与区角活动的听障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未参与区角活动的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 开展区角活动对提升听障儿童的学习能力有明显作用,有助于逐渐缩小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的差距.
作者:刘霞;郑丹;曾欢;宋雪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考察并分析学前听障儿童同时性加工发展水平及其特征,为学前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选取3~6岁听障儿童45人和健听儿童44人,采用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研究院编制的五项认知能力测验系统(软件版),对两类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进行评估,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两组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及分项目的 年龄主效应极其显著(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两组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及分项目呈现出相同的上升趋势,其中,健听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发展速度较快,而听障儿童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性别主效应、年龄与性别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②各年龄组听障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均显著低于同龄健听儿童(P<0.05);③两组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分项目均呈现不平衡的发展趋势.结论 听障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显著落后于健听儿童;听障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通过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采取有效的认知能力训练,听障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甚至接近健听儿童的水平.
作者:赖淑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根据WHO新统计资料推测,中国约有1.5亿听力障碍者,听力障碍正在成为影响公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1].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康复不但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意义,对听障儿童的个人发展也有深远影响.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的目的是大限度地减轻听力语言残疾对患者的各种消极影响,使他们重返有声世界,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本文就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效果的评价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李郁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亚细胞器结构,参与内分泌性蛋白及膜蛋白翻译后加工修饰、正确折叠和新生蛋白的转运过程.然而,多种生理、生化以及一系列的细胞毒因素,如基因突变或机体状态的改变包括缺血、缺氧、营养不足、病毒感染、钙平衡失调等各种内质网刺激因子均可干扰蛋白质的合成,导致错误折叠蛋白或未折叠蛋白在ER内大量积聚,从而形成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
作者:万亚蕊;张延平;杨仕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近二十年来,听觉诱发反应测听技术蓬勃发展,尤其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如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和干预康复这一社会系统工程的推进,客观测听技术和方法不断改进和更新.这些客观测听技术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逐渐深入发展.一是听力障碍的频率定位,即需要探索频率选择性好的电位;二是听力障碍的解剖学定位,即根据听觉的传递过程,需要选择不同潜伏期的电反应;三是言语识别率是听功能的高标准,在厘清感受、辨别和识别其关系与区别的基础上,如何用客观的生理指标评估婴幼儿的言语识别功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作者:李兴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本文从言语音调异常的临床表现和针对言语音调异常常用的促进治疗法的设计原理出发,探讨应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有效地矫治此类问题,为切实提高临床言语音调异常矫治效果提供参考.
作者:刘巧云;万勤;卢海丹;黄昭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听力障碍和耳蜗电刺激模型,探讨听力障碍及耳蜗电刺激对幼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SD幼鼠随机分成4组:①听觉剥夺组(auditory deprivation,AD);②听觉剥夺+早期耳蜗电刺激组(early intracochle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ICES1);③听觉剥夺+晚期耳蜗电刺激组(late intracochlearelectrical stimulation,ICES2);④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AD组、ICES1组、ICES2组在出生后第7天开始用阿米卡星500 mg/kg.d皮下注射,直到出生后第16天.对听觉剥夺的幼鼠分别于生后3周龄(早期干预组,ICES1)和生后7周龄(晚期干预组,ICES2)进行电刺激,持续3小时/天,共1周.然后对各组进行行为学检测,并与同龄对照组比较.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①定位航行试验:早期耳蜗电刺激组(ICES1组)逃避潜伏期于训练后第3天及第4天逐渐达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0.05),明显短于听觉剥夺组(P值均<0.05);晚期耳蜗电刺激组(ICES2)每日逃避潜伏期虽较听觉剥夺组稍有缩短,但与正常组比较,仍明显延长(均为P<0.05).②空间探索实验:早期电刺激组幼鼠在平台象限的游泳时间明显长于听觉剥夺组,穿越平台的次数较听觉剥夺组明显增多(P<0.05),达同龄正常对照组水平.而晚期电刺激组幼鼠在平台象限的游泳时间、穿越平台的次数与听觉剥夺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听力丧失后学习和记忆能力受损,早期耳蜗电刺激可以改善听力障碍幼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王淑玉;李晓明;李建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筛查时其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0名听障儿童父母在子女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筛查时进行评价.将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与中国常模相比较.结果 听障儿童父母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7个因子的得分均低于中国常模,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 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筛查时其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正常.
作者:唐木得;白杨;陈挚颖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语音数据库已初步应用于言语障碍儿童的康复治疗,为便于全面了解语音数据库技术对儿童言语障碍康复的影响和意义,更好地在言语功能客观评估与康复训练中利用这一技术,本文就其对儿童言语障碍治疗的成效、在言语障碍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特点以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司博宇;黄昭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听能管理指通过对听障儿童的听觉状况及其所处的声学环境进行动态观察和主动评估,使听障儿童的听觉功能始终处于佳状态,为言语训练及全面康复打下良好基础[1].从孩子一出生,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开始,就已经开始接受听能管理的服务,到后续的诊断、干预、选配助听装置、言语康复,听能管理贯穿在每一个环节.在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好、家长认知度高及听力服务体系完善等原因,听障儿童从明确诊断开始便可获得终身的听力服务.如在澳大利亚,政府提供免费的助听器;国家听力中心在全国有几百所分支机构,听力师定期给听障人士进行效果评估及康复指导;档案全国联网,听障患者无论到哪个城市上学或工作,都能得到持续、有效的听力服务及管理.
作者:苗艳;韩睿;梁爽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