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一种治疗原发性肌紧张性发音障碍的综合嗓音矫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采用嗓音矫治方法治疗的患者,使用声学分析、语图、电子喉镜评估治疗前后的声音质量、喉腔发音状态,对声学分析参数基频(F0)、频率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嗓音矫治后,jitter、shimmer值明显降低,语图显示声音信号的噪音成分减少,电子喉镜显示声门闭合、声门上收缩情况改善.结论 该综合嗓音矫治方法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嗓音质量,可用于肌紧张性发音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
作者:李革临;侯倩;李莉;韩曙光;俞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视觉和/或本体觉受干扰后的静态平衡功能特点.方法 对比分析132例BPPV患者及124例健康对照者在4种静态平衡测试模式[睁眼状态下站立于坚硬平板上(YEO);闭眼状态下站立于坚硬平板上(YEC);睁眼状态下站立于海绵垫上(HEO);闭眼状态下站立于海绵垫上(HEC)]下动摇总轨迹长(L).结果 不同年龄组和管型的BPPV患者治疗前、后动摇总轨迹长(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治疗前BPPV患者动摇总轨迹长(L)高于治疗后.治疗前,老年P-BPPV及M-BPPV患者在YEC和HEC模式下、中青年P-BPPV及M-BPPV患者在HEC模式下的L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老年M-BPPV与对照组在YEC模式下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老年P-BPPV及M-BPPV患者在HEC模式下测试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存在平衡障碍问题,特别是老年患者.进行复位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平衡障碍问题能够得到改善,不过部分患者仍存在平衡障碍问题.积极对这类患者实施复位以及康复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其平衡功能的康复.
作者:计莉;孙勍;彭新;饶任东;单希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水平半规管、球囊及椭圆囊功能特点.方法 对40例原发性BPPV患者进行分组,后半规管BPPV组29人,水平半规管BPPV组11人,正常对照组23人,分别对3组观察对象行冷热试验(caloric test)、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及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测试.对原发性BPPV患者的半规管、球囊及椭圆囊功能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BPPV的发生原因.结果 后半规管BPPV组与水平半规管BPPV组冷热试验异常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半规管与后半规管BPPV组冷热试验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半规管BPPV组、水平半规管BPPV组、正常对照组三者cVEMP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oVEMP异常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半规管及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BPPV与椭圆囊关系密切,这为探讨BPPV患者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思路,也有利于更好地评估BPPV患者的前庭功能,并可指导BPPV患者的前庭功能康复治疗和预后判断.
作者:饶任东;张月美;孙勍;彭新;计莉;单希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音乐治疗是一门与医学、心理学相关的新兴学科,本文论述了音乐治疗的作用机制、音乐治疗在听障儿童康复中的应用概况及对未来的展望,以使音乐治疗更好地服务于听障儿童康复和临床实践.
作者:钟丽瑜;余瑾;杨海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音乐疗法结合语言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康复的疗效.方法 选择80例孤独症儿童,根据收入机构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语言训练,观察组患儿给予音乐疗法和语言训练.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3版(psycho-educational profile-third edition,PEP-3)及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CE)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认知(语言/语前)(cognitive verbal/preverbal,CVP)、语言理解(receptive language,RL)、语言表达(expressive language,EL)、小肌肉(fine motor,FM)、大肌肉(gross motor,GM)、模仿(视觉/动作)(visual-motor imitation,VMI)及沟通合成分数(communication,C)与体能合成分数(motor,M)值均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的CVP、EL、RL、C值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VP、EL、RL、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及总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语言训练结合音乐疗法可提高孤独症患儿的语言表达、语言理解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瑞玲;杨晓艳;曹春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听觉口语法对学前语言发展落后听障儿童的功效.方法 依据《修订学前儿童语言障碍评量表》选择10名3~5岁语言发展百分等级10以下的听障儿童,根据《听觉口语评估暨教学策略表》找出儿童语言发展落后的主因,并执行7~8个月的听觉口语介入课程,课程结束后施以同份测验,观察其语言变化情况.结果 听障儿童语言测验后测原始分数显著高于前测[t(9)=-4.92,P<0.01];听觉口语课程介入时间在控制听觉年龄的干扰因素后,仍然对听障儿童的语言进步有独特贡献(△R2=0.41,P<0.05).结论 听觉口语介入课程可有效地促进学前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
作者:詹益智;李晓芸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噪声性耳聋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职业性疾患,涉及众多行业,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防治方法也多种多样,但疗效一直不尽人意.探索新的、更有效的预防和救治措施一直是耳鼻咽喉科医师和听力学家的研究重点.近年来气体医学的迅速发展,高压氧、氢气等气体在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高压氧与氢气在防治噪声性耳聋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李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通过对我国近30年听觉言语康复工作历程回顾,提出了影响听障儿童康复效果的五大要素,探讨了0~3岁听障儿童康复原则和听觉、语言、精神心理评估方法.明确了早期干预的时机、双耳聆听效果优化、听力补偿和重建后的听能管理、家长的康复理念和技能、康复评估指导下的早期康复教育及听力学服务是提高听障儿童康复质量的关键.
作者:孙喜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编制儿童疑问句理解测试材料.方法 通过自编《儿童疑问句理解测试表》对30名3~4岁儿童疑问句理解能力进行统计和语样分析.结果 3~4岁儿童对于各类疑问句的理解通过率均达到90%以上.儿童各类疑问句理解次序由早到晚分别是特指疑问句中“谁”、“哪里”、选择疑问句、特指疑问句中的“为什么”、是非疑问句、特指疑问句中的“什么”和“怎么样”.结论 该测试材料使用灵活、省时省力,可为了解儿童疑问句理解能力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段弘艳;刘巧云;黄昭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个时刻能像现在这样,使听力受到损伤的孩子发挥出听觉潜能.因此,绝大多数听障儿童并非仅能成为视觉的学习者,他们完全可以像健听孩子一样,成为运用听觉的主动学习者[1].但是需要强调并加以指出的是,我们不能认为听障儿童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便可以自然地发展出正常的语言能力.
作者:梁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维吾尔语学前听障儿童元音音位习得过程中音位错误类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标准化录音获得39名被试发维吾尔语8个元音的声音文件,计算其音位错误率,运用方差分析判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听障儿童发8个元音时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维吾尔语听障儿童元音错误类型出现替换(舌位后移、舌位前移)、歪曲、遗漏等现象.不同性别儿童的元音音位正确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听觉补偿类型对元音/u/、/i/音位习得正确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康复时间对元音/é/的影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康复时间多重比较结果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维吾尔语听障儿童元音错误类型包括替换、歪曲和遗漏.性别对其影响不显著,不同补偿类型及康复时间对元音错误类型的影响显著.
作者:努尔署瓦克·托列别克;姚淑梦;刘巧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干预游戏材料促进小班听障幼儿建构区游戏活动的想象力发展.方法 研究分为低结构材料-增加“情境提示”,高低结构材料并行-还原低结构材料-混合游戏材料4个阶段,采用现场观察和录像相结合的方法,在建构游戏过程中对幼儿想象的表征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结果 随着高结构材料和家庭类搭建材料的添加,幼儿对话交流和想象表征逐渐增多,负面行为如破坏性行为和争抢行为逐渐减少,且游戏兴趣及专注度有所提高.结论 高结构材料和家庭类搭建材料在小班建构区的投放可以为听障幼儿想象力的发挥提供脚手架和丰富的情境,使游戏更加丰富、连贯.
作者:崔方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不同时段声母识别和韵母识别成绩及错误识别的原因,探讨植入年龄和康复时间对声母和韵母识别成绩的影响.方法 对60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按年龄分组,以术后不同时段(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为重复测量条件.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以植入年龄和康复时间为自变量,声母识别和韵母识别测试结果为因变量.采用SPSS 16.0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声母识别和韵母识别能力随康复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P<0.001);不同植入年龄组儿童的声母和韵母识别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能提高听障儿童的听辨能力,且康复时间越长效果越好.测试题的难易程度、人工耳蜗的局限性、声韵母的声学特性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影响测试成绩.
作者:郑文芳;卢晓月;郭煜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北京市4~5岁听障儿童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关系.方法 选取北京市87名机构内康复的4~5岁听障儿童,采用《听障儿童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和《希-内学习能力测验》进行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评估,分析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北京市4~5岁听障儿童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呈现极显著性相关(P<0.01).②北京市4~5岁听障儿童认知能力(尤其是思维想象)对语言能力有极高的预测作用(P<0.001),其语言能力对认知能力也有极高的预测作用(P<0.001).结论 听障儿童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关系密切,需推进全面科学的认知能力评估体系,积极开展专项认知课程,同时重视早期语言康复训练.
作者:张圆圆;吴薇;彭虹;王楚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初步探索听障儿童在非言语信号和言语信号刺激下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的潜伏期和波幅发展特征.方法 采用经典的Oddball范式,以1000 Hz和/bá/为标准刺激,1100 Hz和/b à/为偏差刺激,分别对8例健听儿童和10例听障儿童进行测试.结果 听障儿童的MMN潜伏期较健听儿童稍延长,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障儿童的MMN波幅较正常儿童明显要小,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音对和声调对的MMN潜伏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波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MN可作为一种客观检查方法,为听障儿童的听觉康复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作者:杨影;王丽燕;赵航;孙喜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回顾Mondini畸形、共同腔畸形和IP-Ⅲ畸形的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术后效果,为内耳畸形患者CI术后效果预估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18例重度或极重度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伴内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颞骨高分辨率CT结果分为Mondini畸形(160例)、共同腔畸形(30例)和IP-Ⅲ畸形(28例).对上述三组患者CI术后12个月的主、客观听力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CI术后检测电极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内,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检测均可引出波形.电诱发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ECAP)检查三组间检出率具有显著性差异(x2=50.69,P=0.000).Mondini畸形、共同腔畸形及IP-Ⅲ畸形三组间术后12个月声场中助听听阈、单韵母识别率及单声母识别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CI术前、术后汉语单韵母及单声母识别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三种类型内耳畸形CI术后EABR检出率高于ECAP;三种内耳畸形患者术后的主观听觉言语评估结果间有较大差别.
作者:苏金霏;丁秀勇;张道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4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通过听觉记忆词汇的测试结果,探讨两类儿童词汇记忆的差异.方法 选取4岁听障儿童24名(其中助听时间1~2年的10名,助听时间2~3年的14名)和健听儿童14名,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valuation of auditory response to speech,EARS)中的封闭式句子测试内容分别对儿童进行测试,比较其结果.结果 ①在记忆句中名词、形容词方面,3组儿童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在记忆句中动词方面,助听时间1~2年与2~3年的听障儿童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助听时间1~2年的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助听时间2~3年的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①助听时间越长,听障儿童通过听觉记忆句子中词汇的能力越强;②助听时间的长短影响听障儿童在记忆不同词性词汇方面的能力,这为听障儿童听觉训练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陈军兰;罗薇;郑文芳;申敏;梁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3~4岁听障儿童的行为问题.方法 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对60名3~4岁听障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结果 听障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33%,其中学习问题为突出,检出率为33.33%;男女童的行为问题差异不显著(P>0.05);除焦虑因子外,听障儿童其他行为问题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健听儿童(P<0.05).结论 听障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在康复过程中应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
作者:王娜;胡艳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蜗神经管狭窄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与耳蜗形态结构正常患者之间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 2015年在北京友谊医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手术侧蜗神经管狭窄患者6例(6耳)及耳蜗形态结构正常患者6例(6耳),对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和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得分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蜗神经管狭窄组术后6个月的CAP、SIR以及IT-MAIS得分均低于耳蜗形态结构正常组,两组间CAP和IT-MAI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I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蜗神经管狭窄患者的术后听觉康复效果较耳蜗形态结构发育正常患者差,言语可懂度在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远期效果有待干进一步随访.
作者:沈茜茜;王林娥;龚树生;王振晓;高芬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听障儿童语言功能发展特征,为制订康复训练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听障儿童语言功能评估》量表对陕西省在训的42例听障儿童进行评估,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2例听障儿童语言功能发展不均衡,娱乐功能发展较早,表现功能和表述功能发展较晚.经过6个月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后,,第二次语言评估得分显著高于第一次(P<0.05),早期较为落后的表述功能发展速度更快,听障儿童的交流实现途径由以动作为主转变为以语言为主,使用的语言形式由以单个的词为主转变为以简单语句为主.结论 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对听障儿童语言功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宋蕾;曹莉;杨凡云;钟迪;唐蜜;王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15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3年的听觉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总结其发育规律,分析各可能因素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及言语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5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各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并在开机后l、3、6、12、18、24、30、36个月运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对患儿的听觉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并对影响术后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 患儿开机后12个月内,CAP及SIR得分与术后康复时间正相关(rCAP=0.884,rSIR=0.873,P<0.05),个体间差异较大;开机12个月后,个体间差异减小.术前助听听闻(r=0.234,P<0.05)、术前康复时间(r=0.736,P<0.05)与CAP分级显著相关,术后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配戴助听器与SIR分级显著相关(r=0.201,P<0.05).结论 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及言语能力发育呈先快后慢趋势,术后1年内显著提高,术前助听听阈低、康复时间长的患儿术后听觉发育较好,术后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配戴助听器有助于言语发育.
作者:张雪媛;钟志茹;欧雪雁;梁茂金;李湘辉;郑亿庆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