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
  • 国际刊号:16
  • 国内刊号:82-915
  • 影响因子:0.32
  • 创刊:200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915
  • 全年订价:235.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7年5期文献
  • 骨导刺激时外耳道声压对骨导高频听力的影响

    目的 研究骨导听觉刺激时外耳道声压对骨导听觉高频听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无耳疾、纯音听阈≤25 dB HL(500、1000、2000、4000、6000 Hz)、无气骨导差、中耳腔压力正常(±50 daPa)的4名青年志愿者(23 ~42岁)共8耳.检测鼓膜脐部与外耳道近纤维骨环处振动速度,分别检测耳道开放与闭合时外耳道声压.分析气导刺激时鼓膜脐部振动速度与骨导刺激时鼓膜脐部及外耳道近纤维骨环处振动速度差,比较在骨导刺激下耳道开放与闭合时外耳道声压.结果 气导刺激时鼓膜脐部振动速度较骨导刺激时鼓膜脐部相对振动速度大,在骨导刺激下耳道闭合时外耳道声压较耳道开放时高,且耳道开放与闭合在3000 Hz以上与气导刺激时外耳道声压差别不大.结论 骨导刺激时,外耳道声压对3000 Hz以上骨导听觉影响相对较大.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杰;王立坚;Fei Zhao;石颖;李永新;李霞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听障儿童双耳双模式配戴的听觉能力发展跟踪研究

    目的 比较双耳双模式配戴的听障儿童与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1年内各项听觉能力的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康复阶段两组儿童在安静/噪声环境下的言语可懂度,为术后康复的临床实践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71名双耳双模式配戴儿童与78名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分别在人工耳蜗术后3~12个月进行5项听觉能力跟踪评估(双音节词、韵母、声母、短句和噪声下言语识别).结果 两组被试各项能力发展的线性趋势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两组被试双音节词发展趋势均显示出显著的二次函数趋势(P<0.05);双耳双模式组的短句和韵母识别体现出显著的二次函数发展趋势(P<0.05),单侧人工耳蜗组未见显著二次函数趋势;两组被试的声母和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均未呈现显著的二次函数趋势.不同聆听环境下言语识别率比较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两组被试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术后6个月两组被试在噪声下言语识别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 双耳双模式组的短句和韵母识别能力比单侧人工耳蜗组发展速度更快,更早达到康复目标;并且双耳双模式配戴有助于提高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

    作者:赵航;陶仁霞;孙喜斌;刘巧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耳鸣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目的 探讨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耳鸣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50例(158耳)急性耳鸣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耳鸣程度、听力水平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1.14%)明显高于对照组(51.9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耳鸣严重程度、听力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4.00%)略低于观察组(5.33%).结论 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耳鸣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耳鸣症状以及听力情况,用药安全性高.

    作者:杨少峰;龚继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正常青年人骨导眼肌前庭肌源诱发电位特征初步研究

    目的 通过骨导振动刺激诱发的眼肌前庭肌源诱发电位(bone conducted 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BC-oVEMP)测量健康青年人的反应和表现,为骨导眼肌前庭肌源诱发电位临床应用提供正常参考值.方法 选择20名健康青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经校准的激振器在受试者头颅正中近发际线处施加141.1 dB力级(force level,FL)的骨导振动,听觉诱发电位仪记录BC-oVEMP的电位波形,并计算正常值参数范围.结果 受试者全部引出VEMP波形,N1-P1波引出率为100%,N1的潜伏期为10.31±0.51 ms,P1潜伏期为15.14±1.48 ms,波间期为4.83±1.28ms,振幅为10.91±5.02 μV.除振幅耳间波动稍大外,oVEMP阈值、N1潜伏期及P1潜伏期左右耳间波动很小.结论 BCoVEMP是一种简单安全快速检测椭圆囊功能的临床实用技术,与气导给声VEMP相比,它不依赖于外中耳结构的声传导途径,引出率高,获得电位波形幅度更大,更加稳定可靠.

    作者:刘嘉伟;樊小勤;林颖;钟波;查定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音乐训练对健听青年噪声间隙阈值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音乐训练对健听青年噪声间隙阈值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听青年并根据音乐学习背景,将受试者分为音乐组(32例)和非音乐组(25例),对其进行气骨导测试、声导抗测试,以及噪声间隙测试并统计.结果 音乐组的噪声间隙阈值与非音乐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音乐组中学习不同乐器与间隙阈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学习音乐时间长短与间隙阂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音乐组的噪声间隙阈值与非音乐组相比更低;与音乐训练类型及学习音乐时间长短无关.

    作者:胡晨晨;胡旭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颅骨振动诱发眼震试验在梅尼埃病患者的初步观察

    目的 探讨颅骨振动诱发眼震试验(vibration-induced nystagmus test,VINT)在单侧外周前庭病变的眩晕患者损伤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5月确诊为间歇期单侧梅尼埃病患者25例,以及18 ~60岁无眩晕疾病病史的正常人25例作为对照.所有受检者接受温度试验及VINT试验.通过手持式振动器于受检者额部及乳突分别施加60Hz、120 Hz的振动刺激,利用视频眼震图仪的软件记录眼震.结果 确诊为梅尼埃病的患者VINT阳性眼震均为快相朝向健侧.梅尼埃病患者临床分期Ⅱ期2人、Ⅲ期18人、Ⅳ期5人,VINT的引出率分别为0%、55%、80%.随着病情程度加重,VINT阳性率逐渐升高.25例正常对照患者均未诱发出眼震.结论 尽管VINT在病程早期可能为阴性,但它反映前庭高频性损伤,可以指示前庭损伤侧别.其操作简便、快速、无损伤、易判定,是其他前庭功能检测手段的补充,有助于全面评估多频率前庭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泽军;高林溪;申金金;李琳;李瑜;林颖;查定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初中及以上听障学生学校适应情况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初中、高中及大学听障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初步探索听障学生学校适应状况的特征.方法 采用《初中生学校适应问卷》对76名听障学生进行学校适应情况调查,分别比较不同学龄段、性别、教育环境、口语表达清晰度及学业成绩听障学生在学校适应方面的差异.结果 听障学生学校适应各维度得分中,学业适应情况显著低于其他4个维度(P<0.05).初中听障学生在学业适应方面显著低于高中及大学听障学生(P<0.05);不同口语表达清晰度听障学生在同伴关系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学习成绩的听障学生在学业适应维度得分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结论 学业成绩及口语表达清晰度是与听障学生学校适应状况相关的重要因素.随着年级增长听障学生的学业适应状况有所提升.

    作者:林海英;孙文文;易海燕;朱立国;卫仁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听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患儿康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听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4例孤独症患儿,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下给予听觉统合训练,治疗后不同时期观察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语言交流障碍均显著改善,其中研究组患儿不理解指令,词汇量少、词语混用和语言障碍症状轻微的患儿比例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各项行为特征症状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儿自闭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scale,AB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I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听觉统合训练配合传统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孤独症患儿的语言焦虑障碍和部分行为特征,患儿智力发育和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可推广使用.

    作者:王佳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针刺、语言训练治疗运动性失语症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针刺、语言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8月~ 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卒中后失语症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语言功能、神经损伤恢复情况,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语言功能包括朗读、复述、表达、命名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ADL-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以及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近期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针刺、语言训练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失语症状,有利于语言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肖建华;王立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半胱氨酸链蛋白及其在听觉形成中的作用

    半胱氨酸链蛋白(cysteine string protein,CSP)是DnaJ/Hsp 40分子伴侣家族的一员,其在脑组织神经细胞、耳蜗内毛细胞的突触囊泡上均有表达.CSP与热激同源蛋白70(Heat shock cognate protein 70,Hsc 70)和富含谷氨酰胺三角形四肽重复序列的小蛋白(small glutamine-ric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containing protein,SGT)组成一个三聚物复合体,调节钙离子通道,并与SNARE(soaluble NSF attachment proteins receptors)蛋白复合体相互作用发挥分子伴侣的功能,在神经递质释放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缺失与神经退行性病变有关,还有研究报道CSP与听觉形成有一定关系.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CSP的结构、功能以及其与听觉形成的关系,为CSP在听觉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张世丽;郭维维;乔月华;杨仕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耳鸣的治疗与展望

    耳鸣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明确,其疗效亦有不确定性.2014年美国发布的《耳鸣临床应用指南》为耳鸣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参考和思路.本文通过探讨耳鸣的发病机制,在参考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临床中西医治疗耳鸣的相关研究综述成文.

    作者:徐雪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牙刷”还是“园丁鸟”?——从言语矫治到沟通科学的启示

    本文从语言病理学和听力学领域存在的孤立主义及由此造成的学科独立和思维片面入手,通过剖析沟通科学领域的两种学科关系模型,阐释了当前听力语言康复领域在教学、科研和临床服务领域的整合融合模式.在回顾美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发展历程后,进一步阐明了沟通科学学科模式对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发展的启示.

    作者:高立群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职业听力保护和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分级

    噪声是由杂乱无章的非周期性振动产生的宽频谱声音.长期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下而又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防护措施,将使耳蜗毛细胞产生不可逆的损害,导致严重的职业性听力损失.国内外现已把职业性听力损失列为重要的职业病之一[1],在某些特定场所如舰艇、纺织厂、车间等工作的人群听力受噪声为明显.对长期接触职业噪声的劳动者应进行有效的噪声防护,避免职业性听力损失的发生.对已发生的职业噪声性听力损伤,应依照相关的国家标准进行听力评估和诊断,以便进行相应处理[2].

    作者:冀飞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听障儿童康复的原则

    听障儿童康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初的“十聋九哑”,到后来的“能听会说”,再到现在的“全面康复”的提法转变,反映出人们对听障儿童康复已从基于医学分类着重生理差异,向注重生理和功能两方面的差异,再到现在着重生理、心理和发展需求的差异的变化.在听力语言康复领域,人们把反映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本质、条件、过程与效果,经过验证的一般规律性命题或基本原理,与人们的认识、实践联系起来,赋予方法论意义,使其成为了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的原则,指导和规范着的人们认识与实践.

    作者:梁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语言障碍儿童比较句训练范式的设计与实施

    比较句是语言障碍儿童康复过程中较为特殊的句式,如何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让儿童循序渐进地掌握比较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儿童语言习得理论以及普通儿童比较句的习得规律,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语言障碍儿童比较句康复训练的参考范式,以期为语言康复工作者的日常教学提供参考.

    作者:王艳霞;严舒;刘巧云;黄昭鸣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大龄听障儿童和听障成年人言语清晰度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大龄听障儿童和听障成年人提高言语清晰度的有效办法.方法 选取23例语前聋大龄听障儿童及听障成人.对其进行1年的强化康复训练.在开学初、1学期和1学年3个时间段分别进行SIR言语可懂度评估与线性模型检验.结果 23名被试首次评估均值为2.826,一学期评估均值为3.391,一学年评估的均值为4.391,提升效果明显(P<0.05).结论 大龄听障儿童和听障成年人的言语清晰度经过一年强化训练有较大提高,可见本研究制定的干预策略对大龄听障儿童和听障成年人的言语清晰度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作者:陈玲;蔡玉立;王艾东;谷长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阅读障碍风险家庭幼儿与正常幼儿词汇发展对比研究

    目的 探索17月龄~35月龄正常发展儿童和阅读障碍高风险家庭幼儿词汇发展路径的差异.方法 使用荷兰语版《麦克阿瑟-贝茨沟通发展量表(词汇及句子)》调查荷兰语儿童的词汇水平及两组儿童的词汇类别,即名词、谓词、虚词的词汇量,对比正常儿童与高风险儿童的组间差异.结果 两组儿童的整体词汇水平及各语义类别水平差异都在19~20个月时明显,且高风险组的词汇水平低于正常组.高风险组儿童对虚词的掌握程度低于正常儿童,这一差异持续时间较长.结论 阅读障碍高风险幼儿与典型发展幼儿的词汇发展路径不同,幼儿词汇水平也许可以为预测其未来阅读发展提供依据.

    作者:陈傲;Frank Wijnen;Charlotte Koster;Hugo Schnack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会话分析在心理阻抗研究中的作用

    本文从探讨会话分析与心理治疗的关系入手,从会话分析的视角对心理治疗中的阻抗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阻抗的产生及其应对是一个遵循特定结构的交际双方动态协商的过程,其虽然是一种自我防御现象,有时也能反应出来访者积极参与治疗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努力.会话分析是研究阻抗乃至心理治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马文;姚雪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双语失语症特异性障碍、评估、治疗与康复

    双语失语症因其特殊的临床表现与复杂的病理机制而独具研究价值.本文从双语脑机制出发,探讨双语失语症特异性的语言障碍表现、评估方案、治疗方法及康复模式.

    作者:邬德平;曹英倩;李春燕;李爱莲;姜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中国失语症语言评估量表》的设计原理

    《中国失语症语言评估量表(标准版)》是参考西北命名成套测验(northwestern naming battery,NNB)和西北动词语句成套测验(northwestern assessment of verbs and sentences,NAVS),在词汇加工认知神经心理模型和语句两阶段加工模型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语音、词汇、句法和语义特点,参照中国人的认知心理,由北京语言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联合研发的适用于汉语失语症患者语言能力综合评价的成套测验.该测验是国内第一个基于语言认知理论设计的汉语失语症语言能力评估工具.本文在介绍失语症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对该评估量表的命名分量表和动词语句分量表的设计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

    作者:廖敏;Cynthia K.Thompson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语言功能评估工具简介:以台湾地区为例

    本文介绍了台湾地区常用的7个语言功能评估工具,为学术界及临床实务界提供参考.具体包括①学前儿童语言障碍评量表;②国小儿童语言能力评量工具;③修订毕保德图画词汇测验;④幼儿语言发展评量表;⑤学前发展性课程评量:语言沟通领域;⑥中文色块测验(mandarin token test,MTT);⑦华语学龄儿童沟通及语言能力测验(test of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ability for school-age children in Chinese,TCLA).笔者同时提出研发我国不同地区语言评估工具面临的挑战.

    作者:刘介宇;童宝娟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