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耳科学杂志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2922
  • 国内刊号:11-4882/R
  • 影响因子:0.95
  • 创刊:200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2006年进入统计源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05年1期文献
  • 耳部显微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报告41例耳部显微手术的麻醉处理,总结该手术麻醉处理的经验.方法回顾1998~2003年的41例耳部显微手术麻醉处理的临床资料.结果应用微泵持续静注肌松药、控制好麻醉深度和综合应用控制性降压等血液保护措施成功地为耳部显微手术提供了良好的手术条件.采用有创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和心电监测等综合监测手段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时发现了2例颅神经心血管反射,其中1例心跳骤停,并抢救成功.结论综合应用各种麻醉手段为精细手术提供良好术野、绝对制动的麻醉环境同时又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是耳部显微手术麻醉管理的关键.

    作者:陈云俊;刘永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肌骨膜瓣填塞乳突腔、耳甲腔成形并一期鼓室成形术

    目的观察对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胆脂瘤或骨疡型)患者行耳后肌骨膜瓣填塞乳突腔、耳甲腔成形、WullsteinⅢ型鼓室成形术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耳后切口对37例(37耳)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胆脂瘤或骨疡型)病人施行耳后肌骨膜瓣填塞乳突腔及耳甲腔成形和Ⅲ型鼓室成形术.结果术后听力平均提高16dB,26耳平均听力达35.8dB,9耳平均听力达25dB.跟踪随访2-4年,术腔均上皮化好,外耳道无痂皮堆积.26例鼓膜形态完全正常,5例鼓膜疤痕内陷,3例鼓膜穿孔但干耳,干耳率91.9%(34/37);3耳仍有间断性流脓,经再次手术干耳,2例胆脂瘤复发,复发率5.4%(2/37).干耳时间在5-9周,平均6.5周.结论耳后肌骨膜瓣填塞乳突腔、耳甲腔成形并Wullstein Ⅲ型鼓室成形术能使术腔迅速上皮化、易干耳,术后听力提高.

    作者:张晓凡;姬亚男;曲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迷路瘘管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对63耳有迷路瘘管的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行乳突根治术的同时用颞肌筋膜或同种肋软骨片加筋膜一期修复瘘管.结果1718耳慢性中耳炎中并发迷路瘘管63耳,其中胆脂瘤型60耳,在各型中耳炎中发生率高,骨疡型3耳.瘘管位于外半规管56耳(88.9%),耳蜗2耳,上半规管3耳,外半规管和上半规管同时有瘘管2耳.63耳中术前有眩晕症状的37耳(58.7%),其中瘘管试验阳性13耳(35.1%).有眩晕症状耳平均骨导阈值为40.1dB,无眩晕症状耳为33.2dB.除1耳外,全部病例行瘘管一期修复后,眩晕症状消失.结论用同种异体肋软骨片加筋膜修复慢性中耳炎迷路瘘管是较理想的方法,对瘘管大、病变重者应行二期手术.

    作者:吕宏光;翟立群;王慧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突聋患者血液白细胞升高与预后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突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222例(230耳)突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WBC)总数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百分数,按白细胞水平不同进性分组分析,对其与预后的关系进性探讨.结果222例中有69例(71耳)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153例(159耳)正常,两组耳聋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疗效比较,白细胞升高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两组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均数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而治疗后升高组白细胞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治疗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近1/3突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且白细胞升高组治疗起效快、预后好,它对判断预后很有意义.

    作者:彭易坤;熊世珍;漆一飞;陈月婵;李德宏;余晓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耳科手术中电钻噪声所致内耳声损伤的防治

    目的观察电钻性能的改善、缩短电钻噪声暴露时间和药物干预对电钻噪声所致内耳声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总结1995年前病例24例,1995年后92例.1995年后的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4例,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48例,术后除常规治疗外,同时给予ATP 80mg/d和辅酶A 100u/d静脉滴注,阿米三嗪30mg、萝巴新10mg(都可喜1片)2次/d口服,持续一周.将对照组分别与1995年前病例和1995年后同期病例中的治疗组比较.结果1995年前和1995年后的对照组4kHz平均骨导听力损失分别为18.96±3.22dB和16.02±4.62dB,差异显著;平均骨导听力损失大于15dB的发生率分别为33.3%(8/24例)和11.4%(5/44例),差异显著.1995年后病例的对照组和治疗组间的比较表明,2、4kHz和平均骨导听力下降程度对照组明显重于治疗组;2、4kHz和平均骨导听力下降大于15dB的例数在对照组显著多于治疗组.结论选用性能良好的电钻、尽量使用高转速、缩短电钻使用时间以及电钻噪声暴露后及时给予药物干预治疗可以显著的减轻术后感音神经性聋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作者:李树华;石洪金;董卫东;赵江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伴颅内疾患语前聋病人的人工耳蜗植入术(附3例报告)

    目的探讨伴有颅内疾患的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候选者的手术和术前评估的问题.方法总结在我院发现的3例伴有颅内疾病的语前聋病人,3例都已经实施了人工耳蜗植入术.结果3例病人均在术前的磁共振检查发现了合并有颅内疾病,手术后病人均成功重建了听力.结论对于伴有颅内疾病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候选者在经过术前全面评估和审慎观察后可以实施手术;术前磁共振检查是发现大脑疾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蔡鑫章;冯永;贺楚峰;陈登明;梅凌云;田湘娥;严新翔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隐蔽性中耳炎1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隐蔽性中耳炎的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15例隐蔽性中耳乳突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无明显耳漏病史,鼓膜病变主要发生在松弛部,包括充血、肥厚、膨隆,其中5例的鼓膜和外耳道局部无阳性体征发现.听力损失多为中度(30~45dB),计有11例.颞骨CT扫描示病变主要集中在上鼓室和鼓窦.手术主要是清除病变,解除引流通道的阻塞.术后随访1~3年,病变无复发,听力平均提高10~20dB.结论提高对隐蔽性中耳乳突炎的认识,颞骨CT扫描可提高诊断率,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东山;褚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外周性脑积水致听力障碍小儿的DPOAE检查

    目的综合评估外周性脑积水伴感音神经性聋小儿临床听力学特点及选择适宜的听力评估参数.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患儿,年龄不超过2岁,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波V阈值≥50dBHL且排除中耳功能异常,并经神经康复科医师综合评估确诊为外周性脑积水者57例95耳,平均年龄7.21个月.入选的小儿,根据ABR波V阈值的不同分为二组:波V阈值<80dBHL组和波V阈值≥80dBHL组.另设同年龄段正常对照组.各组受试者均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的测试.结果外周性脑积水患儿ABR波V阈值<80dBHL耳所占比例高达78.95%;各组间的DPOAE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波V阈值<80dBHL组和≥80dBHL组的DPOAE异常率分别为21.33%和35%,二者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V阈值<80 dBHL组和≥80dBHL组与正常对照组的DPOAE幅值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前二者间的DPOAE幅值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外周性脑积水主要表现为轻中度的听力损害;听觉系统受损部位主要表现在蜗后,但也有一小部分的耳蜗功能受损;在评估外周性脑积水患儿听力的参数中,ABR波V阈值与DPOAE异常率更能准确反映外周性脑积水听力损失的听力学特点.

    作者:罗仁忠;钟建文;麦坚凝;陈倩;杨思达;温瑞金;王美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面神经根梳理并部分结扎治疗面肌痉挛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探讨治疗面肌痉挛的新方法及并发症预防.方法乙状窦后径路面神经根梳理并部分结扎.结果56例病人手术后疗效令人满意.结论面神经根梳理并部分结扎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治疗途径之一.

    作者:魏成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胆脂瘤型中耳炎不同手术方法效果的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同一术者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胆脂瘤中耳炎的效果.方法38例(耳)为A组,手术时间在2002年1月至2003年4月,男25例,女13例,年龄范围13-72岁,术后观察随访12-28月,平均18.56月.6耳属于复发病例,分别在1年到6年前在本院或外院手术过.另38例(40耳)为B组,手术时间在1995年4月至1999年12月间,男17例,女21例,年龄范围9-60岁,术后观察随访6-110月,平均17.12月.5耳属于复发性.二组的年龄、术前气导(AC)和术前气骨导差(ABG)相似,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意义.手术方法A组包含上鼓室外壁重建(盾板修复)、鼓索神经弹压听骨、防粘连可吸收网片置入等多项综合技术.B组大多采用上鼓室、乳突外壁凿开和插柱法.二组都用后一次随访听力记录为统计数据.统计分析用S-t检验.结果术后AC、ABG和ABG术前后差值(dB),A组是27.05±12.53、12.89±8.08、22.34±11.92,B组是42,76±14.22、22.27±10.95、8.83±8.72,S-t检验P均<0.01,差异都有极显著性意义.随访期中A组有4耳发现鼓膜穿孔(10.5%),3耳接受再次手术,术中发现1耳有胆脂瘤上皮残留(2.6%);再次术后听力恢复均满意,1耳随访又1年以上.而B组有9耳因胆脂瘤复发被再次手术(22.5%).结论耳道骨回复作盾板修复等综合技术对提高胆脂瘤手术听力和减少复发有明显效果.

    作者:黄平;陈文文;邓亚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p27Kip1在不同时期大鼠耳蜗大上皮嵴的表达

    目的观察p27Kip1在不同时期大鼠耳蜗的大上皮嵴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27Kip1在毛细胞分化和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胚胎期12天、13天、14天、16天、18天、20天和出生后当天、2天、5天、7天、10天、14天等12个年龄段的大鼠耳蜗进行冰冻切片,然后以1:100抗p27Kip1小鼠单克隆抗体为一抗,1:200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山羊抗小鼠IgG为二抗,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查.结果①胚胎期14天时,p27Kip1开始在蜗管表达,其表达限于原始柯蒂氏器.原始柯蒂氏器中全部细胞均着色.②胚胎期20天左右时,p27Kip1开始在大上皮嵴细胞表达,而在毛细胞中停止表达,但在支持细胞中仍有表达.③出生后7天时,p27Kip1在大上皮嵴的表达达到强,之后其表达减弱,直至出生后2周时大上皮嵴结构消失.④p27Kip1在耳蜗发育成熟后仍在支持细胞中表达.结论p27Kip1可以作为听感觉上皮的一个标记物.p27Kip1在大上皮嵴细胞中表达,对正常数目毛细胞的产生和耳蜗嵌合体的形成有重要作用.p27Kip1在支持细胞中长期表达是哺乳类毛细胞不能再生的原因之一.

    作者:汪学勇;胡吟燕;翟所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实验性迷路炎豚鼠耳蜗NF-κB p65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实验性迷路炎时,豚鼠耳蜗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transcription factor κB,NF-κB)的分布特点及其在迷路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12只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9只(18耳)以lmg/ml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0.2ml缓慢注入中耳腔,对照组3只(6耳)则以等量生理盐水注入,观察6h、48h、14d的ABR反应阈及光镜下耳蜗的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耳蜗NF-κB p65的表达.结果(1)ABR反应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豚鼠反应阈6h开始升高,48h进一步加重,14d时降至正常.(2)耳蜗形态学改变:对照组耳蜗各部位无明显炎症反应;实验组6h时,血管纹、螺旋韧带、蜗螺旋轴静脉等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Corti器支持细胞和感觉细胞轻度肿胀、变性;48h时加重;14d时各部分结构恢复正常.(3)NF-κB p65的表达:在正常对照组,NF-κB p65表达于豚鼠螺旋韧带Ⅰ型纤维细胞的胞浆;在实验组则于6h和48h表达于耳蜗的多个部位如螺旋韧带Ⅰ~Ⅴ型纤维细胞、根细胞、螺旋缘和螺旋神经节细胞等,以胞核染色为主;48h染色强于6h(P<0.05),而14d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迷路炎的发生可能与NF-κB p65的活化有关,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鼓室内LPS的刺激引起NF-κB过度活化而导致了耳蜗的炎性损伤和听力损害.

    作者:王朝永;姬长友;王宜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褪黑素对噪声性聋的防护作用

    目的通过检测耳蜗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含量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LT)对噪声性聋的防护作用.方法雄性杂色豚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不接触噪声,仅肌肉注射褪黑素,注射褪黑素的时间及剂量与第2组相同.第2、3、4组每天接触倍频程连续噪声(中心频率为4kHz,强度为100dB SPL)8小时,连续3天.第2组于噪声暴露前24h、即刻及噪声暴露中肌肉注射褪黑素3天.第3组在相同时间肌肉注射与第2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第4组为单纯接触噪声对照组.所有动物均于噪声暴露前及暴露后立即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噪声暴露3天测完ABR阈值后,立即断头处死豚鼠,取出双侧耳蜗,并测定其活性氧含量.结果噪声暴露后,第2组的ABR阈移及活性氧含量分别与第3、4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褪黑素能够减少噪声暴露后耳蜗中增多的活性氧水平,可能对噪声性耳蜗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作者:刘颖;肖玉丽;鲁建光;金德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仓鼠头部切片在自身免疫性内耳病中的实验观察

    目的含有组织抗体的内耳病患者血清与未固定及未脱钙的仓鼠头部冰冻切片反应可避免抗原性的改变,而且在同一张切片上耳蜗以外的组织可以用来对照.方法66份前庭听觉功能障碍或听力正常的患者血清和一份正常人的血清与仓鼠头部切片进行反应,结果抗血管内皮抗体、抗核抗体以及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的血清和仓鼠头部切片上的内耳以及其它组织呈现阳性反应.表明患者血清中的这些抗体对内耳来说不是器官特异性的.50例前庭听觉功能障碍的患者血清中只有2例有耳硬化的患者血清在免疫发病机理上可以看作是半器官特异性的.抗内膜抗体和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的血清对内耳组织反应阴性.对头皮肌和镫骨动脉壁及内耳动脉壁有反应.Corti氏器的盖膜显示出非特异性的自身绿色荧光.结论头部切片对于区分器官特异性抗体以及诊断自身免疫性内耳病是一种新的、方便的且安全的技术.单纯的免疫组化测定并没有对内耳疾病的单因素病因学给出一个提示.在使用患者血清中的组织抗体时,其它的额外因素也应该被考虑在内,因为前庭听觉功能障碍在病因学可能是多因素的.

    作者:魏能润;Marlies Knipper;Jan Helms;翟所强;张媛;杨伟炎;Reunhild Klein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咽鼓管与中耳炎

    中耳炎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包括病毒和细菌感染,解剖因素如咽鼓管功能不良以及宿主因素等.100多年前Politzer提出咽鼓管功能的异常可能是中耳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随后的研究认为中耳炎首先是中耳粘膜的疾病,是由该组织感染或变态反应所引起而非咽鼓管功能不良所致.但新的研究显示一世纪前Adam Politzer首先提出的假说有可能是中耳炎的首要发病机制:咽鼓管功能不良可以促使病毒和细菌进入中耳,从而导致中耳炎的发生.

    作者:殷善开;于栋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主观视觉垂直线知觉与前庭器耳石功能评定

    前庭耳石器主要功能之一是通过对重力垂直性的感受而产生一定的姿势反射来维持人体平衡,除此之外,这种感受还会产生一定的皮层知觉反应,即对重力垂直线的知觉.近年来,在前庭研究领域人们逐步重视这种知觉反应在判断耳石器功能中的作用,主观视觉垂直线(subjective visual vertical,SVV)或水平线(subjective visual horizontal,SVH)的知觉测试就是其中一种,它是重力垂直性知觉的视觉表现,现发现其在判断耳石器功能、特别是双侧耳石器功能不对称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有关疾病的诊断和评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1~12].本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贾宏博;王锦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母系遗传药物性聋与非综合征性聋大家系与基因突变的研究

    目的对一个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聋和非综合征聋的母系遗传性中国大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并发现全新的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方法征集该家系中成员进行听力学检查,并收集提取DNA进行线粒体DNA PCR扩增分析,对其主要成员建立传代细胞系进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试验和细胞氧消耗率检测.结果在没有接受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一些母系遗传的成员表现为迟发/进行性听力下降,其程度不等,平均发病年龄自55岁(第2代)逐渐提前到10岁(第5代).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导致母系成员听力下降,而且接受药物的年龄似乎与听力下降程度有关.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线粒体DNA测序发现高度保守的12S rRNA中1494位点C突变为T(C1494T),可以形成新的U1494-1555A碱基对,与耳聋有关的A1555G突变所造成的C1494-1555G碱基对结构相类似.当培养液中含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携带C1494T突变的4名听力遗传者和2名听力正常成员所建立的传代淋巴细胞系的细胞倍增时间显著延长,并且其细胞氧消耗总量显著降低.结论线粒体12S rRNA的A点是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聋的主要作用位点,而细胞核背景在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聋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对C1494T突变的相关的耳聋发病中也有重要作用.

    作者:赵辉;李荣华;王秋菊;严庆丰;Jian-Hong Deng;韩东一;Yidong Bai;杨伟炎;管敏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首发症状为外耳道出血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

    病历摘要:患者男,31岁,因自发性右耳疼痛伴出血3小时于2003年1月19日入院.自诉当日凌晨1时左右,右耳疼痛伴头痛,无恶心、呕吐等不适,三时许,右耳有血性分泌物流出,量约50ml,色鲜红,出血后耳痛、头痛无缓解,伴头晕,故急诊送入院治疗.否认挖耳、头面部外伤及其它创伤性治疗史,否认有肝、肾及糖尿病史.

    作者:黄继峰;郑建华;姜元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上半规管裂一例

    患者女,14岁.1984年发现右耳听力下降,经颞骨CT证实为双侧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图1),并配带助听器.后因听力渐进性下降,当右耳增益放大时,患者出现眩晕,故复诊.检查:双侧鼓膜完整,纯音测听右耳250~500Hz残余听力,左耳重度聋(见图2),左、右耳250~500Hz存在明显的气-骨导差;声导抗检查左耳AD型鼓室曲线,右耳A型鼓室曲线;前庭双温试验显示右侧水平半规管功能低下,CP(右)=70%;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显示双侧球囊声敏感(Tullio现象),VEMP阈值为50dB(图3),该电位的检测参照作者以往的工作[1-2].复诊时冠状位CT显示右侧上半规管有骨裂(图4).

    作者:吴子明;张素珍;周娜;杨伟炎;韩东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YAG激光加置管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体会

    本科从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间,在微山欢城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及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用YAG激光加置管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23例(23耳),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文忠;李凤英;孔秀真;董晨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胰激肽原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依照1997年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颁布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分级标准[1],2002年11月-2004年6月临床随机抽取符合突发性耳聋标准病人61例分成二组.治疗组31例(35耳),男19例,女12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7.5岁.发病开始到用药时间1-7天,平均3.7天.其中伴耳鸣者23例,伴眩晕者10例,耳聋、耳鸣、眩晕同时存在者9例.对照组30例(34耳),男21例,女9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8.2岁,发病开始到用药时间1-6天,平均3.5天.伴耳鸣者18例,伴眩晕者11例,耳聋、耳鸣、眩晕同时存在者8例.治疗前对病人病情、治疗过程及可能出现临床疗效预先告之.

    作者:朱旭;韩红威;刘万雳;蔡秋颖;解晶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基因诊断-耳科诊断领域的重大进步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使得生物医学的面貌将有很大的改变,而基因诊断是其中一个直接影响当今临床医学理论和实践模式的技术革命.

    作者:戴朴;韩东一;袁慧军;杨伟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显微镜在耳科手术中的应用

    从早的文明时代一直到欧洲所谓的黑暗时代,科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和医学家都观察和研究了自然现象,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但是,整个世界的结构仍未彻底弄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用裸眼观察世界,而强烈希望增加视觉分辨率,或将事物放大后进行观察研究,显微镜便应运而生了.与其他科学仪器一样,随着显微镜制造材料、光学、财力、市场等因素的进步,显微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显微镜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耳科慢性疾病和鼓室成型术在有了显微镜之后更是跃上了新的台阶.本文从4个阶段追忆显微镜在耳科手术中的应用史.

    作者:王洪田;周海婷;王荣光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