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60只眼)重症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成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组和睫状体冷冻组.半导体激光功率1.5~2.0W、脉冲时间2s、治疗范围270°,发射12~20个激光点.所有病例均完成3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与冷冻组比较,光凝组治疗成功率为73.3%,疼痛解除率为96.7%,P>0.05;光凝组治疗后1天及1周的眼压分别为22.10±9.34mmHg和18.13±6.40mmHg,P<0.01;末次随访时光凝组眼压20.54±7.96mmHg,P>0.05.光凝组早期并发症少,P<0.01.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与传统的睫状体冷冻比较,具有简便、安全、降压快、副作用小、疗效可靠等优点,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唐忻;田蓓;刘磊;张舒心 刊期: 1998年第03期
应用自制的表面角膜镜片对5例已有中央视区瘢痕的中晚期圆锥角膜患者施行表面角膜镜片术,术中对4例行前房穿刺,降低眼压,以便充分地压平角膜圆锥,减低近视.结果:术后表面镜片上皮在3~6天内完全再生,经过平均11个月的随访,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提高1~5行,平均3行.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4~7行,平均5行.近视较术前减少5~15.5D,平均11.0D.讨论:根据本组5例的手术治疗结果,证实对于中央视区有较薄瘢痕的圆锥角膜施行表面角膜镜片术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术中行前房穿刺有助于充分压平角膜圆锥,减少近视.因表面角膜镜片术后不会发生排斥反应,手术简便易行,因此对于中央视区有较薄瘢痕的中晚期圆锥角膜,可考虑先施行表面角膜镜片术,若术后矫正视力不满意,可再行穿透性角膜移植.
作者:王荣光;董东生;吕岚;邹留河 刊期: 199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不缝合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40例双眼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一只眼行小切口,另一只眼做常规切口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小切口组术后第1日至第3个月的散光变化为0.70D,常规切口组为4.66D,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01).小切口组术后第1日、1周和1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及第1周时矫正视力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t检验,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获得与超声乳化术同样的效果,但投资小,更适合在我国推广.
作者:孟永安;郭永红;赵瑞博;杨宇红;傅钢;高作书;张秋文 刊期: 199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结膜下注射对术后眼内纤维蛋白渗出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20只眼)术后眼内纤维蛋白渗出患者用浓度为50μg/ml t-PA结膜下注射.每次注射0.5ml,一次注射不能使纤维蛋白渗出完全溶解者间隔48~72小时重复给药,直至吸收.并与同期19例(19只眼)用激素治疗眼内纤维蛋白渗出的患者作对照.结果:t-PA组眼内纤维蛋白完全溶解时间为注药后1~14天,平均5.20±3.49天.对照组则为1~21天,平均10.32±5.96天,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中未发现出血、眼内压升高等并发症.随访一个月,未见眼内纤维蛋白渗出复发.结论:t-PA结膜下注射对眼内纤维蛋白渗出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梦珠;颜伟年;钱晓娃 刊期: 1998年第03期
研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发障的处理方法.23只眼后发障中游离人工晶体光学部上方180°,轻下推人工晶体,于旁中心混浊后囊膜作一穿刺孔,然后由穿刺孔向后囊膜与玻璃体前界膜的间隙注入透明质酸钠,再沿后囊膜穿刺孔边缘线形连续撕成一个直径约4mm圆孔.全部术眼后囊膜中央均得到一透明视区.3例玻璃体溢出改成截囊.连续性线形撕后囊可使人工晶体后发障获得透明视轴,并维护了周边囊袋的完整性.
作者:王首雁;乔秀娟;董春光 刊期: 199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眼挫伤患者的眼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50例(100只眼)正常人和30例(34只眼)眼挫伤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及睫状后动脉(PCA)的血流参数.测定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n)及阻力指数(RI).结果:①眼挫伤组CRA和PCA的Vmax均大于正常人组(P<0.05),其RI值均高于正常人组(P<0.01).②眼挫伤急性期和恢复期的CRA血流参数有差异:恢复期Vmax降低、Vmin增高(P<0.05),RI降低(P<0.01).结论:眼挫伤患者的CRA和PCA血流参数均有明显变化,急性期与恢复期CRA呈现不同的改变.提示眼挫伤患者眼供血不足,尤以急性期为重,恢复期血流灌注有所增加.
作者:司马晶;李安华;陈仁康;李林;窦晓燕 刊期: 1998年第03期
目的:为评价挖碗式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采用双手或单手挖碗式超声乳化晶体核的方法,完成整个超声乳化白内障的过程,对35例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硬度核的白内障采用该法进行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主机采用Storz Premiere DP3422机型.结果:本组病例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为3分15秒,超声能量平均为36%.术后1周裸眼视力≥0.5者占80%,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5者占88.57%,矫正视力≥0.5者占94.28%,术后1周平均散光为1.75±0.50D,术后3个月为1.25±0.50D;术后第一天角膜厚度比术前增加3%者7例,3.5%者14例,4%者8例,5%者6例,术后第一天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3.77%.结论:挖碗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技术适合于各种类型不同硬度的白内障,且手术过程安全、快捷,术中并发症少.
作者:徐国兴;郑卫东;林雯;高珊妹;刘晓燕;林发森 刊期: 199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常规的眼科检查和眼肌专科检查,内科行全身检查及实验室血生化检查以确诊糖尿病;部分病例辅以影像学检查.结果:39例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多数为单眼患病;受累颅神经以动眼神经多21例23只眼,以后依次为外展神经12例,滑车神经和复合神经麻痹各3例.动眼神经麻痹中5例为伴随上睑下垂和瞳孔变化的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大多数患者合并有高血压,近半数患者有高血脂症.结论: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易合并眼肌麻痹,其微血管病变是临床发病的病理基础.
作者:夏群;关航;崔宝华;龙力;潘永萍 刊期: 1998年第03期
为探讨眶尖占位性病变的早期诊断要点及恰当的手术入路,分析14例(14只眼)原发性眶尖占位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表明眶尖占位的早期临床特征是视功能减退而不伴有眼球突出,CT及MRI能确诊.在早期诊断的基础上,根据肿瘤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采用3种手术入路有助于全切肿瘤和保护视功能.
作者:金崇华;郭红玉;张建强 刊期: 1998年第03期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除术后晶体改变及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报告一组有晶体眼视网膜脱离手术、冷冻、巩膜扣带、注气(SF6或C3F8)联合玻璃体切除术68例72只眼及未联合玻璃体切除术46例47只眼.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两组,玻璃体切除眼术后发生核硬化38.9%,非玻璃体切除眼仅5.6%,P<0.001.晶体后囊下混浊,玻璃体切除眼为34%,非玻璃体切除眼仅为4.2%,P<0.001.核硬化与玻璃体切除术有关,随观察时间延长发生率增加,后囊下混浊与玻璃体切除术和气体应用有关.
作者:魏文斌;王景昭;李冬梅;高淑琴;郁丽娟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本文讨论了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视力预后.方法:51例52只眼行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28只眼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其中8只眼为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24只眼为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结果:术后随访6~42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佳矫正视力≥0.5者34只眼(65.4%),术后佳矫正视力≥术前佳矫正视力39只眼(75%).并发症为人工晶体倾斜、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前房出血和前房积脓.结论: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是安全有效的.新型弹性开放袢一体型前房型人工晶体具有操作简便、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的优点,是后房型人工晶体二期植入的重要补充.
作者:郝燕霞;何守志;李星星;王志军 刊期: 1998年第03期
眼睑缺损整复是眼部整形手术中较复杂的手术之一,它要顾全外观和生理功能,如果处理不当常可损害眼部生理功能,给患者带来终身的遗憾.我科自1984年1月至1995年12月共做自体睑板结膜瓣移植,治疗31例患者,经6个月以上的观察,双眼睑裂长度相等,皮肤颜色一致,生理功能正常,效果满意,特报告如下.
作者:陈庆民 刊期: 199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在眼前节异物诊断中的作用.并与其它影像学检查比较.方法:UBM对6例(6只眼)眼前节异物进行诊断、定位,手术取异物证实诊断.结果:6例6只眼经UBM定位后,成功地取出异物.其中3例为其它影像诊断未能发现的异物.结论:UBM为眼前节尤其是周边部微小异物的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为手术成功地取出异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何雷;庞秀琴;杨文利;王文伟 刊期: 1998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假晶体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探讨术中对原人工晶体的处理.方法:假晶体大泡性角膜病变14例(14只眼).原人工晶体类型为后房型人工晶体12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2例.手术方法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2例,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人工晶体取出术2例.结果:术后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所有植片均透明,矫正视力0.02以上12例(0.1以上4例).随诊3~22个月,13例植片透明,1例植片混浊.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为治疗人工晶体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能消除症状且能达到增视目的.术中如何处理原人工晶体应根据眼部具体情况.
作者:金涛;邹留河;李航;董东生;吕岚;王荣光;李纳 刊期: 1998年第03期
阴虱寄生于儿童眼部极为罕见,现报告一例.1 病例报告患儿男性,6岁.于1997年7月14日来本院就诊.诉右眼发痒五六天,并有虱子从眼部脱落,取之不尽.眼部检查:双眼视为1.5,右眼上睑睫毛有多个白色小点.睫毛根部见痂皮样物覆盖,并可见虱样小虫蠕动,睑缘充血,裂隙灯检查:右眼上睑睫毛有7个白色小圆点,痂皮样物为三对足的小虫,大小不一,大的约2mm,小的约1mm.
作者:晋秀明 刊期: 1998年第03期
Sturge-Weber综合征又名血管、脑、三叉神经综合征,它有颜面血管瘤、青光眼、癫痫三大临床特征,笔者在临床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谊;冯联兵 刊期: 1998年第03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30岁,主诉右眼视物模糊2个月余.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物不清,无眼部红痛,亦无恶心、呕吐及头痛等症,曾滴抗生素眼液及服维生素类药,疗效不佳,于1996年12月7日收住我科.既往无眼外伤及眼部手术史,亦无其它眼疾史.
作者:卫君卯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我院在4 360名干部健康体检中,发现黄斑区血管异常一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36岁.无不适主诉.眼部情况:双眼远视力均为1.2,近视力1.5.双外眼正常,屈光间质透明.眼底检查双眼视乳头边色正常,视网膜无出血、渗出及水肿.左眼颞下枝动脉主干第1分枝在黄斑鼻下方又分成2枝,较粗大的一枝自乳斑区向上,呈弧形越过视网膜水平缝绕黄斑走向颞侧,与下方另一分枝动脉对黄斑区形成近似环状供血,但无分枝跨过黄斑区,黄斑中心凹反光存在(图1).
作者:杨明光;李焕珍;沈丽华;董丽萍 刊期: 1998年第03期
通过比较不同培养液对紫外线A和B的透光率,检测紫外线B(UVB)照射培养液后溶液中过氧化氢的生成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减少,分析培养晶体受UVB照射后其不同部位的生化改变,探讨在体外紫外线诱发白内障时来源于培养液的效应.结果提示在这类模型研究中,除紫外线对晶体的直接光损伤作用外,培养液能够吸收紫外线,发生光化学反应,反应产物也对晶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作者:吴开力;潘苏华;水迎波;李绍珍 刊期: 1998年第03期
应用α-1抗胰蛋白酶多克隆抗体对10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腺样囊腺癌进行原位免疫标记研究.结果表明,10例多形性腺瘤均呈阳性反应;10例腺样囊腺癌中,7例呈阴性反应,3例阳性反应.但腺样囊腺癌的阳性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多形性腺瘤.说明泪腺腺样囊腺癌的蛋白酶抑制物活性明显降低是该肿瘤具有较强的组织浸润力的原因之一.而且,α-1抗胰蛋白酶的免疫组化测定有助于泪腺上皮性肿瘤的良、恶性判断.
作者:赵平;孙宪丽;李辽青;贺占国;李彬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本文通过对3~9个月胎龄胎儿眼球直肌超微结构的初步研究,发现3~9个月胎龄胎儿眼球直肌的肌纤维在电镜下分为两种类型,即快纤维和慢纤维.且两种纤维处于不同状态,快纤维多处于舒张状态,而慢纤维多处于收缩状态.上直肌中以快纤维为主,内直肌中以慢纤维为主.3个月时,胎儿即有完整的Z线,其中快纤维表现出一条双Z线.同时随着胎龄增长,线粒体、内质网亦增多,并可见吞饮小泡.在肌细胞周围亦可见到肌卫星细胞.
作者:鹿庆;于秀敏;王利华;梁克勤;靳明华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我们首次测定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体不同混浊期及透明晶体中锗含量,同时还测定了晶体中镉和镍含量,结果表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体处于未熟期,锗含量与透明晶体的值接近,并随晶体混浊度发展而明显上升.此外,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未熟期或近熟期晶体中的镉或镍含量基本上与透明晶体的相近,但在成熟期晶体中镉含量低于透明晶体,而镍含量则高于透明晶体.
作者:董冰;苏小铎;陈翠真;王宏伦 刊期: 1998年第03期
本文用硫酸软骨素取代MK液中的低分子右旋糖酐并加入胰岛素、营养物质及抗氧化剂等配制成一种新的改良K液,以K液作对照,采用随机匹配比较的方法,通过动物试验对保存在二组液中的角膜组织进行内皮细胞活性检测及组织形态学分析.各项实验资料证明:改良K液配方合理,性质稳定,不仅具有比K液配制简单、经济、安全可靠等优点,更主要的是延长了角膜保存时间,提高了角膜保存质量.
作者:卢争鸣;龚向明 刊期: 1998年第03期
对半乳糖性白内障晶体内微粒体生物合成前列腺素能力变化分析发现:用50%半乳糖喂养24小时后晶体内PGF2α水平降至对照组的31.11%;48小时后为对照组的58.04%,第5天时为对照组的52.19%,在第九天时为对照组的48.02%,第21天时为对照组的32.15%,研究发现半乳糖性白内障晶体内前列腺素合成能力受到明显影响,而这可能与白内障形成有关.
作者:董东生;Philip B.Keeting;Ihomas W.Lysz;S-C Joseph;Fu 刊期: 199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视网膜葡萄膜炎(EAU)大鼠的虹膜睫状体中是否存在视网膜S抗原.方法:利用视网膜S抗原特异性的抗血清及免疫偶联辣根过氧化物酶,对虹膜睫状体的可溶性蛋白进行蛋白质吸印免疫学检测.结果:不论正常大鼠,还是EAU大鼠,利用本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在其虹膜睫状体中,均未发现有与S抗原特异性抗血清相互反应的可溶性蛋白成分.结论:EAU病变中虹膜睫状体炎与S抗原之间的可能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旭光;张昌颖 刊期: 199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