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压贴三棱镜治疗儿童眼性斜颈的临床应用特点和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眼性斜颈患儿64例.方法 患儿配戴Fresnel压贴三棱镜,观察配镜后的代偿头位及斜视度改变情况,比较戴镜前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随访6~12个月.主要指标代偿头位改善率,双眼同时知觉、融合功能、立体视觉.结果 配镜后代偿头位改善率90.6%(58例).所有能配合检查者55例(100.0%)戴镜后有双眼同时知觉、52例(94.5%)有融合功能、50例(90.9%)有立体视,与戴镜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结论 采用压贴三棱镜矫正某些儿童眼性斜颈效果满意,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儿童双眼视觉功能.
作者:曹文红;于刚;吴倩;刘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眼局部应用1%阿托品对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斜视角度、调节性集合和双眼视功能的影响.设计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共同性内斜视患者35例(3~15岁).方法 1%阿托品眼用凝胶进行散瞳验光前、后分别进行斜视角度、调节性集合/调节(AC/A)、双眼视觉测定,并根据验光结果分为≤+3 D、>+3 D并≤+6 D和>+6 D三个不同屈光度组,对其散瞳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进行分析.主要指标斜视角度(三棱镜度)、AC/A、同时知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觉、近立体视觉.结果 3组患者中斜视角度≤50△和≥55△的患者分布无显著性差异(X2=0.52,P=0.77);14例≤3 D患者中散瞳后的斜视角度无变化者11例(78.57%),斜视角度减小者仅2例(14.29%),而11例>3 D并≤6 D患者和10例>6 D患者中散瞳后斜视角度减小者均为5例(分别为45.46%和50.00%).三组患者中,散瞳前AC/A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X2=4.87,P=0.30).散瞳后各组AC/A均有减小的趋势,变化无显著性筹异(X2=1.89,P=0.75).5例具有不同程度双眼视觉者,其斜视角度均≤20△.结论 在儿童共同性内斜视中,低度远视患者散瞳前后斜视角度无明显变化,部分中、高度远视患者散瞳后斜视角度有减小趋势.
作者:傅涛;卢炜;王京辉;焦永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强化散瞳对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早期高眼压的作用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因各种原因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并且术后第1天眼压≥30 mmHg的患者32例(34眼).方法 对上述患者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连续点手术眼3次,每次间隔5分钟,用药2小时后复测眼压,并对眼压等参数行t检验,比较用药前后眼压的变化.主要指标用药前、后眼压.结果 用药前患者平均眼压(37.26±6.07)mmHg,用药2小时后平均眼压(34.82±8.46)mmHg,平均眼压下降2.44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其中20例(58.82%)眼压下降,平均眼压下降6.2 mmHg;4例(11.76%)眼压不变;10例(29.41%)眼压升高,平均眼压升高4.1 mmHg.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眼压升高并不是停止使用散瞳剂的理由,合理使用可以使近60%的患者眼压下降.
作者:张永鹏;陈惠茹;张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吸入100%纯氧后视网膜氧合反应(△PO2)的变化规律.设计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6例糖尿病患者及年龄相匹配的6例健康受试者.方法 应用GE 1.5T磁共振扫描仪对研究对象先后间断吸入室内空气和100%纯氧进行数据采集,扫描时间持续约50分钟.NIH IMAGE软件包用于数据分析.主要指标视网膜前玻璃体信号强度、△PO2.结果 健康受试者整个视网膜的△PO2空间变化是非均一的.在高浓度吸氧状态下初期,健康受试者视乳头区的视网膜前玻璃体信号强度迅速增高,而视网膜颞侧及鼻侧区信号强度不同程度下降.随着吸氧时间延长,各部位视网膜前玻璃体信号强度略有波动,但趋向逐渐增高.任一时间点的△PO2与其余时相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组,视网膜前玻璃体的信号强度持续增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高浓度吸氧结束后,健康受试者非视乳头区域视网膜前玻璃体信号强度呈不同程度的延迟强化效应.随后,各区域△PO2均迅速下降.而糖尿病组患者在吸氧结束后其△PO2迅速下降.对照组△PO2与年龄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结论 高浓度吸氧能够诱导视网膜前玻璃体区域特异性的信号变化.糖尿病患者△PO2升高可能与视网膜血管调节异常有关.MRI可作为探测视网膜病理状态下氧合反应机制的有效工具.
作者:许庆刚;陈青华;杨庆松;鲜军舫;王振常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圆锥角膜患者配戴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3年以上的视力矫正效果,屈光度和处方参数变化以及角膜塑形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配戴RGPCL连续观察3年以上的圆锥角膜患者73例(136眼).方法 患者于戴镜前、戴镜1、2、3年检测视力,自动验光仪/角膜曲率仪和角膜地形图仪的圆锥角膜筛查软件检测.观察戴镜前后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和其他角膜形态学改变;对比RGPCL处方基弧、屈光度的变化.根据病变程度按轻度圆锥角膜组(A组)和中、重度组(B组)分级进行分析.主要指标视力,屈光度数,RGPCL基弧,角膜地形图的各项指标.结果 患者平均戴镜(49.3±15.3)个月(36~76个月).初诊裸眼视力(UVA)平均3.76±0.45,框架镜矫正视力(SPVA)4.57±0.53,RGPCL矫正视力(RGPVA)4.89±0.14,视力有显著提高(F=171.994,P=0.000);末诊RGPVA 4.95±0.11,与初诊比较有显著提高(t=-6.733,P=0.000).B组比A组提高更显著.RGPVA可达0.8或以上的比率,戴镜初期、1年、2年和3年后分别为85.13%、86.76%、85.60%和84.62%.初诊与末诊检查相比较,近视度为(7.13±4.01)D和(6.23±3.42)D(P=0.014),角膜散光度为(6.23±3.24)D和(4.42±2.34)D(P=0.000).初诊与末诊RGPCL处方基弧为(7.38±0.50)mm和(7.54±0.42)mm(P=0.000),RGPCL处方度为(-6.22±3.59)D和(-5.33±3.09)D(P=0.000).与A组比较,B组的屈光度与镜片弧度的变化更显著.角膜地形图各项表面参数除SAI、IAI和AA3项其初、末诊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9项参数值均有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 圆锥角膜患者科学合理地长期配戴RGPCL,能较好地获得持久的矫正视力,并可获得显著角膜塑形效果,明显降低近视度和散光度,有效控制圆锥角膜的发展.
作者:谢培英;王志昕;杨丽娜;郭曦;唐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提上睑肌MRI改变与Graves眶病上睑迟落的相关性.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例(20眼)正常志愿者,8例(10眼)Graves眶病无上睑迟落患者,7例(10眼)上睑迟落患者.方法 受检者应用眼表面线圈,于前视眼位、上视眼位及下视眼位行斜冠状面、斜矢状面T1WI扫描.主要指标各眼位提上睑肌横截面积、厚度,腱膜上方脂肪厚度,提上睑肌收缩率、舒张率.结果 正常者提上睑肌各眼位横截面积、厚度、腱膜上方脂肪厚度、收缩率、舒张率在侧别、性别及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上睑肌在上视眼位横截面积(17.93±4.48)mm2、厚度(2.21±0.22)mm较前视眼位增加,下视眼位横截面积(5.48±1.32)mm2,厚度(1.11±1.15)mm较前视眼位减小(P均<0.05).Graves眶病患者各眼位提上睑肌横截面积、厚度及腱膜上方脂肪厚度较正常者均增加,提上睑肌收缩率、舒张率均减小(P均<0.05).迟落征患者较无迟落征患者,下视眼位提上睑肌厚度(2.74±0.71)mm及腱膜上方脂肪厚度(1.94±0.54)mm明显增加,面积舒张率0.12±0.14和厚度舒张率0.11±0.08明显减小(P均<0.05).结论 Graves眶病患者下视眼位提上睑肌厚度、舒张率及腱膜上方脂肪厚度的变化与上睑迟落关系密切.
作者:姜虹;王振常;鲜军舫;满凤媛;艾立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查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大脑白质的发育情况,从而探讨其发病机制.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5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均为左眼弱视)及14例年龄、性别相匹配正常儿童.方法 利用DTI技术进行检查,用基于体索(Voxel)的形态学测量对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图像中的所有Voxel进行逐个比较;用感兴趣区(ROI)方法定位于视放射,计算左右视放射的FA平均值和Voxel数目,比较其在两组研究对象中的差异,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放射的发育情况.主要指标视觉通路白质结构的FA值和Voxel数目.结果 左眼弱视患者的右侧枕叶、顶下小叶、颞叶回下及左侧岛叶FA值较正常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而双侧丘脑、叶下神经核团外、额叶,右侧枕中回、中央前回、豆状核、壳核,扣带回FA值较正常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左眼弱视患者左右两侧视放射的Voxel数目,平均FA值和总FA值较对照组均下降,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总Voxel数目和FA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平均FA值也较正常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和对照组组内双侧视放射比较发现左侧视放射Voxel数目,平均FA值和总FA值均高于右侧,除对照组平均FA值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存在多个视觉相关脑区白质FA值的下降,提示屈光参差性弱视存在着视觉通路神经网络结构的异常;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侧视放射FA值和Voxel数目下降,提示此类患者存在双侧视放射的发育不良.
作者:肖满意;徐静;李亚军;魏欣;彭晓娟;贺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和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不同房角关闭状态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设计前瞻性同期对照研究.研究对象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需行手术的患者48例(60眼).方法 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中非随机选取房角关闭<180度患者30眼,房角关闭>180度30眼两组.两组患眼随机再分两组各15眼,其中一组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另一组行自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开放(Goldmann房角镜,应用Stratus相干光断层扫描仪检测术后早期房角形态)情况,平均随访(6.60±2.34)个月.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指标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房角关闭<180度患眼中,后随访时两种方法术后眼压分别为(13.26±3.21)mmHg、(12.87±2.66)mmHg(P=0.51);前房深度分别为(2.86±0.42)mm、(2.96±0.50)mm(P=0.47);房角开放程度亦无显著差异.房角关闭≥180度患眼中,后随访时两种方法术后眼压分别为(17.35±4.18)mmHg、(13.81±3.06)mmHg(P=0.02);前房深度分别为(2.91±0.47)mm、(3.05±0.44)mm(P=0.42);但行房角分离术组房角开放更宽.结论 对房角未完全关闭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以有效地达到控制眼压、开放房角、加深前房、提高视力的治疗目的 .但对于房角关闭>180度患眼应行房角分离术.
作者:蒋慧中;刘大川;张健;戴惟葭;杨惠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急诊眼睑全层裂伤的病因、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急诊的60例(60眼)眼睑全层裂伤患者.方法 询问病史,详细眼科检查.应用垂直褥式、水平褥式和三缝线缝合法修复眼睑全层裂伤.对伴有泪小管断裂、内外眦韧带离断、眼睑皮肤缺损、眼睑全层缺损、提上睑肌断裂者,还需行泪小管断裂吻合、内外眦韧带复位、提上睑肌断裂缝合复位、皮肤缺损及眼睑缺损修复术.主要指标眼睑形态,眼睑位置,眼睑运动功能,吻合后的泪小管是否通畅.结果 眼睑全层裂伤病因主要是车祸伤、外物击伤、坠落伤、动物咬伤.眼睑裂伤多伴有泪小管断裂、内外眦韧带离断、眼睑皮肤及全层缺损、提上睑肌断裂.急诊手术后随访6~12个月,绝大部分患者术后眼睑外观形态、眼睑闭合以及运动恢复良好,38例(95%)泪小管吻合术后保持通畅.结论 车祸伤和外物击伤是急诊眼睑全层裂伤的主要原因,及时、正确、细致地手术处理可使大部分眼睑裂伤在Ⅰ期得到良好的修复,同时也为少部分患者Ⅱ期整复做好准备.
作者:王越;赵颖;赵萌;陈涛;秦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眼部分离棒状杆菌的分布、鉴定及药敏结果,讨论该菌属在眼部感染中的临床意义.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患者眼部分离的171株棒状杆菌属.方法 由专业人员取材,对眼部分离细菌培养标本接种、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棒状杆菌生化反应鉴定条(API Coryne)鉴定44株/171株菌株,并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耐药性,进行12种抗生素临床测定.主要指标棒状杆菌种类及耐药情况.结果 171株棒状杆菌主要来源于结膜(57.8%)和角膜(27.2%).鉴定的菌株可分为9种,其中麦氏棒状杆菌21株(47.7%),拥挤棒状杆菌6株(13.6%),水生棒状杆菌和丙酸棒杆菌各4株(9.0%).药物敏感率依次为万古霉素100%(37株),替考拉宁90.2%(51株),利福平85.9%(128株),阿米卡星85.1%(134株),庆大霉素84.3%(134株),妥布霉素82.1%(134株).结论 麦氏棒状杆菌可能是中国北方眼部感染常见的棒状杆菌.万古霉索对棒状杆菌属抑菌作用好.
作者:王智群;李然;李炜炜;梁庆丰;罗时运;孙旭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LASIK手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对视功能的远期影响,从双眼视觉方面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两眼屈光参差≥2.50D)患者30例(57眼).方法 应用VISXSTAR-S4型准分子激光机行LASIK手术,随访24~44个月,平均(31.1±6.2)个月.主要指标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SCVA)以及双眼视功能.结果 术后2年时的裸眼视力达到0.8以上者54眼(94.74%).手术后双眼屈光参差度数(0.69±0.77 D)较手术前(5.17±2.50 D)明显降低(P=0.041).手术前、后存在同时视、融合、远立体视者分别为24例、29例(P=0.059),8例、29例(P=0.000),1例、16例(p=0.000).术前戴框架眼镜矫正与LASIK手术后比较,近立体视正常者分别为4例、11例,近立体视异常者分别为15例、15例,立体视缺失者分别为11例、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远期疗效稳定,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对其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也有促进作用.
作者:黄静;周跃华;刘爱珍;华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纤维蛋白胶玻璃体内注射对兔视网膜的毒性.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28只青紫蓝兔.方法 将28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4组动物中的3组右眼玻璃体内分别注入剂量为0.1 ml、0.2 ml、0.4 ml的纤维蛋白胶,空白对照组右眼玻璃体内注入0.2ml生理盐水.注射后1天、7天、14天及28天行裂隙灯、间接检眼镜、视网膜电流图(ERG)检查,观察暗适应大反应b波波幅,后一次检查后取眼球行病理切片光镜检查,观察视网膜各层细胞形态、排列.主要指标实验动物眼术后KP、闪光,视网膜皱褶的发生情况,ERG暗适应大反应b波波幅,视网膜病理切片光镜下各层细胞的形态、排列情况.结果 实验组眼术后未观察到明显的KP、闪光等炎性反应证据,未观察到视网膜皱褶形成、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的证据,ERG b波幅较对照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病理切片光镜下视网膜各层细胞形态、排列未见异常.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0.4 ml的纤维蛋白胶是安全的.
作者:刘月明;魏文斌;田蓓;朱晓青;刘妍;李辽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体外活化的小鼠淋巴细胞的免疫耐受功能,探讨该细胞对小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14只BALB/C小鼠作为供体,28只C57BL/J小鼠作为受体.方法 无菌取C57BL/J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制备成5×106/ml的混悬液,分别与SEB和刀豆蛋白A(ConA)体外共培养,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测定SEB和ConA体外活化的淋巴细胞在第0、6天时的CIM+CD25调节性T细胞和CD3+NK1.1+NKT细胞百分比.以BALB/c小鼠为供体,C57BL/J小鼠为受体,建立小鼠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并分别结膜下注射0.05 ml培养6天的SEB活化的淋巴细胞悬液(浓度1×106个细胞/ml)及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观察记录植片的存活状况,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主要指标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SEB、ConA与淋巴细胞共培养前OD570nm值均为0.15±0.01(n=6),共培养后第3天为0.25±0.07和0.59±0.06,第6天为0.43±0.07和0.35±0.05.SEB组培养后的淋巴细胞中CD3+NK1.1+NKT细胞由0天时的(1.21±0.19)%升高到(5.67±0.25)%,CD4+CD25+调节性T细胞由(0.37±0.06)%升高到(0.98±0.12)%.活化淋巴细胞结膜下注射后小鼠角膜植片平均存活(28.60±3.75)天,而生理盐水组为(22.13±4.91)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HE染色显示对照组植片中度水肿,角膜基质纤维板层结构排列紊乱,有炎性细胞浸润,植片中可见新生血管.而实验组植片仅轻度增厚,基质板层纤维排列规则,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长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治疗组小鼠角膜植片中CD4+和CD8+淋巴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 SEB和ConA均能活化小鼠淋巴细胞并使其增殖.SEB组培养后的淋巴细胞中CD3+NK1.1+NKT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含量比培养前升高.SEB活化的小鼠淋巴细胞具有免疫耐受功能,能够延长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植片的存活时间.
作者:徐健;接英;陈钰;潘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内眼术后各种角膜上皮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象36例(36眼)各种内眼手术后角膜上皮病变迁延不愈的患者,其中大泡性角膜病变5例,非大泡性角膜病变31例.方法 对上述患者适当处理角膜病灶后,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并调整眼部用药,一旦角膜上皮愈合即摘除软镜;同一软镜持续配戴不得超过3周,否则更换新软镜.随诊6个月观察患者角膜愈合情况.主要指标角膜上皮愈合、刺激症状缓解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5例(97.22%)患者眼部刺激症状在3天内明显好转.至随诊6个月,30例(83.33%)完全缓解,6例(16.67%)明显缓解;30例(86.11%)视力明显提高.全部患者未出现继发感染等并发症,非大泡性角膜病变的患者在3周内角膜病变痊愈、症状消失,摘除软镜;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中3例10周内摘除软镜,2例观察至6个月仍需配戴.结论 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促进内眼术后各种角膜上皮病变愈合的效果显著,同时有效缓解各种伴随的眼部刺激症状,是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秦毅;王荣光;戴红蕾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测量儿童眼眶容积,探讨儿童眼眶容积的发育规律.设计前瞻性研究系列.研究对象 400例0-18岁儿童.方法 应用多层螺旋CT测量400例儿童双侧眼眶容积.主要指标双侧眼眶容积.结果 小于6个月的婴儿眶腔容积为男(12.72±2.98)ml,女(11.34±1.98)ml;16~18岁的眶腔容积为男(22.14±2.25)ml,女(20.35±1.12)ml.两侧眼眶之间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眼眶容积9岁以后男性大于女性(P=0.00).眼眶容积在0~3岁时发育快,男女眼眶容积分别自(12.72±2.98)ml长至(18.17±1.91)ml、自(11.34±1.98)ml长至(18.01±1.66)ml;3岁时男女眼眶容积分别是18岁时眼眶容积的82.06%、87.64%.4~18岁期间男女眼眶容积平均每年增大0.28 ml、0.17 ml.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客观准确地测量眼眶容积,确定眼眶容积均数及眼眶生长发育的趋势.
作者:杨欢;李冬梅;王振常;满凤媛;李静;鲜军舫;燕飞;杨本涛;刘中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使用局部降眼压药物的青光眼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为更好地使用青光眼药物提供有用的信息.设计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门诊和病房)使用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的青光眼患者236例.方法 面对面问卷调查.将没有严格按照医生处方要求用药定义为不依从.调查青光眼患者局部用药总体不依从率,及不同人口社会环境因素、不同青光眼认知水平及青光眼治疗方面等各个因素的依从率,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不依从率的相关影响因素.主要指标不依从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236例局部用药的青光眼患者完成问卷调查,总体不依从率62.3%,联合用药的患者占大多数(83.0%).常见的不依从原因是忙或忘记(61.9%),其次是离家外出不方便用药(14.3%).青光眼患者局部用药依从性与发病时症状的轻重、用药持续时间以及是否每天在固定时间用药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青光眼类型及病情轻重、认知程度、用药种类、用药次数、是否有人提醒用药、是否独居以及是否患有其他疾病等凶素无关.结论 所调查的青光眼患者使用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较差,症状轻、长期用药及没有固定的用药时间的患者更易出现不依从.
作者:乔春艳;尹乐;樊文英;唐炘;赵玉秀;孙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眼内眦部恶性肿瘤切除之后造成内眦部范围较大的缺损,重建并兼顾美容效果在临床上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采用跨鼻双叶形皮瓣转位的方法对2例内眦部基底细胞癌切除后的内眦部缺损进行重建,效果满意.
作者:施凌平;郝玉萍;潘善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近年来国内斜视、弱视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斜视、弱视治疗中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澄清和强调的问题,如斜视手术的目的 是什么、斜视手术时机如何选择、如何规范弱视的诊断与治疗等.有些问题在一些眼科医师中还存在着比较模糊的认识.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并藉此与眼科同道探讨.
作者:张伟;赵堪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本文在复习正常双眼视觉的概念及检查双眼视觉的常用方法和双眼视觉正常范围的基础上,介绍了单眼深度感知和双眼立体视觉近年来神经生理学及神经解剖学的研究进展,即单眼深度线索和双眼深度线索获得的深度感知在顶叶皮层的CIP区(顶尾侧)被整合,强调了单眼及双眼均可感知立体视觉.重点阐述斜视、弱视患者双眼单视及双眼立体视觉受到损害的状况,以及应用脱抑制训练、融合训练、立体视训练等方法矫治双眼视觉缺陷的结果.
作者:卢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及MRI在眼科疾病的定量分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用于测量眼眶容积、眼外肌在各眼位时的形态学改变、视网膜氧分压变化及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情况、视路神经纤维束定量分析等.本文对影像学测量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评述.
作者:王振常;燕飞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