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眼科杂志

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4-4469
  • 国内刊号:11-3025/R
  • 影响因子:0.48
  • 创刊:199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578
  • 全年订价:22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 1998年获河南省科技期刊三等奖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眼科杂志   2014年5期文献
  • 初发近视儿童调节反应与近视屈光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初发近视儿童调节反应与近视屈光度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视力下降在6个月内的8~10岁儿童96例,复方托吡卡胺散瞳测双眼近视低于-1.00 D.方法 散瞳前采用综合验光仪进行调节反应、调节灵活度以及正、负相对调节检查.选取双眼中较低度数眼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指标 屈光度、调节反应、调节灵活度、正负相对调节.结果 受试者屈光度为(-0.66±0.25)D,调节反应为(0.25±0.36)D;调节灵活度为(6.31±2.54)cpm;负相对调节为(2.20±0.40)D;正相对调节为(-1.96±1.32)D.调节反应与近视屈光度呈负相关(r=-0.34,P=0.001);调节反应与调节灵活度、负相对调节无相关性(r=0.027,P=0.798,r=-0.140,P=0.174);调节反应与正相对调节呈正相关(r=0.231,P=0.023).结论 初发近视儿童已存在调节反应滞后,调节反应滞后和正相对调节的降低,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原因.

    作者:唐萍;冯祎;孟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基于Pentacam HR的角膜屈光指数计算

    目的 评估PentacamHR测量角膜屈光术后眼角膜参数的可重复性并比较用Pentacam HR角膜参数计算未手术眼和角膜屈光术后眼角膜屈光指数的差异.设计 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 接受角膜屈光手术术前及术后检查者,分为两组:A组为接受常规术前检查者207例207眼;B组为接受常规术前检查且术后3个月(LASIK)或6个月(PRK)以上复查者67例133眼.方法 A组受试眼行主觉验光和Pentacam HR检查;B组受试眼手术前后分别行主觉验光和PentacamHR检查.两组中Penta-cam HR检查均获得三次有效结果.主要指标 变异系数(CVw)、组内标准差(Sw)和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Pentacam HR获得的未手术眼(A组)和角膜屈光术后眼(B组)的角膜中央前表面3 mm范围内平均曲率半径(Ra)、角膜中央后表面3 mm范围内平均曲率半径(Rp)和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可重复性.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分析A组和B组中计算获得的角膜屈光指数的差异.结果 A组中PentacamHR获得的Ra、Rp和CCT分别为(7.780±0.235)mm、(6.341 ±0.225)mm和(541.67±31.79)μm;B组中Pentacam HR获得的Ra、Rp和CCT分别为(8.625 ±0.412) mm、(6.379±0.237)mm和(461.89±34.70) μm,均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CVw均<1%,ICC均≥0.99).基于Pentacam HR获得的参数计算角膜屈光指数,A组为(1.3278±0.0008);B组为(1.3227±0.0019) (t=34.634,P=-0.000).结论 Pentacam HR获得的未手术眼和角膜屈光术后眼角膜中央前、后表面3 mm范围内曲率半径和中央角膜厚度均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基于Pentacam HR获得的角膜屈光术后眼的角膜屈光指数小于未手术眼的角膜屈光指数.

    作者:华焱军;王勤美;黄锦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光凝术后近期调节力的变化

    目的 观察视网膜光凝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眼近期调节力的变化.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5例(30眼)确诊须行眼底激光治疗的DR患者,平均年龄(57.4±13.4)岁.方法 由同一操作者进行视网膜光凝术,观察患者同一只眼激光前、激光后第1、3、7、14天的调节功能指标和视力.主要指标 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佳矫正远视力、近视力.结果 激光后各时间点的单眼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均较激光前有所下降(F=34.19,P=0.00; F=23.6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降规律是从激光后第1天开始,第3天幅度大,第7天稍有恢复,第14天的观察时间内未恢复到激光前.负相对调节在激光前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69,P=0.686).激光后的近视力较激光前有所下降(F=5.54,P=0.00),且变化规律与单眼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相似.结论 在激光后14天的观察时间内,视网膜光凝术会导致DR患眼近期调节力下降.

    作者:郑磊;温佳敏;张福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正常颅内压成年人球后视神经鞘直径的B型超声测量

    目的 了解正常颅内压成年人B型超声波测量的球后视神经鞘直径的范围.设计 诊断技术评价.研究对象 2012年3月-2013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腰椎穿刺检查颅内压70~200 mmH2O、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连续患者60例.方法 由2位检查者采用B型超声波分别测量患者双眼球后3 mm处视神经鞘直径,将2位检查者测量的视神经鞘直径的平均值作为该检查眼的视神经鞘直径,并比较2位检查者测量值之间的一致性.主要指标 视神经鞘直径.结果 采用B型超声波测得的正常颅内压成年人的球后3 mm处视神经鞘直径分别为右眼(5.38±0.67)mm (3.9~7.4 mm),左眼(5.45±0.73)mm (3.5~7.0mm),左右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P=0.372).男性右眼球后视神经鞘直径为(5.62±0.62)mm,女性为(5.11±0.64)mm(t=3.129,P=0.003);男性左眼球后视神经鞘直径为(5.13±0.71)mm,女性为(5.13±0.71)mm(t=3.460,P=0.001).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位检查者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 B型超声波检查是一种可靠的、易于操作的检测视神经鞘直径的方法.在正常颅内压成年人中不同个体之间视神经鞘直径存在着变异.

    作者:李臻;张旭乡;杨惠青;赵立苹;孙菲;刘大川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提上睑肌的MRI表现

    目的 利用磁共振成像(MRI)观察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不同眼位下提上睑肌的形态变化,探讨上睑退缩或下落迟缓的可能原因.设计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TAO患者42例.方法 将TAO眼外肌病患者42例(84眼)按有无上睑退缩分为患眼组(A组)和非患眼组(B组),并设正常对照组(C组),在原在位、上视眼位、下视眼位观察沿肌肉走行各个位点的提上睑肌的截面积变化.主要指标 提上睑肌的截面积变化.结果 A、B组提上睑肌均较正常组明显增粗[A组(3.08±0.20)mm,B组(2.60±0.20)mm,正常组(1.41±0.06)mm],且提上睑肌的厚度与上直肌厚度有显著相关性(r=0.995).提上睑肌的收缩功能(患眼组仅占正常人的40%)和舒张功能(患眼组仅占正常人的60%)均较正常降低,且收缩功能以肌腹处降低为明显(A组收缩率为0.21,正常组为0.95).沿提上睑肌走行各位点收缩率曲线B组与正常组更接近,而舒张率曲线A、B两组近乎重合.结论 TAO眼睑异常患者的提上睑肌本身虽明显增粗,但其舒张和收缩功能却不同程度受损,而且收缩功能的受损程度可能直接决定是否出现眼睑退缩等临床表现.

    作者:艾立坤;胡依博;吴怡;满凤媛;王雪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自制角膜微型磨钻与传统注射针头在角膜铁屑异物取出术中的效果比较

    目的 评价自制角膜微型磨钻与传统注射针头在角膜铁屑异物取出术中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铁屑异物侵入角膜基质层内的Ⅱ度角膜铁屑异物患者3475例3621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1730例1758眼,乙组1745例1863眼.方法 甲组采用传统注射针头剔除角膜异物,乙组采用自制角膜微型磨钻清除角膜异物.主要指标 手术时间、需二次手术率、角膜锈环清除时间、角膜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 甲、乙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2±0.7)分、(1.1±0.2)分,需二次手术率分别为50.11%、0.81%,角膜锈环清除时间分别为(3.6±0.6)天、(1.1±0.3)天,角膜愈合时间分别为(6.8±1.1)天、(3.3±0.8)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0%、1.23%.两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自制角膜微型磨钻较传统注射针头在角膜铁屑异物处理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在临床使用中安全有效.

    作者:臧传海;邱荣;鞠建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饱和氢气水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索饱和氢气水对大鼠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SPF级SD大鼠16只.方法 SPF级SD雄性大鼠,均选取左眼作为实验眼.成功建立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12只,随机分为用药组和阴性对照组.用药组给予饱和氢气水滴眼,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滴眼,均为每次1滴,每日3次.术后第1、3、5、7、9、11和14天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拍摄大鼠眼前节照片,通过公式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生长面积.第14天深麻醉下取大鼠眼球,HE染色观察角膜新生血管情况,并检测4-羟基壬烯酸(4-HNE)表达.主要指标 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结果 第5、7、9、11、14天用药组和对照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6.43±5.20)mm2和(11.56±4.80)mm2;(10.10±8.79)mm2和(21.39±8.57)mm2;(15.73±12.93)mm2和(33.76±13.96)mm2;(9.85±9.04)mm2和(24.80±13.06)mm2;(8.42±5.46)mm2和(23.13±13.37)mm2.除第5天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774,P=0.106),第7、9、11、14天两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t=-2.252,P=0.048;t=-2.320,P=0.043;t=-2.305,P=0.044; t=-2.494,P=0.032).结论 饱和氢气水滴眼对大鼠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游玉霞;梁庆丰;李玉洁;马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LASIK非球面切削治疗近视眼术后3年角膜Q值及曲率变化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非球面切削及普通切削术后3年的角膜Q值及曲率变化.设计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哈尔滨242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的患者155例(295眼).方法 患者分非球面切削和普通切削两组,每组预留基质分为>350 μm(A组)、300~350 μm(B组)及280~299 μm(C组)三组.不同术式两组患者术前年龄、等效球镜度数、中央角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利用Orbscan Ⅱ检测术后1周,1、6个月,1、3年角膜Q值及前表面曲率.主要指标角膜Q值及前表面曲率.结果 手术后3年时,非球面切削者三组角膜Q值分别是A组0.27±0.21、B组0.33±0.31、C组0.93±0.19;角膜前表面曲率分别是(39.6±1.17)D、(39.9±0.83)D、(37.9±1.51)D.普通切削者三组的角膜Q值分别是A组0.35±0.24、B组0.71±0.35、C组1.03±0.36;角膜前表面曲率分别是(40.2±0.98)D、(39.6±0.33)D、(37.3±1.8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过3年的观察显示,与LASIK普通切削模式相比,非球面切削在预留基质300~350 μm范围内能保持更好的角膜非球面形态.两组术式在预留基质280 μm以上时均是安全的.

    作者:陈章明;赵婷婷;黄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PAX6、Ki-67和MMP-9的表达及其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目的 检测PAX6、Ki-67及MMP-9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的表达,探讨其与RB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设计 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石蜡包埋RB组织40例,其中<3岁组27例,≥3岁组13例.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PAX6、Ki-67及MMP-9在40例RB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该3种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眼别、年龄、视神经受侵情况以及是否化疗等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分析3种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RB组织中PAX6、Ki-67、MMP-9的表达及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40例RB组织中,PAX6、Ki-67及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5%、55.0%、57.5%.Ki-67在年龄大于3岁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年龄小于3岁组(x2=6.825,P=0.016),PAX6(x=0.631,P=0.511)及MMP-9(x2=0.129,P=1.000)的表达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3种蛋白的表达均与性别及眼别无显著相关性.PAX6、Ki-67及MMP-9在球后视神经受侵袭组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未受侵袭组(x2=14.401,P=0.017;x2=11.831,P=0.046;x2=13.961,P=0.038).PAX6及Ki-67在未化疗组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化疗组(x2=8.120,P=0.010;x2=6.465,P=0.025).PAX6和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r=0.347,P=0.028).结论 PAX6的高表达促进了RB细胞的增生;PAX6、Ki-67和MMP-9的高表达与RB的侵袭有一定的相关性;化疗对RB中PAX6和Ki-67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RB侵袭转移的风险.

    作者:白海霞;白淑玮;李彬;高飞;申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三种准分子激光手术中角膜切削厚度的对比研究

    目的 通过术中利用光学相干厚度测量的方法评估飞秒激光制瓣联合LASIK、LASIK与LASEK三种手术中角膜切削深度的差异.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3年3月到2014年5月行阿玛仕准分子激光矫正手术的患者103例200眼,其中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50例100眼,角膜板层刀LASIK组30例57眼,LASEK组23例43眼.方法 术中使用实时角膜厚度测量(OCP)技术分别测量制瓣后激光切削前和激光切削后的中央角膜厚度,从而计算实际角膜基质切削深度.比较各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激光系统预期大切削深度的差异及三种术式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理论切削深度差值的组间差异.主要指标 理论角膜切削深度、实际角膜切削深度.结果 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OCP所测角膜切削深度(117.22±31.13)μm,准分子激光系统预计角膜切削深度(99.52±25.47) μm(t=-12.55,P<O.001).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组OCP所测角膜切削深度(116.30±22.93)μm,预计角膜切削深度(94.26± 16.37)μm(t=-12.44,P<0.001).LASEK组OCP所测角膜切削深度(106.72±23.77)μm,预计角膜切削深度(99.31±20.46)μm(t=-4.44,P<0.001).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预计值比较,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为(17.69±14.10)μm,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组为(22.04±13.38)μm,LASEK组为(7.41±10.95)μm.飞秒激光制瓣及板层刀制瓣LASIK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理论切削深度差值较LASEK术式组切削深度差值较大(P均<0.001).飞秒激光组与角膜板层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结论 术中实时光学相干厚度测量的方法所测三种准分子激光手术实际角膜切削深度较激光系统预计值大,术前预测角膜基质床厚度时需考虑到预计值与实际值差值存在.

    作者:张日平;辜美山;孙丽霞;李瑾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泪道插管拔管时间对疗效的影响

    目的 观察研究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Ritleng泪道插管手术术后佳拔管时间,探讨不同阻塞程度拔管时间的差异.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2年1月-2013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Ritleng泪道插管手术治疗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192例(215眼),年龄6个月~7岁.方法 根据手术记录将泪道阻塞分为2类:(1)单纯性阻塞:探通过程中鼻泪管下方有突破感者.(2)复杂性阻塞:探通有砂样感、鼻泪道远端有连续性狭窄、探针较难通过者.统计末次随访时手术治愈率(泪道冲洗通畅,结膜囊无分泌物,无流泪等症状,荧光染料消失试验0级或1级),观察不同阻塞类型中≤2个月拔管与>2~6个月拔管的疗效差异.主要指标 手术治愈率.结果 总手术治愈率为91.6%.在141眼(65.6%)单纯性泪道阻塞中,68眼≤2个月时拔管,终65眼(95.6%)治愈;73眼>2个月拔管,终71眼(97.2%)治愈,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74眼(34.4%)复杂性阻塞患儿中,18眼≤2个月时拔管,11眼(55.6%)终治愈;56眼>2个月拔管,终50眼(89.3%)治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itleng泪道插管手术后对单纯性鼻泪管阻塞的患儿,留置硅管时间2个月足够,而对于复杂性阻塞患儿建议留置2个月以上或更长时间.

    作者:胡曼;于刚;曹文红;樊云葳;张诚玥;吴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SMILE矫正中度和高度近视散光6个月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SMILE手术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临床疗效,探讨SMILE手术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的技术特点.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00~-5.50 D的中、高度近视散光患者47例92眼.方法 对中、高度近视散光患者47例92眼完成SMILE手术矫正,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为-3.25~-5.50 D,近视散光-1.00~-4.50 D,其中中度散光-1.00~-3.00 D者54眼为A组,高度散光-3.00~-4.50 D者38眼为B组.应用VisuMax全飞秒激光系统,采用SMILE术式,微透镜直径为6.0~6.5 mm,角膜帽直径6.8~7.5 mm,帽厚120~130 μm,边切2 mm,按照SMILE术式常规操作流程完成手术,并引入角膜微透镜中心精确定位以及水浸润分离微透镜技术.术后常规抗菌、抗炎药物治疗.主要指标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裸眼视力(UCVA)、屈光状态、残留散光度数、视觉对比敏感度.结果 92眼均按设计完成手术,其中1眼术中负压环锥脱失,再次吸附完成手术,角膜透镜层间出现较为明显不透明气泡层(OBL)3眼,角膜帽边切区上皮脱落大于1 mm×1 mm者2眼,激光扫描区域黑斑导致分离较为困难1眼.术后第1天,术眼角膜透明,无上皮缺损及干燥斑.术眼UCVA大于或等于术前BCVA眼数:术后1天89眼、1周90眼、1个月92眼、6个月79眼(复查眼数79眼),其中术后1天、1周、1个月、6个月超过术前BCVA 2行的眼数分别为14眼、18眼、22眼、16眼.术后无1级以上的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无上皮植入以及明显干眼症状的病例.中、高度散光组间对比,术后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明视下视觉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MILE手术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有较高的安全性及预测性,术中角膜微透镜中心“精确定位”及水浸润分离技术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作者:许多;阚秋霞;张国伟;陈开建;刘丽娜;郎敏;白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Cirrus HD-OCT测量中低度近视儿童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目的 利用频域OCT(Cirrus HD-OCT)研究中低度近视儿童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7~12岁双眼单纯中低度近视者54例(108眼),平均年龄(9.80±1.44)岁,佳矫正远视力≥1.0,等效球镜度数(-6.00 D~-0.50 D).正常对照组为双眼正视儿童58例(116眼),平均年龄(9.78±1.58)岁,等效球镜度数(-0.50 D~0.50 D).方法应用Cirrus HD-OCT的512×218扫描模式对受试者双眼黄斑区进行检查,并对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数值进行比较.主要指标 黄斑区中心视网膜厚度(CMT)、黄斑区视网膜容积(MV)、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AMT)、内环平均视网膜厚度(I-AMT)、外环平均视网膜厚度(O-AMT).结果 中低度近视组CST(239.7±18.1 μm)与正常对照组(238.4±18.1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9),MV、AMT、I-AMT及O-AM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且数值与屈光度呈正相关(r=0.276~0.424,P=0.000~0.004).结论 中低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与正常儿童无显著差异,旁中心视网膜厚度随近视加深有变薄趋势.

    作者:张丛;李倩;刘武;史雪辉;苗伟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正常视力儿童知觉眼位及注视稳定性状况的调查

    目的 调查正常视力、临床正位眼儿童在分视状态下眼位及注视稳定性的生理状况.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97例5~7岁视力正常及临床眼位正常儿童.方法 应用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视感知觉检查方法对正常儿童的知觉眼位与注视稳定性状况进行量化评估检测.主要指标 分视眼位差值与注视稳定性的对齐差值.结果 正常儿童注视银屏中点,相距80 cm时,3度注视视标其水平眼位4.73~6.83个像素,平均分离(5.78±1.51)个像素;垂直眼位2.12~3.31个像素,平均分离(2.72±0.85)个像素;1度注视视标其水平眼位5.64~8.06个像素,平均分离(6.85±1.74)个像素;垂直眼位1.37~2.03个像素,平均分离(1.70±0.48)个像素.注视稳定性对齐差值4.25~5.09个像素,平均为(4.67±1.03)个像素.结论 在视力发育正常、临床眼位正位的儿童中,水平分视的知觉眼位差值为4~8个像素,垂直分视的知觉眼位差值为1~3个像素可以作为生理范围参考;注视稳定性对齐差值为4~5个像素,可以作为生理范围参考.

    作者:赵国宏;卢炜;阎丽;张灵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一例

    患者男性,78岁.左眼视力逐渐下降2年,外院诊断为左眼脉络膜黑色素瘤来院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脑血栓10年,冠心病1年.体格检查:血压160/90 mmHg,余未见异常.眼部情况:视力:右眼0.3,左眼手动,双眼均不能矫正.双眼压正常.双眼晶状体混浊,左眼玻璃体混浊,眼底不能窥入.B超检查:左眼视盘颞上方球壁探及带状回声,呈弧形与球壁相连,下方探及一基底约7.0 mm、高约2.5 mm占位性病变,其内可探及点状血流信号(图1A).超声诊断:左眼玻璃体混浊机化膜,左眼玻璃体后脱离,左眼局部视网膜脱离,左眼内肿物.

    作者:康焕君;张印博;赵迷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飞秒激光用于角膜屈光手术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大量的临床数据显示飞秒激光辅助下角膜屈光手术治疗屈光不正安全、可靠,但尚需在视觉质量上与常规方法相比较来证实.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中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注意操作要点,个性化选择手术方案,防范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患者视觉质量的重要前提.

    作者:张丰菊;郭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临床型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模式探讨

    临床型研究生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差是不争的事实.提高其科研能力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临床医生的目标之一.为达到此目标,我们认为短期的基础科研培训与实践仍有其必要性.基于课题的基础研究可显著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及科研能力,是适合临床研究生实际情况的科研培养模式.本文将在以往基于课题培养眼科临床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体会的基础上,探讨该模式的优点及局限性.

    作者:曾惠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眼科学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思考及探索

    继续医学教育贯穿于医者的终身职业生涯,是医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关键.然而,目前眼科继续医学教育仍面临对象多样性、内容复杂性、形式化突出、知识技术更新快、多学科交叉及青年医生手术培养困局等难题.正面与反面教育结合、人文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与实践教育结合、国内与国外教育结合、听课与授课教育结合、公益与商业模式结合、科室与小组模式结合、传统与新兴模式结合、医生与医技护理结合,是我们在眼科继续医学教育中进行的初步探索.

    作者:魏文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KAB与KAP医学行为管理学模式在角膜塑形术治疗中的应用

    医学行为管理学是从医学的角度出发对患者的心理活动及身体行动进行干预和管理的科学,包括“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behaviour,KAB)”和“知识-态度-实践(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两种运行模式,即指在患者充分理解治疗原理的基础上,树立患者对疾病正确、积极的认知态度,并在整个实际治疗过程中大程度上争取患者的心理及身体行为配合.目前此种医学行为管理模式主要应用于儿童治疗,目的是提高儿童患者的依从性,保障治疗的安全与有效.角膜塑形镜验配的各环节都渗透着对医学行为管理学介入的需求.本文将对医学行为管理学模式(KAB与KAP模式)在角膜塑形镜治疗中所发挥的指导性作用,从医患沟通、验配、摘戴教育、随访复查四大治疗环节方面进行论述.另外,统计分析患者接受验配医师讲解前后对角膜塑形术治疗认识、理解程度评分及验配医师对患者在医患沟通前后的依从性评分,验证医学行为管理对角膜塑形术治疗的积极导向作用.

    作者:郭曦;杨丽娜;谢培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青光眼诊断与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儿童青光眼患者眼球结构变化较大,诊断、治疗配合度低,多需全身麻醉下手术,术后伤口愈合能力过强,常导致手术失败而需进行多次手术,常规手术可能导致的外貌改变对心理有一定影响.这些特点使得儿童青光眼的诊治过程有别于成年患者.本文结合儿童青光眼的特点对诊断、治疗、随访中需注意的相关问题做一简单讨论.

    作者:郭文毅;郭春雨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