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2-0098
  • 国内刊号:11-2144/R
  • 影响因子:1.19
  • 创刊:1953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4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1996)
  • 口腔科学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8年3期文献
  • 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在肿瘤的研究和临床治疗中,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应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制备肿瘤单克隆技术的不断成熟,大量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被发现,并涌现出了众多的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且不断地应用于临床[2].

    作者:冉炜;郭冰;潭泽明;黄伟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口腔癌的基因治疗进展

    在全球范围内,口腔癌的发病率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六位,已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目前,尽管有多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但口腔癌的总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晚期口腔癌患者经反复多种方法治疗后仍有50%以上的患者在1年内死亡.

    作者:李龙江;张松涛;赵洪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Ⅰ.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

    龋齿、牙体组织慢性病损(楔状缺损、磨损、酸蚀等)、发育性缺陷和外伤是造成牙体硬组织缺损的主要原因.对于缺损部分的修复既要考虑功能和美观两大需求,同时还要保证修复体不能对正常组织和功能有损害.

    作者:高学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瓷修复技术的临床应用Ⅰ.瓷沉积冠桥修复技术

    瓷沉积系统(electro layerecl ceramic system,ELC system)是一种陶瓷电泳沉积技术系统,其以氧化铝全瓷(In-Ceram alumina)、氧化锆全瓷(In-Ceram zireonia)或尖晶石全瓷(In-Ceram Spinell)为材料,用电泳沉积的方法形成渗透陶瓷内冠,在其上完成冠桥修复.

    作者:刘洪臣;王燕一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不同状态下牙髓组织蛋白质表达的二维电泳分析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技术探讨牙髓对中龋和热刺激的反应.方法 用双向电泳得到牙髓在中龋和热刺激状态下的二维电泳图谱,对差异点进行质谱鉴定.结果 经Image Master2-D Platinum 5.0软件分析显示,正常牙髓和中龋牙髓的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热损伤牙髓有2个蛋白点缺失,8个蛋白点下调.质谱分析鉴定了7种蛋白质.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中龋牙髓的蛋白质表达与正常牙髓无显著差异,热刺激可造成部分蛋白表达的下调.

    作者:林晨;聂敏;张露;陈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三种方法预备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成形效果的比较

    目的 评价3种常用根管预备方法对C形根管的成形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临床拔除的具有C形根管的下颌第二恒磨牙60颗,应用改良Bramante技术,于距根尖2mm、5 mm和8mm处将牙根横断.选择手用不锈钢K锉逐步后退技术(Step-Back组)、逐步深入技术(Step-Down组)和机用旋转镍钛锉ProTaperTM系列冠向下预备技术(Crown-Down组)预备不同类型的C形根管,比较预备前后根管横截面形态的数码图像,对3种不同方法的成形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3种方法预备离体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后均有遗漏.不锈钢K锉逐步后退技术和不锈钢K锉逐步深入技术分别在根冠部[遗漏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177±0.071)%、(0.068±0.074)%]和根尖部[遗漏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236±0.167)%、(0.295±0.171)%]遗漏较少(P<0.05).CⅠ、CⅡ型遗漏出现在近远中多于颊舌侧,将其分为独立的2~3个根管预备可减少遗漏.不同方法预备根尖区的遗漏均显著高于根管中上部(P<0.05).结论 早期开敞根管上段,将C形根管分为2~3个独立的根管进行预备,可以增进根管预备的成形效果.

    作者:周欣;马琦;尹兴喆;张成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及其受体CXCR4在人牙髓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上CXCR4的表达情况,检测大肠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后HDPC培养上清液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α,SDF-1α)的表达水平,探讨人工重组SDF-1α(recombinant human SDF-1α,rhSDF-1α)对HDPC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DPC上CXCR4的表达.用不同浓度LPS(0.1、1、10、100 mg/L)和TNF-α(1、10、100μg/L)刺激HDPC 48 h后,ELISA法检测HDPC培养上清液中SDF-1α含量的变化.同时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及体外趋化实验观察不同浓度rhSDF-1α对HDPC增殖及迁移的影响.结果 正常HDPC胞膜表达CXCR4且其培养上清液分泌SDF-1α,浓度约为(4513.55±962.92)ng/L.在用LPS和TNF-α刺激HDPC后,SDF-1α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50、100和200μg/L的rhSDF-1α可促进HDPC的增殖(P<0.05),50和100μg/L rhSDF-1α作用9 h可显著趋化HDPC的迁移(P<0.01).结论 CXCR4在HDPC上表达且SDF-1α能促进HDPC的增殖及迁移;SDF-1-CXCR4轴可能在牙髓组织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龚启梅;凌均棨;蒋宏伟;杜宇;杨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关于口腔颌面-头颈癌个体化化学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化学治疗在治疗实体恶性肿瘤,尤其是口腔颌面-头颈癌中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空间.肿瘤患者经过以手术和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后,其5年生存率已达到64.0%;但仍有1/3以上的患者5年内死于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转移[1-2].

    作者:陈万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牙科氧化锆陶瓷的低温时效性能研究

    目的 研究时效对5种牙科氧化锆陶瓷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5种氧化锆预烧结块(A组:TZ-3YS;B组:Vita In-Ceram YZ;C组:Ivoclar;D组:Cercon Smart;E组:Kavo)各切取15 mm×15 mm×1.5 mm氧化锆试件18片,常压致密烧结.时效处理如下:置于高温高压消毒炉中进行循环热处理,条件是134℃,0.2 MPa压力,维持时间为0h、1h、2h、3h、4 h、5h.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试件的晶相结构,计算试件表面单斜相(m相)的相对含量.原子力显微镜观察A组和D组时效1、4 h的抛光试件.A组氧化锆再制备25 mm×4 mm×1.2 mm的试件30根,均分为未退火组(时效前)、退火组(时效前)和时效组(时效后),测试试件的三点弯曲强度.结果 除D组试件外,A、B、C、E组试件的m相含量均随时效时间的延长而增加,A组试件的m相含量高,E组次之,B组和C组相近.XRD未检测到D组试件表面有m相,但使用原子力显微镜可观察到D组试件有m相晶核的成核和生长.时效前后A组试件的三点弯曲强度未衰减,未退火组试件三点弯曲强度[(1301±169)MPa]显著高于退火组[(1120±185)MPa]和时效组[(1158±111)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退火组与时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科氧化锆陶瓷的低温时效效应具有时间依赖性,但时效效应并未使TZ-3YS的三点弯曲强度降低.

    作者:伊元夫;刘洪臣;王晨;田杰谟;温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饰瓷工艺对氧化锆陶瓷颜色和透光性的影响

    目的 测定采用不同饰瓷工艺制作的氧化锆试件的色彩参数和透射比,探讨饰瓷工艺对氧化锆全瓷修复体颜色和透光性的影响.方法 制作15片厚度为(0.50±0.01)mm、直径为10 mm的氧化锆圆盘试件,表面烧结0.10 mm结合层瓷.按随机排列表法将试件分为3组(ZP、ZC和ZPC组),每组5片.ZP组采用直接热压铸技术压铸0.60 mm厚饰瓷层;ZC组采用涂层技术涂塑烧结0.60 mm厚饰瓷层;ZPC组先压铸0.30 mm厚饰瓷层,再涂塑烧结0.30 mm厚饰瓷层.用电脑比色仪和分光光度计测定饰瓷前后试件的色彩参数L*、a*、b*值和可见光积分透射比τ,计算色饱和度C*ab和色差ΔE,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α=0.05)和Turkey's多重检验.测定A2色标准比色片的色彩参数,计算各组与比色片的色差.结果 ZP、ZPC、ZC 3组的a*值分别为-1.35±0.07、-0.64±0.06、-0.3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分别为27.01±0.07、25.48±0.11、23.28±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b值分别为27.04±0.08、25.49±0.11、23.28±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中ZP组的L*值和τ值大,分别为87.53±0.48和1.64±0.03;ZPC组的L*值和τ值小,分别为82.14±0.18和1.47±0.01(P<0.05).ZC组与比色片的色差小ΔE=1.04,ZP组与比色片的色差大AE=4.86.结论 热压铸技术饰瓷的氧化锆陶瓷明度较高、透光性较好;热压铸后涂层技术饰瓷的氧化锆陶瓷明度较低、透光性较差;涂层技术饰瓷的氧化锆陶瓷与比色片的色差小,能准确再现比色结果.

    作者:张蕾;骆小平;石玉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金沉积复合镍铬合金烤瓷的镍离子析出量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测试浸泡在人工唾液中的金沉积片复合镍铬合金片烤瓷试件的镍离子析出量,探究金沉积基底冠熔结镍铬桥体烤瓷桥是否能减少镍离子析出,降低生物安全风险.方法 将镍铬合金片与金沉积片粘接,表面烤瓷,瓷层厚度分别为0.3 mm(A组)、0.5 mm(B组)、1.0 mm(C组)和0.3 mm(D组),每组6个试件.对照组为镍铬合金片.A、B、C组和对照组浸泡在37℃酸性人工唾液中;D组浸泡在37℃酸性高氟人工唾液中.浸泡120 h后,测定浸泡液的镍离子浓度.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D组浸泡液镍离子浓度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 A、B、C、D组的镍离子浓度均小于0.005 mg/L;与对照组[(0.65±0.45)mg/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沉积基底冠熔结镍铬桥体烤瓷桥可减少镍离子析出,降低生物安全风险.

    作者:刘峰;孙凤;毛红;李亚丽;程海明;陈吉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面神经受侵的腮腺恶性肿瘤初步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手术及在组织间植入放射性粒子125I治疗腮腺恶性肿瘤并保存面神经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解剖并保留受肿瘤侵犯的面神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计划、125I组织间植入靶区设计,术中或术后植入放射性粒子125I.定期随诊,观察肿瘤复发情况、面神经功能恢复及放射性损伤.结果 32例患者随访12~44个月,未及肿瘤复发;未见明显放射性损伤症状.术后6个月患者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通过术中或术后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面神经受侵的腮腺恶性肿瘤,可以保留受肿瘤侵犯的面神经功能,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张建国;张杰;宋铁砾;郑磊;蔡志刚;俞光岩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核因子κB激活受体的配体和骨保护素在小鼠下颌第一磨牙萌出中的免疫学定位

    目的 研究小鼠下颌第一磨牙萌出过程中核因子κB激活受体的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ligand,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并探索其表达与破骨细胞活动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离第1.5天~第14.5天小鼠的下颌骨,连续切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显示磨牙萌出中破骨细胞的活动,免疫组化法显示RANKL和OPG的表达.结果 冠方骨组织中单位面积破骨细胞数在第1.5天和第9.5天分别出现两次高峰(分别为5.04和4.40),根方也在第1.5天和第9.5天出现两次高峰(分别为9.20和6.16),而侧方破骨细胞峰值出现在第3.5天和第9.5天(分别为7.48和5.75).RANKL表达越丰富,破骨细胞数量越多,破骨活动越活跃,OPG的表达越少.结论 磨牙牙胚的生长可出现两个生长高峰,在此过程中磨牙向冠方的发育速度相对平稳,而根向和侧向则可能出现一过性的加速生长态势;RANKL和OPG的表达与破骨细胞的活动参与了小鼠下颌第一磨牙萌出过程.

    作者:吴玲;华芳;张晓磊;张露;陈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关于建立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体系的思考——写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协作组成立之际

    2007年4月,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了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协作组.庆贺之余,并著本文.窃愿抛砖引玉,供同道参考.

    作者:邱蔚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两种基因芯片数据分析软件在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数据分析软件对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 submucosa fibrosis,OSF)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研究其隐含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利用DAVID和Onto-express两种基因芯片数据分析软件对前期筛选的865个OSF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GO分析(gene ontology)和遗传关联疾病分析.结果 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定位于1、2、5、6、7、11和12号染色体上(P<0.01);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免疫反应、防御反应等生物过程,并主要与细胞外基质、细胞骨架、细胞膜的组成和蛋白结合,细胞外基质结构组成和信号转导激活等分子功能相关;而与这些基因有遗传关联的疾病主要有感染,免疫和心血管疾病等.结论 运用基因芯片数据分析软件可快速分析大量的基因芯片数据,实现对差异基因初步的功能归类,为OSF的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胡延佳;翦新春;刘斌杰;彭解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三维头颅模型在双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小颌畸形牵引成骨治疗中的应用

    牵引成骨治疗颞下颌关节(TMJ)强直伴小颌畸形的报道已不少见,治疗中关键的术前设计参考X线头影测量和口腔曲面断层X线片[1-4].在确定TMJ骨粘连范围、设计截骨部位和形成间隙的宽度、骨传送盘的设计、牵引器的位置和牵引方向、确定下颌体部的截骨线及体部牵引器的位置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

    作者:平飞云;严奉国;陈军;徐昕;严君烈;黄剑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节液中尿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的表达

    目的 检测颞下颌关节(TMJ)关节液中尿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及受体(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的分泌量,探讨TMJ液中uPA及uPAR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56例TMD患者的64侧关节和10名健康志愿者的16侧关节的关节液标本中的uPA及uPAR的量.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8侧TMD患者的关节液标本根据临床诊断分为关节炎性组(A组)、结构紊乱组(B组)、骨关节病组(C组),每组16侧;10名健康志愿者的16侧关节液设为对照组(D组).结果 TMD中A组、B组、C组、D组uPA的检出量分别为(51.200±8.786)ng/L、(53.667±11.894)ng/L、(81.278±25.828)ng/L、(17.960±9.859)ng/L;uPAR检出量分别为(5.840±0.179)ng/L、(6.168±1.465)ng/L、(2.416±0.525)ng/L、(2.416±0.525)ng/L.uPA和uPAR表达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组uPA和uPAR表达量高于A组及B组(P<0.05),但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J内过度分泌的uPA和uPAR可能参与了TMD关节组织的病理破坏过程;关节液中uPA和uPAR的水平可部分反映TMD病变的程度,可作为反映TMD关节损害和代谢的客观生化分子标志.

    作者:胡蕾;梁新华;朱桂全;胡静;史宗道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中国一少牙畸形家系MSX1基因新突变

    目的 研究一个中国少牙畸形家系MSX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先证者和部分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DNA直接双向测序的方法,检测了该家系中7例患者及7名表型正常者和100名无亲缘关系健康个体的MSX1基因突变.结果 所有患者的MSX1基因上均存在剪切突变(IVS1-2A>G),该突变在家系正常个体及100名健康对照个体中均未发现.结论 在MSX1基因上发现的IVS1-2A>G为一个新的剪切突变,它可能是造成该家系先天性缺牙的致病突变.

    作者:李午丽;崔娟娟;方巧云;梅陵宣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