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tis,Pg)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Pg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体外Pg侵入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观察细胞增殖,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Annexin-V-FITC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PgATCC33277侵入后72 h细胞增殖活性降低12.46%,Pg W83侵入后72 h细胞增殖活性降低10.47%(F=786.68,P<0.01);Pg W83侵入后24 h使G1期细胞增加(F=43.23,P<0.01),ATCC 33277侵入后48 h使G1期细胞增加(F=66.72,P<0.01);Pg侵入后24 h即诱导细胞凋亡(F=1074.56,P<0.01).结论 Pg可能通过细胞毒性及诱导凋亡作用,加重血管内皮细胞的局部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炎性病理反应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冬梅;潘亚萍;赵戬;林莉;李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牙周致病菌在药物性牙龈增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评价57例服用环孢素的肾移植患者的牙龈增生(gingival overgrowth,GO)指数,将GO指数为1、2、3的患者列为牙龈增生组(A组,28例),将GO指数为0的患者列为牙龈未增生组(B组,29例),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龈下菌斑内的牙龈卟啉单孢菌(Porphyromonas gingivdis,Pg)、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和福赛氏类杆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进行定量检测,比较两组患者中细菌检出率的差异,并分析细菌数量和牙龈增生的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g、Td和Tf的检出率在A组分别为96%、82%和89%,均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69%、55%和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检测出Pg、Td和Tf的概率在A组(79%)明显高于B组(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g、Td、Tf和Pi的细菌数量随着牙龈增生指数的升高而增加,Aa的细菌数量未发现与牙龈增生相关的变化.结论 Pg、Td和Tf可能在药物性牙龈增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龚逸明;曹凌峰;杨毅;顾章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涎腺上皮性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肿瘤之一.由于涎腺肿瘤组织学结构较其他肿瘤复杂,不仅有多种病理学类型,而且每种类型又包含多个亚型;
作者:孙宏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人牙周韧带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PDLC)诱导矿化过程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和细胞外基质磷酸化糖蛋白(matrix extracellular phosphoglycoprotein,MEPE)mRNA的表达,探讨MEPE能否作为人牙周韧带细胞的分化标记及其功能.方法 酶消化法培养PDLC并鉴定其来源,取未诱导及矿化诱导7、14和21 d的PDLC,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结节的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OCN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LP、OCN和MEPE mRNA的表达变化,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PDLC矿化诱导后茜素红染色显示钙化结节形成,免疫染色OCN表达增强;PDLC成骨诱导培养前ALP、OCN和MEPE mRNA表达系数分别为72、1.1和534.随着诱导时间延长,ALP、OCN和MEPE mRNA表达上调,诱导7 d组的表达系数分别为78、9.56和629.6,诱导14 d组的表达系数分别为290、133和638.3,诱导21 d组的表达系数分别为1108、925和2261.1.与对照组相比,各诱导组OCNmRNA的表达、诱导14 d和21 d组ALP mRNA的表达,以及诱导21 d组MEPE mRNA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PDLC向成牙骨质或成骨样细胞分化过程中,MEPE mRNA与ALP和OCN呈现相似的表达变化趋势,提示MEPE与PDLC成骨分化有关,有可能作为PDLC向成牙骨质或成骨样细胞分化的标志.
作者:吴莉萍;韦曦;凌均棨;刘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上颌骨解剖结构特殊,缺损后修复难度大,现将运用多方向联合牵张成骨术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53岁.因左上颌骨成釉细胞纤维瘤手术切除后,左上颌骨缺如(图1).于缺损腔外侧颧骨上制备长约15 mm骨移动盘并固定自制内置弧形骨牵张器[1].
作者:牛学刚;赵铱民;韩小宪;陈宇轩;刘瑞峰;李光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淋巴管畸形过去称为淋巴管瘤(lymphagioma),临床分为毛细管型、海绵型和囊肿型.Waner和Suen于1995年提出淋巴管瘤新分类,并得到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认可.
作者:赵福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漂白对人牙釉质深层与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探讨漂白后瓷贴面修复的粘接时机.方法 96个人恒牙试件均分为6个组,第1组不漂白,直接磨除釉质0.6~0.8 mm,第2~6组分别在35%过氧化氢漂白剂冷光辅助漂白后即刻、1、4、7、14 d磨除釉质0.6~0.8 mm,分别用粘接剂A(One-step plus)和B(Single bond)粘接.测量拉伸强度,作为粘接强度.结果 每个时间点两种粘接剂粘接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A和B两种粘接剂中,第2、3、4组粘接强度[(17.79±3.53)和(19.41±3.37)MPa、(17.50±4.29)和(19.66±3.48)MPa、(18.39±3.58)和(19.53±3.21)MPa]比第1组[(25.94±4.88)和(28.02±4.36)MPa]降低约30%;第5组粘接强度[(22.46±3.98)和(23.74±5.04)MPa]与第1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第6组粘接强度[(26.03±4.47)和(27.88±4.78)MPa]与第1组相差不大.结论 漂白后人牙釉质深层与树脂粘接剂的粘接强度明显下降,好在漂白两周后进行瓷贴面粘接.
作者:刘峰;徐明明;张峰;杨亚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用三维有限元法对两种桥体设计的金沉积基底冠熔结镍铬桥体烤瓷桥进行应力分析,以期为烤瓷桥的临床修复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两种金沉积基底冠熔结镍铬桥体烤瓷桥(桥体固位部分分别设计为半包型和环状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在桥体袷面中央窝轴向加载200 N垂直载荷和从桥体颊(牙合)边缘嵴中央指向舌侧、与(牙合)平面成30°角方向加载400 N侧方载荷,分析两种模型的应力分布.结果 两种烤瓷桥的应力分布基本相似,大主应力集中区主要位于远中连接体.垂直加载时,半包型和环状型镍铬桥体的大主应力分别为24.17 MPa和24.85 MPa;侧方加载时,两者大主应力分别为42.83 MPa和42.69 MPa.垂直加载时和侧方加载时,金沉积基底冠的边缘区为大主应力区.结论 金沉积基底冠熔结镍铬桥体烤瓷桥的应力集中于连接体,金沉积基底冠边缘是薄弱区.
作者:周团锋;张桂荣;王海涛;孙凤;王新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两种脱敏剂对牙本质粘接剂粘接强度和微观形态的影响,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指导.方法 将30颗完整且无龋的人第三磨牙去除(牙合)面釉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C组(对照组)、U组(UltraEZTM处理)和M组(MI Paste处理);每组10颗牙齿.C组不做处理,U组和M组分别使用相应脱敏剂对暴露的牙本质表面进行处理.3组样本牙再各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小组5颗牙,分别用粘接剂A(Single Bond 2)和B(Xeno Ⅲ)粘接,用复合树脂修复达4~5 mm.用慢速锯将牙齿切成粘接面积为0.9 mm×0.9 mm的长方体试件,用微拉伸测试仪测试微拉伸强度,作为粘接强度,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每组随机挑选3个试件对粘接界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对于粘接剂A,U组粘接强度[(14.58±2.31)MPa]与C组[(15.82±2.18)MP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组粘接强度[(9.90±0.79)MPa]降低.对于粘接剂B,U组粘接强度[(10.55±1.06)MPa]与C组[(10.73±1.07)MP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组粘接强度[(8.74±0.87)MPa]降低.扫描电镜见各组混合层均较致密,M组两种粘接剂的树脂突较短且稀少.结论 两种脱敏剂对粘接剂粘接强度的影响不同,U组脱敏剂对全酸蚀和自酸蚀粘接剂的粘接强度无明显影响,而M组脱敏剂可降低两种粘接剂的粘接强度.
作者:杨云东;肖慧娟;段银玲;黄翠;王贻宁;程祥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电化学沉积钙磷涂层和钙磷-壳聚糖涂层(electrodeposited calcium phosphate-chitosan coating,ECPC)的体外降解情况.方法 用电化学方法在钛合金表面制备钙磷涂层和ECPC涂层,将破骨细胞分别接种于两种涂层表面(细胞组);无细胞组不加细胞.测量第3、6天上清液的钙离子吸光度.结果 两种涂层表面均可形成破骨细胞吸收陷窝,原始培养液钙离子吸光度(0.183±0.002)均高于各组上清液(P<0.05);钙磷涂层和ECPC涂层第6天细胞组钙离子吸光度[(0.158±0.006)和(0.158±0.02)]高于无细胞组[(0.151±0.003)和(0.156±0.02),P<0.05].结论 钙磷涂层和ECPC涂层在体外均既可被破骨细胞吸收形成陷窝,也可在培养液中溶解.
作者:王利娜;王贻宁;王家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制备3种季铵盐类单体,比较其对口腔常见细菌的作用,为牙科抗菌材料的研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制备3种季铵盐类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苄基-二甲基氯化铵(methacryloxylethyl benzyl d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DMAE-BC)、甲基丙烯酰氧乙基-间氯苄基-二甲基氯化铵(methacryloxylethyl m-chloro benzyl d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DMAE-m-CBC)、甲基丙烯酰氧乙基-正十六烷基-二甲基氯化铵(methacryloxylethyl cetyl d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DMAE-CB)],采用液体稀释法比较其对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产黑普氏菌的抗菌作用.结果 3种季铵盐类单体中DMAE-CB的抗菌效果强,对4种口腔细菌的低抑菌浓度值为1.2至4.8 mg/L,而另外两种单体对4种细菌的低抑菌浓度值为1562.5至3125.0 ms/L.结论 3种季铵盐类单体对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产黑普氏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其中DMAE-CB的抗菌活性强.
作者:肖玉鸿;陈吉华;方明;邢晓东;李芳;柴治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研究纳米二氧化钛对硅橡胶体外抗白色念珠菌性能的影响,探讨用纳米二氧化钛改善硅橡胶抗白色念珠菌性能的可靠性.方法 硅橡胶中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1.5%、2.0%的纳米二氧化钛抗菌剂,分别记为A、B、C、D组,对照组硅橡胶不加纳米二氧化钛,采用薄膜密着法在光照和无光照条件下测定各组硅橡胶对白色念珠菌的抗菌作用.结果 光照条件下,A、B、C、D组菌落数[分别为(439.0±21.9)CFU、(289.3±7.8)CFU、(173.0±7.6)CFU、(86.7±3.9)CFU]与对照组[(597.3±5.5)CFU]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光照条件下,A、B、C、D组菌落数[分别为(543.7±22.8)CFU、(478.0±17.0)CFU、(422.7±21.8)CFU、(283.0±12.1)CFU]与对照组[(611.3±10.0)CFU]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抗菌性能好,无光照条件下,抑菌率为53.7%;光照条件下,抑菌率可达85.9%.结论 添加了纳米二氧化钛抗菌剂的硅橡胶在光照和无光照条件下均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随着纳米二氧化钛质量分数的增加,硅橡胶抑菌效果增强.纳米二氧化钛质量分数相同时,光照下硅橡胶的抑菌性比无光照强.
作者:李蓓;赵铱民;杨聚才;韩颖;董智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Mulliken和Glowackit[1]于1982年提出脉管性疾病(vascular anomalies)分为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s),这一观点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接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病变,有着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病程和转归.
作者:张志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血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千变万化,从无症状的新生儿胎记斑到突发的、危及生命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其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医师是一个挑战.
作者:Wayne F.J.Yakes;杨秀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二十年来,人们对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认识有了广泛的提高,在中文文献中,更多作者已不再使用1863年由细胞病理学之父Virchow提出的分类概念(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并区分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更多使用血管瘤、海绵状静脉畸形及动一静脉畸形等更合理的概念.
作者:林晓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颞浅动脉逆行栓塞治疗颈外动脉结扎后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经验.方法 2005年5月至2007年6月7例颈外动脉结扎后的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进行颞浅动脉逆行栓塞治疗.治疗前行血管造影,详尽了解包括双侧颈动脉、椎动脉以及甲状颈干情况.介入治疗采用颞浅动脉切开、逆行引入管腔外经为4F(1F=0.333 mm)的动脉鞘进行栓塞,栓塞材料选用不可吸收组织胶--二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2-cyanoacrylate,NBCA).结果 7例均成功进行双侧颈动脉、椎动脉以及甲状颈干的血管造影,造影期间未发生并发症.颈外动脉阻断后的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仍呈异常血管团样改变,颈部回流静脉提前显示.血管造影所见:颈外动脉阻断后,病变由颈内动脉的眼动脉供血;椎动脉通过枕动脉与结扎远端的颈外动脉相通;甲状颈干增粗并为病变供血;健侧的颈外动脉扩张后为患侧供血.结论 治疗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严禁行颈外动脉永久性结扎,否则不仅不能治疗疾病,相反会促进疾病的发展,同时使该类病变的介入治疗风险加大.颞浅动脉切开、逆行栓塞是有效的治疗途径,适于动-静脉畸形急性出血且无其他有效治疗手段的病例.
作者:范新东;朱凌;苏立新 刊期: 2008年第06期